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意别人的观念。有些人是中了一点魔道,迷信那辉煌的虚名,而不注意每个人独特的专长。劝你不要紧张。这些日子,你灰心失望是必然的现象。你需要时间,让自己恢复神智和体力,放轻松一些,过些时日,再去重找一个正确的方向,再继续努力。最近这些天,你不妨找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把烦恼写在日记上。等过一阵之后,你会发现,那失败的痉挛已经逐渐痊愈,那时才会有新的勇气和力量去为自己开拓新的前程。
在人生旅途中,每走一步,就必定会得一步的经验。不管这一步是对还是错,“对”有对的收获,“错”有错的教训。绕远路、走错路的结果,使你恰好走入深山,在别人为你的安全焦急惋惜之际,你却采集了一些珍奇的花果,猎得了一些罕见的鸟兽,而且你还多认了一段路,多锻炼出一份坚强和胆量。
一帆风顺固然值得羡慕,但那天赐的幸运不可多得,可遇不可求。唯一稳当可靠的是自己心中的指南针。无论你绕了多远,无论你被阻挡得多严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向,你就有走到自己目标的那一天。
圣经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次摩拉在一条小道上走着,那是条偏僻的小道,太阳下山,黑夜降临了。忽然他感到害怕,因为对面来了一群人,他想:这些人一定是暴徒、盗贼,周围没人,就我自己。怎么办?于是他翻过附近的一道墙,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墓地。他就躲了进去,让自己冷静下来,闭上眼睛,等着那批人过去,然后他可以回家。但那批人也看到他在那里,摩拉突然越过墙头,不禁使他们害怕。这是怎么回事?有人躲在那里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吗?于是他们全都越过墙头。现在摩拉肯定了:我是对的,我的推测是对的,他们是危险人物,现在毫无办法,只好看运气。于是他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但那群人看见有人翻墙,他们十分担心,他们围在坟墓四周,他们发现了摩拉,问他:“什么意思?你在干什么?你为什么待在这里?”摩拉看看他们,然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危险,他笑了,说:“看,你们问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还想问你们为什么在这里呢,我在这里是因为你们,你们在这里又是因为我!”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你害怕别人,别人也害怕你,你的整个生活乱成一团,放下这种胡思乱想,放下这种恶性循环,不要在意别人。你的生活就足够了,不要顾虑别人。如果你无牵无挂地生活,你的生命就会开花,别人也会分享你的生命。你乐意分享,也乐意给予,但首先你必须停止顾虑其他人,以及他们对你的想法。
这种顾虑是很危险的,谁都不自在,谁都不放松。因为其他人也顾念别人,每个人都跟在另一个人后面——生活成了地狱。
做!不要顾虑你在做什么——全心全意地做,于是,做本身就成为极乐。不要考虑什么大事,事情没有大小之分。不要想你是在做大事,演奏伟大的音乐,绘制伟大的画作,你要成为毕加索、莎士比亚,等等。没有什么——没有大事,也没有小事,只有伟大的人和渺小的人,但事情不分大小。一个伟大的人能把这种色彩带进他所做的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他与众不同地吃,与众不同地睡,与众不同地行。他将其伟大的品质带进他的所作所为。
一错再错,终成大错
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外在世界是无限的,因此以有限的智慧去对应无限的外在世界,不出现错误也很难。
人的经验也是有限的,而人与事的变化却是无止境、无规则的,因此以有限的经验去应付无止境的变化,要不出错也很难。
所以,天底下没有不出错的人!
那么,为何有人成就高,有人成就低?
