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孔子入太庙
孔子天生聪颖敏慧,而又非常的好学好问,温故知新,博闻强记。所以后来成为学问渊博、道德文章皆都盖世,几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大圣人。从而成为儒家的百代宗师,万世师表,跟他学习的弟子多达三千余人,其中很多人也都成了圣人、贤人。
孔子年轻的时候,老子还在世。老子也是一位天下闻名的思想家、理论家、学问家,博古通今,孔子很想去向他求教。可是老子远在洛阳,担任周朝保管文物典籍一类的官,要想千里迢迢去到洛阳,在当时交通阻隔的条件下,谈何容易?所以,孔子心存多年的宿愿一直难以实现。后来孔子贤名已经卓著,受到鲁国君臣们的重视,跟他就学的已不单是些一般的士人,甚至连权臣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也追随着他,奉行弟子之礼。敬叔知道孔子亟想去洛阳求教老子,就请父亲孟僖子向鲁昭公提出请求,希望能给他们派出车辆和侍从,送孔子与南宫敬叔等人远道去洛阳。
一路上,孔子边走边问,见到什么他所不知和所未见的事与物,都虚心地向人求教。敬叔开始有些诧异,后来孔子告诉他,作学问长知识就要不耻下问。不论是什么人,只要他能教我一项知识,他就是我的老师,即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焉”。一天,他们来到河南地界,见有几个小孩在路上堆垒石头堆儿作游戏,挡住了马车的去路。敬叔下车对小孩子们说:“赶快把石块搬走,不要挡路,车上坐的是位圣人。”这小孩子中间有个名叫项橐的,年方八岁,挺起身子说:“既是圣人,就应该知道,是车躲开城呢?还是城躲开车呢?”孔子听小孩这么一说,向地上望了望,他们果然是用石块堆垒成几间房子,外面围绕着城墙,于是就说:“小孩说得对,车子是应当绕开城墙走的!”于是,就命车夫绕开了孩子们的石堆。小项橐还不肯就饶,又赶过来问孔子说:“你是圣人,知道的事情必然多。那么我问你,太阳离我们是早、晚时候近呢?还是中午时候近?”敬叔不假思索地说:“这还用问,中午和早晚都一般地远近呗!”孩子说:“不对!凡是东西离我们近,看起来就大,离得远看起来就小。你看,早晚时的太阳多大,中午时的太阳就小,你说,什么时候的太阳离我们近?”敬叔点头说:“有道理!看起来是早晚时的太阳离我们近。”小孩又说:“不对!比如有一个火炉子,你说,是靠近跟前热呢?还是离得远热呢?”敬叔说:“当然是离得近热。”小孩说:“那么我问你,是中午时的太阳热呢,还是早晚的太阳热呢?”敬叔说:“当然是中午的太阳热了。”小孩说:“那就是说,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了。看起来,它们离我们不是一般远近的。我想请问车上的圣人,到底是早晚的太阳近还是中午的太阳近?”
这个问题,一下子还真把孔子难住了。他觉得辨日的儿童确实天生慧聪,辨知格物的能力很强,于是就走下车子深鞠一躬拜小项橐为师,向他请教了许多问题。所以后人编写《三字经》时就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孔子到了洛阳,见到了老子,看到老子学识渊博,悟道深透,更是虚心地一一求教。由于老子是做周朝守藏史的官,掌管着周朝开国以来积存了已有六百余年的文史资料,他让孔子阅读了许多在外面见都未曾见到过的简册文牍和钟、彝、鼎、鬲等镇国器物。老子还带领孔子师徒们观光了太庙、宗庙、社稷坛等祭祀场所。每到一处,每见一物,孔子都要详问祭祀的各种礼法和各种祭器的用度,老子都一一地做了详细解说。因此,后人有句歇后语,叫作“孔子人太庙——每事问。”
