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
39771100000006

第6章 溺爱不是真正的爱(1)

爱孩子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是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要有分寸,有原则,要掌握好应有的“度”,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不要把对孩子的爱转变为溺爱,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溺爱孩子就是害孩子

一位著名教育学家曾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这也就说明,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爱得过度就演变成了溺爱,而溺爱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从而生发出无穷的后果。

北朝时,齐武成帝之子琅邪王慕容俨,与皇太子是同胞兄弟。慕容俨天资聪慧,很得皇帝和皇后的喜爱,他的衣服、饮食与太子都是完全一样的。

皇帝珲经常在太子面前夸奖他说:“这个孩子真聪明,日后必定能有一番作为。”

太子即位后,慕容俨就搬到别宫去住,但在待遇方面依然特别优厚,不是其他诸王可比的。

尽管如此,太后还嫌对慕容俨照顾得不够好。

慕容俨长到10岁时,便骄傲放肆,不知君臣礼节,无论是穿的衣服,玩的玩具,样样都要与皇帝一样。

有一次在南殿朝拜,他看见司膳官给皇帝送上新鲜的李子,回到宫里后,立刻要求拿一样的东西来,然而这不合制度。于是他就在宫中大哭大闹:“皇帝有的东西,我为什么没有?”

慕容俨就是这样不知礼节,不知满足。

有心的士人为此而叹息道:“总有一天会骨肉相残。”

果然,后来琅邪王因厌恶宰相,就假传皇帝的诏令去杀他。怕有人来救,就下令士兵严守宫门。

由于他只想杀死宰相,并无造反之意,所以,皇帝听说后亲自出来安抚,他便撤了兵。但因为他闹得太过分了,皇帝最终还是因为这件事将他悄悄地处死了。

故事中的琅邪王慕容俨,就是因为小时候受到溺爱,才使得他骄傲放肆,不知君臣之礼,并凡事都想与皇帝一样,最终因为假传皇帝诏令,引出巨大祸端而被悄悄处死。

琅邪王慕容俨的确有错,但是难道他的父母就没有责任吗?如若不是他的父母对他的溺爱与纵容,怎会发展到最后无法无天的地步?所以说,溺爱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

孩子是需要来爱的,而不是来害的。但溺爱虽是一种爱,其结果却是一种“害”。

因此,父母爱孩子要适度,不要让自己的爱成为一种伤害。具体来说,溺爱孩子主要有如下几点害处:

1.溺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大敌

天真、幼小和“一张白纸”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经常性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但是,许多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一味地溺爱孩子,而不去教孩子如何理解爱与培养孩子对他人的爱。

这样逐渐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的习惯,认为他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规矩都是为他人制订的,与自己无关,使孩子渐渐养成一种自私、狭隘的心理。

2.溺爱会让孩子变得冷漠无情

一位教育家说过:“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中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肯把心灵奉献一点给他人。”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也应关心他人,从而缺乏同情心和自控能力。

当然,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安排和规定好孩子的生活、学习,这种做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可取的,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就不能拘泥于这种方法了,因为如果仍然这样做容易使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影响孩子独立性格的形成。

3.溺爱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缺乏自信

父母的过分溺爱,会使孩子习惯于依靠父母生活,没有自己做事的主意、想法,往往缺乏自信心,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人、对事应有的责任心。

之前经常有这样的报道:

某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连鞋带都不会自己系,某大学生在离开家住校后不知道如何洗衣服……

这些大学生之所以什么都不会做,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把一切事情都帮他们做好了。也许在这些大学生的父母看来,他们对孩子的爱实在是伟大而周到,但是在这伟大而周到的背后却是致使孩子没有丝毫的生活或生存的能力。这是这些父母想要的结果吗?

