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现实的,平淡、失败、悲伤等都是能够腐蚀我们的心智、摧毁我们人生的因素。心智不成熟的人任由自己的自信、信念、希望等有利于创造成功、幸福的力量在现实的磨难中消失;心智成熟的人则更懂得保护、发挥、激活甚至挖掘自我心灵的内在力量,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多的成功和幸福。那些激活并发挥心灵内在力量的方法正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的。
幸福的体验能激发成功潜能
在大多数人看来,成功必然与“含辛茹苦”、“卧薪尝胆”等词语密切相关。因此,为了能够取得成功,很多人都非常自律,甚至对自己有些苛刻。他们不允许自己偷懒、懈怠,即使是偶尔的“放纵”一下;他们不允许自己表露情绪,即使内心已经非常压抑……显然,这些人走入了一个误区——苦难造就英雄与成功。然而,这样做的人或许已经发现,这种做法不仅为难了自己,而且效果甚微。
那些能在生活中不断创造成功的心智成熟的人,往往都是善于给自己好心情和幸福感的人。正如肖恩·埃科尔,这位Good Think公司创始人、The Happiness Advantage 一书的作者、曾经的积极心理学主讲教授所说的那样,“越幸福越成功!”
一次,肖恩·埃科尔给纽约的一家大银行做演讲。在演讲前,肖恩·埃科尔偶然与一位股票交易员谈起了幸福。股票交易员说:“幸福的人都不怎么聪明,他们有好多事都不懂,他们不懂市场的运作过程,不明白公司为何会倒闭……他们根本就不清楚现实的生存法则有多么残酷!如果沉溺其中,没准儿我也会变得不聪明、不成功。”
肖恩·埃科尔认为,这种观点具有普遍性。人类文化认为,智商不高、自欺欺人或浅薄无知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幸福。“无知是福”这一说法由来已久,而现实中那些普遍存在的聪明但不幸福或者成功但不幸福的人似乎也为此提供了佐证。然而,事实上,“幸福与成功相对立”的观点是对幸福的一种误解,是心智不成熟的人的认知。
虽然,在各项对《财富》500强企业的研究中都发现聪明但不幸福、成功但不幸福的人广泛存在,但近十年来的研究越来越明确地表明,这两类人所发挥出的聪明才智还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这两类人如果能够幸福,能够提高自己积极情绪的水平,他们将会创造更多或更大的成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潜能——无论是智力、运动能力、艺术才能、创造能力还是生活能力等方面,当个人心理呈现幸福、乐观、积极的状态,而不是消极或感到无所谓的状态时,个人的潜能往往会被发掘并被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当我们的内心充满快乐和幸福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释放出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化学物质,它能够激活大脑的学习中心,大幅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让我们像一块干燥的海绵体一样吸收知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快考试了,但是我们丝毫没有复习,内心充满了焦虑。我们一面焦虑,一面临急抱佛脚。如果幸运,我们或许有可能通过考试,但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通过考试。并且,即使我们通过了考试,那些我们在焦虑状态下学习的知识往往在几天之后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虽然我们知道那些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并且可能关系到我们能否找到好工作、能否在今后的工作中表现出色。
消极的心理状态并不利于我们成功,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以愉悦的心理状态去做事,效果就会好很多。比如,对那些让我们愉悦的老歌,我们总是记忆深刻,即使过了数十年仍然不会忘记。这就是幸福体验促进了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又激活了我们大脑的学习系统的缘故。
在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们发现:当小孩开心、高兴的时候,他们的空间记忆力将大幅提升,与一般情况相比,他们拼积木的速度最多可以提高50%;与不幸福的医生相比,幸福的医生作出正确诊断的速度要快19%;在销售领域,销售员快乐时的业绩平均比不快乐时的业绩高37%……无一例外地,当人的心理处于积极状态时,其做事的效率会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对于成功来说,幸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事实上,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幸福所起到的往往不只是促进作用,它更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心理学家们指出,成功的获得往往只有25%归功于个人的智力和技能,尽管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这二者上面,但其实它们并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而75%的成就则依赖于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力——乐观心态、创造社会支持、将压力视为挑战而非威胁等因素。
