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破解快乐密码:成就幸福人生的自助读本
39755700000031

第31章 正确对待金钱(3)

“啊,原来基金这么复杂!”李祥更加为自己的两万元钱担心了起来,“看来这个风险确实挺大的,都不让取现金了。”李祥在担惊受怕之余,很快就申请了卖掉所有的基金,把它重新存为定期存款。结算的时候,李祥心中的石头终于放下了:“虽然这两个月得到的基金利息比定期还低,但是总算全额追回了。”

2007年上半年,李祥听说股票和基金都在疯涨,不由地想起了自己曾经投资的基金。他有一些后悔了:“如果当时没有把基金卖掉就好了。股票和基金现在的涨势这么好,我投资的钱要是到现在,或许已经可以拿到很多分红了。”

有投资,就一定会有风险。李祥在投资基金之前,没有详细地了解其中的风险,就贸然投资,可见投资不谨慎。在去银行进行投资的时候,李祥征求银行理财工作人员的意见,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他自己不懂,通过咨询专业的理财人员,作出投资计划,按这样的道理说来,应该是比较科学的投资。但是,在投资后,李祥没有能坚持自己的投资,他在了解基金的风险后,又患得患失,卖掉了手头所有的基金。等到行情叫好时,他也便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李祥的投资心理是很多初次理财者容易出现的。因为不了解,所以担心;因为担心,所以犹豫。在这种动摇和犹豫之中,就可能失去通过理财投资而收益的大好机会。

要想提高理财的效率,就要提前了解相关的投资理财知识,然后根据最终分析和判断的结果,选择自己的投资目标。只有把充分的知识和分析作为前提,在投资过程中才会更加理性,有利于坚定自己的投资目标。一旦确定了投资目标,就不要轻易更改,应该对自己之前的判断有信心。如果不断地摇摆,再好的机会也会在你的犹豫和徘徊中错过。

我们应该相信,任何恰当的投资最终都会得到回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准最有效的投资点,把自己的资金勇敢地投出,并坚持下去,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报。

分享可以让财富大放异彩

孟子曾问齐王:“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答道:“不若与众。”这段对话的意思是,分享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与大家一起体会快乐,比一个人独自享受会更加快乐。把这一观点运用到理财中,财富的分享也是同样的道理。懂得与人共同分享,更可以让财富大放异彩。

在人们赚钱的过程中,自己的价值可以得到体现,同时还可以得到内心的快乐。在获得财富后,如果可以给社会以回报,向需要金钱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财富拥有者的博大的胸襟就可以得到展示。一个人拥有的财富是有限的,而通过财富所传达的精神和爱心则是无限的。

越来越多的商人在获得成功之后,都会通过自己拥有的财富来回馈社会。这种做法,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对于财富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帮助弱势群体的意愿。

2006年6月25日,作为美国著名投资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富豪的沃伦·巴菲特宣布将会把自己大部分的财产捐给5家慈善基金会。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把自己的财富回报给社会,竟然就是他积累财富的最初愿望。巴菲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我最初的想法——这是我和妻子在50年前就已经形成的想法——是,我要终生积聚财富。同时我们一直认为,这些财富需要全部回报给社会。”

或许巴菲特这样的想法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既然50年前的他,就已经决定要把自己的财富回报给社会,那么这些年来他又何必辛辛苦苦地去积累财富呢?大多数人积累财富的目的是为了拥有财富,然后这些财富让子孙后代传承下去,而作为世界级富翁的巴菲特,却愿意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都用来回报社会。

有许多人此时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巴菲特捐出来的财产数目对他个人拥有的财富而言,会不会只是九牛一毛呢?会不会因为对他来说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巴菲特才会如此慷慨呢?然而,据统计,事情并不是大家所想的这样。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巴菲特当时拥有的财富总额约为440亿美元。按照当时纽约的股市股价计算,巴菲特即将捐出的股份总价值约370亿美元,占他个人拥有总财富的80%以上。

巴菲特毫无顾忌地捐献出了如此巨额的财富,这充分表明,作为世界级的富翁他的确没有把所有的财富都占为己有的想法,也不想让子孙后代成为守财的巨富。他以实际的行动,实现了自己和妻子多年以来用财富回报社会的理想。

