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39747500000031

第31章 学习先贤的用人驭人之术(5)

人们用这样一副对联来形容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一个人一旦充分认识到并且做到了大度待人,就会发现小肚鸡肠、心胸狭隘的人是非常幼稚可笑的。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关爱下属,勇于承担责任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关爱。

上司对待自己的下属,就应该像母鸡保护小鸡那样,懂得关爱下属,并敢于替他们承担责任。感化的力量就是如此突出,它既能帮助下属改正错误,还能使他们更加忠于自己。

曹彬,曾担任赵匡胤的丞相,是当时有名的仁义将领。有一次,曹彬被任命为平蜀战役监军,率大军挺进四川,意欲平定大小金川。那个地方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由于风俗习惯有差异,而汉军不是很了解,与当地的少数民族之间发生了一些误会,因此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于是,少数民族便派出一名老者前来向曹彬告状,说他手下的将军王文武对老百姓严刑拷打,逼迫民众等等。

曹彬当即把所有的责任都承担下来,他对告状的人说:“老人家,您不要责怪王将军,他只是听命于我,都是我的责任,是我没有把命令讲明白,使得王将军误会了我的意思,才出现了这种情况。是我的责任,我理应受到惩罚。”于是,便命属下的行刑手们,当着少数民族老年代表的面,打了自己二十军棍,以示惩罚。

看到这些,告状的老人深受感动。也就原谅了王文武士兵的若干暴行。

王文武听说这件事后非常内疚,他主动去找曹彬请罪,还要求曹彬下令罚他四十军棍,以儆效尤。

王文武受完拷打刚被抬回军帐,那几个真正做错事的下级军官和士兵,便一齐来到王文武的军帐里,他们跪在地上向王文武请求承担一切罪责,并坚决要求给他们以严惩。

王文武说:“军纪不严,是军队长官失职,同你们没有关系。统帅(指曹彬)也已替你们在告状人面前受过军棍处罚了,我也已在统帅面前加倍偿还了统帅所受的责罚,没你们的事了,都回去吧!”

这些人个个羞愧难当,他们为了报答上级将军和统帅代己受过的恩情,后来全都成为模范遵守军纪的典范,而且在杀敌时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著战功。最后,曹彬所率部队出色地完成了平息大小金川的战斗任务。

还有一次,曹彬在江苏徐州担任主帅。他的一个名叫许路的下级军校举行婚礼,并对他发出邀请。曹彬到了婚礼现场,许路的一个名叫尤奎的下级官佐前来举报,说许路犯了践踏百姓青苗的军法,应当受到四十军棍的“杖责”,而且有理有据。

曹彬峻色厉言道:“尤奎,这件事非同小可,不可以乱说,此事本帅了解始末,责任不在许路,不必再说。”

于是,婚礼照样欢快地举行。

尤奎不满地说:“曹大帅怎么糊涂了呢?我不服!”说着便离开了。

这一切,曹彬都看在眼里,听在耳里,但是他却不动声色,就像根本没有那回事儿一般,许路和新婚妻子也不知道此事,仍沉浸在欢乐与幸福之中,亲属们也个个喜笑颜开。

一年后,许路的儿子出生了。许路又来邀请曹彬去吃三朝酒。

曹彬也接受了邀请,可是他去的时候却带了一大队行刑手,一到现场,就高声宣布道:“着令:行刑手给许路责打四十军棍!”

许路非常惊讶,他高喊:“大帅,冤枉啊!卑职没有犯任何过错呀!”

曹彬说:“你不冤枉,一年前,尤奎来告你踏坏百姓青苗,本帅知道那是真的,你本应受到责打。考虑到正值你的婚礼大喜,把你打得皮开肉绽与婚礼喜庆气氛不合,你的夫人和亲友脸上也无光,所以,本帅就把你的这四十军棍暂存了下来。今天就不一样了,你儿子降生,于他而言,父亲挨打是伸张军纪的正义大事,不然就会引导他走上破坏军纪的邪路。所以,今天打你既不破坏你喜得贵子的喜庆气氛,还可重申军纪绝不可违。你说你冤枉吗?四十军棍的罪责许路你无法遁逃!”

