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社会瞬息万变,来自于企业间的,消费者的,国家间的各种因素不断变换,使企业家们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面对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如何使自己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何分散风险,迅速积累财富,以及如何最终能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古代精明的商人们以其发家史和经营史向我们传授了“多元相济”的宝典。
多元相济,也即多元经营可以理解为“个别企业供给市场的异质产品和劳务增多”也即“为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对于企业来说这一经营策略有三个优势:一是可以整合企业资源,各业务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起到1+1>;2的整体功效。另一层含义是将企业的整体资源分散到多个不同的业务领域,化整为零,即使企业遭受某一不利事件的影响,也不会大伤元气,仍能够正常:运营下去或者东山再起。第三层含义最直观,就是可以在资源充足的前提下,通过稳健经营,迅速增加收益。
《周易》倡导两元或多元互补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多元经营反映了这种“相济”思想。晏子日:“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左传·昭公二十年》),杜预注:“济,益也。”。其以烹饪为比喻,说明通过把握一定的分寸,多种事物的相互综合,能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效果。史伯日:“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国语。郑语》)。其内在含义是单一的事物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从反面论证了多元相济的优点。企业通过集中化多元经营、横向多元经营和混合多元经营,增加与原业务相关或不相关的新产品或服务,为现有用户提供新的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增加与原业务不相关的新产品或服务,能够分散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周易正义》说:“涣,散也,风行水上,离波解散之象,故为涣。”“涣”之分散不同于解散,因为“风行水上”,看起来水波涣散,但水波散而不乱,秩序井然,这是形散而神聚。散而不乱,散而能聚,当然可以致“亨”。可见“散”是一种策略,其有效性便是以“形散而神聚”为前提。天下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是有散有聚的。散和聚是相互依存的。良性的分散有助于抵御风险。所谓“狡兔三窟”,典出《战国策》,狡猾的兔子在做窝的时候通常为自己准备三个洞口,以便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逃命,将安全系数从一提高到三,失去了一方不至于失去全部。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防止一着走错,全盘皆输,经营者在竞争中要克服经营风格、经营品种单一的毛病,使经营风险分散。只有在做事情的时候多为自己设计几条后路,以便在当前的事业遇到挫折的时候分散风险,能够有别的生路,日后东山再起。齐国孟尝君门下食客冯谖献计为狡兔三窟,因此“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这里讲的都是多元经营可以分散风险的含义。我们现代金融投资中“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以及俗语”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东方不亮西方亮”都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内涵。
有记载的最早的多元相济经营者,当推生活在春秋末期的中华商祖范蠡。范蠡的主要理财思想之一便是“农末兼营”。无论“居国”还是“居家”,范蠡都不忘农末并举。范蠡“居国”而谏勾践曰“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越绝书’卷四》),主张农末相得益彰。以此为导向,越国农业、商业、手工业来颇有一些规模,《越绝书》所载冶铸业、造船业、纺织业、采伐业、制盐业、畜牧业,百业俱兴,并拉动商贸。
及至“居家”,范蠡从“耕畜”到“煮盐”到“养鱼”到“居货”,可谓农、牧、商诸业结合,多元相济,这样方能在没有政治靠山的情况下,短短几年“致产巨万”。
