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商业艺术家曾用礼貌道歉的话语得到了一个动不动就发怒的雇主的信任,他在讲这段故事时说:
做广告图时,最要紧的是简明正确,一些小错难免发生,有一位广告社主任,就专爱挑这些小地方的毛病,我总是不愉快地从他的办公室走出来,这并非由于他的批评,而是他批评的地方不当。最近我在百忙之中替他赶完了一幅画,他来电话叫我去看他,到那儿后果不出所料,他显得异常愤怒,已经准备好要把我狠批一顿。我却想到了用自己责备自己的方法去争取主动:“先生,你说得不假,一定是我错了,而且错得不可原谅。我替你画画多年,应该知道避免这些错误才对,我真的很惭愧。”
没想到他立刻为我分辩说:“是的,你说得对,不过这并非大错,也无大碍……”我马上插嘴说:“错大错小,都一样不应该,这样会给别人看了不高兴的。”
他打算插嘴说话,但我却没有给他机会。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批评自己,我很乐意这样做。我继续说道:“我实在应该小心才是,您给我那么多的工资,您理应得到满意的东西,所以我想我应该重新画一张。”
“不!不!不用了!”他坚决地说,“我不打算再麻烦你。”于是他夸奖我的画,说只需稍加修改就很完美了,况且这一点小错,也不会使公司有所损失,一点小节就不必过虑了。
我急于批评自己,最终使他的怒气全消,还邀我一起去吃点心,在告别之前还给我开了一张支票,并委托我接受另一幅新的广告画。
他说,我承认自己错了,以显示主任的正确,抬高了他的地位,他在高兴之余也不会再苛责我了。
试想,倘若这位艺术家换一种做法,极力为自己辩解,又将会怎样呢?所以,只要事情无关大局、不失原则,就以自责的话去堵对方的嘴,对方也会主动伸出双手去抬起你低下的头。
不要得罪小人物
在这个社会里,有些人清高也许是难以改变的,但是各人有各人的习惯,对于那些你看不上眼的人,也没有必要更没有理由去污辱人家,倘若是以此来表明自己的“高尚品质”,从理论上讲,就叫蛮不讲理;从现实来看,则纯粹是没事找事,惹火烧身。
诗仙李白才高八斗、文采斐然、孤傲清高。所以,虽然他始终怀着满腔报国热忱,才华也被唐玄宗看重,但却一直仕途坎坷,更不要说大展身手,有所作为了。这跟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自恃清高、傲气太盛,总是侮辱皇帝身边的关键人物,遭到暗算而丢官也在情理之中。
在一次宫廷酒宴中,李白曾于酒酣耳热之际,作《清平调》三首,歌颂杨玉环的美貌。诗歌对于李白而言,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按说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可是李白眼里只有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些大人物。他在作这三首诗时要杨国忠亲自为他磨墨,还命深受皇帝宠信的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始终认为这是一种耻辱,从此对李白怀恨在心。
李白在诗中把杨玉环描写得花容月貌,简直是仙女下凡。杨玉环十分喜欢,常常独自吟诵。李白在诗中提到了赵飞燕,这在李白,绝无丝毫讽刺之意,他只是就赵飞燕的美丽与得宠的杨玉环相比较。然而比喻之物与被比喻之物不可能是全部特征的相合。这使怀恨在心的高力士抓住了报复的契机。
一天,高力士又听到杨玉环在吟诵《清平调》,便以开玩笑的口气说:“我本来以为您会因这几首诗对李白恨之入骨,未曾想您居然这么喜欢。”杨贵妃听后非常吃惊,她不解地问:“难道李翰林侮辱了我吗?”高力士说:“难道您没看到他把您比作赵飞燕了。赵飞燕是什么样的女人,怎么可以拿她同娘娘您相提并论。他这分明是把您看得同赵飞燕一样****啊!”
