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也是很好的想法,毕竟王伟离开校园已经八年了,现在回去,带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去深入研究本领域最前沿的课题,待到重整旗鼓之时,便可游刃有余。
但是,创业需要有足够的金钱、能力与面对风险的勇气;而充电不仅要付出金钱与时间,更需要对读书有一定的兴趣。
如果王伟的现实情况不允许他走这两条路,想跳槽又暂时没有合适的工作的话,那么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他只有走最后一条路,那就是留守。
但是,留守并不等于消极地坐以待毙,更不等于无所作为地消磨时光,而是一种因“动”的条件不成熟而作出的“静”的选择。在静态的留守中,王伟可以耐心地等待发展机会出现,也可以平静地面对工作,去发现工作中的新空间,发现自己的新价值。
3.抓紧行动
我们被焦虑困扰,是因为我们“爱”上了焦虑本身。就如王伟,开始为工作而焦虑,后来又为焦虑而焦虑,最终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其实,只要我们知道自己现在能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将自己的注意力倾注于目前所做的事情上,为所能为,顺其自然,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会发现:焦虑已经被时间这剂良药完全治愈了。
总而言之,尽管焦虑、不安情绪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心态来摆脱焦虑的困扰,回归到平静的心境,绝对不能让焦虑累到我们的心,影响我们的生活。
坦然面对,压力也可以变动力
在如今社会中,压力无处不在,贷款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人们时常感觉喘不过气来。虽然人们也会时常对自己说:“你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要学会自我减压。”可是大多数时候人们还是放不下太多身外之物!
工作上每天忙忙碌碌,感觉上好像一个人干了几个人的活;爸妈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心酸无奈;高昂的房价、女友的逼婚,让人无所适从;还有孩子的上学问题……真是想起来就眼眶发红、束手无策、身心俱累啊!
于是曾几何时,朝气蓬勃的人们因为压力而对生活渐渐失去了信心,甚至常常诅咒这个看似黑暗的社会,生活得越来越不快乐。但是,既然大家不喜欢“压力”,又该如何解决呢?其实很简单——坦然面对,给自己的压力做减法,将压力放下。
这里所说的“放下”,不是什么客观行为方法,而是一种主观的心态,因为“压力”既然是一种感受,那么它也就是一个完全主观的东西,我们只有在主观心态上将压力“放下”,才算真正放下。
而且,坦然面对压力,压力也会变成动力,进而促使人们放松身心,提升自我。
有这样一个传说:
据说上帝在创造鱼类的时候,将鱼的种类设计得多种多样、大小各异。当上帝把鱼类放到大海中的时候,忽然想起一个问题:鱼儿们的身体比重大于水,这样,鱼一旦停止游动就会下沉,沉到一定深度就会被水的压力压死。于是,上帝赶紧找到这些鱼,又给它们一个法宝,那就是鱼鳔,它可以用来调节身体内外的压力平衡,就不必担心被海水压扁了。
但是,当所有的鱼类都装备上了鱼鳔之后,上帝发现唯独没有找到鲨鱼。上帝想,这也许是天意吧,既然找不到,那就只好由它去了。不过这对鲨鱼来讲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它们可能会因为缺少鳔而沦为海洋中的弱者,最后被淘汰。上帝长叹一声离开了海边。
亿万年过去了,上帝想看看当年那些鱼现在到底怎么样了,当他将海里的鱼类家族都找来的时候,发现经过亿万年的变化,所有的鱼都变了模样,当初的影子一点儿都找不到了。
面对千姿百态、大大小小的鱼,上帝问:“谁是当初的鲨鱼?”这时,一群威猛强壮、神气飞扬的鱼游上前来应声报道,它们就是海中的霸王——鲨鱼。
上帝十分惊讶,心想:“这怎么可能呢?当初鲨鱼没有鱼鳔,要比别的鱼多承担多少压力和风险啊,可现在看来,鲨鱼无疑是鱼类中的佼佼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鲨鱼说:“没有鱼鳔,我们就无时无刻不面对压力,一刻也不能停止游动,否则就会沉入海底,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亿万年来,我们就一直不停地游动,游动成了我们的生存方式。也因此练就了我们最强壮的躯体,使我们成为了海中的霸王。”
故事中,鲨鱼直面压力,最终成为海中强者。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逃避压力的结果只能是碌碌无为,甚至自取灭亡;只有坦然地面对压力,化压力为动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承受着不同的压力,每个人都会面临挫折、失望、沮丧、失败。而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并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学会随时为自己创造轻松、愉悦的身心环境。
总之,能够坦然面对压力的人是不会被压力摧毁的,能被压力打倒的是那些对压力缺乏认识、或对内心压力缺乏觉察能力、或对压力没有处理技术的人。所以,面对压力我们更加努力地去适应它,想办法将它变成促进我们发展的动力,到那时,所谓的压力也就不是压力了。
释放心灵的重压
2010年震惊全国的富士康跳楼事件中,一个跳楼后的幸存者事后表示,当时想要跳楼是因为压力太大,无处排解。可是她虽然幸存,但由于受伤严重,已经不可能有从前那样健康的双腿了,而那些就此失去生命的人,更是因为压力而把自己的一切都断送掉了。
人们常说“压力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大”。这种说法显然有失偏颇。压力固然可以转化为动力,但是一旦压力过大,就会使人喘不过气来,让人没有力气继续成功的步伐,甚至过重的压力会严重损害人的心理健康,使人得抑郁症,甚至最终选择自杀等极端行为。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人们身上的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年轻人,看到父母期待的目光,会有压力;看到别人开名车,会有压力;看到别人住豪宅,会有压力;看到别人事业有成,会有压力;看到别人结婚,会有压力;看到别人生孩子,会有压力……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压力,压力从四面八方向人们袭来,把人们围在里面,让人们不能自由呼吸,甚至随时都有窒息的可能。
哈佛大学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指出,我们的世界正面临着精神病危机。心理健康和商业经济关系研究所负责人比尔·维尔克森说,由于现代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很容易患抑郁症,而抑郁症是“公众健康的头号敌人”。他还说:“在今后20年里,精神病,尤其是抑郁症会造成更多人丧失劳动能力,它所造成的危害比癌症、艾滋病和心脏病还严重。”
