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大讲堂Ⅰ:老子、庄子的做人绝学
39645100000018

第18章 善于从自然中做出“有”

本章讲《老子·十一章》“当其无有”

“没有”空间才大,一旦“有”了就赶紧交换。

《老子·十一章》

三十辐其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说:

做车轮的人用三十根铁条围绕一个轴心,铁条与铁条之间是空的。这就叫“车是空的才有用”。做陶罐的人把泥巴在手中揉来揉去,然后“啪”的一声紧紧地把泥巴履在模具上,做出来是个空心的陶器,而不是个实心货,因为它中间原本裹了一个模具。这泥巴用火烧好后从模具中取出来,中间自然就是空的,可以装水装物。这就叫“陶器是空的才有用”。我们再来看修房子,匠人都要在墙上留下一个空框框好作窗户,如果里里外外堵得严严实实,就没法住人。这就叫“房子要空的才有用”。什么都要空的才有用。所以,已有的让它发挥作用,空的却作用更大。有与无交叉,就成形。有与无交换,就生出无限的作用。

“辐”,音fú,车轮上的辐条,形状大体同于今天的自行车车轮上的铁条。古制:车轮像月,一个月有三十天,所以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因此叫“三十辐”。

“毂”,音gǔ,车轮中心的轴。即车轴。

“埏埴”,音shānzhí,揉泥巴。埏通挺,揉捏。埴,黏土。

“户牖”,门窗。牖音yǒu,窗。

老子这段话重点是讲:任何事物都包括看得见的形状(“有”),与看不见的空间(“无有”)两部分,这没有的与有的共同作用,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功。

有与无相辅相成,交替使用,交换享用,妙用无穷。

汉朝祖光禄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但非常有孝心,他经常为母亲做饭。

大官员王平北听说了他的好名声,就送给他两个丫环。后来又推荐祖光禄为中郎官。

有人嘲笑祖光禄说:“你的身价是丫环的好几倍哟!”

祖光禄说:“对头!你没听说过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买来的吗?”

我们可以算一下,在王平北的眼睛里祖光禄的身价是这样的:

第一次:一个祖光禄=两个丫环

第二次:一个祖光禄=一个中郎官

祖光禄由此身价升值,可以用来做更大的交换了。

那个人笑祖光禄值两个丫环,没想到祖光禄正以此为荣呢!

《易经》的“易”就是交易的易,《易经》是一部讲如何与人交换的书。当初周文王被商纣王关在牢里,就是被周公用土地赎出来的。《易经》是市场经济理论的老祖宗。

《易经》说:“行有尚。”指人的行为要有标准,不能什么都做。以什么为标准呢?那就是要创造最大价值。

《易经》说:“求小得。”指开始要为小,然后才能为大。如我先前所说的祖光禄的两次价格就体现了他从小得到大得的升值过程。

《易经》说:“失得勿恤。”指不要在乎得失才会将失降到最小,将得获取到最大。《易经》说:“高尚其事,不事王侯。”指自己身价太高,王侯已经买不起了!

噢,连王侯都买不起的人是什么人?

当然是圣人。

王侯可以买来祖光禄,却买不来嵇中散,即此。

凡是标榜自己价格的,皆可买之。

如诸葛亮标榜他是隐士,刘备即以他为隐士而买之。

如祖光禄标榜他是孝子,王平北即以他为孝子而买之。

连孔子都说他:“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善价而沽也!”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的标价一点都不高,因此他很容易就被录用了!先做中都宰,再摄行相事,玩大了。

这个价值只有他自己看得出来。

记住:是“有无穷之价”,不是“无价”。无价等于一钱不值,等于没人要,等于自弃。有无穷之价则是说该人可以无限升值,但他升在哪里,现阶段值多少,又可以看得出来,标得上去,因此让人放心并且尊敬。

我们做人从“有价”到“有无穷之价”,包括以下五个阶段,或说境界:

一,一文不值时期。

二,贱卖时期。

三,物有所值时期。

四,超值时期。

五,无限升值时期。

“一文不值时期”没人当你存在。你因受辱而崛起,如韩信乞食于亭长后终于觉醒:我要自己找饭吃!

“贱卖时期”人有了幸福感。一块美玉开始只值一文钱,后来不断易主,易时,易事,就值万金!

“物有所值时期”人有了归宿感。你物有所值,对自己有了清楚的认识,并认识到自己的更大潜能。

“物超所值时期”你的价格飙升了。因为你创造的价值,更因为你开创的道路,你不再只是你自己。

“无限升值时期”你功德圆满。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此也。

从一文不值时期到无限升值时期,这一神奇转变全有赖于你自己内心的修为。

你是最好的,你的智慧无价。

老子说:“三十辐其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用车打比,指出车轮要空,才能转好。如果车轮像菜板一样实心,就转不快。

同样地,人应知“空”的好处,当人生处于等待的空虚状态,你是选择浮躁呢?还是选择宁静?从前有个人爱花,他买了一盆花还没开。他一等花不开,二等花不开,干脆去把花苞掰开,当然就把花弄死了。

人生最忌“速成”,应遵重自然之道。老子说了“无”又说“空,难道是希望我们真的什么也没有吗?不,不是的,老子的意思是我们必须把自己倒空,这样才能仰接甘露,在宁静的心态中达到人生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