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下)
38239600000020

第20章 中国近代(6)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10日,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组成侵略军,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发动了侵华战争。八国联军在落垡、廊坊一带遭到义和团阻击,伤亡惨重,狼狈退回天津租界。7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天津。8月2日,他们又集结兵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9月,侵略军增至10万人,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任联军统帅。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掳掠财物,残杀百姓,使许多村镇变成废墟。进入北京以后,他们到处抢劫财物,杀人放火,侮辱妇女,无恶不作。皇宫和颐和园内的图书文物、国宝奇珍,也遭到他们的洗劫。与此同时,沙俄单独出兵10余万,侵占东北三省。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前,清政府就派李鸿章前去求和。这年12月,除原来出兵的八国,又加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三国,共同向清政府提出议和条件,于第二年正式签字。1901年是辛丑年,所以这个条约叫“辛丑条约”,规定赔款白银9亿8000万两,拆毁北京至天津出海口的各个炮台,各国可在山海关至北京铁路沿线驻兵,禁止中国人民建立反抗帝国主义的各种组织,等等。从此,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清朝政府实际上成了为各个帝国主义国家效劳的一个傀儡政权。

孙中山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孙中山之名便由此而来。他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孙中山家除有父、母和祖母外,还有哥哥、姐姐和妹妹,他排行老三。家境从祖辈起就非常贫寒。他祖父是个没有土地的佃耕农,父亲16岁时便只身到澳门谋生,后来返回翠亨村成家,靠租种田地度日。像中国农村许多贫苦人家的孩子一样,孙中山从6岁起便跟姐姐上山打柴草,年纪稍长,又开始干牧牛、除草、插秧、挑水等各种农活。有时还随外祖父驾船出海取蚝。他没有鞋穿,常赤脚走路,很少吃米饭,主食是番薯。童年时代的艰苦生活,使孙中山对农民的悲惨境遇感触很深,也使他萌发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身为贫困农民家的孩子的孙中山后来说:“我所以要坚决进行革命的原因,是为了不愿意中国农村永远这样穷苦,我愿意中国的儿童都有鞋穿,有饭吃。”他也一直没忘记自己是个“农家子”,直到1922年,他还坦率地对外国友人说:“我是苦力的儿子,我自己也是苦力,是和穷人的孩子一起长大的。”因为家贫,交不起学费,孙中山到10岁时,才进私塾读书,除练习写字以外,便是机械地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及“四书”、“五经”之类的书。他更喜欢的是夏日坐在大榕树下,听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农民冯爽观讲他追随天王洪秀全南征北战的故事。有一次,他很遗憾地说:“洪天王灭了清朝就好了!”孙中山说:“天王死了,就没有人起来反抗清政府了吗?”冯爽观说:“那要看有没有人愿做‘洪秀全第二’了。”孙中山听后说:“我愿做‘洪秀全第二’。”这以后,孙中山真的以此自居起来,稍一有空,就跑去看三合会会员练武,回家便舞枪弄棒,操练武艺,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这时候的孙中山已隐隐地觉察到当时的中国社会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县里的官差到村上,不是催粮,就是逼税,还抓人、派差。孙中山看到这些胡作非为的事,气愤地说:“这些官兵就是强盗。”姐姐因为缠足痛得直流泪,他看了十分不忍,便对母亲说:“为什么姐姐的脚好好的,却要用布把它包扎起来呢?你看姐姐痛得这么厉害,不缠可以吗?”听到母亲否定的回答后,他愤愤地说:“女子把双足缠成这样,实在是毫无道理的。”一些富户家的奴婢,吃的是残汤剩饭,穿的是破衣烂袄,还常受主人打骂。孙中山认为这是违背常理的。

从这些事上,他开始产生了对现行社会制度的怀疑和不满,也渐渐认识到了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腐朽。12岁那一年,因为父亲病故,他随母赴檀香山投靠哥哥,当了一名店员,同时还在教会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接触了西方文化。五年以后,他因为失学而回到了国内,接着他进入香港雅丽医院西医书院学医。学医期间,他和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经常议论时政,抨击清政府,在当地颇有声名。毕业后,他先后在澳门、广州从医,他的医术和医德受到人们称赞。出于对清政府的痛恨和对穷苦百姓的关心,他决定弃医“治国”。但国内活动太过危险,于是他由上海赴檀香山,在他哥哥孙眉和华侨支持下,于11月24日在当地创立了叫做“兴中会”的革命组织。1895年10月准备发动广州起义,因泄密失败,流亡日本。后又从日本到美国,再到英国,宣传革命,筹集资金,发展会员。1896年10月,他不幸在伦敦被清使馆诱捕,被捕期间,他受尽毒打,但幸而在西方政府的干涉下得以脱险。之后,他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逐渐形成三民主义思想理论,联合各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与此同时孙中山筹集经费购买武器,回国起义,10年之间他先后领导革命党人连续举行8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都失败了,但沉重地打击了清朝腐朽统治。1911年,武昌起义终于使得清政府彻底垮台了。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他就任临时大总统。然而,革命成功后却被阴谋家袁世凯篡权。为了弥补这个错误,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组建中华革命党,发表讨袁檄文,终于将野心勃勃的袁世凯赶下了皇帝的宝座。1922年,孙中山毅然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决心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他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了伟大的转变,促进了中国革命的新发展。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