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38238800000080

第80章 我与书艺

台静农

近年来常有年轻人来问我怎样学写字,或怎样能将字写好。我总答道:我虽喜爱此道,却不是此道内行,这往往使对方失望,或不满意以为我故示玄虚,殊不知我说的是真话。我喜欢两周大篆、秦之小篆,但我碰都不敢碰。因为我不通六书,不能一面检字书一面临摹。研究魏晋人书法,自然以阁帖为经典,然从辗转翻刻本中摸索前人笔意,我又不胜某烦。初唐四家树立了千余年来楷书轨范,我对之无兴趣,未曾用过功夫。我若以我写石门颂与倪鸿宝便要青年人也如此,这岂不是误人?再说我之耽悦此道,是中年以后的事,中年以前虽未玩弄毫墨,在所知所见的方面自不同于青年人。黄山谷诗云“俗书喜作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鄙人凡骨凡夫,不敢妄求金丹,也就贸然走上自家喜悦的道路,这于青年人是不足为训的。

三年前被邀举行一次字展,友人就要为我印一专集,虽然觉得能印出也好,却想写几幅自以为还可的给人家看看,拖延至今,竟写不出较为满意的。

适有港友赠以丈二宣纸,如此巨幅,从未写过,实怯于下笔。转思此纸既归我有,与其久藏污损,不如豁出去罢。于是奋笔懦墨,居然挥洒自如,所幸尔时门铃未响,电话元声。不然,那就泄气了。这幅字带给我的喜悦,不是字的本身、而是年过八十,腕力还能用,陆放翁云“老子尚堪绝大漠”,不妨以之解嘲。

专集既已编成,例应有一序言,可是自家动笔,说好说坏,都不得体。若如怀素和尚,自述挟艺“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凡所赠诗文皆一一举出,大肆炫耀,后来冬心先生好像也有类似的自叙。此种体制在有真本领而兀傲玩世者为之,人或赏其恢诡,但决不能作为范本。我的自序还是自白式的好,简单明了,虽无才华,而老实可嘉,兹附录在本文之末。

序文中引了颜之推的家训杂艺篇的活,他是身历北朝至隋统一才死的,一千几百年前的人了。他的先世从梁武帝朝起工书法的就有数人,直到他的裔孙颜真卿,以书法影响至今。可是之推个人却主张“真草书迹微须留意”,”不必过精”,以免“常为役使,更觉为累,韦种将遗戒,深有宜也。”韦仲将是韦诞,他的“遗戒”是怎样的?据晋人卫恒“四体书势”云:

(魏)明帝立凌宵观,误先钉榜,乃笼盛诞,辘轳长縆亘引上,使就题之。去地二十五丈,诞甚危惧,乃戒子孙,绝次楷法,著之家令。

这故事又见世说《巧艺》,不过《巧艺》云韦诞写了以后“头鬓皓然”,未免夸张。颜之推的《杂艺篇》另记了一事:

王褒地胄清华,才学优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岖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尝悔恨日:使吾不知书,可不至今日邪。

王褒与庚信同是梁亡之后,流落北朝的文士,颜之推与之时代接近。韦王两公还是一时名士,则一般的书家被役使的情形必有甚于此者。所不可解的,千数百年前如此,千数百年后的今时还是如此,这给我的感受非常之深,本想打算退休后,玩书艺,既以自娱,且以娱人,偶有润笔,也免却老年窘迫向朋友告贷。没想到我的如意算盘并不如意,别人对我看法,以为退休了,没有活做了,尽可摆出写字摊子,以艺会友,非关交易,该多高雅。这么一来,老牛破车不胜其辛苦了。近年使我烦腻的为人题书签,昔人著作请其知交或同道者为之题署,字之好坏不重要,重要的在著者与题者的关系,声气相役,原是可爱的风尚。我遇到这样情形,往往欣然下笔,写来不觉流露出彼此的交情。一相反的,供人家封面装饰,甚至广告作用,则我所感到的比放进笼子里挂在空中还要难过。有时我想,宁愿写一幅字送给对方,他只有放在家中,不像一本书出入市场或示众于书贩摊上。学生对我说,“老师的字常在书摊上露面”,天真的分享了我的一分荣誉感。而我的朋友却说:“土地公似的,有求必应。”听了我的学生与朋友的话,只有报之以苦笑。左传成公二年中有一句话“人生实难”,陶渊明临命之前的自祭文章竟拿来当自己的话,陶公犹且如此,何况苦区区者。话又说回来了,既“为人役使”,也得有免于服役的时候。以退休之身又服役了十余年,能说不该“告老”吗?准此,从今1985年始,一概谢绝这一差使,套一句老话“知我罪我”,只有听之而已。下面便是我的书艺集序。

台静农书艺集序

余之嗜书艺,盖得自庭训,先君工书,喜收藏,耳濡目染,浸假而爱好成性。初学隶书华山碑与邓石如,楷行则颜鲁公麻姑仙坛记及争座位,皆承先君之教。尔时临摹,虽差胜童子描红,然兴趣已培育于此矣。后求学北部,耽悦新知,视书艺为玩物丧志,遂不复习此。然遇古今人法书高手,未尝不流览低徊。抗战军兴,避地人蜀,居江津白沙镇,独无聊赖,偶拟王觉斯体势,吾师扰尹默先生见之,以为王书“烂熟伤雅”。于胡小石先生处见侃鸿宝书影本,又见张大干兄赠以倪书双钩本及真迹,喜其格调生新,为之心折。顾时方颠沛,未之能学。战后来台北,教学读书之余,每感郁结,意不能静,惟时弄毫墨墨以自排遣,但不愿人知。然大学友生请者无不应,时或有自喜者,亦分赠诸少年,相与欣悦,以之为乐。自大学退休后,外界知者渐多而求者亦众,斯又如颜之推云:“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四十年来,虽未能精此一艺,然时日累聚,亦薄有会心。行草不复限于一家,分隶则偏于摩崖,若云通会前贤,愧未能也。因思平生艺事。多得师友启发之功,今师友凋落殆尽,皤然一叟,不知亦复能有所进行否?书端题署.系集吾师沈先生书,亦所以纪念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