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下)
38239600000010

第10章 清朝(3)

《中俄尼布楚条约》

清军入关后,兵力大部分移到内地,所以驻扎在东北的清兵有所减少,黑龙江一带屡遭沙俄的侵扰。当时清朝忙于攻取江南、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等等,无暇顾及东北黑龙江一带,给沙俄入侵造成空隙。康熙帝继位后,鳌拜专权,政局混乱,鳌拜对沙俄入侵又隐瞒不报,致使沙俄先后占据雅克萨、尼布楚等地。他们在两地修建碉堡,建立殖民地,强征当地居民的赋税,甚至向清朝发布外交文书,要清朝皇帝向他们称臣,还无理要求中国每年向沙俄进贡白银4万两和丝绸等物资。这一切都遭到康熙帝的严辞拒绝。沙俄恼羞成怒,增兵雅克萨,修筑更多的碉堡据点,威胁大清,并伺机扩大侵略范围。三藩平息后,国内基本安定。康熙帝以为应适时出兵黑龙江,给沙俄侵略者以应有的回击,以保卫祖国领土主权不受侵犯。为此康熙帝于公元1682年借回盛京拜谒太祖、太宗陵寝之机,亲自调查边境情况。他出柳条边,乘船沿松花江北行,询问由黑龙江逃回来的老百姓,打听那里的情况,听到百姓对罗刹(即沙俄)的愤怒与咒骂,得知民心思归,百姓爱国,不为沙俄所用。这是击败沙俄、保卫边境实现领土完整的有力保证。经过实地了解,康熙帝对出兵黑龙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为了更好地掌握沙俄的实际情况,回京后,他即派都统郎坦率几百健卒,化装成猎人,深入雅克萨一带侦察敌情,勘察地形交通。郎坦等人经过一个多月的侦察,取得了可靠的材料,绘制了地形图回到北京。

郎坦上奏说:“根据臣等实际了解所掌握的情况分析,要想打败罗刹并不难,只要派三千兵就可取胜。”郎坦的报告与康熙帝的分析是一致的。为了永保边境的长治久安,康熙帝考虑必须在边境建城驻兵,屯田开荒,修筑水路公路,加强与内地联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公元1683年康熙帝派兵驻守瑷珲等地,任命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派户部尚书伊桑阿到吉林督造船只,修通水路,扩建陆路,使边境与北京的通信几天就可以通达。康熙帝谆谆嘱咐萨布素,要求他关心和保护好边民,加强军民团结。经过二三年的时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康熙帝得到萨布素的报告,知道一切就绪,于是下令攻占雅克萨。强大的清军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很快攻下雅克萨,将沙俄侵略者赶走,首战告捷。康熙帝告诫萨布素要警惕罗刹的卷土重来。

果然不出康熙所料,沙俄退兵并不死心,不久窥探到清军撤回休整、雅克萨守兵少的机会,立刻组织大批军民,偷袭雅克萨。雅克萨失守后,康熙帝命令萨布素第二年春必须夺回雅克萨,彻底消灭这股侵略者。这次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因为沙俄防守工事修得又多又坚固。战争持续了三个月,最后沙俄头子托布尔津被击毙,士兵死亡百分之九十,清军重新夺回雅克萨。第二次击败沙俄,康熙帝致书沙皇,提出通过谈判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沙皇因两次受挫,看到想用武力霸占黑龙江流域毫无希望,只好答应谈判,想到谈判上再捞一把。沙皇的代表是老奸巨猾的果洛文,清朝代表是索额图。果洛文使出浑身解数,耍尽了无赖手法;索额图义正词严不卑不亢。在雅克萨中国各族居民强大声势的压力下,果洛文害怕如果再赖下去,将失去在黑龙江一带所有的地方,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方案。双方达成了协议。1689年7月24日双方在尼布楚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虽然把原来属于中国的一部分领土让给了俄国,但这是出于清政府战略上的考虑同意的,是双方共同商议的结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平等条约。它确定了中俄双方东北部的边界,此后长达150年的时间里,这一段边境一直比较平静。《中俄尼布楚条约》也是康熙皇帝在外交政策上的一次胜利。但是沙俄侵略者并不死心,它开始改变了侵略手段,以挑拨中国民族关系为阴谋,鼓动中国西北部的噶尔丹起来作乱。

