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合作,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合作,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合作,能够提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亲子间的合作,当然能够让亲子沟通变得畅通,让亲子感情日趋完善。
要合作,就要与孩子需求一致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就会面临一个重要的生命课题——学会合作。所谓合作,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让更多的人懂得不合作就不能生存;不合作就不能发展;不合作就一事无成。家庭教育亦是如此。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是一个人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很多的家庭中,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父母常常会对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让孩子和自己合作,可是,很多时候,却遭到了孩子的拒绝。合作也因孩子的拒绝而变得复杂起来。
为了得到孩子的合作,家长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哄骗、规劝、诱导、命令、威胁、惩罚等,可以说是办法尽施。可是,有多少孩子因为这些手段的运用,而积极地与父母合作了呢?
自从上了小学之后,儿子就特别不听话。江雪每次和他商量事情,他永远都是用“不”来回答,而且,总会摆出一副不合作的架势。江雪让他收拾下桌子,他不是说要去做作业,就是说自己正忙;如果让他帮忙拿个东西,他也会找个理由推脱掉……
有一次,江雪和丈夫带着儿子外出旅游,他们报的是旅游团。在旅游大巴上,江雪和丈夫坐在一起,儿子和一位阿姨坐在前面的座位上。
汽车走了一半,阿姨晕车了。导游小姐想让儿子和这位阿姨换换位置:“小朋友,阿姨晕车了,你可以换到里面去吗?”
儿子看都没看说:“为什么让我换!车上这么多人!”
江雪看到儿子的表现,有点生气了,说:“阿姨晕车了,坐在外边,会方便一些……”
“那跟我有什么关系?”江雪还没有说完,儿子便蹦出了这样的一句话。
“儿子,你再这样,以后就不带你出来玩了!”爸爸看到儿子太不像话了,下了最后的通牒。可是,儿子还是一动不动。
……
在许多父母看来,孩子是自己的“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处处保护孩子,事事满足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了解的事情越来越多,动手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这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已经能够脱离父母和他人的管束了。所以,当父母或者他人要求孩子合作时,他们总会尝试着举起自己手上的表决牌,试探下自己的权利。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如果父母的态度专横,经常采用命令的语气,孩子会觉得很没有面子,就会采取一些对抗的做法。
孩子们往往对他人的感受关注得比较少,在他们眼中,往往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完全没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其实,如果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需求实现了一致,彼此之间的合作也是很容易实现的。
通常来说,孩子也是十分要“面子”的,他(她)不希望自己在外人面前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所以,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多一些理解,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就会赢得孩子的好感,孩子也会变得愿意合作。所以,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要想实现彼此之间的合作,可以参考以下一些建议:
1.做任何决定前,要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
如果在重要的场合,父母不顾及孩子的“面子”,甚至伤到了孩子的“面子”,不仅会加重孩子的挫败感,还会使孩子对父母的逆反心理进一步加强。这样一来,孩子也就很难会在重要的场合给父母“面子”了。
要想实现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合作,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要先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暑假已经接近尾声,可是,在某培训机构的教室里,却来来往往着很多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来补习的!
催女士也想给儿子报个这样的班,当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儿子的时候,儿子却说:“这种补习班我也听说过,我们班里就有人报了这样的辅导班。可是,他们一般都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
催女士说:“你想不想去?”
儿子回答说:“我的基础这么差!怎么跟得上!他们讲课的进度一定很快!”
