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提升修养的118种现代礼仪
38785700000038

第38章 社交礼仪(6)

常言讲得好:“人要脸,树要皮,麻雀依靠三道眉。”触人隐痛,是待人处世的大忌。我们在与人打交道共事时,不去揭别人的短,才是待人处世应有的礼仪。中国有“逆鳞”一说。逆鳞就是龙喉下直径一尺的部位上长的鳞,龙的身上只有这一处的鳞是倒长的。其他部位任你如何抚摸或敲打都没有关系,只有这一片“逆鳞”无论是谁触摸到,都会被激怒的龙杀掉。人也是如此,无论一个人的出身、地位、权势、风度多么傲人,也都有不能别人言及、不能冒犯的角落,无论如何也靠近不得。

三国中的英雄刘备是个“少须眉”的形象。在古代,胡子和眉毛稀少的男子被人认为是没有男子汉气概。刘备刚到西蜀时,曾被刘璋手下胡须茂盛的张裕取笑嘴上没毛,令他十分恼火。等后来他赶跑了刘璋,成为张裕的主子的时候,终于找了个借口,把张裕杀了。由此可见,虽然刘备表现得有些心胸狭窄,但张裕说话尖酸刻薄,讨得一时的口头便宜,不懂维护他人尊严才是招来杀身之祸的根源所在。

伤疤不能随便揭,无意揭人伤疤,会使人感觉到更加痛苦。触人痛处,就会触犯待人处世的潜规则,将朋友得罪,最终自己也会深受其害。恰当地回避他人忌讳的东西,可以使双方的交往更为融洽。

据说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有个从前的小伙伴来到皇宫找他,想让朱元璋给他封个官或者赏赐点什么。为了让朱元璋勾起儿时的回忆,这个人跪在朱元璋面前说道:“万岁,还记得吗?小时候,咱们都替别人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结果罐子破了,豆子撒了一地,汤都泼在地上。你只顾从地上抢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塞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你吓哭了,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起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吞下肚里的……”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大喝一声:“哪里来的疯子,打出去!”

结果,那个人被赶了出去。另一个当年的小伙伴听说这件事之后,也来面见朱元璋:“万岁,还记得我吗?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这番话说的句句属实却又不失体面,朱元璋龙颜大悦,想起了当年自己和小伙伴们同甘共苦,当即给此人封了个御林军总管。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发:所谓的“逆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痛处”,也就是一个人的自卑感、错误及缺点。不管是人格多高尚、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在面对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必须事先研究一番,找到对方“逆鳞”位置,只要我们恰当地避过这个地方就不会招惹灾祸了。

任何一个人都是可敌可友的,而多一些朋友总比四面树敌要好。把潜在的对手转化为自己的朋友,这才是最好的办法。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言论自由的现代社会,人们一样也有忌讳心理,有自己与人交往所不能提及的“禁区”。我们常说的瘸子面前不说短、胖子面前不提肥、“东施”面前不言丑一样,对让人失意之事应尽量地避而不谈。这样既尊重了他人又尊重了自己。不但给自己留了口德,还避免了“祸从口出”。

用鼻音和尖音与别人说话有失礼节

人在通过说话的方式进行人际交往时,最要不得的是两种表达的声音:鼻音和尖音。用鼻音和尖音说话,在交往中具有破坏性的效果。用鼻音说话,尤其是初次与人交谈时,往往会给人一种无精打采的厌烦之感。而用尖音给人的感觉是不愉快的。因为尖音刺耳,使人神经紧张,容易破坏谈话的气氛。纠正鼻音必须努力消除心理紧张,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心情,心情愉快了,思想也就放松了,说话时的语调也就随之变得柔软了。这样你就不会因为你的声音而打断你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的可能性。你的人际交往也就会变得轻松而愉快。

注意小节,礼貌待人

言行举止上的细节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懂得礼仪的具体表现。优秀的人大多是注意细节的人。做事拘小节,不抱怨人生,努力进取,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宽。有时候,一个很小的动作或礼貌习惯都有可能影响到办事的结果。所以,在办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小节,礼貌待人,才能不因小失大。行为礼貌是必须的,它是你办事成功与否的前提之一。

王鹏是一个软件公司推销员,他与中关村一家电脑公司业务往来比较多,其他方面比较好,可就是有一个开关门不太礼貌的毛病。一天,他由于业务原因,多次进出此公司,终于引起了对方忍无可忍的批评。

“你小子,怎么办事呀?有意见提嘛!你怎么开关门那么用力,我怎么说你才能记住呢?难道非骂你一次才行吗?小王,以后一定要注意!”

王鹏自认为公司与对方关系非常好,也自认为与对方公司的职员关系不一般,因而注意不够,忽略了开门关门这类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的礼仪。结果给人一种不讲礼貌、粗暴的印象,严重的会得到对方的直言不讳的批评。极尽礼仪,取悦对方,自古皆然。所以,即使对方是自己的老主顾,也要多加注意。因为往往就是自己与对方比较熟悉,常常忽视了这些问题,从而不再约束自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容易造成与上述例子类似的情况。

不拘小节的人往往被人看作是不懂礼仪的人,这个道理许多人都很清楚,也会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可当自己做起来时却并不一定那么完美、轻松。这是一个习惯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加强修养,同时更重要的是小心谨慎地来培养好的习惯。

有的人时常或不小心“嘭”地一声把门推开或关上,发出大的响声,给人的印象不是开门或关门而是在撞门,这是极不礼貌的。所以开关门用力要轻些,用力过猛,便会使房门碰撞墙壁发出大的声响。但也不能用力过小,半天开不开,而给人一种畏畏缩缩、鬼鬼祟祟的不良印象。因此,对开门关门动作的轻重,可以看出一个人修养、内涵和水平来,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对方对自己的印象好坏,所以要格外注意。

每次访问之前,应想好自己开门、关门的方式与动作,尽可能礼貌些。当然,也没有必要太紧张,而表现得太过拘谨,最好是形成好的习惯。古语说得好:“习惯成自然。”原则上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开门,在打开时,以自己能自由进入的程度为宜,不要太小,也不可太大。同时人的坐姿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表现出自己的修养,一般宜端正姿势,静静地坐下,以等待对方的接待为好。位子也是值得注意的细节问题。切忌不可坐在主位上,而应坐在侧面的位子上。因为自己是来办事的,最好坐在靠近房门的位置,可也不能离主位太远。坐位与主位的远近,要由自己与主人的亲疏关系来确定。

注意小节,礼貌待人的问题远远不止以上这一些,但从以上这几种行为礼貌中,我们便可以对行为礼貌的重要性有所了解。

不拘小节不是小事

有些人在个人行为举止上不拘小节,把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举止行为当作小事,而不加注意和重视,其实,文明举止恰恰是从一些小事情做起的。如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妇让座,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你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文明的举止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乐意与你接近;而粗俗的举止便会使人疏而远之,必将影响你的社交活动的展开。由此看来,个人行为举止不是一件小事,在人际交往中,应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文明规范的要求。要做到举止文明,首先要克服行为举止是小节问题的模糊思想,要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其次要注意文明举止的养成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