连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对巴菲特的慷慨捐赠大呼“震惊”!巴菲特的资产绝大部分都将捐给比尔·盖茨及其妻子建立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其余部分分别捐赠给以巴菲特已故妻子命名的“苏珊·汤普森·巴菲特基金会”,以及三个子女各自掌管的慈善基金会。比尔·盖茨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巴菲特通过这次捐赠显示的慷慨和信任是无法想象的,这些捐赠必将深化和促进比尔·盖茨基金会的工作。在处理自己财富的过程中,巴菲特这种大方慷慨的行为,又一次让世人为之震惊。

成功者无偿捐赠自己财富的行为,不只是因为他们对金钱和财富持有的坦然态度,这更是一种胸襟和气魄。成功者的财富来得并不容易,他们曾经为了这些财富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但是,当他们在拥有了财富之后,却愿意并舍得用之回报社会,这体现了一种对财富的智慧态度的表达,即关于财富分享的态度。

越是有钱的人,往往越是懂得金钱的真正价值,越是能够正确地对待金钱。他们在聚敛财富的过程中,正是正确的理财观念引导着他们走向了财富的巅峰。当他们拥有了令人羡慕的大量财富之后,仍然保持着这种对待金钱的坦荡态度,可以泰然视之。

“钱不能当饭吃”,这是宜家家居的创始人坎普拉德的财富观念。他在拥有财富之后,退而寻找轻松舒适的休闲生活。在1976年,年仅50岁的坎普拉德就移居到了瑞士,把自己的新家安在了洛桑附近一处秀丽的村庄里。从他家的窗户望出去,洛桑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十年之后,坎普拉德辞去了宜家公司总裁的职务,将公司的管理权力逐步移交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2002年,坎普拉德正式离开了宜家,到瑞士过起了半隐居的养老生活。

在巨商坎普拉德日常的生活中,从不见他奢华。他从不追求光鲜的外表,没有时髦的服饰、昂贵的手表和豪华的轿车,出门旅行也总是坐经济舱。如果公司擅自为他预订了昂贵的东西,他会非常恼火。在宜家总部他会选择吃工作午餐,并且会从自己的钱包里掏出钞票付账。他喜欢喝酒,但酒不一定要贵重,一瓶廉价的威士忌常常会让他更加愉快。

“把追逐利润的商业动机同永恒的人类社会理想结合在一起”,这是坎普拉德追逐财富的目的。他先后设立了各种公益基金,力所能及地对儿童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们进行救援。他建立了以自己母亲的名字命名的癌症研究基金会,每到过圣诞节的时候,他都会号召总部的员工们向这家基金会捐款。

为什么大多数富翁在获得成功之后,都十分愿意用一部分财富来回报社会呢?巴菲特如此,坎普拉德如此,大家所熟知的比尔·盖茨也是如此,还有很多的富翁都是如此。这里面不排除有一定的经济原因,但更多的原因还在于富翁对于财富的态度。

1.大多数的商人在获得成功之后,对金钱和财富都会看得比较平淡,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已经用不完了,愿意与世人一起分享。他们通过捐赠出自己的一部分财富,实现自己希望能改进社会某些方面的愿望。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都把自己几乎全部的财富捐出来成立慈善基金,他们扶持的项目包括改善教育、提高医疗质量、扶助贫困人口以及防治艾滋病等人类顽疾,这些做法绝不仅仅是为了名声或者得到税收优惠,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地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2.热衷慈善是美国文化的重要传统之一,这个传统最早起源于教会。同时,对弱者和贫困者进行救助是维护社会公平,保障人权平等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家的财富来源于大众,通过慈善和支持教育事业可以很好地回报社会,更有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大多数富翁都不愿让子辈坐享其成。富翁们愿意留给孩子的不是一生都享用不尽的财富,而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奋斗来拥有财富。他们普遍认为,留给后代的钱够用就可以了,其他多余的财富用来服务民众和造福社会将更有意义。

人所拥有的财富存在多少之分,但是对财富所持有的态度和精神却是可以相同的。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成为大富翁,但是我们也可以拥有富翁一样的胸襟和气度。面对财富,我们在许多情况下都可以表现得更大度一些,将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在能力范围之内与需要帮助的人共同分享。这不只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更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在帮助别人,与人分享的同时,我们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