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是一个天才的鼓动家。他的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讲博得了官兵们的热烈掌声。可是,当他走下讲台时,却不慎摔倒在泥浆里,大家哄然大笑起来。
艾森豪威尔没有恼怒。他赶紧从泥浆里爬起来,风趣地说:“泥浆告诉我,我的巡视极其成功。”
艾森豪威尔的轻松幽默感染了陷入困境的美军官兵。这支部队官兵士气大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作为英国首相到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美英联盟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并请求美国给予物资援助。虽然丘吉尔受到热情接待,被安排住进白宫,但是因为美国当时还不想卷入战争,谈判陷入了僵局。
一天早晨,丘吉尔躺在浴缸里,抽着他那特大号雪茄烟。此时,门突然开了,进来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丘吉尔大腹便便,肚子露出水面……两位世界名人在这样的情形下碰面,实在颇为尴尬。
丘吉尔扔掉了烟头,说:“总统先生,我这个英国首相在您面前可真是一点也没有隐瞒。”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丘吉尔这一句风趣幽默又一语带双关的话,不仅使双方从尴尬的情境中解脱出来,而且借此机会再一次含蓄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目的,意外地打开谈判的僵局,促进了谈判的成功。在罗斯福总统的支持下,英国获得了美国提供的物质援助。不久,美国加入了同盟国,正式参加对法西斯的战争。
一句话便摆脱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并打开了事态的新局面,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1939年夏,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海德公园接待来访的英王夫妇,不料发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宴会时,屏风后面的桌子上由于堆放的菜盘份量过重突然倒塌,响声一下子压过了说话声。“哦,”罗斯福叫道,“请别往心里去,这只是一种古老的家庭风俗而已。”饭后,罗斯福请客人参观藏书室。贵宾们正饶有兴趣地翻阅图书时,一位男仆走进来,手里托着一个大托盘,上面是斟满饮料的杯子。在他走下通向房间的台阶时,一只脚踏空了,托盘里的杯子猛地被甩向半空,男仆自己也摔倒在地。等他爬起来,把地板上的破碎东西清理干净,愧色满面地退出房间时,罗斯福大笑起来,他转身对英王说:“哟,这是演示的第二个风俗。第三个是什么?这玩意儿一来准是三次。”
第二天,罗斯福邀请贵宾到瓦尔塞山庄喝茶、游泳。游完泳,罗斯福走到草坪上去,把双臂伸向身后,掌心撑地,抬起双腿,“自我起重”式地向前方挪动。没来几下,只听“扑通”一声,他的腿落到了一个装有各色精美食品、冷茶、碎冰块和杯子的大托盘里。
“嗨,”他叫起来,“怎么没人给我叫好呢?”接着,他大声笑起来,转身对英王说:“我不是告诉过你还有第三次吗?好了,现在我可以轻松了。”
幽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当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出现时,运用幽默可以将事态向好的方向转化。当尴尬的局面意外地出现时,虚晃一枪幽默,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寻找处世的最佳说话方式
为人处世说话是关键,找到一个最佳的说话方式,能够使你在繁杂的人际交往中无往而不胜,左右逢源。
找准突破口,逐一攻克
一位语文教师的弟弟因民事纠纷,与人对簿公堂,而这桩案子正好由这位老师昔日的得意门生接管。一天晚上,这位老师前往学生家,希望他能够念及师生情谊,将手腕往他弟弟这边扳一扳。
法官十分为难,他无法去亵渎法律的尊严,又不能把恩师得罪了。法官说:“老师,您一直以来都是我最钦佩的老师。”
老师谦虚地说:“怎么能这么说呢,我也不是最优秀的,每个老师都有他的长处。”
法官接着说:“您上课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尤其是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那一课,我至今记忆犹新。”
语文老师也很快进入了角色:“是啊,那个时候我不只是用嘴在讲,更是用心在讲。薛蟠杀了人却依然逍遥法外、毫不在乎。这反映了当时封建官僚官官相护、狼狈为奸的黑暗现实呀。”
“是啊,那个护官符,致使冯家告了一年的状,都没有人肯站出来主持公道,凶犯薛蟠居然逍遥法外……贾雨村也徇情枉法,胡乱判案。”法官感叹地说:“记得那时候老师您讲完这一课后,还告诫我们,以后无论谁做了法官,都不要做糊涂官判糊涂案,学生始终把您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这位语文老师本来已设计好了一大套说词,但听完学生的一席话后,再也不好意思开口了,自知自己的请求不合理,也就自动放弃了。
这位法官找准了突破口,一步一步地让老师自己意识到自己要求的不合理性,从而主动放弃了徇私情的想法,并且没有伤及老师的脸面,让老师感到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尊重。
一次,一位外交官应邀参加了一场舞会。
