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有个人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但那并不是颗完美的珍珠——珍珠上面有个小斑点。他想将珍珠上的斑点剔除,于是就狠下心来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却还在,他接着又削去了第二层,原以为可以把斑点削掉了,可斑点依旧顽固地留在上面,于是他不断地削掉一层又一层……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缺陷:外貌上的、性格上的、经历上的……缺陷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人人都有。然而,面对缺陷,大多数人都想去掩饰。但是,很多时候,越是刻意掩饰自己的缺陷,自己活得越累,有时甚至还闹得很尴尬。缺陷是客观存在的,掩饰往往会欲盖弥彰。把自己的缺陷袒露人前,也就同时把自己的真诚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对方,反而摆脱了心中的羁绊,让自己生活中多了更多轻松和快乐。
小镇上住着一个拉琴的小女孩儿,每天傍晚时分,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就在街心花园开始演奏小提琴,人们已经习惯了小女孩每天的琴声。小女孩的琴声温柔如诉,仿佛可以安抚人们疲惫的灵魂。
小女孩不仅琴拉得好,人也长得很漂亮,她那张精致完美到无可挑剔的脸,那种高贵优雅的气质,几乎让人嫉妒。
人们都猜想着,几年后,她将会在某个金碧辉煌的音乐大厅的舞台上展示她的艺术天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次意外的事故在小女孩的脸上留下了一道无法挽回的伤疤,于是,她天使一样的美丽成了人们永久的记忆。
从此,小镇上的街心花园再也没有了那悠扬的琴声。
突然有一天,人们又听到了琴声,只是这琴声并不悠扬,因为拉琴的不是小女孩,而是她的母亲。母亲站在女儿曾经拉琴的地方,用她的琴声同屋中的女儿对话。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就像女儿原来一样,每到黄昏,母亲都会按时去拉琴。
直到有一天,一个醉汉闯进了花园,他莫名其妙地朝着那位母亲大喊:“我从来没有听过谁拉的小提琴这么难听!请不要再拉了!”母亲眼里第一次有了愤怒,她掷地有声地说:“我是拉给我女儿听的,如果嫌难听,就请你把耳朵捂上。”
这时,小女孩走了出来,她接过母亲手中的小提琴,坦然地仰起她那张不再美丽的脸,对那个醉汉说:“我的妈妈只为我一个人拉琴,在我看来,她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小提琴手。”
然后,小女孩从容地演奏起她以前演奏了无数遍的曲子。
母亲激动地抱住女儿,并大声地对女儿说:“亲爱的,我只是想让你明白,虽然你的脸同妈妈的琴声一样,都不美丽,但是我们却要有勇气把它拿到人前!”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完美,缺陷也是组成完美的一部分。人生注定要与“缺陷”相伴,而与“完美”相去甚远。所以,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是一种豁达、成熟,更是一种智慧!当一个人懂得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时,他也就真正地成熟起来了。
偏离靶心不等于失败
很多人都有一个奥运金牌梦,都把目光聚焦在金牌上。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甚至媒体都有这样的倾向。对于没有获得金牌的运动员,报道中总会出现“憾失金牌”、“痛失金牌”、“惜败”等字眼。
没有得到金牌就意味着失败吗?不是的,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得到金牌的只有一个人,作为运动员,能够超越自己就是成功。即使你没有获得任何奖牌,但是你发挥出了自己的最大潜能,都一样是成功的。
朱启南是中国射击队队员,他在初中时就开始了射击生涯,2002年晋升到省队,2003年12月入选国家队。在之后的比赛中,朱启南夺得了全国射击赛男子******冠军、第五届长沙运动会个人******金牌、泰国世界杯10米******冠军、亚洲锦标赛10米******个人冠军。这些荣誉让朱启南一路走得非常顺畅。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他在男子10米******射击比赛中获得了金牌,并打破了世界纪录,这一结果更是让朱启南声名远扬。
然而,想在2008年再创辉煌的朱启南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以699.7环的总成绩获得了银牌。卫冕失败,与金牌擦肩而过的朱启南站在银牌领奖台上,当场失声痛哭。
第二名,这个位置很微妙,比第一名差了那么一点点,不敌一人,却胜过除了第一名之外的所有运动员,仍然代表着射击场上的高端水平。第二名不是失败,只是我们身边的氛围与文化不允许朱启南坦然面对这个结果。
从朱启南憾失金牌难以抑制的泪水,我们看到了作为知名运动员,他肩负的压力,读懂了他的无奈和伤心。但是,他并不是失败者,他仍然为国家赢得了荣誉,这同样是值得庆贺的事。
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不完美就否定自己,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即便我们没有取得第一,没有功成名就,但是,这并不说明我们就失败了,不要因为稍稍偏离了靶心就完全否定自己。
被称为“跳水沙皇”的俄罗斯跳水运动员萨乌丁,从1992年开始参加奥运会,先后五次来到奥运会赛场,他经历了熊倪、田亮、何佳、林跃与火亮整整四个时代,先后获得六枚奥运奖牌,其中有两枚金牌。在北京奥运会上,他未能摘得奖牌,但是他依然是人们心中的明星。
面对镜头,萨乌丁的回答让人感觉出一种从容和淡定:“我老了,因为体力和难度的原因我已不能和年轻人对抗。”
听到这些,谁能说他是失败了呢?在他心中,已经把跳水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成功、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然而能够真正获得成功,真正被众人认可和尊重的人毕竟是少数。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不同的只是缺点的大小与多少而已。
【宽心术】
