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哲学家讲故事:困境即是赐予
39747300000016

第16章 完善自我(1)

知识就是力量

求知的欲望

好奇心是求知者的第一美德,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

有一个年轻人,很想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一天,他风尘仆仆地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请求苏格拉底收他为徒。苏格拉底想了想,说:“要想做我的学生并不难,先跳到河里去。”年轻人一听,心里很纳闷,但又不敢问,只好立刻跳进河中。紧跟着苏格拉底也跳到了河里,然后把那个年轻人的头使劲往水里按。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那个年轻人就已经连灌了好几口河水。然后,苏格拉底又猛地骑上年轻人的脖子,继续不停地往下按,那个年轻人喝了好多水,再下去就要没命了。他再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猛地把苏格拉底掀下水去,逃到了岸上,气呼呼地质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非要淹死我不成吗?”苏格拉底说:“我要收他做学生的人,应该是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的人,而你直到现在,死到临头了才对你未知的事情提出疑问。所以,我不能收你这样的学生。”

没有求知的欲望,就成不了一个好学生,更谈不上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或科学家。细究起来,求知的欲望可能有很多源头,但是世人最常见的动力莫过于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所谓的求知欲望指的就是好奇心。而好奇心对于求知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人认为科学本身就起源于人的好奇心。

当然,求知并非单纯地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获得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够提高你自身的素质,并且能够让你的心灵获得自由。有一个人把自己的儿子送到阿里斯提波那里学习,阿里斯提波向他索要了很高的学费。那个人抱怨道:“这笔钱足够我买一个奴隶了。”“那么,你把这笔钱收回去买你的奴隶吧,”阿里斯提波说:“这样,你就会拥有两个奴隶了。”显然,阿里斯提波的意思是说,倘若一个人不学习,虽然在身体上可能不是奴隶,但是在心灵上却是个奴隶。心灵上的奴隶跟身体上的奴隶几乎没有差别,也同样没有自己的主意,只能听信他人,人云亦云。

知识就是熊熊燃烧的火焰,它能够驱除人们心灵中的黑暗和阴影,让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勇气和决心,走自己选择的路。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培根

学海无涯

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知识无限的追求中。

芝诺是古希腊著名的智者,他知识渊博。

一天,有个学生问他:“敬爱的老师,您的知识多过我们何止千万倍,解答问题也总是令人信服,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您的疑问也多过我们千万倍啊?”

芝诺听后,没有说什么,而是用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然后才对学生说:“你们看,大圆圈代表我掌握的知识,而小圆圈则代表你们掌握的知识。而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则是我和你们大家都不知道的知识。是的,我所掌握的知识的确比你们要多很多。但是,你们看到了吗,正是因为我的圆圈大,我所接触到无知的范围就比你们多;而你们的圆圈小,你们接触到无知的范围就比我少。这就是我之所以常常有疑问、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啊!”

越是知识渊博的人,就越是觉得自己无知,就越是谦逊。相反,那些总是觉得自己无所不知的人往往一无所知,却像只骄傲的公鸡。芝诺告诉我们一个让人回味、值得时刻警醒的哲理:有知即无知。

类似的故事总是发生在智者的身上,苏格拉底也是一个自知自己无知的智者。

一次,有人来到德尔斐神庙,问阿波罗神:“谁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神谕说是苏格拉底。从此,世人皆知苏格拉底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对此,苏格拉底倒是颇为不解,因为他总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懂。于是,为了验证这种说法,苏格拉底四处访问那些被称为“智者”的人,结果发现名气最大的智者恰恰是最愚蠢的。后来,他又去访问了许多诗人,结果发现那些诗人不是凭借智慧,而是凭借灵感来写作。接着,他又去访问那些能工巧匠,发现他们的智慧被手艺淹没了。直到最后,苏格拉底彻底明白了:阿波罗神之所以说他是最有智慧的人,不过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罢了;很多人也同样无知,但这些人却总认识不到这一点,相反,还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这就是说:苏格拉底自知自己无知,便是最大的智慧,而这些人不知自己无知,才是最大愚蠢。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由此看来,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对知与不知的理解,同古希腊的先哲们实在是异曲同工。