舞会上,与之跳舞的法国女郎突然发问:“请问先生,您喜欢中国小姐,还是喜欢我们法国小姐?”这个提问既突然又刁钻。说喜欢法国小姐,则显得少了点民族尊严;倘若说喜欢中国小姐,则对人家又不够礼貌,如何是好呢?这位外交官微微一笑,彬彬有礼地说:“凡是喜欢我的小姐,我都喜欢。”法国小姐满意地笑了。
法国小姐的发问,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她把小姐分为“中国小姐”和“法国小姐”,外交官从二者选任何一个答案都不理想,所以这个问题很棘手。
但聪明的外交官却灵活地把小姐划分为“喜欢我的”和“不喜欢我的”两类,这样,难题迎刃而解。
同样,当你遇上类似棘手的问题时,也要积极去寻找突破口,逐一攻克。当对方火冒三丈时,你能不能三言两语就消除对方的怒气?你有没有本事既坚决地拒绝别人,又不得罪人,反而还能增进双方的感情?你说话时的声音能语惊四座、魅力四射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就再接再厉,反之,就从现在开始学习吧,它不一定需要多么伶俐的口齿,或是多么善辩的口才,只要你多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及时找到突破口,难题就会变得异常简单。
等待时机,适时发言
孔子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三是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贸然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
这都是没有把握好说话的时机,没有注意说话的策略和技巧。说话不是一个人的单方面行为,而是双方的交流,它要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诸如说话对象、设定时间、周边环境等,该说时不说,转瞬即逝的时机会让你同成功失之交臂。同样,倘若不顾及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氛围,说话的火候不到却抢着去说,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倘若信口开河,乱说一通,后果就更加严重。
同样一句话,你对张三说,他可能会全神贯注地听,你对李四说,也许他会顾左右而言他。再换一种情况,这时候对张三说,张三很容易接受,那个时候对他说,也许就显得不耐烦。这除了表示张三和李四两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以外,也表示张三前后的心情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你说话的一个技巧问题,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类似的故事。
在秦朝时代,赵高要陷害李斯,对李斯说秦二世的是非,劝李斯向秦王进谏,并约定秦二世闲暇时间与李斯见面。有一天李斯应约进宫,可是,机不逢时,碰巧看到二世正与姬妾取欢,秦二世看见李斯进来,心中极为反感脸色煞是难看,而李斯却茫然无所知,丝毫没有察觉出来,依旧毫无顾忌地直言进谏,二世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当场敷衍一下。等李斯一退出,二世便龙颜大怒,不断地发牢骚,怪罪李斯目中无人,瞧不起他,没有眼光,不会找进谏的时机……
李斯虽然当初没有察觉出什么意外,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这件不经意的事情会给他招来杀身之祸。由此看来,你要和对方说话,应该选择最恰当的时机。选择对方正在工作紧张、焦急、气愤、放浪形骸、痛苦忧伤的时机去说话都是不可取的,否则你一定会碰钉子,不但自己的目的达不到反而会引起他人的反感。这与人与己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说当你高兴的时候,你要找一个心情比较愉快的人来谈话;当你痛苦心情烦闷时,你就要找一个失意的人谈话,俗话说“同病相怜”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样你才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假如你跟失意的人谈得意的事情,那么只能说你是一个不知趣的人,在他看来这是你对他的挖苦和讽刺;相反,跟得意的人谈你失意的事情,他也不会对你表示同情,只不过表面可怜你一下罢了,闹不好你还会把一个本来心情愉快的人带入悲伤的境地。还有些年轻人,因为缺乏道德修养,一旦自己有比较高兴的事情时便逢人就开口,而且自鸣得意,结果遭到别人的冷言冷语,更有甚者还会笑话你沾沾自喜,没有见过世面。
总而言之,你要说话,先要看准你所面临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话该对他说,什么样的话不适合对他说。你要想好他是否乐意同你讲话,是否乐意听你说话。如果他不是你说话的对象,那么有些话还是不说为好。同时你也要考虑到,这个时候,是说话的时候吗?如果时候不对,还是不说话为好。说话的成功与否就在于你说话的技术是不是到家,而是否得其人得其时,则与你说话的成败是分不开的。正所谓“烧香看菩萨,说话看对象”。
如何应对羞辱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冲动或没有教养的人对你说类似下面的话:
1.“说话之前要先想想。”
当对方如此指责你时,不一定是为了提醒你三思而后说话,而是指责你说了令他不爽的话。这时,你完全可以把重点放在时间的问题上:“不好意思,我疏忽了,依您看,说话之后该怎么样呢?”
