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滴水不漏的口才技巧
38230100000029

第29章 赞美的实用技巧(1)

1.恭维要不露痕迹

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恭维,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感到厌烦,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最重要的是,恭维话要尽量说得巧妙,不显山露水,不露丝毫痕迹,恰到好处,被恭维的人就会怡然自得了。

第一,选用对方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恭维

使用恭维术最主要的是必须了解对方的嗜好、习性,乃至脾气和情感,抓住对方的心理,选用对方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恭维,使对方感到非常合乎心意,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外交史上有这样一则轶事:一位日本议员去见埃及总统纳赛尔,由于两人的性格、经历、生活情趣、政治抱负相距甚远,总统对这位日本议员不大感兴趣。

日本议员为了不辱使命,搞好与埃及当局的关系,会见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决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动纳赛尔,达到会谈的目的。下面是双方的谈话:议员:阁下,尼罗河与纳赛尔,在我们日本是妇孺皆知的。我与其称阁下为总统,不如称您为上校吧,因为我也曾是军人,也和您一样,跟英国人打过仗。

纳赛尔:唔……

议员:英国人骂您是“尼罗河的希特勒”,他们也骂我是“马来西亚之虎”,我读过阁下的《革命哲学》,曾把它同希特勒《我的奋斗》作比较,发现希特勒是实力至上的,而阁下则充满幽默感。

纳赛尔:(十分兴奋)呵,我所写的那本书是革命之后三个月匆匆写成的。你说得对,我除了实力之外,还注重人情味。

议员:对呀!我们军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马来西亚作战时,一把短刀从不离身,目的不在杀人,而是保卫自己。阿拉伯人现在为独立而战,也正是为了防卫,如同我那时的短刀一样。

纳赛尔:(大喜)阁下说得真好,以后欢迎你每年来一次。

此时,日本议员顺势转入正题,开始谈两国的关系与贸易,并愉快地合影留念。日本人的套近乎策略产生了奇效。

在这段会谈的一开始,日本人就把总统称做上校,降了对方不少级别;挨过英国人的骂,按说也不是什么光彩事,但对于军人出身,崇尚武力,并获得自由独立战争胜利的纳赛尔听来,却颇有荣耀感;没有希特勒的实力与手腕,没有幽默感与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从上校到总统呢?接下来,日本人又以读过他的《革命哲学》,称赞他的实力与人情味,并进一步称赞了阿拉伯战争的正义性。这不但准确地刺激了纳赛尔的“兴奋点”,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日本人的话收到了预想的奇效。

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后,每天都做着皇帝梦,有一次竞在白天进入梦中。一位侍婢正好端来参汤,准备供袁世凯醒后进补,谁知不慎将玉碗打翻在地。婢女自知大祸临头,吓得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因为这只五碗是袁世凯在朝鲜王宫获得的“心头肉”,过去连太后佛爷也不愿用来孝敬,现在化为碎片,这是杀身之祸,罪是无论如何也逃不脱的了。正当她惶惶惟思自尽之时,袁世凯醒了,他一看见玉碗被打得粉碎,气得脸色发紫,大吼道:“今天俺非要你的命不可!”

侍婢连忙哭诉着:“不是小人之过,有下情不敢上达。”

袁骂道:“快说快说,看你编的什么鬼话!”

侍婢道:“小人端参汤进来,看见床上躺的不是大总统。”

“混账东西!床上不是俺,能是啥?”

侍婢下跪道:“我说,床上……床上……床上躺着的是一条五爪大金龙!”

袁世凯一听,以为自己是真龙转世,要登上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了,顿时一股喜流从心中涌起,怒气全消了,情不自禁地拿出一叠钞票为婢女压惊。

婢女在生死存亡关头,通过一句恭维妙语,不仅免了杀身之罪,还得到了对方的奖赏。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多湖辉先生在一本书里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有位杂志社的记者,有一次去采访一位地位很高的财经界人士。话匣一打开,就首先称赞对方的经济手段如何高明,继而想打听一些成功的奥秘。但由于这是初次采访,不能很快接触到问题的实质。

这时,那位记者灵机一动,将话题一转,说道:“听说贵经理在业余时间很喜欢钓鱼,在钓鱼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在下偶尔也喜欢钓钓鱼,不知道你是否可以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经验?”那位大人物一听此话,笑脸顿开,侃侃谈起钓鱼经来。结果不消说,宾主双方俱欢,尔后采访中自然方便不少。