孔子在太庙中见有一件祭器倾斜地放在那里,就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一种什么器皿?”守庙的人说:“是敬劝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劝酒之器,不能装得太满。装得太满,就倒覆;太虚空了,也不行,也要倾倒。只能装得不多不少,适得其度,才能立得住。”守庙人说:“不错,就是这件器物。”孔子让同去的子路取些水来,当场做了试验,其情形果然如同孔子所说的那样。
通过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孔子是何等地好问好学,博闻强记。
由于他的这种汲纳百川、不耻下问的求学务实精神,所以才成为儒家的百代宗师,万世师表。
有一次,鲁国权臣季桓子打井,从地下挖出一个陶土罐,罐里有个东西颇像羊。季桓子为了试试孔子是否博学多识,便派人告诉孔子说,他打井得到一条狗。”孔子听了连忙摇头说:“不是狗,是羊!据我所知,木石之怪物是夔和魍魉,水中的怪物是龙和罔象,土中之怪物是土贲羊。其状像羊,而无雌雄之性。”来人回去如实禀告,桓子叫人去检验,那羊果然没有性器官。
还有一次,吴王夫差打败越国,拆毁了越国的都城会稽,在地下挖得一根大腿骨,竟像车辕子那么长。吴王很是奇怪,派人去问孔子,是什么人的骨头如此的长大?孔子说:“当年大禹治水成功,会合天下诸侯在会稽山,只有防风氏迟迟不到。迟来之后,大禹盛怒,命人将他推出去正了刑法。此人的个子高,所以他的股骨就像车辕一般地大。”来人问:“防风氏是镇守何处的诸侯?”孔子说:“防风氏是汪罔族的国君,守土在封、禺之山(在今天的浙江省吴兴市),夏、商时候,称其为汪罔,在周时称之为长翟,其国人都是高个子。”来人问:“人高到什么程度?”孔子说:“僬侥国的人个子最小,只有三尺左右,人都称其为小人国。而汪罔之人,要比他们高出十倍。”来人回去量量那根骨头,又反复地测算了一下,果然是三丈有余,”于是,人们无不惊叹地说:“孔子,真是圣人呀!”
孔子虽有如此渊博的学识,但早年的钻研则主要侧重于礼仪、制度、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上,特别是对于礼尤为重视,他曾经说过:“克己复礼,为仁。”那就是说,只要人们都能克制自己欲望,一切复归于礼仪制度上来,天下就会充满仁义道德了,就可以实现《礼运篇》中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了。为此,他编撰了《礼记》,又编定了《诗经》、《尚书》和《春秋》等书,作为通用教材对三千弟子施教;同时,也用此对各国君臣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他对于《周易》并未十分地注意,只认为那不过是一部占筮的书而已。一般地来说,孔子对于祭祀的礼仪虽然十分考究,但并不迷信,他把祭祀天、地、祖先,只认作是维持社会制度、维系人们伦理道德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他的弟子们对他的评价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他的学生问他人死之后的事,他很厌烦地说:“未知生,焉知死!”对于用占卜形式来决定和决疑国家大事,他虽无异议,但也并没有像周公那样看到它的重要意义。这从他与弟子漆雕凭的一次对话中就可以看出。有一次孔子闲居,他问漆雕凭说:“你奉侍过藏氏家祖孙三世,你看他家谁最贤?是祖父藏文仲呢,还是儿子藏武仲呢,还是其孙孺子容呢?”
漆雕凭说:“藏家有一灵龟,文仲时三年用来占卜一次;武仲时三年占卜二次;孺子容则三年占卜三次。这是我所见到的,至于贤与不贤的事,我识断不了。”孔子很赞赏漆雕凭的言谈,夸奖他“言人之美也隐而显,言人之过也微而著。”就是说用一件小事,就说出他们三人之中谁更贤了:文仲三年一卜当然是大贤,武仲次之,孺子容只知占卜,何贤之有?
