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哲学家讲故事:困境即是赐予
39747300000019

第19章 完善自我(4)

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饭、为搭公车而搭车、为工作而工作、为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象做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有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标。就这样一直到老死。很多人临到退休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大半生,剩余的日子又在病痛中流逝。

——伍迪·艾伦

每日三省吾身

自省心强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这样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了,但审视自己时必须是坦率无私的。

能够时刻审视自己的人,往往很少犯错误。因为这样的人总会时时审视自己,能够客观认识自己,他们会反复地问自己无数个问题,如此这般,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有一个青年,有一天在街角的小店借用电话。他用一条手帕盖住了电话筒,然后接通电话说道:“是周公馆吗?我打电话是想应征做园丁工作的,我的经验非常丰富,相信一定能够胜任。”电话那头说道:“先生,恐怕您弄错了,我家主人对现在的园丁很满意,主人说现在的这位园丁尽职尽责、热心勤奋,所以我们这里暂时并无园丁的空缺。”

青年听后便非常礼貌地说:“是这样啊?对不起,那可能是我弄错了。”于是便挂断了电话。小店的老板听到了青年人的话,便说:“小伙子,你想找一份园丁工作吗?我的亲戚家里正要请人,不知你是否有兴趣?”

青年人说:“多谢您的好意,其实我就是周公馆的园丁。我刚才打电话,是自我检查,来确定一下我的表现是否合乎主人的标准。”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中,只有不断作自我反省,才能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要养成每日三省吾身的习惯,就得有自知之明。只有自己才能完全了解自己,才能设计好自己。但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实非易事。不然,古人怎会有“人贵有自知之明”、“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之类的古训呢?

自知之明,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更是一种高深的智慧。对自己评价得过高,就会自大,无法看到自己的短处;而把自己估计得过低,就会自卑,从而对自己缺乏信心,只有估准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总有很多人处于一种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状态中。一方面,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却又在应该展现自己时畏缩不前。对自己的评价尚且这么难,倘若要反省自己的某一个观念,某一种理论,那岂不是难上加难了?

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点。

——高尔基

好习惯为成功增添筹码

习惯对我们有着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改变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使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最终也可以演变为习惯性的创新。

动物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群跳蚤放入实验用的大量杯里,上面盖上一片透明的玻璃。跳蚤的习性就是爱跳,于是很多跳蚤都撞上了盖上的玻璃,发出叮冬的响声。过了一段时间,当动物学家把玻璃片拿开时,发现所有跳蚤依然在跳,但是这时候它们都已把跳的高度保持在接近玻璃即止,以避免撞到。结果是居然没有一只跳蚤能跳出来。而依它们的能力,它们不是跳不出来,只是这些跳蚤已经适应了环境。

后来,动物学家又把一个酒精灯放在量杯里,并点燃了火。量杯被烧热后,所有的跳蚤都发挥求生的本能,它们再也不管是否会撞痛(因为它们以为还有玻璃罩),纷纷跳出量杯。这个试验证明,跳蚤会为了适应环境而不愿改变自己的习性,那它们就只好降低才能、封闭潜能去适应。

人类之于环境亦然。人类在适应外界大环境中,又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小环境,然后就用习惯把自己困在自己所创造的环境里。所以,习惯决定了你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了你的成败。培养一个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至关重要。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所以,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之外,还应该培养良好的习惯,因为好习惯会给你带来好前程。

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曼恩

细节习惯决定成败

决定命运的有时并非大事,而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很多时候机会就在你的手里,就看你是否早就做好了准备。不要忽略细节,要养成注重细节的好习惯。

香港金利来公司曾和一家报社联合举行一次活动。奖品是金利来领带。

活动结束后,负责发放礼品的一位女记者把剩下的3条领带交还给了金利来公司。这样一件小事却让金利来公司的总裁曾宪梓感动不已。过了几年,金利来公司全面进入大陆市场,准备再组建一个分公司。在招聘经理的时候,总裁先生首先想到了那位记者。

而这位记者后来真的成为了经理。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而时刻注重细节的好习惯就是很好的准备。好运往往会降临到细心人头上。

一个女孩,相貌平平,就读于一所极普通的中专学校,成绩一般。毕业后,她去一家合资公司应聘,外方的经理粗略地看了看她的简历,毫无表情地拒绝了。

女孩把自己的材料收回,站起身来准备走。突然感觉自己的手指被扎了一下,低头一看,果真沁出一颗血珠。原来是凳子上一个钉子露在外面了。

她看见桌子上有一块镇纸石,便拿来用力把小钉子压了下去。而后,冲外方经理微微一笑,轻声告辞便转身离去。

五分钟后,外方经理派人在楼下追上了女孩。她被告知公司已经破格录用她了。

所谓“见微知著”,是否注重细节往往直接决定了你的成败。精细者往往可以旗开得胜,而粗心者却往往因忽略细节而功败垂成。人生之路由许许多多的细节组成,养成注重细节的好习惯,就等于向成功又靠近了一步。

生活中,有许多人存在着这样一个思想误区:成大事者往往不拘小节。其实不然,很多时候,一些看似平常的细节:举手投足、待人接物、言语交谈等等,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倘若平时不注意细枝末节,结果往往会因小失大,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

要想获得成功,应当满足于从小处着手。

——诺贝尔

远离懒惰

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一个人做每一件事不见得一定成功,但是,倘若不去做,则一定不可能成功!所以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就要着手去做,而要去做,就必须把懒惰的习惯扔得远远的。