从这位大人物的心态来看,因为所处的地位,有关经营方面的“高帽子颂歌”已经听得耳根生茧了;而这个记者看到大人物的另一面,从该大人物的业余生活开始人手,最后完满地达到预期目的,其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恭维的效果的确威力无穷,可以自然地减轻我们交际的阻力。

第二,不说“外行”话

我们经常在一些个体商场遇到这样一些情形:开始营业员同顾客在质量、样式或价格上争论得很厉害,但后来,营业员改变了战术,突然转而夸奖顾客在谈论商品方面的丰富知识经验,说:“先生看起来是一个特别懂行的人,我真得好好问问,请教请教!”“即使你不买这件衣服,也会让我受益匪浅!”说也奇怪,对方被这么一夸奖、一恭维,反而心中不安,讨价还价的事也忘在了脑后,甚至还有些顾客、营业员一抬举他,他就感到不买下商品就对不住营业员似的,你说怪不怪?

喜欢赞美是人的天性。人既想客观地了解自己,又想得到好评。如果一个人的长处得到别人的肯定,他就会感到自我价值得到确认,产生“自己人效应”。心理学家证实:心理』二的亲和,是别人接受你意见的开始,也是转变态度的开始。

若想逢迎其长,首先你必须“懂行”。“懂行”的实质是能抓住赞美的事或物的实质,不说外行话,让别人听起来在行、老练。许多人常犯外行的错误,见了什么都说好,见了谁都说高;有的是不懂装懂,有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语言刁;到位,说不到点子上去,切不中要害,缺乏力度。在书法展上,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似懂非懂、不懂装懂的人发出这样的赞叹:“这字写得真好!”问他究竟好在哪里,他支吾半天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如此赞扬,又有什么意见呢?现代社会中,专业分工很细,各专业相对独立,自成相对封闭的系统。如果知识面狭窄,无疑就成了“门外汉?,空怀一颗善良的心,却找不到赞美的话题。

首先,对某一行要有一定造诣,你的赞美才能令内行人接受,并视你为知己。运用专业术语是一种技巧。俗话说,各行都有各行的行话、“黑话”。曲艺中有吹、拉、弹、唱,其中又有丰富的内涵;相声中有说、学、逗、唱;围棋中有边、角、星、目、棋筋、收官等;书法中有筋、骨、神、锋,这些都是某一领域中的“行话”。在一定的场合,你用专业术语予人以赞美,让人觉得你是“圈内人”,你的赞美才会让人觉得可信。

再者,内行的赞美还表现为独具慧眼。独具慧眼的赞美者善于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优点、长处和意义。比如,面对一幅书法,几乎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地叹道:“真是太绝了!我再练十年恐怕也赶不上!”书法家对这样的恭维早就习以为常了。独有一位幽幽说道:“常言说,字如其人。您的字道劲有力,运笔沉稳,是和您刚正不阿的秉性、沉着老练的处世态度分不开的。”谈字论人,在行在理,独辟蹊径,巧妙换了个新角度,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赞美与众不同,技高一筹。我们周围不乏才华横溢之人,有的人有能言善辩的口才,有的人能洋洋洒洒妙笔生花,有的人善于发明,有的人演技高超……诸如此类的才华都是有价值的赞美题材。“有才能的人就在于了解别人的才能。”这句俄罗斯谚语告诉我们,要成功地赞美别人,你必须具有发现、甚至挖掘别人的闪光点的才能,这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三,要做到不经意的赞美

最妙的恭维是不露痕迹,不让人看出你是故意“拍马屁”,既抬高了别人又不贬低自己。

在日常商务活动中,会称赞和恭维别人应该是一个经商者的基本素质,所以有人说“经商者无不油嘴滑舌”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一位精明能干的售货员不仅要识货,还得善识人,稍一接触,就能摸出顾客的心思。在卖时装时,如果顾客身材瘦小,但售货员在取衣服时有意取大一号的,而当顾客说太大时,售货员故意装出,惊讶的样子表示:“真的吗?我可一点儿都看不出呀!”无形中就掩饰了对方的弱点而使他心里感到满足。

像这种不露痕迹的赞美,虽然是奉承,又不让顾客听了肉麻,反而觉得舒服,的确是一种高明的赞美方式。

南朝齐代有个著名的书画家叫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利。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很深,一手隶书也写得如行云流水般飘逸。

当朝皇上齐高帝萧道成也是一个翰墨高手,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听别人说自己的书法低于臣子,王僧虔因此很受拘束,不敢显露才能。

一天,齐高帝萧道成提出要和王僧虔比试书法高低。

于是君臣二人都认真写完了一幅字。写毕,齐高帝萧道成傲然问王僧虔:“你说,谁为第一,谁为第二?”

