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草原女杰:孝庄太后
39389100000035

第35章 清除各方势力

康熙即位之后,为了维持国家稳定,让人民过上宫足的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和改善民生,让大清朝迎来了辉煌的时期。

康熙八岁即位,当时中国经济衰落、国弱民贫、朝内部分大臣专横、南方藩王各自做大、台湾自立天下,政治局面极其不安定。

康熙稍大之后,在孝庄太后的辅佐和指导下,先安朝廷,消灭鳌拜势力,收回权力,稳定了朝廷内部局势。接着集中精力对付号称“三藩”的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历经八年战争,终于平定了南方实现了大陆统一。随后,乘着大战告捷的余威武力挺进台湾,最终收复了台湾列岛。招抚台湾是一场军事战斗更是一场智斗,这场战役充分显示了康熙的大智慧。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不久即病逝,享年三十八岁。郑成功死后,台湾当局发生内讧。清廷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使者与郑氏集团谈判,希望郑经能够臣服朝廷,统一台湾。郑经觉得归顺朝廷是一个平息内乱的办法,便派人与清政府谈和,并向清政府交出了南明皇帝赐给的敕书、印玺,因为郑经拒绝了清朝对郑氏族人迁回大陆、接受清朝的风俗礼仪而改变服饰习俗的要求,所以这次谈判未能成功。

康熙二年(1663年),清政府派兵攻打厦门,厦门是郑家在内地的最后一个据点,厦门的攻克迫使郑经退出厦门而逃亡台湾。清政府本想乘着胜利一路追击,却因海上的台风沉没了军队的船只,只得停下追击。清王朝以撤藩为头等大事,再加上经济力量不富裕,故而无力用兵台湾战局。

当时台湾刚刚发展农业,岛内人口甚少,生产相对落后,经济比较贫困,粮食和许多物质都得依靠大陆供应。郑经旧部多是福建人,他们离家远赴台湾遭此困境,大多思恋故乡,军心极其浮动,偷渡回归大陆者络绎不绝。

康熙六年(1667年),清政府派总兵孔元章去台湾招降,承诺如果郑经愿意归顺清朝,就封他为“八闽王”。郑经为此犹豫考虑了很长时间,最后回答:“不能把求和作为长久之策,先父的遗志不可以放弃。”因此拒绝了清政府的这次招降。

康熙亲政后,下旨让刑部尚书明珠去福建负责议和的事情,明珠派知府慕天颜前往台湾再次招降。这次招抚过程中,清政府做了很大的让步,答应册封郑经为藩王,郑家一族世代留守台湾。郑经提出要仿照朝鲜那样,不用削发换衣,成为大清的附属国,向大清进贡的要求。

康熙回答说:“如果郑经离不开台湾,可以考虑与其方便。但是,相比于朝鲜那样不用削发、称臣进贡的想法不能答应。朝鲜一直是外国,但郑经却是中国人。”康熙不愿意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所以这次谈判未能成功。

此后吴三桂造反,制造了三藩之乱,致使中原战火四起,隐隐有天下大乱之意。郑经自以为驱逐满人的时机到来,便趁机与吴三桂、耿精忠勾结,占领了厦门与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

经过数年征战,吴三桂病死疆场,吴世瑶自杀身亡,郑经孤军难支只得退回台湾。清朝又有了一次可以招抚的机会,这次郑经依旧提出台湾仿照琉球、朝鲜成为中国之外的国家。康熙依旧坚决不答应,在双方坚决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意见的情况下,谈判再次失败。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月,郑经病逝,其子郑克壤嗣位。清廷重新讨论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其中反对武力攻取台湾的大臣颇多。康熙知道郑克壤年幼,无法决定重大政治战略,便力排众议,决定采用攻打和招抚并用的政策,“底定海疆”。

台湾岛处于海洋之中,汹涌的海涛,在其四周形成了天然屏障。所以,想要攻克台湾必须要有水军。但是清朝的将士大多只熟悉马,对水战并不熟悉,所以必须另外挑选熟悉水性的领兵将领来训练士兵,李光地和福建总督姚启圣推荐施琅担任水军的将领。

施琅,祖籍福建晋江,有勇有谋。早年是郑芝龙(按:郑芝龙是郑成功的父亲)手下的一员战将,后来,跟随郑芝龙投降清廷。施琅的族人被郑成功杀害,两人因而结下深仇大恨。施琅在福建和郑成功作战多年,经验丰富,熟悉各种军事事宜和海上的天气情况。施琅多次向清廷建议攻取台湾,清廷都不予理会。施琅早年身为郑成功的部下,因此没有获得清廷的信任。施琅一直被安置在北京,赋闲十三年。康熙帝决定启用施琅,授予其福建水师提督一职。当时,姚启圣是福建总督。两人齐心协力,施琅在前线指挥作战,姚启圣在后方专门负责粮草和物资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