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债发展与借“机”下蛋的战略,使荣氏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急剧扩张。在1912至1921年十年间,荣氏兄弟租办粉厂六家,其中后来收买者有三家,自办粉厂八家,总计新办面粉厂十四家,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荣氏兄弟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抓住大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商机,从而迅速扩大自己的产业规模,赢取了巨额的财富,这种对形势的灵敏的判断,是一个商人成就自己事业必不可少的素质,荣氏兄弟在这一点上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值得从商者认真借鉴。
【感悟中华商魂】
经营企业的困难在哪里?有人说:企业如同人一样,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在机遇面前茫然不知。不错,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局势面前,企业如何能审时度势,正确认识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困境中坚忍不拔,在顺境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戒骄戒躁,这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生存。而且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荣氏兄弟以学徒之出身,成为我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民族企业家,三十年的兴业历程中,兄弟二人正是凭借着对自身所处形势变化的准确把握,对企业情况的全面了解,才能够在逆境中寻找契机,为机会的到来做好准备;在顺境中,面对机遇敢于决策,为了抓住有利时机用他人不敢用之举措,换来的自然是他人所不敢奢望之威就。
盛宣怀:“最不可或缺之人”
盛宣怀(1844—1916年),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坚人物,作为当时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重要幕僚,他在经商、办企业方面有很多先创的举措,并成为当时与另一巨贾胡雪岩并列的两大“红顶商人”,而盛宣怀最后荣任邮电部尚书,成为一品大员,被慈禧誉为“最不可或缺之人”。
纵观盛宣怀的一生,尤其是他创业经商的过程,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生于乱世的商人,他特别善于观察政治社会局势,并且能够从其中的变化中发现商机,从而获得收益。在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开始崩溃,资本主义的萌芽逐渐成长,民族资产阶级也在逐步形成,盛宣怀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办了一系列具有现代企业意义的民族企业,包括轮船招商局、电报局、中国通商银行等,这些企业的设立都迎合当时政治和社会形势的需要,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设立轮船招商局
设立轮船招商局是盛宣怀第一次参与洋务事业,而这次创业的经历也为他日后成为“红顶商人”乃至最后成为朝廷的一品大员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已经渗入到内陆,外国轮船航行于中国沿海和长江内河日益增多,由于外轮航行快,装载量大,所以除揽载客货外,亦揽漕运,由于法漕运十分重要,且运量大,因此外轮获利丰厚。
这对当时的中国经商人士是一个刺激,盛宣怀想自己办轮船航运,从外国人手中夺回这份厚利。他上书李鸿章,请求中国人自己办轮船运输,指出此项“大利不可不兴”,得到了李鸿章的支持,受命拟定轮船招商局的章程。在这个章程中,盛宣怀提出了自己的独到主张,指出先进的机器轮船,是中国发展的需要,是“必不能废之物”,航运业获利丰厚,应自办,不能“全让外人”;指出船厂所造之船,“租给商人经营,暂则为节流,久刚为开源”,可以“转弱为强”。
盛宣怀不仅对于极力创办轮船招商局提出了振奋人气的见解,而且对于如何办轮船招商局也提出了看法:“中国官商久不联络,在官莫顾商情,在商莫筹国计。
夫筹国计必先顾家情。倘不能自立,一蹶不可复振。试办之初,必先为商人设身处地,知其实有把握,不致废弛半途,办通之后,则兵艘商船并造、采商之租;偿兵之费。息息相通生生不已。务使利不可外散,兵可自强。”
后经李鸿章上奏慈禧,1872年,轮船招商局终于获准在上海成立,并且一跃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民族航运企业,在和外商的竞争中也丝毫不落下风,收获颇丰。
进军煤铁
轮船招商局兴隆的买卖使朝廷其他官员大为眼红,有些人就借轮船招商局经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向盛宣怀发难,最终受到参劾的盛宣怀被迫暂时离开了招商局。
暂时得挫折没有消磨他奋发图强的决心,他从另外的行业找到了新的爆发点。光绪元年盛宣怀开始经营广济、大治煤铁矿。之所以进军煤铁行业,一是当时各制造局和招商局轮船大量需煤,煤一度畅销,二是可“敌洋产”,减少进口。李鸿章非常支持盛宣怀办湖北煤铁,对此期望电很高,盛宦怀对湖北矿业也是竭尽全力。
盛宣怀对李鸿章分析,“现各省设船,炮等局需要的煤炭日益增多,与其购英美各国和日本的煤,利启外流,何如开采中国本土的煤?利自我兴,且可削外洋的利益。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使朝廷认识到开采的好处与不开采的严重性,从而使其明白批准开采矿藏于国有利。”在打动朝廷方面,盛宣怀认为,应从目前的朝廷财政紧张入手,首先奏明朝廷,兴办新式矿业,有利于增加财政收人。中国贫弱如此,只有早图变计,开采矿藏才可以摆脱困境。“其实,兴办新型矿业有利于国计民生。天地自然之利,市民生日用至宝,西方各国以矿学为根本,所以能够争雄竞胜于世界:,中国一旦开采矿石,不但足以接济中国轮船之用,而且还可以贩运出样,有补于国计;同时,开矿不仅可以促进矿山附近各地工商业的发展,还可以使那些贫苦民众获得衣食之源。这样的好事,此时不做,更待何时?”