如果说范蠡的多元经营是在能够准确预测行情的基础上多方致财,迅速致富的话,战国时期各大商贾的经营则更为突出了多元经营的资源整合总体效应。通过关联产品的生产或经营可以节约某些共同费用,带来技术协同效应、生产协同效应、市场协同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史记·货殖列传》说刁间利用奴虏,为自己“逐渔盐商贾之利”。据此“渔盐商贾”四字,可知刁间经营的项目,除了食盐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商品。刁间利用这些奴虏,在各处设立货栈,把盐批售给那些活跃于乡村市场上的贩夫贩妇,任其销往别处。实际上,由盐商来兼营乡村市场上的一些其他方面的贸易,是最经济的。盖食盐的运销,不仅范围广大,销售量也大而稳定。盐商因此有能力在一个相当大的地界之内,于各处建立固定的销售点,并形成销售网络,通过贩夫贩妇把盐销售到乡村的角角落落,由此周知其销盐地界内的各种货物的行情,利用销盐网络兼营其他贸易,降低交易成本。在这一方面,铁商与盐商也有同样的优势。《史记·货殖列传》上说:“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彼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此“因通商贾之利”数字,即为铁商通过其经营冶铁之便利,兼营其他货物之交易。《史记·货殖列传》:“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郡国。”说的也是曹邴氏经营铁业,兼营贳贷业、贩运业而得利。
中国古代的商人,处于“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的底层。及至发展到后世的宋元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更加低下。而且其经营环境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一旦国家政策出现变动,商人将血本无归,没有土地,没有安身立命之所。因此,多数人在经营主业致富之后,开始经营或兼营其他领域的业务,既可以多渠道快速取得财富,实现多元经营的整合效应,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经营风险。
宋代苏轼提出“多方相济,委曲相通。倍称之息,由此而得。”(《苏东坡集‘奏议集。上皇帝书》)。直观地指出通过多种经营,各商业业务间相互补充,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宋代经济发展迅速,商人不论经营大小,很多都坚持多元经营,而且其经营规模和品种都较前朝有了巨大发展。以饮食业为例,饮食品种,经销形式均以多种经营,而且不光本行业多种经营,还迈出了跨行业的横向经营这一步。
明代黟县孙志甫“去之浙海上,混迹鱼盐业中,三致千金,缘手挥尽”。晋商当中,山西平阳府(今临汾)的亢氏自清初发迹,终清末,是盐、粮、土地兼营并著的家族。介休范氏,藉清王朝给予的特权和方便,一方面经营边疆贸易,另一方面深入国内市场进行绸布茶粮贸易,同时还是大铜商和大盐商。经营范围相当广泛从多方经营中获取了巨大利益。
明清时期我国商人的多元经营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已有了金融业和商业混合经营发挥优势的思想。古代商人经营的金融业首先是凭借其经营之便满足其百货业的资金需要。其次,其他各业也能为其所经营的钱庄提供资金来源,并能凭借其销售网络为钱庄带来大量的客户资源。可以说中国古代商人以商业和金融业相互渗透、混合生长的形式,优化了资源配置,形成了高效融资的机制,加速了资本周转和增殖。雍乾时期,晋商尉家家主尉佳抓住机遇,通过转运丝绸、铁、盐、木材等物资由单一经营变为多种经营,由商业投资逐步变为金融投资,逐步扩大了银号,钱庄的经营业务。并将所获利润投入新商号,扩大经营范围。由杂货、布匹发展为丝品,绸缎、钱庄、当铺、盐店等,鼎盛时期可“日进万金”。榆次常家,从清朝初期到民国初年的二百多年中,由一个小布摊发展成为一个集绸缎庄、茶庄、布店、百货店、当铺、钱庄票号等多种经营为一体的商贸财东,商号遍及全国各地乃至俄国、朝鲜、日本等国家,成为全国闻名的商业世家。介休冀家有绸缎、茶叶、皮毛、布匹、杂货等商号,又有帐局、钱庄、票号、当铺等金融机构。清末南浔商人张颂贤经营丝绸发家后,又着眼于盐务、购置庄田、开典当、钱庄、办通运公司等,并经营了南浔镇周围方圆五十里的酱园。银企互济这种多元经营形式,不仅是中国古代商人的成功经验,也是列宁曾经说过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历史。
多元经营的经营思想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演化为多元化战略,并被赋予新的内涵:是指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进行多领域、多行业经营的战略。有的还称为多角化战略。通常适合于规模庞大、资金雄厚、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企业。但其最本质的东西没有变,其作用仍主要在于分散风险和有效利用资源。在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商思想中,多元经营思想似乎更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多元化经营能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并可获得额外的利润,可以使企业进入回报更高的产业,可以使企业扩大规模,带动企业的扩张式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并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为绝大多数世界著名的企业集团所采用。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被认为是跨行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成功典范。GE涉足电力设备、医疗设备、照明电器、广电传媒、金融等多个行业,成为全球最大最成功的企业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也掀起了一股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浪潮。