一位叫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心理研究员发现,当个体的心理处于消极状态时,其大脑会选择“抗争或逃避”来应对外部世界;相反,当个体的心理状态处于十分积极的状态时,其大脑对外界的方式是“拓展和建立”,这使个体往往能够创造新的成功模式并拓宽处理问题的思路。
总的来说,从关于幸福的好处以及积极情绪可以提高做事效率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保持幸福是明智的,保持幸福才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应该做出的选择;而那些为了成功而将自己修炼得过于理性,拒绝快乐、满足等各种幸福体验的做法是幼稚的,也是错误的。
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如果你想拥有成功和幸福,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就要用肯定的方式对自己说话,这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生活中,那些心智成熟的人喜欢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而心智不成熟的人则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
一位铁路工人到冷冻车厢查点货物,却意外地被反锁在里面。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后,他开始拼命地敲打门,拼命地喊叫、求救。然而,在无人的黑夜,他的求救只能是徒劳的。他筋疲力尽了,他绝望了,他知道自己一定会被冻死在这里。就这样,他渐渐地失去了意识。
二十几个小时后,冷冻车厢被打开了,人们发现他已经死去,是被冻死的。但是让人们诧异的是,冷冻车厢的冷气并没有开,其内部温度最低不过10℃。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一晚或许会感冒,但却绝不至于被冻死。
后来,心理专家们给出了答案:正是因为这位铁路工人坚定地相信自己会被冻死,所以才真的被冻死了。试问,如果他不是不断地给自己“我肯定会被冻死”的心理暗示,他怎么可能在10℃的环境中失去生命呢?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位铁路工人太过愚蠢,但是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不也正是给了自己如“我肯定会被冻死”般的暗示,才导致失败、痛苦、不幸福的吗?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幸福和成功的潜能就会被启动,生活将由此而变得不同。美国心理学家霍特举过一个例子:
有一天,友人弗雷德看起来意气消沉。他通常应付情绪低落的方法是避不见人,直到这种情绪消散为止。但这天他要和上司举行重要会议,所以决定装出一副快乐的样子。他在会议上笑容可掬,谈笑风生,俨然心情愉快而又和蔼可亲。
令他惊奇的是,不久他发现自己果真不再抑郁了。弗雷德并不知道,他无意中采用了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新原理:假装流露出某种心情,往往能帮助他真的获得这种感受——在困境中有自信心,在不如意时较为快乐。
情绪改变导致行为改变。多年来,心理学家都认为,除非人们能改变自己的情绪,否则通常不会改变行为。我们常常逗泪眼汪汪的孩子说“笑一笑呀”,结果孩子勉强地笑了笑之后,就真的开心起来了。
心理学家艾克曼的最新实验表明,一个人老是想象自己进入某种情境,感受某种情绪,结果这种情绪十之八九真会到来。一个故意装作愤怒的实验者,由于“角色”的影响,他的心率和体温会上升。这个心理研究的新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摆脱坏心情,其办法就是“心临美境”。
例如,一个人在烦恼的时候,可以多回忆愉快的事情,还可以用微笑来激励自己。当然,笑要真笑,要尽量多想快乐的事情。为什么“自卖自夸”的人会容易成功,这是因为他们用肯定的方式使自己变得自信,并感染了自己,使自己变得成功。
积极心态来源于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反之,消极心态是经常在心理上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的结果。它是一种自动的暗示,沟通人的思想与潜意识。它是一种启示、提醒和指令,它会告诉你注意什么,追求什么,致力于什么和怎样行动,因而它能支配和影响你的行为。
