书城励志22岁以后不可不懂人情世故
39774200000016

第16章 如何才能让麻烦事不再麻烦(2)

具体的做法是:赞美对方,肯定他的行事方式和人格品质,比如,你说:“其实我早计划用借给你的那200元钱付明天的账的,一则你说你能在约定时间还我,二则你为人端正,做事规矩,我想放在你这里比放我自己这里更加保险,放我自己这里说不定会被我花掉,最后没钱付账就惨了。还好我明智地放在了你这里!”实际上,你的这番话不仅运用了期望效应,而且将对方的自我价值与信誉体系纳入了需要“平衡”的范围,如果对方不归还,那么他无疑自己打破了“平衡”,他必须重新评价其自我概念、重新审视对自己的看法。

2.利用“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告诉他不还钱的严重后果

所谓“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人们在接触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或事情时,最不可能忽视或者出现遗忘的现象。

具体的做法是:以一个你们都熟悉的人为例,让他了解不还钱的严重后果,应该适当地触及其尊严问题。比如,你可以跟他讲:“我们这个小区的××,他总是向别人借钱,一开始大家都借给他,但是他总是不按时归还,现在他可是‘名扬天下了’,几乎整个小区的人都在说他、都瞧不起他的人品,大家看见他就躲。”你这么一讲,他就会联想到自己可能也会遭遇这种窘境,他会意识到自己必须控制这一严重事态,而唯一的控制方法就是归还你东西。

如果你碰上的人实在是超级负隅顽抗型的,那么就只有使用“杀手锏”了。你可以说:“真的没办法,那我也只有去找××借了。可是该怎么跟他说呢?也找不到什么理由,看来只有实话实说了。”注意!该策略中你选择借钱的对象最好是他在乎的人。没有人愿意在自己最在乎的人那里大失形象。最后,你再问问他:“你真的没有办法在明天之前还我吗?我真的不习惯向别人借钱啊!”在“威胁”之后,再给对方以心理缓和的空间以及事件的主控权。这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都会尽力归还你东西的。

掌握了以上这些技巧,要人家立刻归还东西也没有那么困难。同时,这些技巧也会帮你与对方保持良好的关系,不伤别人面子的同时还能成功拿回自己的东西,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人情世故小贴士

这年头,欠债的是“大爷”。有时候借出去的钱有如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有人本着“吃亏是福”的心态任之由之,但是对于一个初入社会面临着独立的人来说,这是难以任之由之的。要知道,讨债是有窍门的。

在讨债的同时,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心急或烦躁而忘了维护与对方的关系,即使觉得对方没有再交往下去的必要,但也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要知道,少一个敌人就多一个朋友,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

化对手为友人也有妙招

人们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生活中,仇人不用多,一个就足以让你苦不堪言。相信大家还在象牙塔时就深有体会了,虽然对方未必是你的仇人,但如果相互较上劲儿,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因为意见不合而吵架,甚至打架。

也许你刚刚大学毕业,刚刚步入社会,对人情世故并不了解,甚至一无所知,但是随着经历的增多,慢慢你会发现,以前自己到处树敌是多么无知啊。因为你逐渐发现,步入社会以后,如果到处是朋友,那你会顺风顺水,但如果你处处是仇人,那就会处处碰壁。

况且,一旦真的被人怨恨,内心也会苦不堪言,会为此烦恼不堪。显然,这不仅会危害个人的生活、工作或学习,更会影响个人的人际关系和长远发展。

因此,踏入社会以后,要明白的一点是,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仰仗自己年轻气盛,以自己不懂人情世故为借口,因而到处树敌。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行走社会,难免会犯错,难免会和人起冲突,甚至会与人结怨,因而被人怨恨。出现这种情况也无可厚非,但不能听之任之,相反,要及时采取策略,化对手为朋友。对此,年轻人可能会感到头疼,会不知所措。

其实不然,化对手为朋友也是有妙招的。但是,在你尝试着去解决各种麻烦事之前,要了解对方恨你的原因,同时找到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或措施。

一个人之所以对你充满敌意,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他认为你不喜欢他。

第二,你的存在给他威胁感。

第三,他对每个人都不友好。

第四,你得罪过他。

如果是第四个原因造成的,那么你只需要想办法让他原谅你就可以了;如果是前三个原因造成的,那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你得确定问题在不在于你。也就是说,你得确定他对你的不友好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你自己的心理错觉。

经过自检,如果你发现是自己的心理错觉,那么合理地进行心理调整就可以了;如果你确定他的确把你视为冤家,那么制订一个周密的行动计划,无论对方是谁,你都可以把他从“仇人”变成友人,进而完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行动计划一:向他传递友好信息,让他知道你喜欢他

很多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倾向于对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产生好感,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相悦定律”。一旦听说别人钦佩、敬重、喜爱我们,我们就很容易对他产生同样的感觉。

不过,你可千万别傻傻地跑到对方面前告诉他“我喜欢你”,一定要借第三者的口来传递这个信息,这是“相悦定律”能否产生效用的关键。之所以要借第三者的口,是因为:其一,从第三者口中获得的信息,他不会怀疑,可信度高;其二,能够避开对方的心理壁垒。他对于自己排斥的人的相关信息,也倾向于排斥,会自动设立心理壁垒。如果不这样的话,你可能会无辜地背上“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的恶名。

总之,如果他讨厌你才敌对你,那么你借第三者的口传递“喜爱、友善”;如果他把你看成了威胁才仇视你,那么你就借第三者的口传递“你钦佩他、羡慕他、尊敬他”,这样他会认为你是站在他的立场。试问一个人会将尊敬、钦佩自己的人视为威胁吗?一旦该行动计划奏效,他的态度转变之快必定令你大吃一惊!