有的人看起来幸福,而有的人却总是郁郁寡欢。原因就是后者始终看到的是自己的缺点,并无限地将其放大;而前者也知道自己有缺点,但是他们知道人生没有完美,他们懂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懂得不完美并不代表失败,不完美的人生也有着自己的风景。
客观看待生死,懂得珍惜生命
生使一切人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死使卓越的人露出头角来。
——萧伯纳
人的生命再长不过百年,而百年的时光对于亘古长存的宇宙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俗话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由此看来,生与死对人来讲是一件大事,是不敢当儿戏的,所以没有人是不畏惧死亡的。因此,当一个人濒临死亡时,他的心理应该是很复杂的,能做到平静对待这一事实的,应该不多。但是不多并不是没有,无论是面对自己,还是面对亲人的离去,总有一些人能够看得开。因为,他们知道死亡是人生的自然结局,没有人能免得了。
人生,犹如梦幻与泡影,亦如朝露与电光,转瞬即逝,其间的一切也仿佛镜花水月、黄粱一梦,看得透的,就能在生命走向终点的时候做到心平气静。
泰然面对亲人的离去
庄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对人生有着独特的体验和透彻的思考,所以,他的哲学可以称为“生命的哲学”。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他跟常人有很大的差异。
庄子与妻子相亲相爱,关系十分融洽,二人相濡以沫地过了大半辈子。在他们都进入暮年的时候,庄子的妻子因患重病,先于自己的丈夫死去了。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悲哀,作为庄子朋友的惠子前往吊唁,并想安慰一下庄子,却发现庄子并没有号啕大哭,相反,他正在若无其事地两脚岔开坐着,一边敲打着盆子,一边咿咿呀呀地唱着歌,脸上毫无悲哀的影子。看到惠子来了,他也不起来迎接,只是面无表情地点了一下头,仍然敲盆唱歌。惠子十分诧异,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庄子没有为妻子之死而悲伤痛哭,惠子无法忍受庄子这么薄情寡义,不由得生起气来。他满脸不高兴地责怪庄子:“你和你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她为你生养子孙,操劳不息,苦了一辈子,直至衰老而亡。可是她死了,你不仅不哭,反而还在敲盆唱歌,显得这么高兴,叫大家难以理解,你这样做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听后,方停止了敲盆唱歌,平静地对惠子解释道:“我做得并不过分。你知道吗?当我的妻子刚刚断气的时候,我也非常难过,放声大哭了一会儿,可是转念一想,她的逝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在我看来,她的生命完全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活着的时候,是大自然赋予了她的形体和生机;死的时候,也就像是自然界春夏秋冬的运行一样,回归了大自然。生和死无非是存在的状态不同罢了,现在她终于摆脱了活着时候的辛劳忧烦,像酣然长眠那样静静地安息在天地所构成的巨室广厦之中,什么心都不用****,这对她来说该是多么好的事啊!而我却在嗷嗷恸哭,未免就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了,所以我才止住了恸哭。”
亲人死后,特别是配偶死了,照着一般人的逻辑,非要大哭一番才能表示哀痛。如果有人在亲人逝去的时候不知痛哭,反而在那里唱歌,人们一定会说他是个疯子,但庄子就恰恰是这样一“疯子”。其实庄子并不是不悲伤,而是他能理智地对待死亡,知道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所以用唱歌的方式来悼念死者,所谓“长歌当哭”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平静对待生命规律
对于妻子的死,庄子是“鼓盆而歌”,当自己面临死亡时,他又有何表现呢?
庄子将死之时,他的弟子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但是庄子提出的要求却出乎众人的意料,他说,我要用天地来做棺材,用日月星辰来做点缀的双璧和宝珠,用天地万物来做祭品。试问,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气派也更隆重的呢?
他的学生听后,悲恸地说:“这样做我们怕你会被乌鸦或是老鹰吞吃了啊。”庄子回应道:“放在露天,是会被乌鸦、老鹰吃掉。但是埋在土里呢,则照样会被蚂蚁吞吃。你们是要把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出来给蚂蚁吃,这该是多么的偏心啊!”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人要从新生走向衰老而至死亡,就像小鸟要唱歌、花儿要开放一样普通而又平常。对于一个有修养的人来说,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看破生死,喜忧俱消,才能摆脱世俗的纷扰,做到超然物外。
禅宗哲学家对于生死,提倡一种置生死于度外的两忘法,主张不执著于生,也不执著于死,人只要是顺应自然地生活,就可以傲睨王侯。生活着,把握住现时,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对此,无须慷慨高歌,也无须怨忧哀叹,只要平平实实、轻轻淡淡地做来,就可以臻至佳境。死亡,也就是生命的必然终结,对此,不必畏惧,不必自扰,要有坦然接受的心理准备。
死和生是人生的两件大事。许多人喜欢生而害怕死,因为生时可以享受一切荣华富贵,死后就万事皆空了。但是事实上,死和生对人同样重要,这就好比一去一来。人在这儿死去,却又在那里生出来了,人世间就是这样生生死死轮回不已。死是为了生,生是为了死。我们如果把生死看透,生时优哉游哉,死亡来临时也坦然自若,那么人生便会因此减少许多痛苦,增加几分快乐。
【宽心术】
古人大多能正确对待生和死,今天的我们更应该以平和的态度对待生和死。活着的时候就好好珍惜生命,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不要虚度光阴,更不要杞人忧天,整日忧心忡忡,害怕死亡的来临。生命固然值得珍惜,但是这并不是说就要贪生怕死、苟且偷生。面对自然的死亡我们要泰然处之。有时候也会有突发事件发生,这时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要死得其所,而不能做无谓的牺牲,枉送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