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38588000000007

第7章 九龙山村概况

一、武义县概况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武义县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处金衢盆地东南边缘地带,界于东经119.27′~119.28′,北纬28.31′~29.03′之间,南北长59公里,东西宽50公里,总面积1577.2平方公里,丘陵占61%,山地占33%,平原占6%,具有“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其地势南高北低,三面环山,峰峦连绵,中部丘陵蜿蜒起伏,形成武义和宣平两个河谷盆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雄鸡岩、龙头眼睛、龙潭背、乌龙尖、六千岗等七十九座,最高峰为西部西联乡的牛头山,海拔1560米;最低处为北部履坦镇的范村,海拔57米。县境内水源丰富,较大河流有武义江和午溪(宣平溪),以樊岭为分水岭,分属钱塘江水系和瓯江水系。

受中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6.9℃,是自然条件优越的一块宝地。此外,县境内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温泉之城、萤石之乡”的美称,有堪称“浙江第一、华东一流”的温泉和历经八百年风雨横跨母亲河的熟溪桥;境内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神秘村落俞源太极星象村和被誉为“江南第一风水村”的省级文保单位郭洞古生态村,以及寿仙谷、刘秀垄、清风寨等10多处省市级景区。

2人文历史

武义县始建于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1958年10月,武义县并入永康县。1961年10月,恢复武义县建制,现下辖8镇7乡3个街道。

武义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曾引无数雅士抚节高歌。唐朝着名诗人孟浩然曾夜泊武阳川,留下了“鸡鸣问何处,风物是秦余”的优美诗篇。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武义始设县学。乾道三年至淳熙三年(1167~1176),吕祖谦、朱熹等理学大师在武义明招寺设堂讲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明招文化,从此,武义名人辈出,代不乏人。新文化运动先驱、湖畔诗人潘漠华,着名经济学家千家驹,着名工笔重彩画家潘洁兹,着名农学家方悴农等就诞生在这块富有诗意的土地上。

3人口及社会现状

据2004年统计显示,武义县的人口总数约为33.30万,其中城区人口约为10万。全县有16个乡和7个镇,已逐步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导,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化工、机械、建材、食品、水电、服装等工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豆、麦,为南方五省市杂交早稻新组合推广示范基地。粮食、木材、毛竹、油茶均被列为浙江省生产基地县之一。武义县盛产有机茶、名优茶,被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传统名优特产有金华火腿、七彩萤石,曾被选为清朝宫廷贡品的宣莲,以及食用菌、高山蔬菜、花卉苗木等,在国内外博览会上屡获殊荣。当前全县上下正全力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按照“产业接轨永康,市场接轨义乌,城市接轨金华”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力争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全省中等发达县市行列。

二、九龙山村简介

《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以九龙山村为例,运用文化人类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对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社会文化变迁和文化适应进行考察和研究。《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重点对九龙山村下山后在生产、生活以及思想方面的适应和变迁情况进行研究

九龙山村隶属武义县俞源乡,坐落于海拔1041米,有“龙头眼睛”之称的高山上,村子所处的海拔高度为900多米。九龙山村建村500多年,是一个行政村,辖九龙山、下铺2个自然村,全村山地面积2000余亩,1995年全村有68户,189口人。山上除了很少的一些靠天吃饭的山垅田,其它都是岩石和毛柴,资源十分贫乏,长期以来,村民过着“砍砍木头烧烧炭,砍砍柴火烧烧饭”的生活。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村党支部曾带领村民架高压线,建自来水,改地造田,发展茶叶和板栗,但由于山高路陡、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观念落后等原因,村民仍然过着贫困的生活。1995年底的统计显示,九龙山村已经有8年没建过一间泥木结构的房屋,7年没有一户娶过亲,6年没有出生过一个小孩,5年没有一个高中毕业生,42个大龄青年没有娶到老婆,人均收入仅有385元,全村人口从1989年的232人降至1995年的189人,10年间人口下降19%。所以群众编了一首顺口溜“风调雨顺种点粮,干旱年份吃饭喝水难,高山姑娘往外嫁,大龄小伙娶亲难”,顺口溜正是九龙山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彻底摆脱贫困,从根本上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经村两委会和全体村民讨论,一致同意搬迁下山,走下山脱贫拔穷根,开发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于是,在武义县委、委政府和俞源乡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九龙山村于1996年11月11日开始搬迁下山,1998年底基本全部搬迁下山。笔者于2007年8月29日上到九龙山村时,山上只剩下两间简陋的泥瓦房,是两户人家在山上发展经济,一户是一家三口在山上养鸡和种植高山蔬菜,另一户是一位老人在山上养蜂酿蜜,其他的房屋和田地都已经退宅还耕和退耕还林。如今的九龙山村早已失去了村子的意义,留下只有郁郁葱葱的山林和和谐的生态。

三、新九龙山村简介

新九龙山村是九龙山村搬迁下山后新村的村名,仍隶属武义县俞源乡,是一个行政村,现有68户,人数232人,全村集体用地100亩。九龙山村在省、市有关单位和县委、县政府、县扶贫办的帮助下,从俞源乡小后陶村征用山地32亩建新房,向下杨一、二村各征用50亩口粮田,于1996年11月11日开始分步迁移下山,新村更名为新九龙山村。新村位于44省道上松线旁,距离县城16公里,离乡镇府驻地0公里,离最近的集市1.5公里,公交车直接经过村口,交通十分方便。

如今,新九龙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楼房,绝大多数大龄青年都已娶亲,生了小孩。截止2007年9月,全村已有26对新人结婚,30个小孩出生,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是下山前收入的14倍。村民们经过11年的努力,集体投资9.8万元架线通了电;投资11.5万元从3000多米外引进高山泉水,吃上了卫生的自来水;投资18万元浇筑了3854平方米新道路的水泥路面;投资3万多元通了广播电视程控电话;在县委组织部张荣贵部长的帮助下,新建了2位孤寡老人安度晚年的住房。此外,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村里还建起了一栋办公楼、一个篮球场、一个小型花园,在村子的周边建成三个垃圾池,在小型花园里有多种健身器械和多个垃圾桶。全村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饮水洁化,污水净化,房前屋后绿化,垃圾无害化,村庄花园化,由原来最穷的村变成俞源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村民们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村里处处体现着中国新农村的景象。

新九龙山村下山才几年,跨越几百年。老百姓说:真是做梦都想不到。他们在春联上写着:千好万好下山脱贫最好,爹亲娘亲党和政府最亲;蜗居高山五百年,不如下山三五年;山上五百年贫穷,下山三五年致富;早下山,早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