当时的杨玉环已是集“三千宠爱在一身”了,其兄弟姊妹也都位居显要,声势显赫。她唯一担心的便是自己的地位是否稳固,也绝不愿意自己被人看得像赵飞燕那样****,更担心会落到她那样的下场。高力士摸透了杨玉环的心思,轻而易举地便把李白的诗同赵飞燕的下场嫁接起来,一下子使这首赞美诗成了讥嘲的证据,激起了杨玉环的反感与憎恨。后来,唐玄宗曾几次想提拔李白,但都被杨玉环阻止了。高力士用此手段,报复脱靴之辱。
李白后来虽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全身而退,但毕竟彻底告别了他梦想施展抱负的政治舞台。从此借酒浇愁,赋诗抒怀,落魄游离于江湖。
泄一时之愤同自己的大好前程相比,用前者来换后者无论如何都不值得。诚然,李白这种清高值得我们去钦佩景仰,但若在处世上完全这样率性而为,不讲一点策略,其后果轻则前途遇阻,重则惹祸上身。
说谎也是一种智慧
好多人都不喜欢撒谎的人,但是有时候,面对一些十分棘手的问题,我们又不得不撒谎。比如,老人年纪大了,承受挫折的能力也相应地减退了,假如家中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地瞒着他们,不对他们说实话,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不撒谎表示诚实的话,还不如说撒谎是一种孝敬老人的方法;当你约会迟到了,与其说忘了时间,就不如说是路上堵车,闹钟出了问题……所有这些谎话,其实对事情的本身并不能带来什么更加严重的后果,反而会使事情得到更好地解决,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谎言是善意的,对大家没有危害性。这不但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反而会更有利于解决问题。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适度地扯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具有神奇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善意的谎言的例子也有很多。有一个学生,他并不擅长长跑,对长跑也不感兴趣。但在一次测试中,老师告诉他他的长跑速度比其他同学快,而且还说他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叫他好好努力,那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之后非常兴奋,因为他感觉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是他的荣幸。这对他来说,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而且如果能取得好成绩的话还可以使自己成为学校的焦点,于是他下定决心刻苦训练,每天坚持起来跑步。渐渐地,他真正喜欢上了长跑,过了一段时间后,本来完全不可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他,竟然真的被选上了。这就是善意的谎言带来的力量。
因此可以说,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并不能说是欺骗,因为一般欺骗是带有功利性的。善意的谎言可以让人起死回生;可以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可以让人的信念更加坚定执着。可以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行业,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力量的影子。父母的一句谎言,可以让天真无邪的孩子展开美丽的笑容;老师的一句谎言,可以使困惑彷徨的孩子不再犹豫,让他们重新燃起希望的烛光;医生的一句谎言,可以让危在旦夕的病人逃离死神的手掌,获得新生。
但是,有人认为谎言是欺骗人的行为,扭曲了人性,它是与我们所提倡的“诚信”背道而驰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善意的谎言不是失信的表现。它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更好地活着,是为他人着想,是为了自己或他人不再痛苦不再忧伤,同时对他人也不会造成危害。善意的谎言有时候也会成为你进步的阶梯。所以在生活中有时多一些善意的谎言又何尝不可呢?
生活当中如此,那么在工作和其他方面善意的谎言同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每个人都不愿意招惹麻烦,但有时候也要迫不得已地去面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麻烦你就可以用谎言来维护一下自己的声誉。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一套减少麻烦和对付麻烦的办法,让自己不招惹是非,而其中的一种办法就是适时地说一些善意的谎言,那么善意的谎言又该如何去说呢?
其实,善意的谎言有时可以说就是一种借口,为自己的错误开脱。我们在生活当中会经常碰到类似的现象,比如说,你和其他人约会迟到了,你会找出种种借口来为自己辩护,以维护自己的尊严,类似的像“我起来得很早,可没有想到路上堵车”“手表没电”“路上帮忙”……这样说总会比你说实话更容易让人接受,你可以很容易就获得对方的原谅,所以,如果在为人处世中你能够懂得灵活变通,那么麻烦就会自己消失。
在工作中有时对于别人的问题我们很难作出回答,这时你就需要巧妙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来使自己脱身。当你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对方的问题时,你可以跟对方说一些与他问的问题没有什么联系的话语,让对方感觉你是在答非所问,这样就会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如:你可以说“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来谈一下……”的话。假如所问的问题涉及到你个人的生活问题,你就可以直截了当地表明你的态度:“这件事太复杂,先来碰一杯再说”或者:“这个问题,改天再说”,以上种种都可以说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它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用谎言做自己的护身符
示假隐真有利于保存实力和争取先机。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之前那种爱护百姓、礼贤下士的作风再也没有了。这个时候的他性情暴躁,杀人如麻,大批功臣良将惨遭杀戮。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又建立了锦衣卫这个特务组织,随意抓人杀人。
皇太子朱标却很仁慈,他见父皇乱杀人,打心眼里反对。年事已高的朱元璋一心想训练太子将来做皇帝的能力,于是常要太子按自己的意图去处理政务,两人总有意见分歧,使得文武百官左右为难。
一天,朱元璋让御史袁凯送案卷给太子。
太子接过案卷一看,见又要有许多人被杀,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只在案卷上写上几句话就交给袁凯呈予父皇。
朱元璋看太子在案卷上写道:“父皇陛下!依儿臣之见,以仁德结民心,以重刑失民心。望父皇三思。”朱元璋看后脸色一沉,突然问袁凯:“朕要杀人,太子要从宽,你说谁对?”
