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沟通的双方,不管是在价值观上,还是在信念上,都有较多的“交集”,而且彼此坦诚相待,那么双方就都能得到合作与友谊的“双丰收”!即使双方在价值观、信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使不能彼此共事合作,至少也能促使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友谊。相反,如果彼此之间“交集”较少,无法进入情感交流层面,这种表层往来的友谊往往寿命很短。
总而言之,要想建立长久、健康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做减法,对那些停留在寒暄、问候等浅表层面的人际关系进行梳理,对于那些无法发展到情感交流层面的人际关系,要少放精力。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那些跟自己志同道合、有情感共鸣的人身上,这样才能让自己拥有一个完善、长久、能够协助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样心才不会累。
欣赏他人的长处,包容他人的短处
对于他人的短处,我们是“包容”还是“计较”,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学会了欣赏别人的长处,包容别人的短处,那么你在交际中就不会锱铢必较,自然也不会活得那么累了。
在四川乐山凌云寺内的弥勒佛旁有一副对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这副对联强调的是看待自己时要随时随地看到自己的无知无识,而看待他人时要尽量找出对方的长处。只有懂得欣赏他人的长处,包容他人的短处,才能够拥有令人钦慕的气度。而人一旦有了这种包容的气度,就能够闲庭信步,笑看四季的花落花开,享受人生。
所谓包容,说白了就是要容人、容事、容人,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容人,容人是容言、容事的根本。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不优秀的一面,正所谓“有高山,始有低谷”,每个人都是既有长处又有短处。成大事者必须要学会包容他人的短处,容不得别人短处的人势必难以成事。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去世以后,蒋琬开始主持朝政。蒋琬有个属下叫杨戏,此人性情孤僻,讷于言语。蒋琬同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
有人不喜欢杨戏的为人,在蒋琬面前说他的坏话:“杨戏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听了却不以为意,他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赞扬我,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批评我,他也会觉得我下不来台。因此,他只好不说话了。事实上,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
此后,人们开始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蒋琬正是因为有宰相的度量,才会包容怠慢自己的杨戏。这份宽和待人的胸怀不仅使蒋琬能够识人、得人,蜀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更使自己名扬天下。
同样的故事,在唐太宗时期也发生过:
唐太宗李世民与贤臣魏征的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
在李建成同李世民争夺皇位时,魏征曾替李建成出谋划策。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此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魏征的罪,杀他的头。可是李世民并没有那么做,他非常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不仅释放了魏征,还重用了他,让他做了宰相。
后来,魏征成为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成为史上有名的“谏官”,而李世民在魏征等贤臣的辅佐下,也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君,不仅是因为他尊贤爱才,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宽宏大度、善于谅解他人的优秀品格。这种包容他人的品格和气度正是成大事者所必不可少的。
包容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精神。包容他人就是要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并且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长处的时候,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睦相处。
林肯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他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在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时,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包容,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爱戴。在南北战争期间,林肯的包容显现了非凡的作用。
当时,有人向总统举荐了非常有军事才能的格兰特,可是遭到了整个国会的反对。他们指责说:“格兰特不仅嗜酒如命,还脾气暴躁,不适合领导军队。”林肯却力排众议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看一个人时,更多的是要看到他的长处,而不应当只盯着他的短处。格兰特将军英勇善战,这正是当前我们所需要的呀。”
由于林肯的坚持,格兰特临危受命,指挥士兵迎战南方军队。果然,他以自己出众的军事才能,指挥军队很快扭转了局面,大败南方军队,从而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
事实上,包容的前提是赏识。只有会赏识的人才有容人的气度,也只有具有赏识之心的人才称得上是能包容的人。试想,倘若林肯在赏识格兰特的才能时,不能包容他的缺点,那么他也不会重用格兰特。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过分苛求别人的完美是不切实际的。有时,包容别人的缺点,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减法交际,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包容,你就会活得轻松自在。只有能够欣赏他人的长处,包容他人的短处,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所作为。
减少与损友的交往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与什么样的朋友交往,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一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做“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在不知不觉间被周围人同化。
其实,从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身边的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与良师益友来往,会让自己受益匪浅;相反,与损友来往,则会让自己备受其害。“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就是为了减少孟子与损友交往的机会。
