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绪平定术:不失控的人生
39769800000012

第12章 平定自负情绪——不做自以为是的人(1)

每个人的心中或许都存在着一个自负的“巨人”,这个“巨人”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优秀的人,从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可是终有一天,这个“巨人”会陷溺于泥潭中,而这一切都是它自编自导的。

自信但不自负

自信是来自于内心的积极心态,但盲目的自信和虚夸的自信,就演变成了自负。自负的情绪中常常暗含着微妙的不快感及巧妙伪装的敌意。被自负情绪笼罩的人总是寻找种种理由对他人表现出傲慢,不可一世,其实这样的自负,是一种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无知,更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自大。殊不知,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而自负则是前行的敌人。

风靡全球的《小王子》一书中讲到了一个自负的人:

“啊!啊!有我的崇拜者来访了!”当他看到小王子前来时,老远就开始叫道。因为对于这个自负的人而言,没有人不崇拜他。

“早安,”小王子说,“你戴的帽子真是有些古怪啊!”

“这是用来答礼的,”自负的人回答说,“当人们向我欢呼的时候,我可以把它举起来答礼。不过,很可惜,在你之前从来没有人经过这里。”

“真的吗?”小王子说,他一点都不知道这个自负的人到底在说什么。

“鼓掌!”自负的人命令小王子。

于是小王子赶忙鼓起掌来,而这个时候,那个自负的人便举起他的帽子答礼。

“这比拜访国王要有趣多了。”小王子自语。说着他又拍起了手,于是自负的人也再次举起帽子答礼。

五分钟的练习过去了,小王子开始对这种单调的游戏感到厌烦。

“要我怎么做你才能放下那顶帽子呢?”小王子问道。

可是自负的人根本就没有听到他的话。因为对于一个自负的人而言,除了赞美的话之外他什么都听不见。

“你真的非常崇拜我吗?”他问小王子。

“你说的‘崇拜’是指什么呢?”

“崇拜的意思就是:你认为我是这个星球上最英俊、衣着最亮丽、最富有、最聪明的人。”

“但这个星球上可不止你一个人呀!”

“就当做是在做好事,说你也崇拜我,好吗?”

“那好吧,我崇拜你,”小王子说着,还轻轻地耸了耸肩膀。“不过,‘有人崇拜’这个东西吸引你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呢?你怎么会如此感兴趣啊?”

于是,小王子带着疑问离开了。

自信过了度,就会变成自负。而自负的人往往就像小王子遇到的那个人一样,只能听得进赞美的话,只欣赏自己,并且认为所有的人也都像他一样欣赏他。他把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殊不知,如此的自负除了引起他人的反感外,就是给自己招致无边的麻烦。

一个自信的人并不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是当看到自己的缺点时,能够努力克服,最终达到目标;一个自负的人也不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是他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缺点,于是往往在自以为是的完美中离成功越来越远。

因此,千万不能把自信和自负混为一谈。万事过犹不及,树立自信却不可过分,否则就走向了自负的一面。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克服自负情绪呢?

(1)接受他人的批评。具有自负情绪的人的致命弱点就是不愿改变自己的想法、观点及接受他人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批评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遵从于他人,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他人的正确观点,并通过接受他人的批评,使自负者改变过去的固执己见、盲目自大的形象。

(2)与他人平等相处。具有自负情绪的人往往唯我独尊,无论在想法上还是行动上都要求他人遵从于自己。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与他人友好平等地交往。

(3)客观了解自己。要全面地认识自我,既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知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只抓住一点不放,避免失之偏颇。不要孤立地去评价自己,应该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考察,要相信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自己不如人的地方。

因此在与他人比较时,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和他人的不足相比,把他人看得一无是处。

自我调节

具有自负情绪的人常常针对人做事,不愿针对事做事;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喜欢树立绝对权威;对持不同意见的人,会毫不留情地径直阻拦。因此,需要树立平等意识和谦虚精神,真诚尊重他人的意见,不要目空一切,要谦虚地学习他人的长处,这样才能平定内心的自负情绪,才能建立起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使生活和工作更加顺利。