在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无时无处不在的今天,多元经营、多向配合、多层衬托己成为竞争制胜的新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技术、资源和劳动力的自由流通,都使经营的分散更为必要,也更有可能。业务的多元化、行销的全球化已成为必然之势只有把精力集中到业务品种和市场的开发上,将业务扩展到省外、海外,这样才能保证不在竞争中处于下风。更何况分散也是带来增值的重要手段。因为小的分散正是为了大的聚集,不论是市场开发、技术创新,还是产品的销售,采取多点进攻的策略肯定比只搞一个大“航母”更为有效。随着加入WTO,我国的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国内企业面临的是更强大的对手。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这一有效途径迅速发展壮大规模和竞争力,必将成为我国企业的最佳选择。
张骞:纵向扩张求发展
张骞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实业家,他在国内较早的建设了纺纱厂,并且围绕着纱厂发展了相关的产业,可以说,张骞是我国商业发展史上实施具有现代意义多元化经营的第一人。
张骞在兴办了纱厂以后,事业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工厂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原料,纱厂的兴盛靠棉花。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原料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他想到了自己种植棉花,来解决生产的需要。为此专程到农村调查了解,东海之滨沉睡的荒滩更引起他极大的兴趣。
苏北沿海,由于长江和黄河的泥沙冲积,海滩不断地伸延发展。长期以来,从****海门到赣榆沿海的老百姓,大都以熬盐为主,兼及垦牧。随着海岸线不断推移,为农垦提供的自然条件也越来越适宜了。
张骞在考察了当地的环境后,主张优先发展棉纺织业,并身体力行,创设原料基地,推行棉花改良。他说:“究今日如何致穷,他日如何可富之业,私以为无过于纺织,纺织中最适于中国普通用者唯棉。”
1900年,张骞着手创设垦牧公司,为纱厂开辟原料基地。这一年,他四次到沿海一带勘察可垦地,派人测绘滩地,亲手订立通海垦牧公司集股章程,募集股金。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1910年后,垦牧公司开始收益,据不完整资料统计,公司自垦田平均每年向纱厂提供棉花12000担左右。张骞首创垦牧公司自营原料基地的做法,为纺织行业树立仿效的样板,之后,黄海之滨雨后春笋般成立40余家盐垦公司,拥有土地2000余万亩,开发种植的土地达到400余万亩,年产棉花60余万担,为棉纺工业开辟了新的棉花来源。
除了创设垦牧公司种植棉花以外,张骞还以纱厂作根基,发展出一系列连环配套的企业。
(1)为利用棉花的副产品而设立的广生榨油厂。原棉加工后,留下大量的棉籽。棉籽含油量高,既可作食用油,也可做工业原料。按传统的办法榨油,出油率很低。上海油厂来收购棉籽,价格十分便宜,所以许多棉农往往直接将棉籽作肥料,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1903年,张骞决定由大生纱厂直接出资购买新式榨油机,在唐家间建立广生油厂,榨出的油经纯净后卖给农民食用,下脚料卖给肥皂厂作原料,棉饼用作肥料。
(2)为解决纱厂机器修理而设立的资生铁厂。张骞考虑到纱厂的机器经常要修理,必须要有自己的修理工厂。1905年,他开始筹建铸造厂,1906年又投资22万两,购置各种车床、冲床、化铁炉等设备,建起一个机器制造厂,名为“资生铁厂”,取“资助大生”之意,该厂主要为大生产修配机器,前后为大生系统各企业制造各种纺织机械1500多台。此外,还为农垦公司修造机器,并制造载重数十吨的大小轮船10多艘。
(3)为解决纱厂的电力牵引和照明创设的通明公司。大生纱厂建成之初,厂内的小型发电机组仅能供本厂照明,不能用于生产。1916年,张骞在如皋和唐家闸建立了两个小型发电厂,称为“通明公司”。1920年,大生产又投资在天生港建立一座较大的火力发电厂,使纱厂部分机器改为电力牵动,并解决了南通的照明问题。
(4)为解决纱厂的原、燃料及产品的运输创设的轮船公司。南通的东面和北面临海,南濒长江,离上海虽仅百里,却因水路阻隔,交通不便。南通各纱厂所用的机器设备、燃料等,都要从上海运来,而生产的棉纱、布匹也都运往上海销售或转口,靠帆船运输,既慢也不安全。张骞在筹建大生纱厂时,便购买了一艘轮船,成立了大生轮船公司,专为纱厂服务。大生纱厂投产后,张骞于1904年把大生轮船公司扩展为大达轮船公司,除扩建原先南通的天生码头外,又在上海修建了大达码头,先后添置了7条大型江轮,张骞还在唐家闸开办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拥有20条客货轮,15条拖轮。此外他还积极筹建中比轮船公司,开辟远洋航线,可惜此愿未了他就病逝了。
(5)为大生系统融资服务创设的淮海实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