4.溺爱让孩子失去了自强的精神

缺乏自立的能力,承受不了任何风雨,心理的抗挫能力极差,甚至出现精神疾患。

主要表现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行为怪异;不能控制食欲;在活动中不守秩序,他人不按自己希望的方式做就大吵大闹;不考虑他人;不能与他人分享成果,沟通能力差。

总之,为了孩子的未来,请不要再溺爱孩子,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让孩子学会关心、尊重他人,知道回报父母和有恩于自己的人,回报社会,让良好文明的行为习惯伴随他们成长。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下面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溺爱的具体表现:

(1)父母屈从于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没有原则,没有要求。

(2)包办孩子的一切,过度照顾,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应该做的也不让孩子做。

(3)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过分优越,甚至超过了家庭正常的经济能力。

(4)不给孩子接触困难和艰苦环境的机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5)常当众夸耀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处处为孩子的缺点辩解。

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

亲子之爱,人皆有之。但是,许多父母不顾客观实际,生活上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处处溺爱,使孩子成了养尊处优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方式极易造成孩子脆弱、依赖、攀比、消极、懒惰等不良心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因此,父母们应适当地硬起心肠,收藏起一部分对孩子的爱。

很多父母在有意无意之间都误解或错用了“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对孩子真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可这并不是爱,这只是对孩子物质享受的一种满足。真正的爱应该是关心孩子、帮助孩子、引导孩子,给孩子一种精神上的温暖和鼓励,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和希望,同时改变孩子目前的行为状况。

有一位父亲,他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从来不溺爱自己的孩子。他总是对孩子循循善诱,并且注意以自身的行动影响他们。一次,年纪尚小的孩子看到爸爸出去经常坐着汽车,于是自己也特别想坐。有一次爸爸要外出开会,上车以后,发现女儿已经坐在车上,叫她下来,可无论怎么说她就是不听,父亲当时十分恼火,但是他没有打骂孩子,只是自己下车,走着去开会。女儿望着爸爸的身影,自知错了,乖乖地爬出汽车,从此不敢再闹着坐汽车了。

女儿上小学之后,看到其他的孩子都穿着漂亮的衣服,还被父母车接车送时,便吵着要新衣服,要坐车上学。而他没有给女儿买新衣服,也没有用车送女儿上学,而是要她多想想其他孩子,并分析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条件车接车送呢?从此女儿再也不要这要那了。

故事中的父亲面对孩子的要求,没有有求必应,而是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逐渐地让孩子放弃了自己的要求。可见,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不会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他们的原则是合理的要求答应,不合理的要求拒绝;该干的事情允许,不该干的事情杜绝。这样,孩子就不会朝着目中无人的方向发展。

那么,生活中,父母怎样才能做到不对孩子有求必应呢?

1.该碰的钉子要碰

孩子还未涉世,单纯幼稚,假如父母处处都替他(她)安排得天衣无缝,他(她)就不会真正了解这个世界,将来很可能会碰大钉子。正如鱼儿生下来就要在水中游一样,如果好意为鱼套上一个救生圈,后果会怎样呢?

2.该绕的弯路要绕

父母提供的捷径孩子未必买账,即使走在捷径上,孩子也不一定能安下心来,反而会对自己没走的路跃跃欲试。而且,没有过程的结局,没有挫折的成功,就像凭空给了一个世界冠军的称号,又有什么意义呢?

3.该受的苦与累要受

要让孩子受一些苦与累,让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是来之不易的。否则,孩子就不会珍惜它,理解它,以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4.该听的意见要听

不要事事都把孩子的想法、意见排除在外,也许他们以独特的视角、纯洁的心灵提出的建议或提醒会弥补成年人的某些过失。

5.该保留的稚气要保留

孩子就是孩子,假如一个孩子过于老成,处处跟大人们想的做的都一样,城府颇深,父母不觉得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趣、天真吗?这样是不是有些残酷呢?

6.该讲清的道理要讲清

有些事情需要正面解释的就应该明确解释,免得让孩子胡乱猜测,含糊不清,以致误入歧途,甚至酿成灾祸。

总而言之,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父母的呵护与关爱的,但爱孩子并不是过度溺爱、有求必应,并不是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父母应该以孩子的未来为着眼点,为孩子考虑、思量,给予孩子必要的限制和拒绝,培养其独立的性格和精神,让孩子能够担当生活的重担和困苦。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茁壮成长。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许多父母并没有注意到,在他们高兴地逗着孩子玩、给孩子买各种食品和玩具的时候,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哭、吵闹、软磨,迫使父母让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父母面前取得胜利的时候,他们实际上给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孩子是全家关注的中心,全家人都要服从孩子的意志,孩子的愿望不受限制,孩子的行为不受约束,父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说明父母已经对孩子关爱过度,已使孩子娇惯成性。

