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下)
38239600000012

第12章 清朝(5)

下江南开腐败之风

25岁的乾隆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很有作为。他觉得他的祖父康熙皇帝注重休养生息,可是政策过于宽松放纵了;他的父亲雍正皇帝整顿纲纪,但是清除异己,政策又过于严苛了。他吸取了他们的长处,摒弃了他们的短处,采取刚柔并济,一张一弛的治国方法。乾隆在位的60年中,保持和发展了康熙、雍正时期的势头,所以后世人常常把他和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并称,把他们在位的一百多年说成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当时,清朝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全国耕地面积比顺治年间增加了1/3,已达到600余万顷。人口也达到3亿。城市里店铺林立,街市繁华,已经恢复到明代的水平。当时国库充裕,乾隆皇帝有恃无恐,连年用兵。在取得了一些胜利以后,他十分得意,自诩为“十全武功”、“十全老人”。乾隆皇帝自以为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陶醉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四处游山逛水,在位60年,就6次游江南,4次谒祖陵,5次游五台山;到曲阜祭孔、到河南告诣嵩山的次数不可胜数,更不用说每年还要到承德狩猎了。各地地方官为了投皇帝所好,每次接圣驾都要大大排场一番,有时候一次就花去二三十万两银子。乾隆皇帝每次乘船顺运河游江南,运河两岸都搭满了戏台、彩棚,沿海排列着无数彩船。他的龙舟及大大小小的随行船只共有1000多艘,都由青壮年民工和年轻妇女拉纤,称为“龙须纤”。

扬州是商人云集的地方,奢靡成风。为了接驾,更是挖空心思地露富摆阔。城里的大街小巷,都铺上了锦毡,路两边挂着绸帐,开湖堆山,建楼造园。行宫里的一切器物,都豪华无比,就连痰盂都是用银丝镂嵌而成的。除了游山逛水,对女乐、珍宝、饮食、宫苑等等,乾隆皇帝也无所不好。花费最大的是庆寿大典。乾隆皇帝在自己的母亲过60岁生日的时候,下令在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梁桥的十里长街上,张灯结彩。每隔红地景纹华丝衣料数十步就搭一个戏台,这边是霓裳曲,那边是羽衣舞,南腔北调,鼓乐喧天。朝廷大臣和地方官员竞献厚礼。广东地方官献了一个翡翠亭,高三丈,宽两丈,屋瓦全部用孔雀毛制成,五彩斑斓。湖北地方官献的黄鹤亭,重檐三层,全部用的是七八尺高的玻璃砖。这次做寿,各地献的金佛,就有上万尊之多。乾隆皇帝特地命人建了三层楼陈列金佛,称为万佛楼。乾隆皇帝奢侈过分,就连朝廷的一些大臣也看不下去了。有一个官员到江苏去办事回来,乾隆皇帝召见他,询问江南民情如何。那个官员鼓起勇气说:“皇上南巡之后,百姓生活甚苦,怨声载道。”

乾隆皇帝一听这话,脸色大变,厉声斥问:“百姓生活苦,你说出来谁生活苦;怨声载道,你说出来谁有怨言!”不等那个官员分辨,就把他赶出朝堂,贬到新疆戍边去了。有个大臣劝乾隆皇帝说:“皇上每到一处巡幸,地方官一味奉承,残害百姓不浅。”乾隆皇帝大怒,非要杀那个大臣不可。多亏朝廷大臣一再讲情,才把那个大臣免官了事。随着统治阶级享受欲望的不断膨胀,官僚们的贪污也到了惊人的程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学士和。这个深得乾隆皇帝重用的人贪财好货,植党营私。各级官吏都趋炎附势,对他百般奉承,大量进献贿赂。因此在全国形成了一张贪污网。谁要碰一碰这张网,就会引起一场明争暗斗。山东巡抚刘国泰是和82的心腹,他挪用了10万两白银的公款。御使钱沣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在朝廷上弹劾刘国泰,说他勒索下属,挪用公款。乾隆皇帝见钱沣说得有根有据,心里疑惑,就命令和珅和钱沣同去查核。钱沣这个人很有心计,他接到命令以后,换上旧衣破帽,提前秘密出发了。他刚走到良乡,就看到有一个脑满肠肥的奴仆打扮的人一路上勒索钱财,任意驱使地方官,十分狂妄。钱沣暗中一打听,原来那人是和人回来的路上把他抓住了。钱沣从那人身上搜出刘国泰给和专程上奏给皇帝。后来,和的厚礼。和和钱沣先后到了山东。开始,和见势不妙,也不过分包庇还想收买钱沣,送给他名贵的裘皮。钱沣不买他的账,拒绝了他刘国泰。等他们回京复命的时候,乾隆皇帝拿出刘国泰的那封信,说:“朕洞察秋毫,你们不用再奏了。”马上下令把刘国泰处以死刑。