一个人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自动地把成功的种子和创造性的思想灌输到潜意识的大片沃土中。相反,也可以灌输消极的种子或破坏性的思想,而使潜意识这块肥沃的土地满目疮痍。
也就是说,不同的意识与心态会有不同的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的不同也是形成不同的意识与心态的根源。之所以说心态决定命运,正是以心理暗示决定行为这个事实为依据的。
著名的英国心理学家哈德飞,记录了这样一个实验:
哈德飞请来了三个人,并告诉他们,不管在哪种情况下,都要尽全力抓紧握力计。
实验开始,在一般的清醒状态下,三个人平均的握力是101磅。
第二次实验则将他们催眠,并告诉他们,他们非常的虚弱。实验的结果,他们的握力只有29磅——还不到他们正常力量的三分之一。
然后哈德飞再让这些人做第三次实验:在催眠之后,告诉他们非常强壮,结果他们的握力平均达到142磅。
当他们在思想里很肯定地认定自己有力量之后,他们的力量几乎增加了50%。这就是我们难以置信的心理暗示的力量。
积极的心理暗示要经常进行,长期坚持,这样积极的自我暗示能自动进入潜意识,影响意识。只有潜意识改变了,才会形成习惯。当积极的心理暗示成为习惯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真的没有那么多让自己烦闷发愁的事情。同时,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充满精彩和活力。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去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呢?我们不妨向心智成熟的人们取取经。
第一,自我鼓励。在遇到困难时,对自己说“我可以”、“没有什么能打败我”等积极的话,调动积极的潜意识,增强信心。
第二,“不会更糟了”。在遭遇失败时,试着对自己说:“不会再有比这更倒霉的事情发生了。”这样做可以增强心中的安全感。
第三,适时肯定自己。多做一些纵向比较,尝试和以前的自己相比较,多看看自己的进步。
无论何时都满怀希望
有人说,失去希望是人生最大的破产。的确,人的力量是分两部分的:一种是生理上的力量,另一种是心理上的力量。只要人还有希望就意味着还有力量;而失去希望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力量。
1963年秋天,郭沫若在南海普陀山旅游的时候,在梵音洞里捡到一个笔记本。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有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最后一页写着一纸绝命书,落款处写着当天的日期。郭老看后非常着急,立刻四下寻找失主。失主是一个神色忧郁、行动失常的姑娘。这位姑娘先是失去了工作,做生意又被人骗光了钱,家里亲人埋怨她不说,最近连爱人也要离开自己。在连番打击之下,这才决心“回归普陀”以此“解脱”自己。了解真相后,郭沫若便开导她说:“我看你的文笔相当不错嘛,这副对联也写得很有意思,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如何?”姑娘点头同意。最后郭沫若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为“春在心中”。郭沫若对姑娘说:“一个人心中要有希望,要相信一切事情都会好起来,不要轻易地绝望。春天在我们的心里。”
是啊,没有希望,我们还能有什么呢?我们整个的人生都是建筑在希望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心中充满希望,我们才有力量去走完人生路。
希望是奔向美好的翅膀,失去它人就失去了天空;希望是最温暖的光芒,失去它人生将只有黑暗和阴冷。对于心智成熟的人来说,可以失去金钱、地位、权力,甚至青春和容貌,但是绝对不能失去希望。心智成熟的人总是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希望。凭借满怀的希望,他们战胜了生活中的困难,甚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一家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片没有尽头的沙漠,阳光炙烤着黄沙,仿佛空气都快燃烧起来一般。一支探险队正在负重跋涉,他们已经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喝过一口水了。又走了一段,有队员开始软瘫在地上,说自己不可能活着离开沙漠了。这时,队长从行囊里拿出一个沉甸甸的水壶说:“我们一定能活着离开沙漠,我们还有最后一壶水,我们死不了。但是,由于水很少,如果不是快死了,我们谁都不能喝它。”听完队长的话,队员们从地上爬了起来,继续前进。尽管很渴,但他们谁也没有去喝它。每当有人感觉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抱一抱装着水的水壶,然后又继续前进。就这样,一直到他们穿越了沙漠,那水壶的盖子也没有被打开过。事后,队长才告诉队员们,其实那个水壶里根本就没有水,里面装的全是沙子。
然而,正是“一壶水”的希望支撑着他们超越了生命的极限,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