我扑到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曾讲了个关于驴子的著名故事。

有一头与众不同的驴子,它喜欢思考,遇事总爱问个为什么。有一次,它的主人在它面前放了两堆体积、色泽毫无差别的干草,来做它的午餐。这下可把它给难倒了,因为这两堆干草没有丝毫的差别,它实在没有办法选择先吃哪一堆,再吃哪一堆,结果是这头驴子面对两堆草料,活活饿死了。

这头驴子虽然饿死了,却从此给哲学史上增添了一个“名垂千古”的名词——“布里丹的驴子”。这头驴子到底********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解释,就是它不明白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好不好吃,只需尝一尝就知道了,光凭眼睛看、凭脑子想是得不出结论的。伟人曾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当然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原本就有的吗?当然也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是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所以说,认识来源于实践,抛开了实践将得不到任何正确的知识。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就曾犯过这样一个错误。

一天,王阳明在家里同朋友讨论如何彻悟天下万物,成为圣贤。王阳明指着门前的竹子,叫他的朋友去面对着竹子思索,认为总有一天会忽然顿悟。于是,朋友就一天到晚坐在竹子前,想彻悟其中的道理,不曾想,不到3天就病倒了。王阳明觉得不应该这样,一点都不死心的他也到竹子面前去静坐,结果到了第7天,他也病倒了,尽管如此,他始终都没能悟出什么道理来。最后,他俩都感叹圣贤的确难以做到,两人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彻悟天下万物的道理。其实,做到圣贤的确不是易事,但是并非不能做到。他们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没有去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知识。

要想懂得竹子生长的道理,就必须要通过种竹子、砍竹子、编竹子这些实践活动。而一天到晚坐在竹子前面苦思冥想,是永远不可能彻悟的!

掌握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实践,不能运用于实践的知识没有丝毫的意义可言。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只有反过来应用于实践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知识。所以,必须把知识同实践相结合,善于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否则,就如同纸上谈兵,不是灾难也是悲剧。

行动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

——肖伯纳

尽信书不如无书

人们学以致用,不要用书本中的知识来替代自己的思考。只有去积极地思考,才能触摸到知识的灵魂,才能真正把知识转化成为生存的精彩。

清朝方飞鸿的《广谈助》中记载了一则这样的笑话。

有一个人死了岳父,下葬时需要一篇祭文,这个人就去找村子里的私塾先生给写一篇。结果这个先生从文选中认认真真地抄了一篇,却没注意抄的这篇是祭奠岳母的文章。

葬礼上,念着念着,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于是就只好不念了。葬礼结束后,这个人跑去责问私塾先生。先生却振振有词道:“文选中的祭文都是刊定的,怎么也不可能错啊,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吧。”

该私塾先生一切以书本为准,照抄照搬,完全不顾客观现实,最终闹出了大笑话。

无独有偶,《笑林广记》中也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个穷困潦倒的楚国人。有一天,他在读《淮南子》一书时发现上面写着:“倘若能够找到螳螂捕蝉时用来隐藏自己的树叶,就可以隐身。”他就信以为真了,于是就找到一棵树,仔细查看那棵树上的叶子,不久,果真发现了一只螳螂隐蔽在一片叶子后面等待机会捕蝉。他很高兴,便摘下这片叶子准备拿回去试验。由于太兴奋了,一不小心就把手里的树叶掉到了地上,同那些落叶混在一起。实在分不出来,无奈之余他把所有的叶子都拿回了家。

到家里,他拿起一片叶子遮着自己,然后问老婆:“你能看得见我吗?”老婆说:“看得见。”于是,他就换了一片树叶再问。开始的时候,他的老婆一直说“看得见”,结果这个人一片一片地问下去,问了大半天还没有停止的意思,他老婆终于不耐烦了,就说:“这回看不见了。”楚人听后,什么都没说,不过心里却美滋滋的。

