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哲学家讲故事:困境即是赐予
39747300000039

第39章 享受生命(5)

于是天使问诗人:“你感到不快乐吗?我能帮你什么忙?”诗人一听感到异常高兴,对天使说:“我们家什么东西都有,就是缺少一样,请天使帮忙。”天使高兴地说:“好啊,不管你要什么东西我都可以给你。”诗人感到很惊喜,于是对天使说:“您能给我幸福吗?”天使一听可为难了,还从来没有人向他要过幸福。不过,天使想了一会便回答他说:“我明白了。”说完,天使就走了,还把诗人所拥有的一切也都带走了。包括诗人的的才华和他的容貌、他的财产以及他的妻子。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月,天使又回到了诗人的身边。此时,她看到的不再是以前的诗人了,这时他饿得半死,在地上垂死地挣扎。天使实在有些不忍心了,于是又把他的一切都还给了他。又过了一段时间。天使再来到诗人的身边时,看到诗人搂着自己的妻子不断向天使道谢,因为是天使让他懂得了什么时幸福,并且让他拥有了幸福。

所以说,幸福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幸与不幸完全取决于你看待幸福的心态。其实,幸福不需要你到别处去寻找,它就在你自己的心中。真正的幸福不是外界的环境给予的,而是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得来的。即便是自己处境艰难,也要试着用一颗感激的心欣然地接受;哪怕自己比别人得到的少也不要抱怨,你可以自我安慰一下,其实比你更糟糕的人还有很多。只有这样,幸福才会眷顾你。因此,那些整天抱怨自己薪水不高、住所不如人意的人,只要你想一想,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还有很多,整天露宿街头的人远不止一个,你会感到你是幸福的,因为这些都是靠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

幸福不存在于万物之中,而是存在于看待万物的态度之中。假如你接受幸福的态度不正确,即便你置身于幸福的环境中,也会离幸福越来越遥远。

——本杰明·富兰克林

摆脱哀愁,追逐幸福

人生在世要不断寻求幸福。丢失了幸福,人也就没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人们在面对悲哀和忧愁时,往往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一是会沉溺在哀愁的情绪之中无法自拔,拥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一般都是性格比较内向,生活消极的人,即便是一点小小的挫折,也会感觉是世界末日一样,这样一来,就会作茧自缚,丧失了面对现实的勇气,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人会因为痛苦而无法释怀,因此,幸福是不会与他们结缘的;第二种态度与第一种恰恰相反,就是不沉浸于痛苦之中,这种人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很快就会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给自己寻找生活的乐趣,拥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性格一般是外向的,生活态度比较积极,他们不会轻易被苦恼征服。因此,第二种人比第一种人活得会更幸福一些。

如此看来,我们大多数人要学会第二种人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一般人的见识。但是,在庄子看来,他并不认为只要保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就一定能得到幸福。那么,庄子获得幸福的法门又是什么呢?

乐观积极的性格的确可以让人更快走出生活的阴影。但是,庄子认为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的原因在于这种性格的人虽然快乐,但是同样没有真正“摆脱那些哀愁”。悲伤消极的人也好,乐观积极的人也罢,他们心中的哀愁都没有被真正地忘记。只不过两者相比较而言,乐观的人比悲伤消极的人隐藏哀愁的本领更高而已。他们只是暂时把哀愁藏在自己心灵的一隅,不会让它们能够轻易出来。然而,哀愁是无形的,就像空气一样,是藏不住的。一旦那些乐观的人发作起来,会更难以控制。所以在庄子眼里看来乐观积极并不是获得幸福的真正办法。

既然,庄子认为即便是性格外向的人也没有忘记哀愁,那么,很显然,他认为人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摆脱哀愁。在《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庄子的妻子去世后,他的好朋友惠施去吊丧,但是,他却看见庄子正蹲在地上,手中拿着一个盆,一边拍打还一边大声歌唱,看起来十分开心。见到此景,惠施很不理解,就问庄子说:“你妻子死了,你不悲伤,反而在这里歌唱,你不感觉自己很过分吗?”听到好友的责怪,庄子说:“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也的确是很悲痛的。不过,后来我想了想,我妻子的生命原本是没有的,甚至连身体和气息都是不存在的。最初的时候,我妻子的生命是在一片杂乱荒芜之中形成的,而现在这个生命突然又回到了天地间那片杂乱荒芜之中,这是很顺乎自然的!我妻子重新回到了天地之间去居住,我却在这里号啕大哭,那才是不明事理呢。因此,我才在这里放声高歌,这是在庆祝我妻子回归天地呀!”