听完曹彬这番话,许路便再也不申辩了,他心甘情愿地挨受了处罚,而那个一年前责怪曹彬当糊涂官的尤奎也心悦诚服了。其他的军佐更是赞佩曹彬大帅的仁至义尽,都甘愿为他卖命。

最失败的领导者,就是员工一看到你,就像鱼群似的没命地避开。

——松下幸之助

真情付出,群策群力

情感往往具有感染性,即情能感人。所谓以情动人,当你付出了真情,你将会收到更多的真情。

北风与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仗着自己有力气,北风上来就吹了个天旋地转,一时间寒冷刺骨,结果发现行人的衣服不仅没有被吹掉,反而被更紧地裹在了身上。轮到南风了,它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一时间,行人感到阵阵暖意,于是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了大衣。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过严寒。

做一个“南风”那样的领导者吧,时刻尊重和关心你的下属,就能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

古代一些帝王就深谙此道,他们总是有意进行情感投资,使得臣下被感动后,不惜一切地为其出力、卖命。

刘秀早年有个同窗叫严光,此人颇为清高。刘秀当上皇帝后,严光干脆就隐姓埋名,再也不与官府有任何联系了。不过,还是被刘秀设法找到了。这天,刘秀亲自到严光的住处拜访。刘秀来时,严光还没有起床。好长时间,严光才缓缓醒来。睁开眼睛看到刘秀坐在自己身边,便知道皇帝是请他出山做官的,于是张口就说:“古代那个贤君尧要把帝位让给许由,可是许由听后认为这话弄脏了自己的耳朵,就赶忙跑到河边去洗耳朵。我虽然不是许由,但是却一直视他为榜样。你还是请回吧。”刘秀无奈,只好悻悻而归。

刘秀之所以非邀请严光不可,当然不是仅仅为了显示自己做了皇帝仍不忘过去同窗之情,他更想通过此举来为天下人做出榜样,以获得人心。在严光那里碰了钉子后,刘秀并没有放弃,没过多久,他又把严光接进宫中。这次刘秀与严光只谈过去的友情,只字未提请严光做官的事。就这样,两人畅叙到深夜,刘秀也没有一点皇上的架子,夜间就和严光同床睡觉。一觉醒来,刘秀发现严光的大脚正放在自己的肚子上。而这时天已大亮,大臣们也进来了,看到眼前这一幕,个个慌恐不安,刘秀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和老朋友同床睡了一晚上的好觉。”严光的脚压在刘秀的肚子上,刘秀却颔首微笑,谈笑自如,大有欣赏备至的味道。

刘秀以超常规的宽容和难以想象的低姿态对待这位儿时的朋友,无疑有他重情重义的真实情感在内。但作为做了皇帝的刘秀,谁敢说他所做的这一切是纯粹的私人感情而丝毫不涉及政治或收买人心的意味呢?而这时被彻底收买的人心不仅仅是同窗之心,更收买了群臣和天下民众的心。在为自己的形象增添光辉的同时,更使天下人找到了一个榜样,君臣合力,军民同心,这该是怎样强大的一种力量啊!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众人的力量才能锐不可当。在古代,稳定臣心,收买人心,是皇帝分内的工作。在今天,让周围的人都心向你,也是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尤其是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只有用感情打动下属,才会令下属心甘情愿地为你工作。普通人也一样,惟有用感情打动人心,才会得到更多人的一臂之力,成功便会向你走近。

一个人永远不要靠自己一个人花100%的力量,而要靠100个人花每个人1%的力量。

——比尔·盖茨

适度满足他人的私欲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皆有欲,适当地填足他人的欲望和要求,反而会使他把事情做得更好!

人的欲望是无法完全满足的。适度的欲望对自己的人生是有帮助的,同时,适度地满足他人的欲望,也会使自己获益。

子产担任郑国的宰相。他不仅精通政治大事和治国之道,而且还十分善于用人,能够根据每个人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从而挖掘出别人的最大潜能。

伯石很有才华,但他重利益,爱面子,子产仍然重用他。一次,子产派伯石去别国办事。临行前,子产还没有交代任务,就对他说:“此次出使任重而道远,如果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我会重赏你的。你想要什么奖赏呢?”

伯石必恭必敬地说:“为大王做事是我应尽的义务,我乐意为您效劳,还谈什么赏赐啊?”

子产和蔼地笑着说:“有功当然可以受禄了。事成后,你就搬到西城街上的那幢富丽堂皇的房子里住吧!”

伯石心里很高兴,但表面上仍然露出一丝难色,推辞道:“这样不太好吧,一来我还不知是否可以完成任务,如果现在领赏必会遭到别人的非议;二来我现在的住处和那里离得很远,马上就要走了,一时搬不过去……”

子产打断他的话说:“这些事情都好解决,你就放心去办事吧,我会把这些事情安排妥当的。”

伯石高兴地离开了,一旁的门生对伯石很不满,他问子产说:“伯石身为大臣,为国家效劳是分内的事,况且他本身就拿着俸禄呢,您为何还要另外给他赏赐啊?再说了,其他大臣从来都没有这样的待遇,难道他有什么值得特别嘉奖之处吗?”

