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下)
38239600000014

第14章 清朝(7)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在位的时候,很宠信一位叫和珅的大臣。和珅是怎样发迹的呢?这有些来历。

一次,乾隆帝准备出外巡视,叫侍从官员准备仪仗。官员一时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乾隆帝十分恼火,问:“这是谁干的好事?”官员们听到皇帝责问,吓得张口结舌。有一个青年校尉在旁从容不迫地说:“管事的人不能推卸责任。”乾隆帝侧过脸一看,那个校尉眉目清秀,态度镇静,乾隆帝心里高兴,把追问黄盖的事也忘了,问他叫什么名字。那青年校尉回答,名叫和珅。乾隆帝又问他的家庭情况,读过哪些书,和珅也无不对答如流。乾隆帝十分赞赏和珅,马上宣布他总管仪仗,以后又派他当御前侍卫。和珅是个非常伶俐的人,乾隆帝要什么,他件件都办得十分称心;乾隆帝爱听好话,和珅就尽说顺耳的。日子一久,乾隆帝就把和珅当作亲信,和珅也步步高升。不出十年,从一个侍卫提升到了大学士。后来,乾隆帝还把他女儿和孝公主嫁给和珅的儿子。和珅跟皇帝攀上了亲家,权势如日中天。再加上乾隆帝年老力衰,朝政大事,就自然落在和珅手里。

和珅受到乾隆的恩宠,不断加官晋爵,而和珅也利用这份恩宠不断地贪污受贿,中饱私囊。

乾隆想仿效康熙巡游江南,派和珅负责监造龙舟车驾,和派人到各处收集名贵木料,征召工匠,把龙舟造成十分华丽,花去银子无数,其中大部分进了和珅的腰包。

和珅又借机到各地通报皇上巡游之事,要地方官做好迎接工作。地方官接到公文,吓得不得了,怕接待不周,就拼命贿赂和珅,和珅也借机向地方官索贿,这次巡游使和珅积累了财富无数。云南总督李侍尧,仗着是乾隆的红人,不受和珅的指使,没有向和珅行贿,和珅即向乾隆告发李侍尧贪污索贿,吏治废弛,乾隆将李侍尧革职。

他不但接受贿赂,而且公开勒索;不但暗中贪污,而且明里掠夺。地方官员献给皇帝的贡品,都要经过和珅的手。和珅先挑最精致稀罕的留给自己,挑剩下来再送到宫里去。好在乾隆帝不查问,别人也不敢告发,他的贪心就越来越大了。

有一回,有个大臣叫孙士毅,从南方回到北京,准备朝见乾隆帝,正巧在宫门口遇到了和珅。和珅一见孙士毅手里拿着一只盒子,就问:“你手里是什么东西?”孙士毅说:“没什么,是一只鼻烟壶。”

和珅走上前去,不客气地把盒子抓在手里。打开一看,那只鼻烟壶竟是用一颗大珠子雕刻出来的。和拿在手里,看了又看,嘴里连声啧啧称赞,涎皮赖脸地说:“好宝贝!就送给我,怎么样?”孙士毅慌忙说:“哎,不行了。这件宝贝是准备献给皇上的,昨天已经奏明皇上了。”

和珅脸色一沉,把珠壶往孙士毅手里一塞,冷笑着说:“我不过跟你开个玩笑,何必那样寒酸相!”孙士毅把那只珠壶献给了乾隆帝。过了几天,他又跟和珅碰在一起,只见和珅得意洋洋地说:“我昨天也弄到一件宝贝,您看看,能不能跟您上次进贡的那只比?”

孙士毅走过去一看,原来就是他献给乾隆帝的那只珠壶。孙士毅嘴里随口应付了几句,心里想,这件宝贝怎么会落到和珅手里,一定是乾隆帝赏给他了。后来,他偷偷打听,才知道和珅是买通太监从宫里偷出来的。

和珅利用他的地位权力,千方百计搜刮财富,一些朝臣和地方官员,知道他的脾气,就尽量搜刮珍贵的珠宝去讨好和珅。大官压小吏,小吏又向百姓层层压榨,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乾隆帝在做满60年皇帝后,传位给了太子永琰,永琰即位,就是清仁宗,又叫嘉庆帝。

嘉庆帝早知道和珅贪赃枉法的情况,因为他是太上皇的红人,对他的所作所为依旧忍着,朝廷大臣也不敢参奏。嘉庆四年,乾隆帝一去世,大臣一上奏,嘉庆帝马上把和珅逮捕起来,命他自杀;并且派官员查抄和珅的家产。

和珅的豪富,本来是出了名的,但是抄家的结果,还是令人大吃一惊。长长的一张抄家清单里,记载着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稀奇古董,多得数都数不清,粗粗估算一下,大约值白银8亿两之多,抵得上朝廷十年收入。嘉庆亲自处理了这桩贪污案,他也不觉暗暗心惊,自古以来,即便是晋朝以奢华著名的王恺、石崇,也不及和的千分之一。自然,那查抄出来的大批财宝,都让嘉庆帝派人运到宫里去了。事情传开后,民间就有人编了两句顺口溜讽刺说:“和跌倒,嘉庆吃饱。”

