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要有空杯心态
以前有一个人有很深的佛学造诣,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前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表现得十分傲慢,这一切老禅师都看在眼里,但依旧礼貌地接待了他,并亲自为他沏茶。
可是在倒水的时候,杯子里的水明明已经满了,老禅师还是不停地倒。这个人不解地问:“大师,杯子都已经满了,为什么您还要继续倒呢”?老禅师说:“是啊,既然杯子已经满了,干吗还要倒呢?”
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有学问了,干吗还要到我这里来拜访呢?这位年轻人恍然大悟,明白了想得到圆满更需要“空杯心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要想学习更多的知识,就先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的杯子,只有清空心里所有的自满,才能学到更多东西。拥有空杯心态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才是有望成功的人。
每一个想在职场发展的人都必须拥有空杯心态,懂得给自己的工作做减法。曾经的辉煌和荣耀也好,失败也罢,都让它成为过去。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过去的成功不应该让今天的你目空一切,过去的失败也不应该让今天的你退缩、怯懦,我们应该始终怀着希望、信念、学习的心态去工作,去生活。从此刻开始,进行全面的超越,当把归零当成一种常态、一种延续、一种时刻要做的事情时,职业生涯的全面超越就唾手可得了。
一代武学宗师、功夫巨星李小龙就非常推崇空杯心态,他说:“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那么,空杯能为我们带来些什么呢?
首先,空杯心态能够指引我们找到职场的金钥匙,单位永远只为员工的使用价值买单,“倒空”自己轻装上阵,才能体现自己更大的使用价值!只有善于倒空的杯子才能装更多的水。
其次,空杯心态让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并与阻碍自己发展的因素告别。
再次,空杯心态能够激发生命最大的潜能,很多人在成绩面前容易自满、容易得意忘形,自满了、忘形了就不愿意再辛苦地朝更高的地方迈进,而空杯心态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点,它让人时刻处于在山底仰望山顶的状态,逼迫自己去反思和成长、去创新和改造,最后激发出无限的生命潜能以创造生命的奇迹。
最后,空杯心态能够提升我们的事业和人生的境界,人生是一场盛宴,不只有一道好菜,忘掉你念念不忘的那道美味佳肴,才能看到更多的好菜,尝到更多的美味。松开手,计较的东西越少、胸怀和视野越大,人生就会越广大。
当然,空杯心态的获得也是需要过程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三步走来获得:第一,开放,只有当我们把窗帘拉开的时候,阳光才能够洒进屋内;第二,放下,轻装才有利于急行军,那些妨碍我们发展的东西,都应该丢弃;第三,重生,凤凰涅槃是为了重生,为了获得更强大的生命。
所谓开放,意思是说,只有张开双臂才能拥抱世界。一个人,受片面信息和定式思维的影响,往往会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然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固执己见地坚持错误。也许你会说:“哪有这种傻瓜,错了还会坚持?”其实,当我们封闭自己的心灵和思维时,我们是很难意识到错误的,这样也就出现了傻瓜式的行为——坚持错误。
要保证心灵和思维的开放性,首先不要先入为主地认定,要跳出主观立场,客观地看待事情;其次,牢记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话——“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性的树”;最后,当你脑中出现“肯定”、“绝对”等字眼时,想想有没有完全相反的可能性。
所谓放下,是指大解脱才有大超越。开放的心灵为空杯心态奠定了基础,但是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往前走,也就是放下。
放下是说只要是束缚和阻碍自己发展的,只要是使自己步履沉重的包袱,都要义无反顾地抛弃,包括地位、金钱、面子、贪爱以及仇恨。
放下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艰难和痛苦,因为你必须要放弃的东西很可能是你最难以割舍的东西,比如金钱、权力等。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宽容、豁达、勇敢等品质。对一个强大的心灵而言,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
所谓重生,可以理解为“无相”是为了“妙有”。修禅的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真空无相”到“真空妙有”。“无相”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为了“妙有”。就如同我们不是为了空杯而空杯,是因为倒空自己以后,我们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所以我们才“空杯”。“倒空”自己之后,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重生的过程是艰难的,就如同凤凰浴火一般。
需要注意的是,空杯心态也有层次之分。有彻底的空杯,也有半杯水的空杯,还有不溢出来就好的空杯。不同程度的空杯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空杯程度越高,带来的好处也越多;空杯的程度越低,个人所得的也就越少。
空杯心态不但是一种职业态度,一种修身哲学,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企业精神。海尔集团的张端敏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的产品应该零库存,成功也应该‘零库存’。”空杯心态是张瑞敏这个在中国企业界堪称“成功满杯”的优秀企业家的个人心态,也是海尔的企业理念。正是这样的心态为海尔的不断超越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永远怀着谦卑的心去吐故纳新,不断更新自我,以空杯子的心态去实现、超越自己的人生价值。
20/80法则:用最少的精力做最有效的事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德·帕累托在对当时英格兰地区财富与收入的分配模式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他偶然发现,80%的财富和收入被抽样调查的人里的20%占有着。
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帕累托进一步研究而得出了“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即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来编排行事优先次序的准则。因为在原因与结果、投入与产出、付出与回报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失衡,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那些具有重要作用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大部分的都是不重要的因子,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对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的控制来掌控全局。
经过多年的演化,这个原理就变成了当今经济学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则,又叫“20/80原理”。