知识加油站

《尼布楚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的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属于中国;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以后再议;凡一二人越界捕猎或盗窃,立即械系,送回本国处罚,凡数十人结伙,持械越界、杀人掠夺者,捕拿送回本国,处以死刑;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互市;订约以前的逃人不必遣返,订约以后,两国不收逃犯。俄国人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应立即拆除,在此居住的俄国人,应全部迁回本土。

三征噶尔丹

沙俄政府在雅克萨失败以后,并不甘心。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又唆使准噶尔部(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那时候,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一阵失败了,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康熙帝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叫他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不但不肯退兵,还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康熙帝召集大臣宣布他决定亲征噶尔丹。他认为噶尔丹气势汹汹,野心不小,既然打进来,非反击不可。公元1690年,康熙帝分兵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右路清军先接触噶尔丹军,打了败仗。噶尔丹长驱直入,一直打到离开北京只有700里的乌兰布通(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境内)。噶尔丹得意洋洋,还派使者向清军要求交出他们的仇人。康熙帝命令福全反击。噶尔丹把几万骑兵集中在大红山下,后面有树林掩护,前面又有河流阻挡。

他把上万只骆驼,缚住四脚躺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用湿毡毯裹住,摆成长长的一个驼城。叛军就在那箱垛中间射箭放枪,阻止清军进攻。清军用火炮火枪对准驼城的一段集中轰击,炮声隆隆,响得震天动地。驼城被打开了缺口。清军的步兵骑兵一起冲杀过去,福全又派兵绕到山后夹击,把叛军杀得七零八落,纷纷丢了营寨逃走。噶尔丹一看形势不利,赶快派个喇嘛到清营求和。福全一面停止追击,一面派人向康熙帝请示。康熙帝下令说:“快进军追击!别中了贼人的诡计。”果然,噶尔丹求和只是缓兵之计,等清军奉命追击的时候,噶尔丹已经带了残兵逃到漠北去了。噶尔丹回到漠北,表面向清朝政府表示屈服,暗地里重新招兵买马。1694年,康熙帝约噶尔丹会见,订立盟约。噶尔丹不但不来,还暗地派人到漠南煽动叛乱。他扬言他们已经向沙俄政府借到鸟枪兵六万,将大举进攻。内蒙古各部亲王纷纷向康熙帝告发。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分三路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从东路进兵;大将军费扬古率陕西、甘肃的兵,从西路出兵,截击噶尔丹的后路;康熙帝亲自带中路军,从独石口出发。

三路大军约定时期夹攻。康熙帝的中路军到了科图,遇到了敌军前锋,但东西两路还没有到达,这时候,有人传说沙俄将要出兵帮助噶尔丹。随行的一些大臣就有点害怕起来,劝康熙帝班师回北京。康熙帝气愤地说:“我这次出征,没有见到叛贼就退兵,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再说,我中路一退,叛军全力对付西路,西路不是危险了吗?”于是,康熙帝决定继续进兵克鲁伦,并且派使者去见噶尔丹,告诉他康熙帝亲征的消息。噶尔丹在山头一望,见到康熙帝黄旗飘扬,军容整齐,连夜拔营撤退。康熙帝一面派兵追击,一面赶快通知西路军大将费扬古,要他们在半路上截击。噶尔丹带兵奔走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正好遇到费扬古军。昭莫多原是一座大树林,前面有一个开阔地带,历来是漠北的战场。费扬古按照康熙帝的部署,在小山的树林茂密地方设下埋伏,先派先锋四百人诱战,边战边退,把叛军引到预先理伏的地方,清军先下马步战,听到号角声起,就一跃上马,占据了山顶。叛军向山顶进攻,清军从山顶放箭发枪,展开了一场激战。

费扬古又派出一支人马在山下袭击叛军辎重,前后夹击,叛军死伤无数。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经过两次大战,噶尔丹叛乱集团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尔丹投降,但是噶尔丹继续顽抗。隔了一年,康熙帝又带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儿策妄阿那布坦占领;他的左右亲信听说清军来到,也纷纷投降,愿意做清军的向导。噶尔丹走投无路,就服毒自杀。自那以后,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后来,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那布坦攻占西藏。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远征西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护送****喇嘛六世进藏。以后,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共同管理西藏。在平定噶尔丹叛乱中,清圣祖康熙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清政府抵御外敌的能力。此外,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还意味着受割据之害的人民的解放,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有利于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