答案是:少出错的人成就高,常出错的人成就低;而少出错的人若还能不重复犯同样的错,那么成就就更高了!但若一错再错,则成就会降低,若常出错,而且一错再错,那就日子难过了。
犯同样的错误,影响有深有浅,这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不过,在人性丛林里,犯同样错误,却有另一层你可能没想到的效应。
泄露了你的思维模式及行为习惯
因为你犯同样的错误,显然你的思维有僵化之处;也许你经过检讨,但并没有发现问题所在,所以下次做,还是做错;也许你发现了问题,但因为受到行为习惯的束缚,下次做,还是“明知故犯”。这个人若是带兵打仗,肯定是打败仗,因为早就被人料准下个动作,那还有什么胜算呢?
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
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先看外表,再看他所做的事,能做事,评价就高,老是做错事,评价就低;若是一再犯同样的错,评价就更低,因为别人会对你的反省能力、做事能力及用心程度产生了怀疑。就算你是无心之过,犯的是小错,别人也会对你的评价打个折扣。
不过,人做事难免会受到感情的干扰而出错,但要在人性丛林里做个生存者,就必须摆脱感情的干扰,严肃地面对“犯错”这件事。
首先,要反省与彻底了解犯错的原因,是技术问题,还是性格问题、观念问题。尤其是后二者有必要做不留情的检讨,才不会自我欺骗,逃避真正的问题。
其次,要反省自己及别人错误的经验,借反省来提高自我警觉。人会犯错,常因为是性格及习惯所造成,反省错误的经验有助于修正性格及习惯所造成的偏差。
也许你会说,一错再错,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吗?
看看丛林里的陷阱吧?鸟兽就是因为不会反省别的动物的错误经验,才会被人类反复捕杀。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孟子曾说过:“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
人世间的确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拥有的东西,也的确有比死亡更使人厌恶的东西。这种心愿本不只是孟子才有,而是人人都有。“鱼与熊掌”的确是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常遇到的两难选择。想名又想利;没做官的羡慕当官的权势,而做官的又羡慕不在官场上的人的潇洒自由。小而言之,想读书又想打工;想挣钱又想休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之所以难,难在舍不得,难在那不可兼得的东西都是人人所欲的。不然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可难的了。
活着,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求,也是完全正当的欲求,谁不想活着?“义”,即道德义理,也是人类的欲求,人人都有道德上的价值,人格上的尊严,这就是人所本有的“良知”。但是,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决不能苟且偷生,而要“舍生取义”。这两种不同的“欲”,有价值上的本质区别,因而才有这样的选择。这完全是一种自我选择,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是有内在根据的,这就是情重于欲。有情才有义,谓之“情义”,这是人之所以尊贵的内在根据,也是人的生命的价值所在。如果为了活着而牺牲生命的价值,就是“无义”之人,人而“无义”,是一种最大的耻辱。
从利、义的选择到生活方方面面的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是考验。至少决定了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诸葛亮治理蜀国,什么事都亲自过问,杨容曾经劝谏他说:“作为丞相,您治理方面应有体统,上下不能侵犯。”诸葛亮不听劝告。蜀国虽然得到治理,可是诸葛亮却因费心劳神而丧生。虽然责任感太重,以至于尽心努力去做,却实在不能得到最好的治理,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妙用。不仅从政是这样,用人也是这样。要看到别人的优点,用人的过程就是选优弃劣的过程。
据史书记载,元顺帝在欣赏宋徽宗的书画时,称赞不已,而奎章阁学士却说:“徽宗是位多才多能的人,唯独一件事没有才能。”顺帝问什么事,他回答说:“唯独不能当皇帝。他身体受侮辱,国家受破坏,都是不能当皇帝所造成的。凡是当君主的,重要的就是能当好君主,而徽宗却不是这样的。”
又有《北窗炙輠录》中周正夫说:“宋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管家。”一个做帝王的人,只要当帝王就够了;一个做宰相的,只要会做宰相就行了,所以仁宗被称为明君,而历史称丙吉为名相,就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的例子。
这在今天看来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为人处世过程中,对于一些名、利、义、情等,要学会理智地对待。该取的就毫不犹豫地去获取,该舍的就要毫不犹豫地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