天理教起义

嘉庆十八年,嘉庆皇帝离开北京去了避暑山庄承德,准备在那里花天酒地,整日歌舞不休,过得舒适安逸。就在此时,竟发生了一场几乎使清朝统治灭亡的大事。这就是天理教起义。天理是白莲教的一支,又称八卦教。教徒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北京等地都有,分布很广。北京的首领叫做林清。林清是北京大兴人,幼年做过武将家的小僮,学得一身好武艺,他住在北京郊区宋家庄的姐姐家里,为人仗义,见识又广,而且慷慨大方,不爱钱财,很受当地人敬仰。林清尤其口才很好,善于鼓动群众,吸引了许多人入教。河南天理教的首领叫李文成,为人很有抱负,并且有勇有谋,也受到当地人的极力推崇。林清就前往河南找到李文成,与他共商起义大事。李文成建议把山东天理教的首领冯克善找来,一起商谈。冯克善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一到来,就告诉林清、李文成说嘉庆皇帝不在京城,正在避暑山庄。他们觉得这正是起义的好时机。商定好了起义的口号“二八中秋,黄花落地”。中秋节就是起义时间,他们三人在这一天分别在三地起义,“黄花落地”指清朝统治灭亡了。李文成送走林清、冯克善以后,就组织教徒积极打造兵器。因为时间紧迫,大家都干得十分卖力。有一天晚上,李文成派人摆上酒菜,与几个打造兵器的弟兄围坐在一起喝酒。喝过几杯,大家都有了几分醉意。这时一个人高声地念起八卦的口诀来,其他人来了兴趣,竟高声喊起“二八中秋,黄花落地”的口号来了。没料到,县里一个小官叫刘斌的从朋友家喝完酒出来,路过这里听到了起义的口号。刘斌赶紧回去报告知县强克捷。知县是个新上任的官,对县里的情况不了解,对天理教的情况更是一无所知。听到报告后,就让刘斌把事情报告给太守。太守听了不以为然,劝他们不要鲁莽。强克捷却想这事发生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倘若真有点事情,皇上怪罪下来,自己是逃脱不了责任的。于是他想不如赶紧去抓几个首领来。

晚上,李文成正在屋里休息,一群兵丁冲进来,他被活捉走了。李文成的妻子李四嫂,见丈夫被抓,知道事情有了泄露,马上就找首领们商议。结果,李四嫂带领大家冲进城去,杀了刘斌,赶走了强知县,把李文成救了出来。就这样,起义被迫提早9天发动了。起义群众推李文成为真主,教徒们纷纷响应,声势很快壮大。嘉庆皇帝正在避暑山庄行乐呢,听到这个消息,吓得赶紧返回北京。住在北京的林清,却并不知道李文成起义的消息。到了中秋节那一天,林清按早就规划好的,把攻打皇宫的人分作两队:一队从东华门进攻皇宫,一队从西华门进攻皇宫。义军首领摇晃着小旗,指挥义军搭人梯爬墙。形势十分紧迫,二皇子绵宁哆哆嗦嗦地拿了一杆鸟枪爬上城墙,看见义军已从人梯上爬上来了,他定定神,举起枪,义军应声落地。这时候镇国公奕灏带着1000多人赶来了,义军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无奈寡不敌众,逐渐败下去了。这一夜,皇宫中乱成一片。王公、妃嫔、太监、宫女,都哭哭啼啼地缩在屋子的角落里,心惊胆战。天亮时,有几个突围出去的义军赶紧去报告在那里等候消息的林清。没想到庄亲王绵宁已经探知林清的情况,抢先一步,用计把林清抓走了。在北京起义的天理教徒,至此已完全失败了。在河南起义的李文成遭官兵围城。李文成于是同妻子李四嫂分兵两路。李四嫂带兵坚守,李文成自己则带着一部分兵士退到深山老林里去了。这里深山老林,路径弯曲,李文成在这山中指挥起义军与官兵拼命死战,杀死无数官兵。不料官府见难以取胜,就命令放火烧山。李文成在烈火中殉难。李文成率领的起义军覆灭后,官府的重兵就转移到城内。因为这是一座古城,城墙坚实厚重。官兵用炸药炸毁了城墙,蜂拥进城。城里的起义军奋勇杀敌,毫不退让,但人数太少,势单力薄而渐渐败下来。李四嫂也身负重伤,为了少受侮辱,她自刎而死。其他义军首领大多数自杀了。河南的天理教起义也以失败告终了。

林清、李文成等人领导的天理教起义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是他们神奇般地攻进了皇宫深处,英勇无畏地与最高统治者直接进行战斗,是汉唐宋明以来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次事变对清王朝的统治是一次强有力的震撼,令清王朝的统治者想起来就心惊胆战,不寒而栗。

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长期以来被不少读书人当做追求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的出路。隋朝开皇七年,隋文帝开始设科取士。所谓“科举”,就是分科取士的意思。唐代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两种。投考明经、进士两科的人数较多。明经着重考对儒家的经典能不能记诵;进士科着重考诗赋。因为重要官员大多是通过进士科发迹的,一考中进士就荣耀非凡,被看做是“登龙门”。进士科着重以诗赋取士,这也是唐代大诗人辈出,唐诗在诗歌领域内登峰造极的重要原因。武则天当上皇帝后,还开创了由皇帝亲自在宫殿殿试之制度,并增设了选拔武将的武举一科。科举制沿袭到明清,显得更加完备。明清两朝,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的贡院举行乡试,考期在农历八月,凡本省秀才、监生、贡生等考中的称为举人。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会试,考期先在农历二月,后改三月,考中的称贡士。贡士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又称廷试,分三甲取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通称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列为三甲的被分别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庶吉士等官。科举考试的内容越来越钻牛角尖,明清两朝都以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清朝还规定了文章的格式一定要采用八股文,解释不得背离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促使读书人养成了脱离实际死啃教条的风气。到了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于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