李鸿章听了盛宣怀的这些分析深以为然,就按盛宣怀说的写奏折,果然奏效。
1875年清政府批准试办湖北煤铁开采总局。
架设电报线
19世纪60年代以来,英、美、法等国数度要求在中国建立电报线,列强急于在中国铺设电线为的是掌握军事情报和经济变化形势,清政府对此心知肚明,一次次加以拒绝。
“西方在沿海设置电线不少,这表明电线对他们方便,有利可图,中国应急起直追才是,我何不从这寻找突破点。”有了这种想法,盛宣怀拜见李鸿章,分析道:“传送公文,由一一个驿站送往下一个驿站。若是架上电杆用电报线,这头发,那头就能收到,速度非常快。那电报不仅在战时派上大用场,还有许多商务上的花样,架好了不尽财源一定滚滚来。”盛宣怀的话让李鸿章深受震动,决定支持他设立电报局。
关于架设电线,李鸿章采取的是先斩后奏的办法。天津的电报线架成后,李鸿章请醇亲王等朝廷显要亲临试验,评议很好。李鸿章这才正式奏请,并很快得到批准。1881年盛宣怀被清廷正式委派为电报局总办,主持电报局工作。和当年主持轮船招商局一样,盛宣怀以“利商务”为原则,抵制了列强欲占中国利益的企图,成功地处理了清政府与丹麦大北公司在电报上的国际争端,而且为发展中国的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酋办银行
自1845年中国设立外商银行后,半个世纪没有本国银行的设立,中国原有的金融机构如钱庄,银号,票号,帐局等,也没有一家改组为银行,中国的金融领域出现了空白。
对银行的重要性,盛宣怀早有认识,盛宣怀任督办铁路事务大臣,掌管多家大型企业,如汉阳铁厂,大治铁矿,并经办芦汉铁路。盛宣怀认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经济发展很快,其中银行调剂金融起了很大作用,银行是经济的中枢,不可不有。盛宣怀还认为,如果能像外国大资本家那样兼顾银行和企业,又能利用政界权力,便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直接触发他举办银行的原因是外国银行的高额利润,如汇丰银行的每年纯益从1894年前的一、二百万港元增至1898年的640万港元。使盛宣怀感到:“铁路之利远而薄,银行之利近而厚,欲铁路、银行并举,方有把握”,为此他于1896年11月1日向清朝光绪皇帝上奏《自强大计折》,并附“开办银行篇”。其中写道:“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他主张新设银行应为商办,设总行于商业繁荣的上海,新设银行用人办事,以汇丰银行章程为准则:收存款,发钞票,经办长短期放款、汇兑和吸收居民储蓄,还可经办国债和民债,乃至参与外债。这个奏议获得清政府批准,责成他选择殷商,设立总董、招集股本,合力协办。
盛宣怀建银行起初并不顺利。除外国势力的阻挠外,国内也有不同意见,但经过精心筹备,盛宣怀战胜了种种干扰,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四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的建立,奠定了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基础,在通商银行创办后至满清王朝倒台的1911年的15年中,共有20来家银行建立,如著名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纯粹的私人银行信成银行、浙江实行银行和四明银行等。
张裕酿酒公司
张裕酿酒公司是盛宜怀和张振勋合作创办的。张振勋有着很深的就业经验,1866年,他在荷属曹罗吧埠创办裕和公司,经营粮食和杂货由于张振勋注重信誉,生意越做越大。当时张振勋在南阳地位相当高,他每到一地,当地的行政当局都要呜礼炮表示欢迎。在龚照瑷的推荐下,李鸿章向清政府奏请张振勋为清朝驻槟榔首任总领事,随后又升任为驻新加坡总领事。而这时,盛宣怀争相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事业,准备向钢铁,铁路,银行进军,并进一步发展它的事业,但资金紧张。在李鸿章的支持下,盛宣怀发电报邀请张振勋到山东烟台共同商议兴办铁路,开采矿山事直。张盛两人在兴办铁路过程中谈到了建立葡萄酒厂一事,决定建立葡萄酒公司。
张振勋拉拢盛宣怀投资张裕酿酒公司,其实有更深的含义。一则盛赢怀经营能力强,二则有庞大的官场关系网,这在当时官本位的社会说,有关系扶持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拉住盛宣怀不放。而盛宣怀早有此意,毕竟酿酒业对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行业,有熟悉酒业经营的人相邀,自然乐意。于是盛宣怀顺理成章地成为张裕酿酒公司的大股东。
在盛宣怀的大力相助下,张宇公司进入了生产阶段。张振勋打破中国传统的葡萄种植方法,从国外引进新技术,大大提高了葡萄的产量和质量。盛宣怀在经营过程中,不耻下问,得知酒醇为香的关键在于酒的库藏时间,陈年老酒,愈陈愈香,于是向张振勋建议,张裕酿酒公司的产品起码库藏五年以上。在这一经营思想的指导下,张裕酿酒公司的酒的质量远胜国内外各酒厂,张裕白兰地更盛传不衰。
【感悟中华商魂】
自90年代开始的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和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而有的企业则面对变幻的市场局势束手无策,被其他企业兼并、收购而淡出市场。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企业也同样是这样。然而这里面的哲学在于什么时候该变,什么时候不该变,如果求变的时机不对,就更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善于观察政治社会局势,并且能够从其中的变化中发现商机,企业的决策要迎合政治和社会形势的需要。
以盛宣怀为首的老一代民族企业家们的经营智慧、经营眼光、经营胆识与经营战略,都可以作为我国现代企业界借鉴的楷模。在全球化日益扩展,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的企业家们在思考如何更好的承担起民族经济发展重任,如何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的时候,应该能够从盛宣怀们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