孟子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住在离墓地很近的地方,由于附近的小孩们经常见到人家办理丧事的情形,于是就一起将办丧事当成游戏来玩。当然,孟子也会和他们一起玩。
孟子的母亲见了,就忧心忡忡地想:“儿子身边竟然没有一个懂事明理的朋友,这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旁边,希望儿子能够受到城里人好的影响。谁知邻家的小孩是一个纨绔子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最糟糕的是孟子还和他成了朋友。
为了避免儿子受到负面影响,孟母不顾自己年老多病、搬迁不易等因素,毅然将家搬到了学堂旁。就这样,在刻苦读书的朋友影响下,孟子也发奋读书,终成一代名家。
古人把“慎交友”作为修养的重要方面。“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交,如入鲍鱼之口,久而不闻其臭。”而“与恶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黑”。作家克雷洛夫也曾告诫过人们:“选择朋友一定要慎重,好坏并没有那么容易识别。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会披上假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你。”
换句话就是,选择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和品行卑劣的人交朋友,要多和品行高洁的人交往,以成功人士为师为友。让自己的人际关系保持简单、高洁,给交际做减法,不与坏人同流合污,这是交友之道,也是做人之道。
避免和恶人交往就是避灾免祸,就是避免自己消极地变坏。聪明人都会竭力与那些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的人划清界限。在现实生活中,有几种情况是应该注意的:
1.不与经常吃喝的人交往
整天吃喝玩乐的人绝对不是好朋友的人选。酒多则误事,肉多则生火。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只靠酒肉来维系,那么情谊短暂、脆弱不说,人的意志也会被酒肉消磨殆尽。
2.不与名声不好的人交往
有人说,想知道一个人是怎样的人,看他身边的朋友就知道了。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人家都会高看你一眼;成天与不务正业、品德低下的人为伍,别人也就容易把你看成是品德低劣的人,甚至鄙视和唾弃你。因此,不要接近令你黯然失色的人,而要和那些能够映衬你风采的人为伴。
3.少与素质低的人交往
所谓素质低的人,是指那些志趣庸俗无聊、心态消沉的人,那些苛刻挑剔的人,那些背信弃义的人,那些猥琐、虚伪或自私自利的人,以及那些总是自以为是、不可一世、作威作福的人。
要明白,枝头上的果实之所以甘甜可口、色香诱人,是因为它们从树干上吸收了充足的营养。同样,人也要从别人那里汲取营养,学习他人的长处,才可以完善自我、强大自我。所以,人要善于结交那些优秀的人,并且多和他们来往,从而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学习环境,让自己吸收更多的精神养料,为自己的前程打好基础。
与心态稳定、能和人愉快相处、理想高远、热情而满怀生活希望的人交往,你会受到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变成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人;与那些具有伟大人格、意志坚强的人相处,会挖掘出你身上存在的许多潜能,使你和他们一样拥有创造奇迹的能力……而与那些心态不好、总使你不愉快、品行卑劣的人交往,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们带坏。
总之,尽管人脉很重要,但是我们在交友的时候还是要慎而又慎。要学会给自己的交际做减法,不能什么人都交,减少与损友的交往,让自己的交际圈保持简单,这样你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过得轻松、不累。
和他人保持“安全”距离
大家都知道刺猬身上的刺是起保护自我的作用的,以免自己被伤害。虽然,大家常看到刺猬是孤独的,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美好生活”。它们能和其他动物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别的动物见到它就会敬而远之。它就像动物世界里的中立方,不去招惹谁,也不去得罪谁,它只愿过好自己的日子。如果换做我们人类,那就是一个“好好先生”。
很多人认为人际交往很复杂,既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又要做得让其他人都满意,这太难了。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其实只要人们能够像刺猬一样,懂得和其他人保持恰当的“安全”距离,那么人际交往可以变得十分简单。
人际交往中,距离也是一门学问。美国学者研究认为,46~61cm是一个人的私人空间,女人或男人可以安然地待在私人空间内;76~122cm之内的空间最适合讨论;和非亲密朋友交谈,较佳空间距离是213~366cm,这也是与普通朋友交谈的适当距离,小于此距离,对方会觉得你盛气凌人,大于此距离,对方会觉得你没礼貌;与同事或领导讨论公事,最佳的空间距离为122~213cm,大于这个距离,对方会误认为你态度不认真,小于这个距离,对方会觉得你有逼迫之意;当你与爱人约会的时候,和他(她)之间的距离最好不要超过46cm,否则他(她)会觉得受到了你的冷淡,可能引起误会。
当然,最佳距离的多少还与交往者的文化背景有关。如果与一位美国人交谈,距离不得小于60cm,否则他会觉得你不友好;如果与一名阿拉伯人交谈,就要小于60cm,否则他也会觉得你不友好,可能会出现他不断向你靠近以示友好而你则不断后退的有趣场面。
一般情况下,人们越亲密、越友好,他们就站得越近;陌生人有可能站得较远一些。但如果一个人想和对方交朋友,他也会在谈话时离对方近一些。如果他讨厌对方,那他很有可能会无意识地向后挪一挪。虽然很少有人会注意个人空间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人们站得远近来判断两个人关系的亲密程度。尽管有的时候人们会因为某种原因而靠得很近,但大多数时候人们还是喜欢有一定的空间距离。
通常,人们认为对方踏入以自己为原点的半径3m之内,就算是踏入了自己的隐私区了。人们在单独和别人交往时,只有在确认了对方对自己是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同意对方和自己近距离地接触。要明白,和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保持自己良好形象的一种方式。
人都是相互需要的,同时也相互利用的,保持距离才能产生安全感。距离是一种人际学问,在小小的办公室里,接触最多的就是同事,慢慢靠近是必然的,产生感情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一定要很好地掌握这种感情。
大学毕业那年,丁小洁为了证明自己,只身去了一个离学校很远的城市。初来乍到的她不认识任何人,走到哪里都觉得陌生,没有人可以谈心,没有人跟她一起分担离家的苦。满怀的热情遭遇了冬天的寒冷,整个人像被冰封了一样。
华美是办公室里第一个冲她微笑的人。她们从每天只简单打一个招呼,到对某些公共事物发表极其相近的个人看法,然后,话题逐步涉及办公室内外的其他种种,华美让她感觉到与人交往的温暖。
她们的共同话语越来越多,共同的活动也越来越多,工作日一起上班,周末的时候一起逛街,那段时间里,两个人几乎是形影不离,形同姐妹。
但很快,她们就发现对方有许多自己不能容忍的性格特点。开始的时候,彼此还在相互包容着、忍耐着,最后终于爆发了。相互说着刺痛对方的话,因为相知得深,所以相互伤害得也深,直到有一天,她们从这种相互牵制的关系中决然而又不舍地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