行动计划二:使用最古老的“讨人欢心”法则

该法则是由人性洞悉高手戴尔·卡耐基提出的,他指出,与其费尽心机地引导对方对你产生兴趣,不如兴趣盎然地关注对方、表达你对他的兴趣,这样更能讨得对方的欢心。

了解对方,表达你的兴趣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只需要问一些有关他的问题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要问那些他引以为傲、向人津津乐道的问题,不要触碰对方的禁忌。

通过“讨人欢心”法则,相信此刻他对你的隔阂、反感都已经烟消云散了。那么,如何进一步获得对方喜爱,与对方建立友谊呢?

行动计划三:投其所好,寻找共同点

兴趣爱好的一致性、思想态度一致性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两个重要因素。

社会心理学家纽利姆以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项实验:

首先,他对大学生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测验和生活调查,并根据结果将大学生们分为两组:一组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另一组则完全没有共同之处。接着,他让大学生们以组为单位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他对大学生们的人际关系情况进行了考察。

结果,特征相似的学生之间大多能彼此接受和彼此喜欢,进而建立起友谊;而没有共同之处的学生之间,尽管大家朝夕相处,却仍然比较疏远,他们很难相互喜欢,至于友谊更谈不上建立。因此,谈谈你们共同的见解、想法、价值观等,这样能够快速、有效地建立友谊。

在整个行动过程中,有一个原则要切记:对方是否喜欢你,取决于你让他对“自己”产生的感受,而不取决于你让他对“你”产生的感受。

22岁以后,你的人生才算真正起步,但是,倘若你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树立了过多的对手,则你以后的人生路就算不至于处处受到阻挠牵绊,也不会走得很顺畅。所以,一定要为自己清除前行路上的障碍,把朋友维护得更好,把陌生人变成自己的朋友,把对手变成自己的朋友。如此,你前行中便不会总遇到那一面面堵心的墙,即使偶尔遇到了,也不用你去推倒它,你的众多朋友早已冲出去为你扫除前行的障碍了。

人情世故小贴士

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讨厌另一个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处处与之为敌,因此,化敌为友先要找出对方怨恨你的原因。

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了不要回避,更不要听之任之,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尽早改变与冤家、“仇人”的关系,化敌为友才能成就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被谣言困扰

古人说:“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谣言能给人造成极大的伤害。不论是生活中,还是职场中,为谣言所困都是常见的,特别是当你身为职场红人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的时候,关于你的谣言就更容易满天飞。

艾迪可以说是公司的一匹“黑马”,到公司短短半年时间,就被总经理看重,成为总经理不可或缺的助手。

有一次,总经理的女儿和丈夫吵架,便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公司找总经理寻求安慰,恰逢总经理不在,艾迪担心总经理的女儿情绪不稳定,发生什么意外,于是他主动送她们母女回家。

然而,这件事情之后,公司就开始散播开他想借着总经理女儿晋升的谣言;后来又变成了他和总经理的女儿早就认识,所以才能得到总经理的倚重……最后竟然变成他破坏了总经理女儿的家庭幸福,甚至让总经理的女儿怀了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为了晋升而不择手段的人。

为此,艾迪苦恼不堪,他虽然知道,这些都是有人故意制造出的谣言,不必在意,但是当公司所有人都怀着这样的眼光看自己的时候,他很无奈,没几天的工夫,平日和同事关系甚好的他现在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们相处了,他甚至萌发了辞职的想法。

事例中的艾迪被谣言所困扰,苦恼不堪。其实,换作任何一个人,遇到这种谣言,都会因之而烦恼不堪。但偏偏这样的麻烦事又让人不知所措,甚至无计可施。如果长期如此,个人的生活与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流言蜚语,对于深谙人情世故的人来说,别人造谣中伤自己,他既能摆正心态坦然面对,又能以奇招治人,封住造谣人的嘴,因而谣言便不会成为自己的麻烦事,更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自然也就不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了。但是,对于不谙人情世故的年轻人来说,要在谣言面前泰然自若,尚且需要一番磨练。

你是否留意过,什么样的谣言能够像野火般蔓延,直至形成燎原之势?什么样的谣言虎头蛇尾,一会儿工夫便销声匿迹?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伯特与波斯特曼指出,谣言的泛滥程度=重要性×含糊性。也就是说,谣言涉及的人或事件越重要、有趣、扑朔迷离,就越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