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请这样和孩子沟通
39754700000037

第37章 树立孩子的自强意识,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5)

许多日本学生的家距离学校很远,他们每天都要背着重重的书包,或骑自行车,或坐电车、地铁,有的还要步行很长时间才能到学校。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生活条件日益优越,减少了下一代磨炼意志的机会。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日本教育界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机会,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作为父母,我们应知道,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生活得是否舒适,也关系到孩子有没有自信心。

具备自理能力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会做,什么事情都难不倒他(她),就会具有很强的自信心。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事事不会做,处处有困难,不仅生活上会遭受许多磨难,还会逐步滋长自卑心理。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当孩子还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时候,父母应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做父母的有这种责任和义务。但父母还应当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过程中教孩子逐步学会生活自理,进而掌握自立的能力,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了解哪些事情是孩子自己能做的

有的孩子在家中被大人们过多地呵护,自己能做的事也不愿去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大人应该怎么办呢?——不帮助,而是正确引导、鼓励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由不愿意到喜欢去做。在这个过程中,大人们要注意方法,多表扬、多鼓励,慢慢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为了了解哪些事情是孩子能做的,可以从孩子的年龄来考虑。较小的孩子可以从自己吃饭、漱口、擦嘴、洗手、擦鼻涕、独立上厕所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让孩子自己学着扣纽扣、穿衣服、脱衣服并能叠放整齐,自己学着穿脱鞋袜、系鞋带等。

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学着独立收拾、整理房间,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如会将桌椅擦干净、叠被子、收拾玩具、整理图书,还会洗自己的手帕和袜子等等。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吃午饭的时候,孩子说:“妈妈,我不会剥橘子,你帮我剥。”

妈妈知道,必须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于是便引导他说:“来,我们来给橘子脱衣服,看谁脱得最好?”

这么一说,孩子就争着说:“我会剥橘子,我会给橘子脱衣服……”然后,就自己动起手来。

这种有趣的方式,既鼓励了孩子,又使孩子乐意接受。当然,在孩子自己动手的时候,大人也不能袖手旁观,要在旁边注意他们、观察他们,发现问题要加以引导、及时鼓励,让孩子能顺利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并及时地给予孩子肯定和表扬。

2~4岁的孩子年龄较小,大人们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会做,对孩子的事情都一手包办,其实这不是好事情,对孩子能做而不愿做的事我们不应该帮忙,应该多给孩子自己动手、尝试的机会和空间,多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2.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当我们知道了哪些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之后,接下来就应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了。一般来说,孩子都有“我自己做”的欲望,关键看父母如何引导。

星期天,小强要和妈妈出去玩。当妈妈收拾行李的时候,小强已经穿好了自己的“行头”。

小强过来跟妈妈“显摆”,这时候,妈妈才发现,儿子将自己的左右鞋子穿反了。妈妈知道,简单地训斥“你真笨”只能扼杀孩子的积极性,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欲望彻底毁灭在了萌芽状态。这时候,最好给孩子以适当的鼓励。

于是,妈妈便对儿子说:“小强会穿鞋了,真不错!不过仔细看看,你穿得对不对呀?”

儿子低头一看自己的鞋,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便在妈妈的引导下,重新穿了一次,这次穿对了。

孩子到了两岁,就已经可以自己做一些事情了,这正是培养自理能力的好时候。从自己身上开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自己喝水、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等等。

孩子从3岁左右开始,已经可以借自己的力量来做自己所要做的事情了。比如:孩子常常执拗地说:“我自己吃!”“我自己干!”这都表明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要求。如果父母错过了这个发展时期,没有让孩子适时锻炼,孩子的依赖性就会逐渐增强,并对孩子的身体、智力、情绪、性格、意志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

3.家长适时地教孩子一些提高自理的技能和技巧

由于孩子年龄小、动作发展还不够协调,因此生活中有些看起来很容易的事,对于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做好。这就需要父母适时地教孩子一些自理的技能和技巧,并且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步提高要求,以适应孩子的发展需要。

亮亮3岁了,每次妈妈给穿衣服的时候,都要争着抢着自己做。妈妈决定慢慢地教孩子穿衣服。于是,妈妈便开始了自己的教授过程。

妈妈先教孩子如何套头,然后教孩子如何扣纽扣,最后教对襟衣服的穿法。为了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孩子学的过程中,妈妈还运用了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儿歌等。

在扣纽扣的时候,她让孩子先把下摆对齐,然后从下往上,一边扣扣子,一边说:“大哥回家了,二哥回家了,三哥回家了,小弟回家了,大门关上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学会了扣纽扣,还体验到了自己做事情的乐趣。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合理可行的培养目标。目标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目标太低了,孩子太容易完成,就达不到锻炼孩子的目的;目标太高,孩子做起来困难太大,又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

好父母才有好孩子,做以身作则的家长

一则消息称:

广州市一份家庭教育调查报告显示:

家庭教育方法有了显著改善,但“身教重于言传”的观点尚难普遍落实,能认识到身教更重要的父母仅占全体父母的30%。

这份调查报告显示,部分父母“重言传轻身教”的缺陷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受访父母中有60%的人认为言传是最好的办法。

从对孩子的问卷中,喜欢读书的父母仅占30%多,这表明,在学习上,很多父母难以成为孩子的榜样。对孩子的问卷还表明,23%的父母与孩子相处时,见有人乱扔垃圾时什么也不说,甚至有的父母自己也乱扔垃圾……

家庭是一个小的社会细胞,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家庭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良好的教育方法,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已掌握的,这就需要父母相互沟通,注意自己的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父母的教育。

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过程中,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己的言语行为是对的,比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父母的“言、行、举、动”都将在孩子洁白无暇的心灵上铭刻下难以泯灭的痕迹,对孩子思想、性格、品德、作风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父母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都是父母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如今的教育不仅是让孩子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孩子要全面发展。所以,只有提高自身素质的培养,才会带动孩子整体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父母要以身作则。

1.父母言行要一致

父母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还是孩子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表现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参照。父母要使孩子的言行有所遵循,切不可言行不一。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言行不一的矛盾举动并不鲜见。如何才能保证自己做到言行一致呢?

星期天,刘平和妈妈到街心公园遛弯。在公园的一个草坪上,刘平看到一只流浪狗,想将它带回家养活。可是,妈妈不乐意,说这只狗很脏。

刘平很生气,他说:“你不是从小就教育我要爱护小动物吗?你怎么说一套、做一套?”妈妈回答说:“小孩子,懂什么!”

看到妈妈经常说一套、做一套,刘平感到很困惑,他忍不住写了一封《告家长书》,质疑家长的矛盾行为:“你们常常教育我要有爱心,要爱护小动物,但是,上回在路上看到流浪狗的时候,你们怎么一脚将它踢开了……”

在这封《告家长书》中,刘平还列举了妈妈言行矛盾的例子:妈妈曾教育他要尊老爱幼,但是在公交车上,每当他想让座时,总被妈妈紧紧地摁在座位上;妈妈教育他要勤俭节约,可是看到几百元钱的化妆品,她也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以往父母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很高大,是我崇拜的对象,但是随着我的长大,父母言行不一的矛盾表现破坏了他们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在文章的结尾处,刘平这样劝道:“为了你们,还有你们的儿子,请你们注意言行一致吧!”

父母说一套做一套,会让不谙世事的孩子无所适从。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的行为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写出《告家长书》,实则是对父母言行不一行为的质问,应该引起家长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