催女士想了想,也是!自己的儿子不喜欢学习,勉强补习是没有效果的。于是,催女士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假期中,很多培训机构都针对初三学生、高三学生开设了预科班和衔接班。预科班主要是对新知识进行预习,而衔接班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
难道这些孩子们真是想参加辅导班吗?事实证明:没有多少孩子愿意参加这样的辅导班。“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孩子不愿意补课,父母们即使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也不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如果想给孩子报辅导班,父母不仅要对辅导班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办学方向等因素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多和孩子沟通,先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选择适合孩子的辅导班。
2.有“第三者”在场时,不以命令的口气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行事
孩子是在与小伙伴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的。如果想让孩子学会合作,有“第三者”在场时,就要尽量避免以命令的口气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爸爸给5岁的乐乐买了一种新型汽车玩具。
一次,乐乐正在玩,舅舅家的哥哥来了。哥哥想和他一起玩,但乐乐始终抱着玩具车不肯撒手。没办法,哥哥只好说:“那我不跟你玩儿了。”转身便要回家。
爸爸看到了,说:“将玩具拿给哥哥!快点!”乐乐看到爸爸生气了,很不服气,便将自己的所有玩具都搬进了书房。
爸爸见他这样,气不打一处来:“你这样,看看以后谁还会和你交朋友?”
乐乐认识到如果不和小哥哥分享玩具,将会失去一个小伙伴,于是,转而用恳求的口吻说:“我给你还不行吗!”
说完,乐乐立即将汽车给了小哥哥,两个人一起玩起了合作游戏。
这一幕恰巧被乐乐的妈妈看到了,妈妈问爸爸:“你怎么能这么对儿子说话呢?当第三者在场的时候,要尽量杜绝用命令的语气跟他说话!否则会让孩子很没面子!”
作为父母,要多为孩子们创造与伙伴交往的机会,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孩子学会合作,但不要当着其他孩子的面,批评自己的孩子。
你可以事先提醒孩子:你希望他(她)在某个场合能有什么样的表现、什么样的表现是你所欣赏的、什么样的表现是会让你感到难堪的。只要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存在很大的“冲突”,孩子大都是会愿意照办的。
3.与孩子之间存在隔阂时,家长应主动寻找机会与孩子化解
某名牌中学有一个尖子生,名字叫杜婷婷。杜婷婷高中三年都被评为了三好学生。可是,杜婷婷从小到大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少和父母沟通。
上了大学之后,看到其他同学和家长的关系都不错,婷婷的妈妈发誓一定要将自己和女儿的关系处理好。在女儿生日的这一天,爸爸买了一套品牌休闲服,送给了女儿。
婷婷很开心。可是,当她穿上之后,却被同学看出是冒牌货。杜婷婷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连着一个月都没有回家。
父母知道了这件事情,便来到学校,主动找到了女儿,说:“其实,我们并不想给你买这个假名牌,可是,我们又没有那么多钱啊!如果你真的喜欢,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长大后为自己购买……”
杜婷婷知道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感到很惭愧。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能深切体会到婷婷父母强烈渴望和自己的女儿交朋友的心愿。当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隔阂的时候,父母应该主动寻找机会和孩子化解。
4.不要让孩子做一个“完人”
为了孩子的发展,许多家长都用近似于“完人”的眼光来要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为了孩子好,可往往会让孩子因此而失去幸福感。
为了让孩子无所不知,赵女士给孩子买了很多的图书。好在孩子没有让她失望,每一本妈妈买的书,他都要看一遍。赵女士知道“伴读”的好处,因此,有时候会让儿子的好朋友一起来家里看书。
一次,儿子邀请他的同学来家里看书。赵女士在给他们端水果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孩子一直都在书架边走来走去。她走过去,才了解到,原来这个孩子想看《一千零一夜》,一直都找不到。
赵女士看了看手中端着书的孩子们,发现这本书正好在儿子的手中:“儿子,这本书先让朋友看吧!”