杜绝放纵型的溺爱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都很容易演变为放纵型的溺爱。在放纵型溺爱中,父母会愿意做孩子的“延伸”,做孩子的手和脚,心甘情愿地接受孩子的指挥和领导。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却是惟命是从的“奴仆”。这是一种颠倒错置的爱,是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爱。

在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心中往往只有自己,他们不懂得尊重父母,不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轻视他人,他们只想肆意而为。这样的孩子极易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迷失方向。具体来说,放纵型的溺爱造成的后果如下:

1.令孩子成为他人和自己的“地狱”

10岁的小磊,因为经常在学校惹麻烦、闯祸,被父母送到心理咨询室做心理咨询。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了解到,小磊的爸爸妈妈以前日子很苦。有了小磊后,他们发誓不让孩子重复他们的苦难,不管孩子有什么样要求他们都尽力满足,结果小磊成了“一家之主”。

比如,吃饭时,要是小磊喜欢一个菜,就会把菜霸占,不让父母吃,除非等他吃够了或吃厌了,父母才能下筷子;看电视时,小磊要看哪个台,父母绝对不能和他争;出门时,小磊累了,爸爸必须把他背在背上。小磊长大些了,爸爸不想再这样做了,妈妈就会立即对爸爸说:“你就背一下吧!”

上小学时,小磊非常喜欢指挥和领导同学,对此,小磊的父母依然无动于衷。但小磊遇到了麻烦——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

这并不奇怪,因为小磊习惯了他人替自己解决问题,但学习却是个人的事。不仅如此,因为学习成绩糟糕,老师和同学都不再关注他。为了重新受到大家的关注,小磊做出了一系列的恶劣事情,譬如在课堂上骚扰其他同学,给同学、老师起绰号,故意找老师麻烦……

故事中的小磊就是因为父母对他的放纵式的溺爱,才逐渐变得对父母、同学颐指气使,稍不满意就暴跳如雷,大哭大闹。而当他人都不关注他时,又会做出恶劣的事情。可见,父母对孩子放纵式的溺爱不仅会伤害他人,而且也会害了孩子自己,成为他人和孩子自己的“地狱”。

2.可能成为父母的敌人

贝贝与爸爸的关系常常是水火不容。有一次,因为和爸爸吵了一架,贝贝威胁妈妈说:“你要这家伙,还是要我。要他,我就离开这个家;要我,你就和这个家伙离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主要就是因为贝贝的父母对孩子放纵式的溺爱。比如,在吃饭时,妈妈会纵容贝贝在饭桌上跳舞,就算孩子把饭菜踩翻在地,她也仅仅是笑一笑。吃鱼和鸡时,她会把骨头先剔掉。

有一次,贝贝妈妈因工作调动去外地上班,这期间,贝贝让爸爸做他喜欢吃的饭,爸爸以工作忙理由拒绝了,给他钱让他自己去外面吃,结果惹得贝贝大发脾气。妈妈回来后,贝贝于是发出了让妈妈和爸爸离婚的威胁。

由故事可见,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目中无人,即使是父母也不会放在眼里。而且还会像故事中的贝贝那样,频频对父母作出威胁,并试图破坏父母的感情。如果父母不尽快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就会知道,孩子也是他们的“敌人”。

3.导致孩子产生依赖、自卑、任性的心理

(1)严重的依赖心理。即对父母或他人的严重依赖,他们不能接受独立,总是依靠他人,并且必须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在乎和关注,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样的孩子只知道提要求,让父母或他人关注自己,但他们却对他人的感受视而不见。

(2)因自卑心理伤害他人。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会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于是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是,由于他们自大惯了,往往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他们会把自卑转嫁到他人身上,并且会变本加厉地伤害他人。

(3)任性的心理。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放纵型溺爱,使孩子养成了意愿必须立即得到满足的习惯,稍不满足,就会肆意妄为。他们甚至不知道,意愿的满足是需要时间的,而且通常需要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然而,他们已经中“放纵型溺爱”的毒太深,只知道“我要,我立即要”般的任性而为。

总而言之,父母们,不要再对孩子进行放纵式的溺爱了,因为这份对孩子的爱太“昂贵”,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这代价就是:不仅会伤害到父母和他人,最终还会毁了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