一份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大约有抑郁症患者3000万人;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亿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疾病的折磨。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超过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而在抑郁症患者中,中青年占了极大的比例。每年自杀的案例数不胜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青年,而这些自杀的年轻人,都是由于压力过大患了抑郁症所致。
竞争的日益激烈使人们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每个人都应当学会自我释压,适时地把过重的压力放下,这样才能远离抑郁症,乐享简单生活。
大家在等待一位知名的讲师来演讲。教室里很安静,这时从教室门口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说着,讲师拿着一杯水走进了教室。有人说200克,也有人猜300克。
“是的,它只有200克——那么,各位能够把这杯水端在手中多长时间呢?”讲师又问。
安静被打破了,一些人笑了起来,不就是200克吗,端多长时间又会怎样!看到学生们的反应,讲师并没有笑,而是很严肃地说:“的确,200克的水,让大家端一分钟,肯定都认为没问题;可是端一小时后,就不会像最初那么轻松了,你的手会感觉酸疼;那么,时间再长一些呢?一天?一周?……恐怕就得叫救护车了。”
这时,学生们都笑了,不过这次是赞同的笑。
讲师继续说:“这杯水的确是非常轻的,可是再轻的水,一旦你拿得时间长了,就会感觉沉重。同样的道理,倘若你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这时压力本身有多轻,只要时间一长,你就会感到沉重得无法承受。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知道在适当的时候把这杯水放下,稍作休息后再拿起来,如此这般,我们才能拿得更长久。压力亦如此,我们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把所承担的压力放下,好好休息之后再拿起来。”
讲师说完,雷鸣般的掌声响起。
由此可见,压力不可轻视。即使再小的压力都不能被忽略,因为再小的压力,时间长了也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的心灵不堪重负,无法轻松生活。而长期的心灵劳累很容易使人陷入极端,患上抑郁症。这是非常可怕的。
泰戈尔曾经说过:“生活并不是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内。”要成功,不一定非得要背负沉重的压力。肩负太多的东西,就难免身体疲乏,心灵上亦然。心理压力太大,不仅会让人产生心累的感觉,还会使人对生活绝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因此,每个人的心灵上都不可负上重压。当你感觉自己被压力压得无法自由呼吸的时候,一定要适时地为自己减压,适时释放心灵的压力。只有放下心灵的重担,才能轻装上阵,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接近目标,才能快乐地生活。
淡然面对“成功”的压力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天都在往自己的肩上增加砝码,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我们希望获得认可和成功。这些希望累积在一起就成了让我们倍感压抑的“成功”压力。什么是成功呢?一般人认为功成名就才算成功,其实不然,照顾好年迈的父母是一种成功,教育好年幼的子女是一种成功,快乐地过好每一天也是一种成功。名利的得失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判断标准,我们应该淡然地面对名利、金钱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成功”压力。
我们花了几年的时间让父母、老师、朋友、老板和同事快乐,然而这么做的同时,我们却逐渐和真实的自我脱节。我们用真实的自我去换取“安全”和“社会可接受”的典范,这是迫于“成功”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害怕改变,害怕动摇了我们工作的安全性,害怕任何人生气。除非我们的梦想是社会可以接受的,而且在财务方面有利可图,否则我们很少听见像“跟着你的梦想走”这类的事,虽然金钱常常是事业计划的中心,而且别人会告诉我们,金钱可以让我们快乐,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常常因为要去追逐那些只能用金钱换算的成功,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透支自己的健康、快乐,等到醒悟过来的时候却为时晚矣。
生活中我们会从各种渠道感受到“成功”的压力。电视、杂志、电影和歌曲等地方每天都在教我们一些与成功相关的事,而且通常都和购买产品有关。我们时刻都接受社会的要求,要达到少数人才能达到的高标准才能算作成功。而且这些广告最后都会说:“我现在不够好。为了要成为大家可以接受的人,我必须要改变。”
其实我们在对成功的理解上存在一个误区,我们不了解自己对成功的真正看法。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经常会把成功和金钱、奖励及成就画上等号,而要得到这些所谓的成功就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可是最终我们会发现真正的成功人士只能是一小部分人,我们为了成为众人眼中的那一小部分,而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实在太不值了。
而且,许多我们认为成功的人都有自挫的想法,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也很低。《时代》杂志引述乌玛·瑟曼的话:“我发现怪异的事会吸引我的注意力。”许多明星认为自己很丑,没有才华,而且还有自卑感。很多外表上看起来很成功的人,反而认为自己并没有成功的感觉,希望自己能做其他的事。
不论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都限制了你。你所扮演的每个角色都带有一套规则和限制,对你来说,越是紧抓着自己的角色,就越有压力,就越难发挥出你真正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