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的就是好听:滴水不漏的口才术
39746600000010

第10章 提高个人修养(1)

提高语言文化修养,实现妙语连珠

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倘若能够和对方交谈10分钟而又让对方很感兴趣,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很多人因为不了解彼此的情况而相对无言,这无疑是尴尬的。其实,只要肯下工夫,这种尴尬的局面就能避免,你甚至还可以做个不错的交际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一定不要错过任何可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途径。

你会不会常常认为自己同国家大事、社会民生息息相关;会不会总不甘于做井底之蛙。要是答案是肯定的,就说明你是一个善于思考、观察敏锐、遇事认真、热情高涨的人,那你就和“好口才”相距不远了。也许你现在还不大会说话,但你已经具备了本钱。然而仅仅具备好口才的本钱还远远不够,还要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可以提高语言文化修养的机会,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妙语连珠的口才高手。

一家美容院生意兴隆,在当地可谓首屈一指。有人询问店主发达的窍门,店主坦言是由于他的美容师在工作时善于和顾客攀谈。但工作人员怎样才能变得善于攀谈呢?店主说:“这并不难,我每月都会买回来各种报纸杂志,让他们每天早上还没上班之前一定要阅读,就当做日常功课,如此一来,他们就获得了最新鲜的谈话资料,博取顾客的欢心就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胸无点墨的人在谈话中能应对自如。学问是一个利器,有了这个利器,很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每个人都不可能对各种专门学问有精湛的研究,但是却必须具备常识。具备了常识,再能巧妙地运用它们,那么,无论是应付何种人,10分钟有兴趣的谈话便轻而易举。因此,我们必须得多读书报。多从书报中了解世界动向、国内情形、科学界新发展、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艺术新作、时髦服饰、电影戏剧作品的内容等等。

若一个人不喜欢读书报或者没有时间,那就不必再研究说话的艺术了。读报时,最好养成收集那些最有意思的新闻和文章,每天都要收集,倘若能够剪贴就更好了。每天只要两三条,两周后你的脑子里将会拥有不少有趣的事情。

另外,阅读的时候,还可以用笔标出那些有意义的语句,或者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其摘抄下来。一开始的时候不要贪多,但一定要坚持不懈,如此这般两三个月,你的思想就会比以前丰富很多。

同样,平时在听别人说话时,随时都可能碰到充满智慧的警句和谚语。把这些句子记住,日积月累,你谈话的题材和资料就会日益丰富。一旦你开始同别人交谈,那些素材就会很自然地涌出来,再通过自己的话加以发挥。这些有意义的话,随时都会帮你解决困难。你的口才便会越来越纯熟了。久而久之,你无论说什么都会有条有理、出口成章。

搜集丰富素材,夯实口才的基本功

语言在社交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个人都想成为交际场中的明星。然而好口才并非都是天生的,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学习、知识的积累以及全方位的锻炼。假如你想成为一个谈吐自如,拥有无限风采的口才高手,那么,你不妨从现在就开始给自己充电,并在平时加强各方面的训练,从而实现由内而外的突变。

1.要注意丰富自己的资料

多看、多听,才会拥有良好的口才基础,才能便于模仿各种形式的语言。可以用来借鉴、参考的语言资料多了,说起话来所用语言自然就丰富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当然会得到提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言的养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汲取。

首先是文学,文学被誉为是语言思维轨迹的录像。就拿幽默文学来说吧,幽默文学在弘扬生命、启迪智慧的文学功能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很多文学家都是幽默高手,他们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幽默氛围浓重的文学名篇。当然最直接的方法是从生活中汲取。因为在人生的旅途上,泪水和笑容、悲伤与欣慰、成功与挫折无时无刻不锤炼着人的灵魂。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不折射着生活的色彩。

2.要开动自己的脑筋

多思考,注意从别人的言谈中体会语言的要领。仅仅从抽象的概念中学习语言的要领,往往是不深刻的,只有结合大量的谈话实例进行深入体验,才能真正体会语言的要领,从而使自己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

3.扩大知识面

口才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一个人只有能够审时度势、知识广博,才能运用丰富的谈资,促成通达事理、妙言成趣的谈话氛围;才能对事物进行透辟深刻、居高临下、入木三分的分析,从而做出恰当的比喻,这样的语言表达才能纵横捭阖、运用自如、妙语连珠、诙谐动人。一个人知识面越广,懂得的越多,则他与人交谈时的话题就会越多,一个交际高手,就要懂得交谈对手的兴趣所在,无论对方是哪一类人,对什么样的话题感兴趣,交际高手都能够围绕对方的兴趣展开话题。这样就会使双方的交谈更加深入,更加投机,而这一切都需要广博的知识作后盾。所以,要想夯实口才的基本功,就必须广泛涉猎,充实自我,不断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收集幽默的浪花,从名人趣事的精华中撷取幽默的宝石。从日常生活的言谈中汲取语言文化的精华。

培养深刻的洞察力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机智、敏捷的能力,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迅速地捕捉事物的本质,以恰当的比喻,诙谐的语言,真诚的语气来同他人进行交谈,才能使人们产生轻松愉悦的感觉。

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口才是可以学习的,在同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留意语言,随时学习语言知识,用心搜集关于谈话的素材,并努力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充实你的谈资,合理运用谈话资料

无数例子证明,一个善于说话的人,首先必定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深刻地认识事物,只有这样,说出的话才能一针见血,才能够准确无误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其次,思维能力一定要严密,要懂得怎样分析、判断和推理,只有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滴水不漏、有条不紊;最后,还必须具备流畅的表达能力和渊博的知识,才能把话说得生动有趣。

