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在中国做生意必读的18条理念书和123个案例
38241500000039

第39章 理念未雨绸缪,居安思危(4)

《体坛周报》加大了国际体育特别是国际足球的报道力度,而且强调内容的独家性和时效性,因此获得了更多渎者的喜爱。电视体育频道的收视率表明欧洲的十大联赛的收视率高于国内的一些联赛,以足球为例,中国的球迷比外国人更了解意甲联赛和英超联赛。因此他们采取了两项措施,突出了内容的国际化:第一个措施,在板块设置和内容的分配上,国际体育的比重大于国内体育报道,国内与国际体育报道大约为3:5。第二个措施就是把精通一门外语当作招聘采编人员的一项基本的要求,目前拥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韩语、日语等等11门外语的编辑,我们还在北京成立编辑部门进一部强化国际化的特征。

作为平面的媒体如何有效地控制利用资源,他们针对国际和国内报道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第一,针对国内赛事,近几年我们一直力争成为国内重要赛事的合作媒体,或者是重要的伙伴,比如2003年的马德里中国之行,有5名不同语种的记者兼任这次活动的翻译,于是,每天都有报道上的优势;2004年体坛周报又成为首次在中国举行的亚洲杯足球赛的官方合作媒体,在国家教练和球员中赛事报道和赛场内销售出版物等方面拥有多项的权利。第二,针对国际的赛事,我们采取了间接合作的方式。通过与国际知名体育媒体的合作,独家拥有了法国队报、意大利米兰报等报的独有编译权,可以在对方报纸的编辑过程中间获得部分的图片和文稿,这就增强了其获取资讯的能力。

其次,《体坛周报》加强了对人才的引进和吸收,控制了资讯的上游源头,能够更有效的获取资讯,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体育报道资源的特征之一,就是体育报道的资源往往与体育记者编辑个人相关联。在国际国内体坛往往只有少数的个人记者能够对有名的球员进行采访,拥有独特的资讯来源可能与记者本身的采写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因此他们很注意引进一些拥有独特资源的记者来保证自己的资讯供应。报社有一定的预算,用于获取报道的权利,也有一定的预算,通过记者建立自己的资讯来源。从客观上可能也制造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有偿新闻,但是也抬高了体育报道的门槛。

《体坛周报》成就了一批名编辑名记者,一批名编辑名记者也为打造体坛周报这个品牌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开始,体坛周报通过较优惠的稿酬和不断联络感情等方式,吸引名编辑名记者为该报写稿,无形中提升了报纸质量和知名度。随着报社实力的增强和声名鹊起,体坛周报不断从熟知的作者中吸纳编辑记者,壮大自己的队伍。

《体坛周报》还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美国、俄罗斯等体育强国聘用中国留学生、华侨或当地媒体的记者担任该报的专职或兼职记者。这样经过几年的发展,体坛周报的在职记者遍布全国主要足球城市,世界体育强国均有体坛周报的专、兼职记者,该报记者能熟练使用的外语多达10多门,从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到阿拉伯语、印尼语等,几乎囊括了热门体育项目强国的语种。

另一方面,报社先后引进了十几名拥有独特资讯来源的记者,聘请地方报纸资深记者,引进其他专业报纸的记者,这些引进工作,既是引进人才,也是引进资源。

而这些引进的人才中,影响最大的就是2001年,《体坛周报》从《足球报》挖来的李响。

当初《足球报》推出李响采访米卢,取得了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想得到的成功。近乎独占的新闻来源,使李响的报道成为《足球报》与《体坛周报》竞争的“独门暗器”。这种局面当然让正如日中天的《体坛周报》和踌躇满志的瞿优远不甘心,他们想出的一招就是“釜底抽薪”,高价把李响从竞争对手那里挖到自己的麾下。《体坛周报》将李响买来,其中一个重要的附加值就是垄断米卢这个上游信息源。2001年十强赛期间,《体坛周报》整合了一支强有力的报道队伍,英语记者马德兴、李响,阿拉伯语记者傅亚雨,俄语记者王涛,摄影记者韩力、何斌,评论员周文渊,作家圈的头号球迷洪峰也成为其特派记者。李响对米卢的“贴身”报道也成了《体坛周报》这次十强赛报道的拳头产品。一次成功的“挖人”,使《体坛周报》重新获得了对国家队报道的优势。再次,在整个报社的管理方面也提早进行了改革,以适应媒体行业竞争的需要。《体坛周报》在湖南省新闻媒体中率先采用全电脑采编出版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升级换代,每个记者都有了自己的手提电脑,并且又花了85万元购买进口电分机,投资近百万元购置卫星传版系统,以尽可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享受科技带给出版业的更大便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以人本为核心的报业改革,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体坛周报》在吸引和使用优秀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大胆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用制,所有员工不论原单位的所有制,不论地域户口,都一视同仁至副总编、编委,下至清洁工,都尽可能人尽其才;该报从河北引进的两个人才,一位担任驻京记者,一位来到湖南担任国内足球编辑,各得其所,都充分发挥了其自身的优势;在分配制度上,《体坛周报》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实行绩效浮动工资制,工资一月一评,这个月发上个月的工资,每月的工资都与当月的工作成绩挂钩。