若一般臣子,当然立即回答说:“陛下第一”或“臣不如也。”但王僧虔也不愿贬低自己,明明自己的书法高于皇帝,为什么要作违心的回答呢?但他又不敢得罪皇帝,怎么办?王僧虔眼珠子一转,竟说出一句流传千古的绝妙答词:“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他巧妙地把臣子与帝的书法比赛分为两组,即“臣组”和“帝组”,并对之加以评比,既给皇帝戴了一顶高帽子,说他的书法是“皇帝中的第一”,满足了皇帝的冠军欲,又维护了他自己的荣誉和品格,使皇帝更敬重他的风骨,觉得他不是那种专门拍马屁的家伙。

果真,齐高帝萧道成听了,哈哈大笑,也不再追问两人到底谁为第一了。

第四、善于寻找易被常人忽略的闪光点

赞美是件好事情,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戴尔?卡耐基说:“一般说来,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人,有个简单的方法可以教化这种特性,寻找别人的优点。你一定会找到一些的。”一旦你发现了别人身上具备某种“优点”或“才能”,你就会对他“另眼相看”,他工作就会更出色、更卖力。因此,一个成功者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发现者”。

一个事业上卓有成效的女人,你夸奖她有能力、有魄力、有才干,听了一千遍后,再怎么讲,她也不会有什么感觉了。然而,有一天,你对她说:“你的眼睛长得好迷人,你不论是坐着、站着还是走路的姿态,都很有风度,我想学也学不像。”她一定会喜上眉梢,认为你是一个很有发现力的人。

法国总统戴高乐在1960年访问美国时,在一次尼克松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尼克松夫人费了很大的心思,布置了一个美观的鲜花展台,在一张马蹄形的桌子中央,鲜艳夺目的热带鲜花衬托着—?个精致的喷泉。

精明的戴高乐将军一眼就看出这是主人为了欢迎他而精心设计制作的,不禁脱口赞道:“女主人为举行一次正式的宴会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漂亮、雅致的计划与布置。”

尼克松夫人听后十分高兴。

事后,她说:“大多数来访的大人物要么不加注意,要么不屑因此向女主人道谢,而他总是想到和讲到别人。”

也许在别的大人物看来,尼克松夫人所布置的鲜花展台,只不过是她作为一位副总统夫人的份内之事,没什么值得称道的;而戴高乐将军却领悟到了其中的苦心,并因此向尼克松夫人表示了特别的肯定与感谢,从而也使得尼克松夫人异常感动。

所以称赞一个人时,与其称赞她最大的优点,不如发现她最不显眼,甚至连她自己也没发现的优点。因为明显的优点已成为她性格中的一部分,在她自己看来,早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她甚至对你的称赞产生反感,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而那些小小的优点,因为从未或很少被人发现而更显其弥足珍贵。你的发现与称赞使对方增添了一份对自己的认识,增加了一次重新评估自己的机会,有的人还可能因此得到新的启示而发挥另一方面的特长。同时,你不同凡响的观察力也会得到对方的器重。

第五、在赞美词上要再三斟酌

在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有好的口才,许多人的赞美因此往往“美”不起来。有的人说话不自在、不自然、不连贯,甚至面红耳赤,自己别扭,别人听了更别扭。他慷慨的赞美反而成了送给别人的惩罚,使人既不痛快又费神。有些人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信口开河,甚至胡乱联系、无中生有。这种人对你的赞美越慷慨,越会让你感觉他毫无诚意。这样的赞美常被人认为虚伪、矫揉造作,甚至有溜须拍马的嫌疑。还有的人因为口才不好,词不达意,反令被赞者极为尴尬。

几位中学的同学到吴君家玩。吴妈妈对人非常热情,同这些当年的“小毛头”亲切地交谈起来。

听到大家都大学毕业了,联系的工作也不错,吴妈妈眼里流露出既高兴又羡慕的神色,摇着头叹息说:“你看你们,是多好的孩子!一个个花言巧语,到哪都讨人喜欢。俺那个崽,不会来事,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呢。”

一句话差点儿让大家背过气去,笑也不是怒也不成。老太太本是好意,想夸奖他们一下,但用了一个“花言巧语”,意思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大家虽然都明白她老人家是一位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不知从哪里捡来一个连她自己也弄不懂的词语,但毕竟让人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