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请这样和孩子沟通
39754700000020

第20章 沟通始于问答:如何问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问(4)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能过高,过高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压力,严重者还会伤害到孩子。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孩子确立合理的期待。并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他(她)的期待并不过分;让他(她)明白父母对他(她)的具体期待是什么。父母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孩子一定也会从父母的期待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努力成为一个不让父母失望的好孩子。

总之,父母与孩子沟通一定要讲艺术,只有敞开自己的心胸才能引起孩子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与孩子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为了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请将你的期望明确告诉孩子。

实践证明:父母的期望可以对孩子起到一定的鞭策作用,可以让孩子产生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不过,过高的期望会成为孩子肩上沉重的负担,只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压力。所以,对孩子的期望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那么,作为父母,该如何把握好对孩子的期望值呢?

1.拓宽期望面,不要只局限在孩子的分数上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不健康的教育理念:衡量一个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靠的是学业成绩的好坏。很多父母都将这一教育理念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有出息的标准,它就像盛行在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一样,弥漫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实际上,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有许多的评价标准。为人父母者要拓宽自己的期望面,不能只局限在孩子的分数上。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罗马,有个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整天都郁郁寡欢,朋友带他一起出去玩,他都不乐意。

一天,父亲把这个孩子带到了一座教堂高塔上。父子俩站在高高的塔顶上,父亲指着像蜘蛛网一样的街道说:“孩子,往下看看!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如果你发现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就走另一条路试试!”

多么聪明的父亲!他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让孩子将自己的期望拓宽开来,表达了对孩子取得成功的期望。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能力、有本事,能够比父辈们生活得更好。要想实现这个目标,父母就要拓宽自己对孩子的期望面,不能单以学业成绩的优良来衡量孩子的成就。

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如果你发现孩子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就要让孩子试着走走另一条路!

2.从孩子的能力、爱好出发,提出期望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喜欢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他们会根据自己对行业的认识、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来为孩子设计一个未来的宏图,很多家长都乐意这么做。

但是,现实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期望,往往只能事与愿违。在对孩子提出期望的时候,最好先考虑一下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特点。

离园时间很快就到了,家长们陆陆续续来接孩子。张想刚要把作业本交给老师,就被妈妈一把拉住了:“给妈妈看看,你做得怎么样。”

张想只好将作业本先递给了妈妈。可是,妈妈一翻开本子,就吼了起来:“你这算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重新算!”说着,就拿起橡皮把上面所有的字迹都擦掉了。

张想虽然不满意妈妈这样做,可是没办法,只好撅着小嘴,又拿起了笔,小心翼翼的开始写起来。妈妈在一边不停地指导着,稍有差错张想就得擦掉重写。

写到最后一道题的时候,妈妈的吼叫声又在一旁响起了:“怎么这么笨啊!连这么简单的题都算不对!”

张想委曲地继续写着,时不时抬起头看看妈妈。“这是一道减法!”说着,妈妈又拿起了橡皮。

张想终于忍不住了,委屈地说:“妈妈,我不会算。”当妈妈要求他再写的时候,张想再也忍不住了,大声哭起来,说:“我不会,我不会!”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的希望。在家庭中,父母都对孩子有一定的考虑和期望,张想的妈妈也一样。可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期望,她过分干涉限制了孩子的言行,非得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

要知道,孩子每天都是处于不断的成长中的,今天不能做的事情,也许明天就能做了。作为父母,就要多了解一下孩子的年龄特点,多了解一下孩子的发展水平,既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也不能操之过急。

在给孩子提出期望的时候,要从孩子的能力、爱好出发。如果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大大超出了孩子可接受的范围,只能使孩子对自己失去自信。作父母的一定要切记:要以孩子的自身作为参照,从他们的特点出发,而不要以自己的认知作为给孩子提出期望的参照点。

3.把握机会提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如今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享受到了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便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外来的指令和安排。由于缺乏真正源于内心的需求和动力,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般都不是很高。

如果想使期望变成现实,就要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安馨今年10岁,正在上四年级。从小到大,父母给她报了很多的兴趣班,比如:画画、英语、口风琴、电子琴、围棋等,但没有一样是安馨能够坚持下来的。

这不,一放寒假,爸爸又给女儿报了乒乓球兴趣班,这是他经过再三斟酌后决定的。可是,才上了一次课,女儿就又不肯练了。

在爸爸的“威逼利诱”下,女儿才勉强去了第二次。渐渐地,女儿明白了:爸爸这次是下定决心要让她学下去了,反抗根本起不了作用,只能乖乖地坚持下去。

平时,只要一有时间,爸爸都会和女儿打一盘并不断鼓励她。在动力的驱使下,女儿进步很快。

训练课结束时,女儿很兴奋地对爸爸说:“现在,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学乒乓球,我是班里打得最好的!再学一段时间,我肯定能打过你!”