他拿着这片树叶来到街上,当着商贩的面,就去拿人家卖的东西,结果被当场抓住,一群人把他绑送到县衙。县官开始审问。楚人便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了。县官听完,大笑不止,认为他是书呆子,也就把他无罪释放了。

书本的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也必须到实践中去验证,惟有客观实际才是最根本的。古语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像楚国人这样的教条主义,只是闹笑话,严重的教条主义可能祸国殃民。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它,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有用的经验和知识,打造我们的生存能力。

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读书才能受益匪浅。

——卢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求知的道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只有专心学习,认真求教,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真正的本领。

勤学好问的人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取得惊人的进步,并取得骄人的成就。

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很多人惊讶于他的诗才横溢,便对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留心观察,结果发现了他的“秘诀”。原来,梅尧臣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都常常拿着一支笔,他总是会在一张小纸条上写几下,然后再把小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里。好奇的人们打开他那口袋仔细看了一番,发现那些小纸条上写的全是一联、半联的诗句。原来,“积累”就是他的秘诀。

而积累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勤学善问。

所谓学问,就是学和问的过程。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多得”。学无止境,勤学善问也永远不能被丢弃。

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不向别人求教就什么都懂,只有通过学习,通过求教,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

孔子被冠以“大学问家”、“大教育家”的称号,可谓知识渊博。但他却从未认为自己知识渊博而放弃“勤学善问”。对于学生,他要求他们树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学态度。对于自己,他从不满足,总是虚心向别人求教。他用“三人行必有我师”来勉励自己,同时也勉励学生要虚心向别人求教,绝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一天,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到齐国去,中途遇到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问题,他们互不相让,以致面红耳赤,气喘吁吁。当这两个小孩看到有一个人向他们走来,并且得知此人便是世人皆知的孔老夫子时,其中一个赶忙上前对孔子说:“我俩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我觉得是早上近,正午远,因为早上的太阳又圆又大,而到了正午就变得像个小圆盘了。但是他说是早上远,正午近,因为早上太阳一点都不热,而到了正午就热得像开水一样烫人。”说完,两个小孩一齐看着孔子,等待着孔子的裁决。孔子思考了半天,感觉这两个孩子说得都非常有道理,就老老实实地对眼前这两个小孩说:“你们讨论的这个问题我也搞不清楚。”两个小孩拍手又跳又笑,并且说道:“人人都说你是个大学问家,原来你也有弄不明白的问题。”

孔子虽然博学,可他没有自恃自己有学问,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即使是在孩子面前,都不去乱讲。这对于我们来讲是个极好的警示。实际上,现实中不懂装懂、假充内行的大有人在。这种人什么事情都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地蛮干,结果只会弄出乱子来。

凡事切忌不懂装懂。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主动求教别人。孔子尚且能够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架子的呢?世上没有万事通,要想让自己不断地充实起来,就要养成勤学善问的习惯,切实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良好的方法能更好地发挥一个人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他才能的发挥。

——贝尔纳

技多不压身

拥有良好的学识和技能,最容易交好运气。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老鼠妈妈带着小老鼠出外觅食,在一家厨房的垃圾桶内有很多剩余的饭菜,这对老鼠来说,就好像人类发现了宝藏。

正当一大群老鼠吃得津津有味之际,突然传来了一阵令它们肝胆俱裂的声音,那是一只大花猫的叫声。它们震惊之余,便四处逃命,但大花猫毫不留情,穷追不舍,终于有两只小老鼠躲避不及,被大花猫捉到,正要被吞噬之际,突然传来一连串凶恶的狗吠声,令大花猫手足无措,狼狈逃命。

大花猫走后,老鼠妈妈从垃圾桶后面走出来说:“我早就对你们说了,多学一种语言有利无害,这次我因此救了你们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