或者干脆接受他的好意:“您说得是,我尽力而为。不过,我向来习惯在您开口之前,先思考我该说什么。”
或者你可以以一种为他抱不平的态度来说:“可是如果我想了而您没有想,对您不是有些不公平吗?这样未免太失礼了。”
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报以微笑,然后默不作声,假如对方等得不耐烦,想再说什么的时候,你就打断他:“嘘!我正在想呢!”
2.“你父母是怎样教你的?”
谈话之中突然牵扯到父母是最让人生气的事情,不过你千万不要因为父母受到了对方的指责而生气,对方可能只是一时冲动的气话。
这个时候你不妨默默想一会儿,然后对他说:“我实在记不起了,恐怕还得麻烦你亲自去问他们。”
或者态度谨慎而肯定地对他说:“我很抱歉让您生气了,可是我没有想到如此不礼貌的问题,居然从一位绅士口中说出。”
3.“你以为你是谁?”
这种话通常是在对方恼羞成怒时脱口而出的。这时,你干脆谦和一点,请教他:“我还真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您呢?您认为自己是谁呢?”或者以开玩笑的口吻说:“我不大确定,不过我想我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大人物吧!不少人会找我说话呢!”或是:“您是说现在吗?我认为我是受害者。对于您的怒气,我感到无辜。”你也可以促狭一点,指指旁边的人:“我自以为是他,您可以问问他自以为是谁。”
4.“你连这点小事都不知道怎么做吗?”
倘若对方这样询问你,你就可以向他求教:“我不知道,请问您可以告诉我第一步该怎么做吗?”
人们在交谈的过程中,难免会说出气话,然而也许对方话一出口就已经为自己的一时恼怒而后悔了,但是倘若你的反应也很强烈,那么他便会不甘示弱而与你针锋相对。所以,听到别人的不礼貌的话时,最好先判断一下对方说得是否是无心之语,然后再巧妙地应对,让对方心平气和,自觉失言。
当然,如果对方显然是蓄意惹怒你,那就不妨机灵地回敬他一句,然后选择离开,但切忌大发雷霆,使场面一发不可收拾。
公然直接羞辱人的语言大都有一个共同点:说话者非常冲动,而且被逼得无话可说,千万不要因为对方的一句辱骂而变得像他一样失去理智,不然你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将会从此决裂,而且无法补救。记住,这个时候要保持冷静,从容应对是你最好的选择。
不要把话说得太绝
我们经常会听到某些人说话时常常是斩钉截铁的,“我一定行”“我一定能办到”“你还不相信我呀?”……类似的话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当然,这样的话语里蕴涵了一个人的自信,这是无可厚非的,当今社会我们所提倡的就是做人要有自信。但是有时候我们说话必须要把握分寸,这就需要你根据具体的事实来说话,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我们还是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因为我们在办事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意外的事情发生,假如你把话说得太满、太绝对,那么你只能使自己下不来台,你又该怎样去履行你的诺言呢?因此把话说得太满不是一种好习惯,说话要给自己留有空间,这样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造成尴尬的局面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