人当有自知之明

听而不闻的人喜欢讲他人的短处,而视而不见的人则喜欢说自己的长处。喜欢讲他人短处的人,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而喜欢说自己长处的人,则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就会什么都听不到;而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什么都看不见。

所以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若是没有自知之明,只会一味地狂妄自大,总惦记着自己已有的成就,总拿自己昨天的骄傲来炫耀,便难有所成。

即便自己已经很超群,依然要有自知之明,这样才能平定自己的自负情绪,才不会让昨天的骄傲成为明天的耻辱,才能让自己更超群,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因为自知之明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更是一种高深的智慧,聪明的人会因它而看清他人,更能因它而加深对自己的认识,进而不断完善自己。下面这则故事就能说明这一点。

王积薪是唐代翰林棋院的待诏,在当时也算是很有名气的一个棋手了。当他学成下棋的技艺之后,便觉得自己已经是天下第一了。

有一次,他到京城游玩,晚上在一家旅店投宿。熄灯之后,他听到店主老妇人招呼隔墙的媳妇道:“今天晚上的景致这么好,无以消遣,咱们来下一局棋吧。”

媳妇应声道:“好啊!”

于是,她们便开始下起了盲棋。

只听老妇人说:“开局我布鹦鹉炮。”媳妇说:“我应对仙人指路。”就这样每人说了几十道。

最后,老妇人说:“你输了。”媳妇说:“这局棋是输给您了。”

王积薪暗暗记着她们下子的步骤,次日自己依照次序重新将那盘棋的局势摆了出来,她们下子用意之深,布局之巧妙,令王积薪惊叹不已。

他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艺无止境,知道了自己的棋艺并没有多么高超,于是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了,转而虚心研究棋艺,终得精益求精,成为一位棋艺超群的大师。

当然,王积薪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天赋和虚心学习,但更离不开他的自知之明。在旅店中他领教了老妇人和其媳妇的高超棋艺之后,他深刻地感觉到自身技艺的欠缺,于是开始虚心研究棋艺,终使自己成为一位棋艺超群的大师。若当时他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没有自知之明,总是以“天下无敌”自居,总拿自己昨天的骄傲来炫耀,不思进取,看不到山外之山,那他怎能成就自己的高超技艺?

这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人若想掌控自己的人生,让明天因昨天的成功更成功,那我们就应当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断地平定自己的自负情绪,不断地让自己进步,甚至不断地超越自己。

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懂得很多。其实,只要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知之甚少。

苏格拉底认为,他之所以是智者,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普通人?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个人都应不断学习以完善自身,这样才能有所建树,否则,昨天的骄傲可能就是我们辉煌的终点。由此可见,平定自负情绪,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是每个人必修的一堂课。要是不及格,你的人生可能就会因此而失控。

微软公司的一位主管讲述了他一个下属的故事。他的下属中有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

他虽然有一些能力,但是他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意,随时随地自吹自擂,总是不满足现状。前一段时间,他认为主管不识才,没有重用他,决定离开原来的组,并期望在微软其他组中另谋高就。但是,他最终发现,自己不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且公司里的同事也都对他颇有微词,认为他缺少自知之明,期望和现实相距太远。最后,他沮丧地离开了公司。

这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自负而又无知,因此没有人会喜欢他,他自己的人生也因此而变得可悲。其实,这样的人不管去哪里,都不会有“发财”的机会。试想,一个目空一切,自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人,何以得到好运的眷顾?他的人生只能因自负而失控。

其实,真正聪明的人往往不会自负,更不会拿昨天的骄傲来埋葬自己,他们总说自己懂得的很少;只有蠢人才自以为自己懂得的很多。与其做一个自负的、失败的、被人嘲笑的、人生失控的蠢人,何不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成功的、被人喜爱的、掌控自己人生的聪明人呢?