在远古时候,有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相伴一起去遥远的地方寻找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一路上风餐露宿,就在他们即将达到目的地时,遇到了一条大河,这条大河风急浪高,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看到了幸福和快乐的天堂,它就在大河的彼岸。关于如何渡过这条河,两人的意见不一:一个建议采伐树木造一条木船渡过河去,另一个则坚持认为无论哪种办法都不可能渡过这条河,与其自寻烦恼、自找死路,还不如在这里等到这条河流干了,再轻轻松松地走过去。

于是,主张造船过河的那个人每天都在砍伐树木,他夜以继日、辛苦积极地制造船只,闲暇之余还学会了游泳;而另一个却每天躺下来休息睡觉,无聊的时候就到河边观察河水是否已经干了。直到有一天,已经造好船的那个人准备扬帆渡河时,另外那个人还在讥笑他的愚蠢呢。

不过,对于朋友的讥笑,造船的那个人并不生气,他只是在临走前留给了朋友一句话:“去做每一件事不见得都成功,但不去做一件事就连成功的机会都没有!要想成功,你就一定要摒弃懒惰的习惯。”等河水流干了再过河,堪称是个“伟大”的创意,不过很可惜,这个“伟大”创意已是注定无法成功的。

后来,这条大河终究没有干,而那个造船渡河的人在经历了一番风浪后也最终到达了目的地。等待河干的人始终还在原地。再后来,两人分别定居在这条河的两岸,也都有了子孙后代。渡过河的那一边叫幸福和快乐的沃土,在那里生活的是一群我们称之为勤奋和勇敢的人。而等待河干的一边则叫失败和失落的园地,在那里生活的是一群我们称之为懒惰和懦弱的人。

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俗话说:“人,越呆越懒,越吃越馋。”当懒惰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它就会像细菌一样,一步步在生活中蔓延,令你的生活处处弥漫着懒散的气息。有人对懒惰不以为意,有人认为它可以挥之即去。养成一种好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改掉一种坏习惯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所以,不要等着沾染上不好的习惯后再去改,要时刻警示自己远离懒惰,避免它的滋生和蔓延。

懒惰是活人的坟墓。

——霍兰

成功源自勤奋而不懈怠

成功没有捷径,成功没有秘诀。但成功并非无章可循,想要获得成功,就要勤奋而不懈怠,否则成功之门决不会向你开启。

人人渴望成功,成功本身非易事,但想要成功却要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一位哲人告诉我们:“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邑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殆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看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工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外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梁实秋先生举了下面两个实例。

一个是唐朝开元年间的百丈禅师,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劳作。”后来年纪大了,他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觉得于心不忍,便偷偷地把他的农作工具藏起来。谁想到禅师没有找到工具的那一天虽然没有工作,但是他也为此真的没有吃饭。

还有一个清初的以山水画著名的石豁和尚。曾为自己的《溪山无尽图》自题曰:“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袖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做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出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人如果不勤奋,则同草木没有什么区别。可见其对勤奋的看重程度。

勤奋的对立面是懒惰。清晨不肯早起,好不容易起床后却仍是懒洋洋的不事整洁,能把事情推到明天做就决不在今天完成,能把事情推给别人就决不留给自己,对于不懂的事情也没有要去弄懂的想法,对于不会的事情也从不想去学,无意把事情做得更好,无意把成果扩展得更多,贪图享乐、四体不勤,时常盘算着如何过周末如何度假期。像这样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尽管好逸恶劳乃人之本性。但正是因为这是人之本性,人自身才需要鞭策自己,警示自己。俗话说勤能补拙、勤能损欲,这说的不过是一个方面,勤奋还有更积极的意义,它使人进德修业,这不仅能补拙、损欲,更能让人脱离平庸,卓然超群。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

——达·芬奇

勤奋成就天才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勤奋是形成天才的决定性因素。

古今中外,因勤奋而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即使是那些天资平凡,甚至被众人嘲笑为愚笨的人,最后也能凭借着勤奋而不懈怠的精神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被世人所敬仰。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时,第一个学期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成绩单,小童第周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这次成绩公布后不久,学校传出了一则关于童第周的新闻,同寝室人说他“不顾学习,经常谈恋爱到深夜”。听说这个消息后,那些关心他的同学和老师都为此担忧。

一天深夜,教数学的陈老师办完事情返回学校时,看到昏黄的路灯下有个瘦小的身影。陈老师心想:“这深更半夜的,还有谁不回寝室就寝呢?”上前一看,发现是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光演算习题。“你怎么还不回寝室休息呢?”“陈老师,我不能做倒数第一名,我一定要抓紧时间把功课赶上去!”看着童第周瘦小的身躯,陈老师忍不住劝他回去休息,可是刚走出不远,回头一看,童第周又站在路灯下捧着书本演算起来。

第二天,陈老师在课堂上澄清了当时盛传的关于童第周的谣言——谈恋爱到深夜。老师郑重地说:“我明确地告诉大家,童第周同学是个勤奋好学的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没有亲自把事情弄清之前,不要妄下结论,尤其是对一个勤奋好学的人,更不能这样!”陈老师把童第周在熄灯后还要去昏暗的路灯下学习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并且告诉大家:“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仅仅用一次考试分数来判定。衡量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最终要看他如何走自己的奋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