爱孩子光有态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方法。在育人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只图眼前,而忽略了孩子今后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为了尽早实现对孩子提出的期望,就要主动激发孩子的成功心理,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供选择,让孩子感受平等

一听到这个题目,有的家长可能会直摇头:“小孩子懂什么?什么事情由了他,还不翻了天。”这话也不无道理!

有的家长,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顺着孩子: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到哪里玩就到哪里玩……这种亲子关系,肯定是有问题的。大人们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只向孩子提出要求,却不给孩子提供选择。

第一次让3岁的孩子做选择时,刘女士是这样对孩子说的:“现在,你想睡觉了吗?”孩子说:“不想。”

五分钟之后,刘小姐又让孩子做了一次选择:“你想穿粉红色的睡衣,还是蓝色的?你来决定。”女儿最终选择了蓝色睡衣,并且自己动手穿上了。

第一次给孩子提供选择之后,刘女士意识到,自己给孩子提供的选择已经超出了她的需要,而且也没有包含孩子愿意接受的另一种选择。五分钟之后,刘女士在给出孩子选择之后,同时加上了“你来决定”四个字,这让孩子感受到了被赋予了权力。

选择和责任是直接相关的。年龄小的孩子由于缺乏能力承担很多的责任,所以给他们的选择应该是有限的;而年龄大的孩子能够为自己的选择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所以可以给出他们更多的选择。例如,对年龄小的孩子,你给出的选择可以是“现在上床睡觉”还是“十分钟之后上床睡觉”。对年龄大的孩子来说,则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选择上床睡觉的时间,因为他们对第二天早上按时起床去上学负有完全的责任。

尊重孩子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没有尊重的教育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父母只有放下架子,让孩子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平等,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也有选择的权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个跟斗、走一段弯路。但是,选择的能力正是在一次次选择的尝试中得以提高的。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一些父母总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所以,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用什么,都是家长说了算,完全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在中国的父母看来,孩子是没有自我意识的,是没有选择权利的。

美国的父母则不一样,他们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强调让孩子自己作选择。他们相信,通过选择,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和培养。当孩子长大以后,就可以从容地面对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重要选择了。这是我们中国父母应该学习的地方。

随着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在许多事情上,孩子们都开始有自己朦胧的看法与态度,关于“选择”的自我意识也会渐渐萌发出来。

尊重孩子的选择,是让孩子感受平等的第一步。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并且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引导,这也是民主家庭中家长为孩子负起的一个责任。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要作出正确的选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孩子。由于年龄小、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容易被新鲜的东西所吸引,因此,在他们作选择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父母的害怕、担心也是正常的。但是,不管怎么样,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应当让孩子尝试着自己作一些选择的决定,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1.多给孩子指导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小、阅历浅,什么也不成熟,所有的事情都在学习之中,因此,实际上最终做选择的时候,都离不开父母的指导。

虽然说,我们不提倡父母包办代替,但是,我们更不同意父母撒手不管。在给孩子提供选择之后,孩子必然会做出选择,不管最终的结果怎样,在选择的过程中,父母都要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指导的责任,多给孩子以指导。

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新学期开始了,班里要重新竞选班干部,儿子一回到家,便将这条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我们班要重新选举班干部了!”

“是吗?”妈妈随口回应了一句。

“妈妈,我也想报名,可是,该不该参加呢?”儿子走近妈妈,将心中的困惑说了出来。

妈妈知道儿子是想参加,可是,一时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便对他说:“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参加竞选?”

“我想当班干部!”儿子回答说。

“当干部有什么好处呢?”妈妈接着问。

儿子回答说:“当了班干部,可以督促同学学习,可以和老师多一些交流,可以学会一些处理问题的技巧,可以赢得同学的尊重……”

“你的优势是什么?自己有没有条件?”

“我各科的成绩都不错,而且,在同学中间人缘不错!”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不敢下决心呢?”

“我主要是怕自己一旦被选上,胜任不了。到时候,就糗大了!”

将所有的问题都讨论、思考过了之后,这位妈妈就鼓励儿子自己做决定。这个和儿子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指导孩子学习如何选择的过程。如果经常有这样的机会锻炼,孩子的分析能力、选择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指导不是单纯的指手画脚,而是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父母要帮孩子分析其中的利与弊,把孩子引导到合理、正确的方向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