子产说:“人与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伯石这个人很看重利益。尽管他表面上说得很好,其实那都是虚伪之辞。人人都有私欲,更何况他呢!对于这样的人,如果给他一点利益,他必定会尽心尽力地办事,而且他也的确有这个能力!”

“可是就算您不满足他的私欲也不会有什么坏结果啊,毕竟那是他分内的事情!”门生还是不解。

“你要是这样想就真的错了!”子产说,“倘若不给他利益,他就只是因为畏惧大王的威严而去办事了,就算完成了,他也会心存不满。时间一长,很可能会滋生坏事。好利则以利诱之,这样才能引发他的能力,为己所用。”

伯石回来后,就赶忙搬到那座大房子里去居住。子产又和郑王商量准备赐给他一座城邑,伯石更是乐不可支,但依然作势交回封地,子产也就故意收回了。几天后,子产又重新发布命令赏赐给他。如此这般退让了三次,伯石才终于接受了。

门生又很好奇地问道:“第一次不要就算了,干吗还这样推来推去呢?”

“我是故意这样的。伯石这个人非常好面子,这样做既让他得了谦虚礼让的美名,又满足了他的好利的私欲,一举两得。”

是啊,每个人都有不足,倘若对那些有不足之处的人都弃置不用,则将无可用之人了。子产知人善任,他不仅不因别人贪欲弃而不用。还利用别人的缺点,做到了人尽其用。由于子产非常了解伯石的优缺点,所以,在他掌权时,伯石的地位始终都没有超过他。

对于有私欲的人,适当地满足其私欲;对于虚伪的人,也适当地容忍,但是却不被虚伪所蒙蔽,这才是子产的高明之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

消除下属的顾虑

心存顾虑,不仅办不好事情,严重的时候还会坏大事。

一个人应当自信,应当坚持自己的判断力。假如你是一个领导者,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倘若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是领导者了,而是被领导者。

冯异是刘秀手下的一员猛将,自从归顺刘秀后,他屡立战功。

东汉建立后,冯异被派到关中地区,目的是为了平定关中的武装集团,并防御四川武装集团公孙述的侵犯。

冯异深知,自己久在外藩,又屡建战功,必然会招致别人的陷害,因此,他便上书朝廷,强烈要求回到皇帝身边。刘秀是何等聪明的一个人,他当然知道冯异的心思了,所以就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这时,正好有人上奏,说冯异在关中独断专行,还把长安令斩杀了,威高权重,百姓都非常拥护他,甚至称他为“咸阳王”。刘秀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便想利用这个奏章来消除冯异的疑虑,于是他把这奏章包好,然后命人送给冯异,并要他一个人观看。

看到这个奏章后,冯异大惊失色,赶忙上书解释说:“臣下本是一介书生,因遇到天下大乱,才充数于行伍之中。承蒙陛下恩宠才获得了大将之位、通侯之爵,受任出征,以立微功。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功劳,都是因为陛下深谋远虑的结果,愚臣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功劳。我按照诏敕攻战,则战必胜,倘若由我自己来决断,则是不能成功的。当年战乱时,天下扰攘,豪杰竞逐,臣尚且能够依附于圣明的君主,不敢有丝毫差错。更何况如今天下太平,尊卑有序,臣怎么可能有二心呢?今天看到您让我看的奏章,深感怖惧。转而一想,皇上圣明,是了解臣的,所以才敢上章自陈。”

刘秀看了冯异的奏章后,马上回了一封敕书,敕书中明确地表示:“将军和我之间的关系,义为君臣,恩如父子。我怎么会对将军有嫌疑呢?你怎么还如此担忧啊?”

后来,冯异回京朝见,刘秀又利用这次机会,当着公卿大臣的面说:“你们看到眼前这个人了吗?这是我起兵时的主簿,他曾为我披荆斩棘,浴血奋战,平定关中,他是我的忠臣良将。”说完,还赏给冯异无数珍宝、衣服和钱帛。

几天后,刘秀仍命令冯异带着全家老小,回到关中,镇守原地。

刘秀的这些举措,打消了冯异的疑虑。使得他安心回到关中,并放开手脚,锐意进取,没有边患再生,当地百姓也安居乐业。

怎样才能让下属安心立业是一个大问题,像刘秀那样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不听信谗言,并想方设法让臣下完全放心为其出力,的确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之道。

顾虑好像一个面对权杖而没有胳膊的残疾人,一个面对着结婚幸福的阉人。

——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