不久,内阁学士叫尹壮图的,上奏乾隆皇帝说:“地方上的总督和巡抚大多声名狼藉,各省的银库,被他们侵吞了很多。”乾隆就派了一个满族大臣和尹壮图前往各地查验。尹壮图是个书呆子,没有钱沣那么机智。那个满族大臣受到和密嘱,每到一处都想方设法拖延时间,让地方官借好银子补足,才开始查验。他们从山西大同开始盘验,由此向南,先后到了直隶、山东、河南等省,都没有查出亏短。结果,尹壮图犯了妄言之罪,丢了官。而清朝官场的风气也愈来愈腐败了。乾隆的奢侈使其他贵族官僚、地主豪绅上行下效,追求享乐,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清江浦的河道总督衙门,每逢宴会,就有二十多样豆腐做的菜,肉菜则有四十多种。一盘豚脯,要用十头猪;一盘鹅掌,要几十只鹅;派往山东的信使。钱沣记下那人的相貌,一路上细心察访,过了几天,在那的信,信上写着借款填补库银亏空的事,用了很多暗语。钱沣当即把信密封好,派人驼峰一味,要宰杀三四只骆驼,更不用说那些猴脑、鱼羹了。他们饮食的浪费,已经远远超过“富人一顿饭,穷人半年粮”的程度。

曹雪芹与《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是生活在清代乾隆年间的作家曹雪芹,续作者为高鹗。曹雪芹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1715-1763),名,字梦阮,号雪芹。其先世本是汉人,但很早就成了正白旗内务府“包衣”,也就是皇室的“家奴”。这就确定了曹家特殊的社会地位:一方面是家奴;另一方面,因为是皇室的家奴,所以与皇帝的关系还非常密切。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经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康熙对曹家就特别的信任。1663年,清政府设置“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负责为皇家提供纺织物的衙门。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始任江宁织造,自此,曹家三代四人连任不断。由于康熙对曹家的信任,曹家几代江宁织造,除负责织造工作之外,还有特殊的使命,即作为皇帝的心腹和耳目密切监视着江南的情况,大则官吏、人民的动向,小则物价、气候的变化,一律直接奏明皇帝。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江宁织造时间最长,最受康熙信任。康熙6次南巡,有4次在江宁织造府驻留,并由曹寅接驾,使得曹家门庭生辉。当时的曹家荣华富贵俱全,盛极江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史、王、薛四府,实际上就是曹家等封建豪门的化身。曹寅是当时的“名士”,能写诗、词、戏曲,又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样的家庭传统对培养曹雪芹的文学才能起了一定的作用。曹寅死后,曹顒、曹頫相继承袭职位,曹雪芹大概就是曹頫之子。其时清宫廷内部斗争异常激烈,1727年,曹頫因“行为不端”被株连,获罪落职,家产被抄。曹家被抄时,曹雪芹刚好13岁。少年时代的经历,对曹雪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曹家被抄后,地位一落千丈。曹雪芹跟着父亲迁居到北京。乾隆即位后,曹家的地位略有好转。但四五年后,一场重大的政治风波,使曹家彻底败落了。曹雪芹从此由贵族公子沦为穷困的小市民。曹雪芹经历了家势盛衰巨变,备尝人间冷暖。成年后,他流落到北京西山脚下居住,生活非常贫困。他住在一条“满径蓬蒿”的“僻巷”内,一家人常常靠喝粥过日子。有时,他想喝点酒,也没有钱去买,只得向酒店赊账,常常受到当权的豪富贵人的“白眼”相待。曹雪芹身处厄境,却不事权贵。他心胸坦荡,喜酒健谈。曹雪芹就是在贫困的条件下,靠写文章、作画和行医度日。这也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普通劳动者接触,扩大了他的创作视野。一年除夕,一个名叫于叔度的跛足贫民向曹雪芹述苦:“我家断粮三天,现在又是寒冬腊月,我是借贷无门啊!我的孩子整天拉着我的衣服,跪在我膝下,又冻又饿,哭叫不休。唉,我是求死无路啊!”曹雪芹对于叔度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便和于叔度商量谋生的办法。于叔度告诉曹雪芹:“我见到有贵公子买只风筝就拿出数十金来。如果我能做风筝去卖,倒可以养活我一家几个月了。”多才多艺的曹雪芹就教于叔度扎风筝,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后来,曹雪芹还专门写了一本《南鹞北鸢考工志》,专门介绍怎样绘扎风筝。他在这本书的“序”中说:“我写书的目的是为残废而生活无着的贫民得到一个谋生的机会!”曹雪芹在贫困中,增强了对封建制度黑暗、残酷、虚伪和必然崩溃的命运的认识,增加了他对受官府贵族欺凌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他提笔写小说,立志要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以及对社会时代的强烈批判表达出来。

尽管他家经常喝粥断粮,但他仍然在作画出卖、与人畅谈、访问疾苦的余暇,伏案疾书,夜以继日地写作《红楼梦》。曹雪芹以“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艰辛劳动,终于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1763年,京师流行天花病,曹雪芹非常宠爱的独生子也因患天花病而死去了。贫困交加的曹雪芹日夜思念儿子,经常痛哭,自己的病也加重了。这年的除夕,他终于“泪干而逝”,离开了这个世界。终年48岁。他家里除留下一个年轻的妻子和几束书稿外,分文没有。他的好友们凑了点钱才把他草草入土安葬了。《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在世时,即以抄本流传。由于80回以后的文稿在流传、借阅中“迷失”,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仅以80回流传。乾隆1792年,高鹗把自己续写的后40回和经他做了改动的前80回合在一起,由程伟元以活版印行。于是世上才有120回的《红楼梦》。《红楼梦》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上达86到的水平,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红楼梦》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爱情故事,而是写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小说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的价值,200年来,《红楼梦》广泛流传,以至于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红学”研究作为一门专门学问。《红楼梦》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