袁凯本已心惊肉跳了,听到皇上发问,他急得直冒冷汗。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子,说谁不对都不行?袁凯心中一急,叩头答道:“微臣愚见,陛下要杀,乃是执法;太子要赦,乃是慈心,各有各的道理。”
这一答,满朝文武无不暗暗称赞,就连朱元璋也暗暗称是。
众人刚松了口气,却猛听朱元璋手拍御案,怒气冲冲地站起来骂袁凯道:“你这个老猾头,竟敢两边讨好。我先斩了你,看以后谁还敢在朕面前花言巧语!”
这一下又令众人手足无措,袁凯更是脸色苍白,几乎瘫倒在殿上。幸亏还有几位胆大的大臣跪着替袁凯求情,朱元璋才没有杀袁凯。
袁凯退朝回到家里,将朝中发生的事告诉妻子,然后伤心叹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躲过今天,也难逃明日。”妻子愤恨地说:“看来今日朱皇帝和始皇没什么两样了!”
“秦始皇?”袁凯口中喃喃地念道,忽然想到赢政逼要赵高女儿赵艳容,赵艳容装疯的故事……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又要找袁凯的岔子,一上来就召袁凯,谁知始终无人应,袁凯没有上朝。百官又吓了一跳。
“袁凯呢?”朱元璋怒容满面,“派人去他家看看他为何不上朝!”不一会儿,去察看袁凯的人上殿奏道:“启奏陛下,袁御史疯了。”
“什么!他疯了?”朱元璋怔了一下。
“是的,”来人又奏,“他昨晚时儿哭,时儿笑,还砸锅摔碗,打人骂人,上窜下跳,胡言乱语。折腾一夜,把家里的东西摔了一地。”
朱元璋冷笑道,“昨天还好好的,晚上就疯了,他又想耍什么花招?疯了也得给我绑到殿上来!”
袁凯被绑上殿,只见他披头散发,满脸黑灰,破衣烂衫,浑身还沾满了粪污。到殿上,他呆呆直立、不参不拜、不禀不报,两眼向上翻。
“他真疯了!”百官摇头叹息。
朱元璋半信半疑地说:“来人哪,用木钻钻他一下,看看真假!”
木钻在袁凯手背上钻了一个洞,鲜血直流,而袁凯却一点儿反应都没有。
“这老儿真疯了,带出去吧!”朱元璋挥了挥手。
袁凯像根木头一样在原地站着,没有丝毫反应。于是朱元璋派两人把他送回家,这两个人并没有马上走,而是躲在门口偷看。只见袁凯进门后,不喜不怒,却学狗爬叫,血弄得满脸都是。两人回朝向朱元璋如实禀报。可朱元璋仍放心不下,第二天又派了两个亲信前去察看。只见袁凯正趴在地上又滚又叫,手里还捧着一团屎往嘴里塞。亲信一阵恶心,只看了一会儿就回宫复命,肯定地说袁凯真疯了。
朱元璋听了笑着说:“也罢,不管是真是假,既然都****了,那就当他真疯好了。”其实,袁凯当然没有疯。他料定朱元璋决不会放过自己。在朱元璋的亲信来察看前,袁凯事先叫妻子用炒面拌糖稀做成屎状,放在篱笆旁。亲信还以为他吃的真是屎呢,时间一长,袁家人呈报回乡养病,朱元璋也不愿意继续给疯子发俸禄,于是就准了。袁凯终于用装疯这一招骗过了朱元璋,捡得一条性命回到自己的故乡,得了个善终。
袁凯装疯卖傻虽然吃了些苦头,然而这同丢掉性命相比,真是微乎其微。像这样的假象往往能够混淆对方的判断,从而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人们待人处世都讲究真诚,不能说假话。但是倘若你善于把假话当成真话来说,讲究“说谎”的尺寸和艺术,“假话”也会给你带来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