有这样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美国人的金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在犹太人中,广泛流传着78∶22的宇宙法则,他们认为,世界上许多事物,都是按78∶22这样的比率存在的。比如空气中含有78%的氮气和22%的氧气及其他气体;人体中,水分占78%,其他占22%。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他们始终坚持这个法则,把精力用在那些22%的主要因素上,因此,他们做什么都最见成效,也才能拥有那么多的财富。
现实中,二八法则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企业经营中,利润的80%是由20%的项目或重要客户所带来的;在经济领域,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人类80%的智慧集中在20%的人身上……推而广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普遍真理:在任何大系统中,该系统中约20%的变量80%地决定了产生何种结果。
了解了二八法则的主要内容,每个人都应该至少会得到一个重要启示,便是:如果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琐碎的多数问题上,那么你花了80%的时间,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如果将时间和精力花在重要的少数问题上,即使你只花20%的时间,也有可能取得80%的成效。
威廉·穆尔是美国著名企业家,然而,当他在为格利登公司销售油漆时,第一个月的收入仅有160美元。为了取得业绩上的突破,他分析了自己的销售图表,他发现自己80%的收益是由20%的客户所带来的,而他却在每一个客户身上都花了相同的时间,也就是说,他付出的时间有80%都浪费掉了。
在深入研究了二八法则后,他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他要求将由他负责的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人员,而他则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就赚到了1000美元。穆尔将二八法则贯穿于自己的工作中,就这样,他最终成为凯利穆尔油漆公司的董事长。
在经济学世界,二八法则犹如风景中的一块奇石。虽然至今没有人能够解释它的原因,但是也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公司都非常重视二八法则。比如,通用电气公司永远把丰厚的酬劳和机会提供给那些工作中表现最出色的人,这使得员工们的工作更快、更出色了。摩托罗拉公司认为,在100名员工中,工作做得最好的前面25人和最后面25人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做好这些员工的工作:对于最后的25人,要多给他们发展的机会;对于前面的25人,要设法保持他们的激情……
在职场中,主角永远只有20%,他们可以得到公司管理者80%的关注、80%的福利和待遇;而龙套却占80%之多,他们只能享有全部职场资源的20%。因此,要想过得轻松、不做一辈子跑龙套的,就要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那些能够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20%的事情上,并努力把它们做到最好,这样才能成为那20%的关键,享有80%的资源。
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把精力都集中在少数、重点事情上,争取用最少的精力和时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职场中的主角,成为20%主角中的一员,而非80%龙套中的一员。
简单量化出效率
据说在麦当劳有这样一个规定:倘若鸡腿烤出20分钟后还未卖掉,那就一定要丢掉,这对很多其他餐馆来说是很难做到的。鸡腿烤出20分钟内就要消费,这是麦当劳的标准,也许就是这个标准才使得麦当劳能够在全球迅速扩张。
然而,这个标准执行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要达到这样一条看似简单的标准,背后需要做许多细致的工作。比如,顾客太多时,现烤是肯定来不及的,那就需要客人排着长队来等,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在排队等候上浪费时间的,这就很可能流失顾客;而如果客人少,烤的鸡腿过多时,又只好扔掉,这无疑会使经营成本大大增加。
那么,怎样能达到一个平衡呢?既不能让客人等候太久,又不能因烤的太多卖不出而导致浪费。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需要的只是对顾客的需求进行详细的纪录,找出客人数量与烤鸡腿数量的比例关系,这样就可以保证两者都不误了。
同样的工作并不只出现在烤鸡腿上,其他种类的食品或是公司也有相应的标准要去执行,其中的细节也同样烦琐和复杂,这就形成了一门量化管理的学问。
什么是量化管理呢?量化管理又称管理的数量统计法,是指以数字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性能,以求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作出精确的数字描述和科学控制,并实行标准化操作的管理模式。
通常,在量化管理中包含三个要素——时量、数量和质量,这三个要素便是由上而下安排任务时的执行标准。“时量”主要指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数量”指所完成任务的数额;“质量”则是指任务所要达到的标准。这三个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下面,我们把工作任务的标准作进一步分析,使大家可以更细致地了解自我量化管理的方法。
1.任务的种类
在进行任务的量化之前,首先要对每一种岗位的工作任务有定性的认识,明确该任务属于哪种类型。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从内容和性质上来分,岗位工作任务可分为技术性岗位和管理性岗位两类;从发生概率和频率上来分,岗位工作任务则可分为突发性任务和可见性任务。
2.分解任务
在分解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总结一下以前的工作任务,然后将这些任务分解成诸多细节。这些工作细节必须由点组成,它们必须是无数个最小的细节点,要将其分解到不可再分为止。只是在分配任务时,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任务名称。也就是所反映这个工作是“做什么”的。
(2)把内容和过程进行简化。即对本项工作任务的相关指标、方法和操作步骤等,进行概括说明,并力求做到简洁、明了。
(3)制订标准,然后努力去达到。这是指在时间、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标准,该步骤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对这一部分的制订要越详细越好,并要将数据牢记于心。
(4)注重细节。就是把工作细节进行分解,然后再一一应用到工作行动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工作的行动中,每一步都要紧靠细节要求。
如果按照以上四个步骤施行的话,可以保证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并且有效摆脱之前那种“上级不满意”、“下级无功绩”的现象,也不会让领导在安排任务时总说一些“赶快去办”、“抓紧完成”之类的催促之词。
把公司中的工作进行量化,用量化管理的理念来支配它们,这样就能使原本看似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也更具可操作性,并大大提高效率。因此,如果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建立起一套自我量化管理法的话,他们的工作效率必定大有改观,同时企业的整体效率也会随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