“为什么?我先拿到的!”儿子正看得精精有味,当然不乐意了。
“妈妈不是一直都教育你要谦虚、合作、分享吗?”说着,便将儿子手中的书一把夺了过来。
“妈妈……”儿子显然要哭了。
晚上,妈妈和丈夫说起了这件事情,丈夫听了说:“孩子还小,你不能拿‘完人’的标准来要求他……”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采取应对的方法只是一种策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父母就要积极改变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要试图让孩子做一个“完人”。
要让孩子经历各种磨炼,适应不同的环境,以消除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学习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与他人合作。
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后再去鼓励孩子
当今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养家糊口,我们每天都奔波于生活和工作之中。在人与人的接触中,难免会有不顺心的地方,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因此,很多为人父母者也会出现大量的负面情绪。
这时候,有些父母就会拿自己的孩子当出气筒,将自己的情绪和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
可是,等平静下来之后,这些父母往往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他们会在每次大发其火后后悔不迭,后悔自己不该对孩子发脾气。因为他们也意识到,将自己的情绪渲泄在无辜的孩子身上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更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所以,为了鼓励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处理好。
应对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是让这种消极情绪根本就不产生。这样的妈妈,生活中还是有的,比如,下面的这两位妈妈就做得就很好:
周妈妈:
周妈妈是一位写手,平时在家里约稿写作。她有一个两岁的女儿,很调皮,可是,她从来都没有对女儿发过脾气。有一段时间,女儿迷上了按电脑光驱的开关。
朋友问她:“你怎么也不管管,难道你就不担心孩子把光驱弄坏了吗?”
她说:“弄坏了又怎么样呢?”
朋友又问:“孩子打扰你的工作,你怎么办?”
她说:“没什么打扰不打扰的!有一次,我写了很长时间的稿子,她一过来就给我关机了。我没有骂她,而是站起来,穿上衣服装作出门,同时,对孩子说‘妈妈没办法工作了,我走了。’女儿听了,抱着我的腿,就是不让我走。第二次,我写东西的时候,她又过来了,我问她‘你还关机吗?’她说‘不关了,妈妈别走。’”
吴妈妈:
吴妈妈有一个三岁半的儿子,这个儿子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还乐此不疲。吴妈妈每次都积极配合着儿子。如果儿子装作公交售票员,让她买票,吴女士就是一位乘客;如果儿子成了奥特曼,吴妈妈就会装成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如果儿子拿着一个东西当对讲机,让她服从指挥,吴妈妈就会变成一个行人。
不管在做什么,不管在什么场合,儿子都会幻想一种情景,期望妈妈能够倾情演绎。吴妈妈从来都是毫不急躁地给予了孩子积极的配合。
虽然自己的孩子很麻烦,可是,两位妈妈都没有因此而生气,而是控制了自己的情绪。
每天,我们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我们的情绪,就如同变化的气候一样,有的时候是很难估量和掌握的。事实证明:作为父母,如果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实现和孩子的良好合作!
很多时候,父母们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当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有些家长就会随意地给孩子发命令,比如:洗手去!用纸巾擦!小点声!把衣服挂起来!过来,把马桶冲了!上床去!快睡觉!……其实,有时候,父母之所以会对孩子发脾气,并不是自己想发,而是控制不住自己。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呢?
1.正确认识“爱”的问题
“就是因为爱得不够,多说一句都是错。”这是安妮宝贝说过的一句话。两性之间是这样,亲子之间也是如此。很多父母对孩子所谓的“爱”,其实是很自私的。
现在,许多家长发现,虽然自己对孩子十分关爱,但孩子们却一点都不领情,有的孩子还把父母的关爱当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有的则是熟视无睹,有的甚至是不屑一顾。其实,有时候,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各种不符合父母期望的行为,并不是故意的,而是由于父母没有正确认识“爱”的问题。那么,父母对于孩子,究竟应该怎样去爱呢?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不会纵容孩子的错误,但同时也不会容不得孩子犯错误。他们不会在孩子犯错时笑着夸孩子聪明,也不会在孩子犯错时非打即骂,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更加放纵,也会因此而学会逃避和推卸责任。同时,在责骂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怨天尤人。基于此,他们会耐心地帮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让孩子去感受由于自身的错误而造成的一系列后果,从而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