所以,庄子所说的摆脱哀愁的方法就是:把那些无谓的哀愁看成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当你把这些哀愁看成是自然的出现时,就不会为此而难过了?这就好比小孩子看见外面下雨,他就会不高兴,因为雨会阻碍他们出去玩。但是,大人看见下雨就不会像小孩子一样不高兴,因为大人们懂得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而且雨后肯定会天晴。正是因为大人把天气变化看成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是就不再纠缠一时的晴雨,这样就不会因下雨带来的麻烦而自寻烦恼。

由此看来,一个人要想从哀愁中走出来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需要的就是理解这些哀愁产生的根源。只要明白了,在自己内心中的哀愁其实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跟它较劲是纠缠不清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去理论什么,只有这样,你才能很快地忘却哀愁。当然,在现实生活当中,庄子的鼓盆而歌似乎是不合情理的。其实,庄子之不过是在告诉大家,不要让自己的哀愁成为我们的负累,要想获得幸福,就要学会摆脱哀愁。

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车尔尼雪夫斯基

付出是一种幸福

付出同得到一样是幸福的,甚至比得到更幸福。

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是给予和付出,而非获得。因为付出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只有懂得付出的人,才能拥有一种处世智慧和快乐之道。

一个人在沙漠中穿行,不幸遇到沙尘暴,因此迷失了方向。

两天后,烈日的暴晒,干裂的嘴唇几乎摧毁了他生存的意志。沙漠就像一座极大的火炉一样即将蒸****的血液。几近绝望的时候,他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幢废弃的小屋,于是他拼足了最后的气力,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爬进那个小屋。小屋里堆满枯木。枯木中还隐藏着一架抽水机,他顿时兴奋起来,立刻拨开枯木,上前汲水,但是折腾了好长时间,也没能抽出半滴水来。

于是,绝望再次袭来,他颓然坐在地上,却猛然发现抽水机的旁边有一个小瓶子,瓶口用软木塞堵着,上边还贴了一张泛黄的纸条,上边的字还依然清晰:你必须把这水灌入抽水机才能引水!不过,一定不要忘记,在你离开的时候,请再将这个瓶子装满水!

看完后,他拔开瓶塞,望着满瓶救命的水,早已干渴难耐的他立刻从内心深处爆发了一场激烈冲突:我只要把这小瓶里的水喝掉,虽然无法预测是否能够活着走出这个沙漠,但至少可以明确一定能够活着走出这间屋子!而倘若把这瓶中唯一救命的水倒入抽水机内,一种情况是能得到更多的水,可是万一是另一种情况呢,一旦汲不上水,那么恐怕连这间小屋也走不出去了……

思想激烈斗争的结果是,他把整瓶水全部灌入了那架破旧不堪的抽水机,然后用颤抖的双手开始汲水……果真,水涌了出来!于是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顿,然后又把那个瓶子装满,并用软木塞封好,最后还在那泛黄的纸条的后面写上:相信我,真的有用。

经过几天的跋涉,他终于穿过了沙漠,来到绿洲。每当回忆起那段生死历程的时候,他都要告诫自己身边的人:在取得之前,一定要先学会付出。

人的一生,在通往成功和富足的道路上,往往不是缺少获得扶持的机遇,关键是自己无法好好地把握。就像故事中的那个人,假如当时他喝光了瓶中的水,那他将永远不可能看到抽水机里奔涌出来的水,而那张黄纸条上说的是真还是假,恐怕他到死都不知道。

很多人都懂得其中的道理,但是真正要做起来却不容易。尤其是关于“付出”,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不过,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懂得时刻鞭策自己,让自己朝着更完美的方向发展。付出说难很难,说容易也很容易。退一步说,付出的最终结果是自己得到。但是得到却不是我们付出的最终目的。为别人播洒一片阳光吧,你的人生也会因此而艳阳高照!