追本溯源,一个想要拥有好口才的人,必须始终在观察和思考上下大功夫。只有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兴趣爱好,积累自身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心,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谈话的题材库。

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曾说,哪天我们对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方有可能登堂入室,成为语言方面的富翁。那么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来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吧。

1.深入生活

生活是语言最丰富的源泉。一个闭门造车、与外面世界无接触的人,根本不可能使自己的语言丰富起来。老舍先生曾说:“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这就告诉我们日常生活是语言的根源。通常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所使用的生活用语更是数量惊人、丰富多彩、活泼动人,我们一定要注意向大众学习语言。

2.扩大知识面

造成语言贫乏,特别是词汇贫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知识贫乏。倘若《水浒传》的作者不懂得江湖勾当,不懂得开茶坊的拉线、收小、说风情,还有那些趁火打劫的种种口诀,他就不可能把那个成了精的王大娘刻画得惟妙惟肖。如果曹雪芹没有体验过封建大家族的奢华生活,他就写不出《红楼梦》中那些精致复杂的饰物,写不出做起来讲究、吃起来美味的饭菜。伟大人物能够娴熟地运用语言,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最关键一点就是他们曾经身临其境。所以说,一个妙语连珠的人必定有着广博的知识。

词语是社会生活最敏感的反应器,新鲜词语的日益增多反映了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也反映了时代在改革大潮中的迅猛发展,更反映了我们开放生活的日新月异,要想不落后于这个时代,就一定要及时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新的词语。

3.阅读名著

几乎人人都知道这样一个经验之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熟悉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它们。语言也一样,要学习口头语,提高说话的技巧,就应多读名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它告诉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要从无数文学著作中学习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够学以致用,才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诉诸笔端,或者是诉诸“口”端。所谓“穷书万卷常暗诵”,吟咏其中,则可心领神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共鸣。掌握语言的精微之处,则会唤起灵敏的感觉;熟读名篇佳作的精语妙言,就能收集到丰富的词汇。自己的谈资充实了,当你在演说和讲话时,那些优美的语言就会自己蹦出来,只要能够合理运用这些谈话资料,成为口才高手决不是天方夜谭。

请相信,只要我们潜心苦读,勤记善想、揣摩寻味、持之以恒,就能够尝到语言的醇香厚味,倘若我们能够做到反复地用,孜孜不倦地学,久而久之便可像郭沫若先生说的那样“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他”了。

修饰你的仪表,巧妙掌握肢体语言

成功的社交口才,不仅要有动人的谈吐,而且还要有得体的表情动作,只有如此才能趋于完美。语言更多地显示内在的思想和智慧,举止则更多地彰显外在的风度和形象。恰当地调动姿势和动作,会使你的表达增加更多的魅力。

有声语言也有不足之处,而这种不足正好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来弥补,肢体语言通过有形可视的、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协助有声语言将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视、听作用双管齐下,能给听者一个完整、确切的印象,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要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首先就要知道如何设计完美的肢体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会传递出大量的信息,显露出主体的思想情感、爱憎好恶以及文化修养。身体语言的设计和运用使得谈话声情并茂、形神皆备,使谈话者更具风度。

1.恰当的坐姿

除演说外,说话时多半是坐着的。关于坐有多种,有人爱坐在中间,让大家围坐在自己周围;有人愿意坐在会场的角落,不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其实,最好的座位是面对听众,让听众清清楚楚地看见自己。坐姿更重要,一定要保持自然端正,千万不要斜靠在椅中,或者盘腿,或者把手臂搁在椅背上,这样往往会引人轻视,因此必须时时注意这些。

2.不可忽略的腿

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腿部往往会呈现出这样三种姿势:两腿分开、两腿并拢和两腿交叉。两腿分开属开放型姿势,显示稳定、自信,并有接受对方的倾向;两腿并拢的姿势则显得过于正经、严肃;而两腿交叉属防御型姿势,往往是一个人害羞、忸怩、胆怯,或者随便散漫的表现。

还有一种姿势叫做架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跷二郎腿。架腿姿势通常是控制消极情绪的人体信号,专家们说它“颇有不拘礼节的意味”,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姿势,尤其是对女性而言。

当你说话的时候,最好采取第一种姿势,即两腿分开。站立时,两腿张开,两脚平稳着地成“丁”字型或者平行相对,或者一前一后,躯干伸直,注意不要屈膝和弯腰弓背,否则会显得消极懒散、无精打采。坐的时候要端坐,两腿稍稍分开,间距不超过肩宽,女性更要注意不要过分叉开,腰板要轻松地挺直,这样一来,自然、从容的姿态就会展现在众人眼前,不仅本人显得情绪饱满,还会感染到其他人。

3.举放自如的手

发表意见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留心如何安放双手。这个时候,安放它们的最好办法是将其忘掉,让它们自然垂直在身体两侧。不过万一你认为它们累赘且不自然,不妨把它们插在衣袋里或是放在背后。总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平和你的情绪,不用过多注意它们是否有碍,更不必顾虑听众会留意你的手的位置。

若说话时将注意力集中于真情的流露,双手就会成为你表情达意的工具,它们会帮助你说话。在需要的时候,它们会很自然地举起或放下。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故意把双手在胸前交叉,更不要勉强扶在讲桌上,这样会妨碍你的身体自由行动。而如果总是用手玩弄自己的衣服,会转移听众的注意力,你自己也会因此显得愚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