自我调节

没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评价过高,就会盲目自大、自负,无法看到自己的短处;而对自己估计过低,就会自卑,从而对自己缺乏信心,只有正确了解自己,才算是有自知之明。总有很多人处于一种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状态中。一方面,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应该展现自己时却畏缩不前。对自己作出评价尚且这么难,倘若要表达自己的某一个观念,某一种理论,那岂不是难上加难了?

别让虚荣心作祟

虚荣心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心态,是过分自尊的表现,是为了获得荣誉和引起他人关注而表现出的一种不正常的内心情感,它与自负、骄傲等休戚相关。它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因此,它也是很多人获得简单和快乐生活的最大障碍。因为虚荣的人总是活在他人的眼光中,幸福也好痛苦也罢,都是如此。

他们全部的生活目标就是一定要比他人好:工作要比他人好、工资要比他人高、人脉要比他人广、升职要比他人快、衣服要比他人贵、房子要比他人大、吃的要比他人讲究、用的要比他人高档……

而要样样都比他人好,就必须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终于,在没完没了的攀比和较量中失去了闲暇和轻松,心情越来越紧张和焦躁,身体越来越累,快乐越来越少。

是的,虚荣也许可以让我们荣耀一时,但是,需要付出多少才能为这一时的灿烂埋单呢?况且,在如此现实的生活面前,谁能靠着一时的骄傲活一辈子呢?谁又能因一时的耀眼而“一劳永逸”呢?因此,与其在自负中虚荣,不如踏踏实实地过自己的生活。否则,就可能会上演和莫泊桑在《项链》中所描写的那个女子一样的悲剧:

玛蒂尔德是一个出身贫穷却异常美丽的女子,她认为:美丽的女子生来就是和城堡、王子、香水、珠宝相匹配的。然而,命运却捉弄了她,她嫁给了一个小职员路瓦栽。成为路瓦栽的妻子的她仍然对贵妇人的生活心驰神往,渴望自己光鲜亮丽地出席晚会,成为全场最美丽的女人。终于,机会来了,她和丈夫要去参加公共教育部长和夫人举行的晚宴。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玛蒂尔德买了新衣服,描了精致的妆容,还特意从她朋友福莱斯蒂太太那里借来了一条钻石项链。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着在晚会上大放异彩。

果然,她成为晚会上最出众的女人。晚会结束后,她仍陶醉于被人仰慕的幸福之中,久久不能自拔。当她对着镜子卸妆时,却发现脖子上的钻石项链不见了,怎么找也找不到。

后来,她和她的丈夫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才挣够了赔偿这条钻石项链的钱,而那晚光彩照人的玛蒂尔德早已变得苍老憔悴。

玛蒂尔德为自己的虚荣赔上了一世的青春和一生的幸福,以这样惨重的代价换来一时的荣耀值得吗?

其实,虚荣的人生是一种悲哀的人生。人生倏忽一瞬,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少之甚少,为什么还要为了迎合他人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从而断送自己真正的幸福呢?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真实而完全地活一次呢?为什么要让自负带来的虚荣心毁了自己呢?况且,人的价值是由品性、贡献决定的,并不能靠矫揉造作来实现。

有一次,前法国总理朱佩视察某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一直拎着超级市场的购物袋。但是,他并没有因为拎着购物袋而被人瞧不起,总理还是总理。同样,一个罪犯不会因为西装革履就变得被万人敬仰。因为身份不是由外表或装束决定的。

心理学家认为:虚荣的心理与戏剧化的人格倾向有关。爱慕虚荣的人外向、易冲动、擅变、做作、情感反应强烈,缺乏真实的情感,在与人交往中,喜欢突出自我,而且浮躁不安。爱慕虚荣的人大都有自卑或自负等深层的心理缺陷,他们竭力追慕浮华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某种缺陷。

要克服虚荣的心理,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心理处方:

(1)追求真善美。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是不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的,是不会被虚名所累的。

(2)克服盲目攀比的心理。横向地去跟他人作比较,心理很容易失衡,越比越虚荣。如果一定要比,那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自己的今天是否比昨天好。

(3)珍惜自己的人格。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是不会给虚荣心抬头的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