每月由各部门根据员工工作的质与量评定等级,报社务会审定,这个月工作质量不高工资就下调,下个月搞好了又可上调。通过这种灵活的用人和分配机制,《体坛周报》既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又不断吸收了新鲜血液,促进报社新陈代谢,从而极大限度地发挥了编辑记者的创造力。同时一切政策向采编部门倾斜,给予一线记者高额的工资、津贴,为了引进全国优秀人才,不顾本地员工和某些体委干部的非议,决定向合同制的外乡人提供20万以上的房贴和低息贷款;在甲A联赛风风火火时,仍致力于加强国际足球分量,在各足球强国招募当地华人写手,等等。

最后,《体坛周报》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也有创新的举措,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方面。《体坛周报》在媒体的产业化整合方面颇有所得。一是系列化,《体坛周报》在内容方面投入巨资,但是获取和控制资源的高成本和低产出有些不成比例,体坛周报一周只有三期,对某些报道很难全面,因此他们开始利用现有的资源创办了几本杂志,获得了初步的成功,《足球周刊》、《全体育》、《投注》与《体坛周报》构成“体坛系”,在报纸、期刊市场上都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二是一体化,跨媒体合作,在多媒介集团内或多种媒介之间,在价值链条上对资源的配置优化、提高利用率,增强核心竞争力;《体坛周报》提出“比欧洲读者更早地看到欧洲知名体育报纸”,先后于法国《队报》、西班牙《马卡》签订了独家中文版权协议,协议保证体坛周报在《队报》、《马卡》报出版前拿到主要选题与图文;《体坛周报》旗下的《足球周刊》、《全体育》杂志还与队报集团的《法国足球》、《队报杂志》达成版权合作;此外体坛周报还与意大利《米兰体育报》、阿根廷《奥莱》报、英国一FMMI(国际足球市场与管理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英国《高尔夫世界》、《F1赛车》杂志的版权合作也将于年内达成正式协议;借品牌提升品牌,与世界知名体育报纸联姻,体坛周报得到的不仅是有版权的图文,还有世界一流的采编模式与经验。三是多元化,不是无序扩张,而是有机建构,是相关行业的开发,进行价值链接并使之增值,在这一方面,锁定体坛系列报刊主体经营业务的体坛传播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1月启动,公司化运营的机制使体坛周报核心层和员工变身为股东。

另一方面,在报刊的发行和经营方面也适应形势进行改革。《体坛周报》原有的发行方式是以相对高价来获取盈利,而不是靠广告挣钱,但这种情况导致了体坛周报发行的强势,广告比较弱势的尴尬局面。在依靠较高的发行利润完成原始积累以后,面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坛周报正在抓住机会突破广告的瓶颈,实现以营造发行营地为广告营地的转换,通过扩为32个彩版,力求能达到报业的年度利润稳中有升的目标。

此外,还注意利用《体坛周报》的品牌优势打造品牌产业链。在传统的报纸发行期广告经营盈利的模式上,通过电子版的销售,彩信、短信、体育经济、赛事运作寻求新的增长点。前不久报社成立了市场部,促使了2004欧洲杯形象大使与国内的某品牌服装进行了广告合作,通过这些的运作获得了一定的中介费用。

《体坛周报》既把报纸作为事业来看待,又把报纸作为产业来经营,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发展和完善自己,坚持改革不改向,致力于提高报纸的品位。体坛周报深知,在市场竞争中平庸就意味着被淘汰,只有提早下手,提早布局才能获得竞争的先机。该报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力求把报纸办得“更新、更深、更精”,体坛周报能够在全国报刊界渐露头角,与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早”的经营策略和发行战略也是分不开的。《体坛周报》创下了许多“第一”:全国第一个做意大利世界杯足球赛的特刊,全国第一个做欧洲各国大联赛的特刊,全国第一家开辟NBA等精品专栏、专版,全国体育报纸中第一家拥有电脑排版及制版系统,如此等等。因为这众多的“第一”,赢得了体育迷的青睐,使《体坛周报》的发行量一路飙升。

正是由于《体坛周报》未雨绸缪的采取了这些革新的举措,因此能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正式编制仅12人的小报社,2002年年收入达9040万元,年利润达5000多万元,相当于长沙阿波罗商业集团所属5家大型商场年利润的总和,1999年和2000年共计上缴国家各类税费2978万元。

【感悟中华商魂】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体育传媒界很有影响力的《南方体育》、《球报》,先后宣布停办,表明业内的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在这种形势下,《体坛周报》的声势却有增无减,大手笔不断,进一步巩固了在业界的领先地位。

企业经营的管理理论认为,在从垄断向竞争过渡的行业中,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特别是行业垄断度对企业的经营策略有着直接的影响,企业应该能根据形势的变化,提早预计到行业变化的影响,进而采取有针对性地举措,从而抓住有利的市场机会,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

我国的传媒业还是属于管制较多的行业,新闻资源的获取仍然存在限制,而体育停媒业是传媒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也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体坛周报》从一家地方小报,抓住中国体育市场化改革的契机,提早进行人事制度、经营策略等方面的改革和准备,从而一举奠定了在国内体育传媒业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