我们能尽情享受的快乐是给予的快乐。

——彼布拿克

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死亡

人生,犹如梦幻泡影,亦如朝露电光,转瞬即逝,其间的一切也仿佛镜花水月,黄粱一梦,看得透的,就能在生命走向终点的时候做到心平气和地面对。

泰戈尔曾经说过:“我们的生命过程就如同渡过一片海洋,我们都相聚在这个狭小的舟中。到死的时候,我们便是到达了岸边,然后各往各的世界去了。”这也就是说,小船总是要到达彼岸的,所以人的生命迟早也会走到尽头,这是生命进程中的必然规律,我们无需害怕。

1970年的一天,乔治来到美国西部当兵。有一天,军队要进行一场实地演习,在当时零下四十度的气温下进行演习简直就是对生命的摧残,但是,军队中没有商量的余地,拼命也要坚持下去,乔治是一位军医,药包、弹药、手枪、干粮累计30多公斤的背包成为他身上沉重的负荷。当他们眼前出现一座巍峨的雪山的时候,很多人都心惊胆战,甚至要放弃这次演习。此时,领导派人传话说:“假如今天不越过雪山的话,那么你们都得活活冻死在这。”

当时,人们一听都慌了,而此时乔治的感受只有痛苦,沉重的背包深深嵌入他的锁骨之中,他甚至连把它拽下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在这异常艰难的境地乔治想到了以死来解决问题,然而僵硬的双手却怎么也不听使唤,反而将背包抓得更紧了,其实这就是来自生命本能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

可见,在危难的关头,人们首先感到的就是生命的宝贵,紧紧抓住背包的手足以表明他对生存的渴望,哪怕仅有一丝希望,也要坚持翻过这座雪山,以此来求得生命的安全。这其实就是人们在危难时刻的一种抗争,在困境中的一种挣扎,同样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

在我们的意识当中总认为死亡是肮脏的、悲惨的,是可怕的。其实并非如此,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只是由于我们不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死亡而已。

其实“生死”两个字就将我们生命的全部过程写完了。“生”是我们生命的开始,是生命的第一个过程,“死”是生命的结束,是生命的最后一个过程。一个人的出生对家人来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而一个人的死亡却会让家人难以承受其中的痛苦。看破生死能够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死亡的人就会明白:有了死亡的存在,人的生命才得以完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生”的欲望,多少被病魔纠缠的人在与死神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这也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既然人们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而“生”,那为什么不能够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死亡呢?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因死亡而带来的痛苦。

不要以为死亡是对自己宝贵生命的剥夺,而要把它看成是生命的终结,是“死”在向“生”告别。死亡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道理就如同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简单,所以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才能感觉到生命的宝贵,能够以平和的心态从容面对死亡,才不会让你的人生留有遗憾。

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不存在。因而,死亡对于生者和死者都没有干系。

——伊壁鸠鲁

人生不能复制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无怨无悔的人生才是圆满成功的人生,所以,我们不要奢望自己会有来世,会有“下一次”的机会。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常常会听到同样的话:

学生时代时经常会说:“我这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下次一定能考好!”

当走上社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会经常说:“我这次面试运气不好没有成功,下次一定会成功的!”

当与自己的男(女)朋友分手的时候常常还会说:“这次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是我们没有缘分,下次一定要找个更好的对象!”

当自己的目标没有达成时常常说:“这个月我没有完成目标,下个月我一定会认真完成的!”

生活当中,有很多人在期盼和等待着寻找下一次的机会,但是,下一次就一定会比这一次好吗?

在印度有一位很出名的哲学家,天生就具有一股特殊的文人气质。有一天,一个女子来敲他的门,对他说:“让我来做你的妻子吧,假如你错过了,就不会找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相信我。”

哲学家虽然对她也有一些好感,但是却犹豫不定,于是回答说:“让我再考虑考虑吧!”于是女子走开了。

事后,这位哲学家谨慎地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与坏都分别列举出来,结果他发现,结婚与不结婚的好坏是均等的。这时他为难了,不知该如何抉择。因此,他开始陷入长期的痛苦之中,之后,不管他找出什么样的理由,都只是增大他选择的难度而已。

最终,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在面临选择而又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去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种。不结婚的处境他是很清楚的,但是结婚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却不知道。他这时明白了,应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