但是到了晚年,特别是五十岁以后,他才发现文王与周公所编定的《周易》真是博大精深,邃密通明,洞鉴今古,奥妙无穷,其意义甚至远在考证一种理想和社会礼仪制度之上。所以,他后来非常重视《周易》,在他最后确定的六种经书教材——《易》、《书》、《诗》、《礼》、《乐》、《春秋》中,反而把《易经》放在六经之首位。
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几乎到了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地步。那时候的书都是用漆:写在竹简之上的。那些竹简每到独立成策后,便在中间打上孔眼然后用牛皮绳子穿起来。每一篇章扎成一捆,称之为一策,这个策字发展到后来就成为册字了。穿竹简的牛皮绳子叫作韦。孔子由于经常翻动《周易》的书简,时间长了,次数多了,竟然将牛皮绳给磨断了。书简散乱了之后,孔子又找来牛皮绳子将它重新穿连起来。后来看的次数多了又将牛皮绳给磨断,断了再穿连起来。如此往返,以至于牛皮绳断了三次。所以后来司马迁在作《史记》时,称赞孔子钻研《周易》的精神是“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越读,越觉得《周易》的内容博大精深,精彩绝伦,深深地佩服文王、周公在编定《周易》上的大智大慧,远见卓识,对于他们所编撰的饱含哲理的卦辞、爻辞,更是赞不绝口。但是,他也发现《易经》中有些地方尚还未能脱尽古奥,还有尚未能疏通开那些幽晦深邃的地方,还有尚未能摆脱尽朴素的天道思维的襁褓。所以,他感叹地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彬彬矣!”那时,他的年纪已经很老了,他感叹地说,老天如果能够让我再多活几年,我一定让《周易》尽脱掉朴素的外衣,变得更加文质彬彬,典雅辉煌起来。
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晚年时候他果然尽竭了全部精力,把功夫都用在发微显幽地阐发诠注《周易》上来,使其脱尽质朴,变得更加文质彬彬起来。他首先对那些卜辞做了增述,对于各卦的深藏都更加明确地判断出清晰的经纬来,申明出由古通今的千秋大义。同时,他又考证了八卦的产生、发展与其演化的历史过程,说明了八卦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最后综合地论证了六十四卦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孔子对《周易》的阐发增补共有十种论述:即《上彖》、《下彖》、《上象》、《下象》、《系辞上》、《系辞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对于此十种文字,后人统称为《十翼》,也称之为《易传》,与文王、周公所编的《易经》合在一起,经、传并传,日月共辉。
《上彖》、《下彖》,都是判断各卦的卦理、卦德,阐明八卦经纬大义的。因为,文王编定的《周易》,将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编,前三十卦为《周易上经》,后三十四卦为《周易下经》,所以孔子对卦义的阐明文字,也依序分为《上彖》、《下彖》和《上象》、《下象》等两个部分。
《上象》、《下象》是根据各卦图形结构的形象来说明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道理和道德修养的。因为重卦的图形结构是由六条线所组成的,每条线即是一爻,所以《卦象》多用于爻辞上;但也有几十条是用于解释卦名、卦义的。对解释卦辞、卦义的,称作为大象辞,对于解释爻辞的称作为小象辞。
《系辞上》、《系辞下》,是考证八卦的产生、发展与其演化的历史过程的,它阐明了八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以及八卦在各个历史时期里的重大作用,也具体讲到了占筮方法,也选择了部分最精湛的爻辞做了深入一步的阐发。
《文言》是专对乾、坤两卦的重点解释。孔子认为,乾、坤两卦是《易经》的关键,对它的深入阐发,具有着提纲挈领的示范作用。
《说卦》是说明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及其特性,并综合地阐述了八卦由于编组重叠从而推演成六十四卦的构建原理。
《序卦》是论证六十四卦排列的不可更移的次序及其相互之间的辨证关系。
《杂卦》是打乱了《易经》的排列次序,单抽出一些相反相成的卦,或是相交相感的卦,着重地从卦理和卦名上系统地来论述和阐发这些卦的深远含义。
当然,古往今来也有一些学者考证说,《十翼》文章不是孔子写出来的,因为其中有不少地方还保留有“子日”、“子云”之类的话,从而断定《十翼》是孔子的门生,或者是门生的门生以及后代儒家学者所编撰的。这同说八卦不是伏羲造的、重卦不是神农造的、卦辞不是文王编的、爻辞不是周公编的一样,虽然都能举出些例证,并讲出一些道理来,但都不能改变整个大局。因为孔子钻研《周易》并为《周易》作诠释,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至于其中有“子日”、“子云”之类的话,那只能证明有些话是孔子门生做的笔录和追忆,这正像《论语》中有许多“子日”、“子云”之类的话,不能改变《论语》是孔子所著这一铁的事实一样。
孔子的《十翼》文章一出,果然就使得《易经》如龙生风,如虎添翼,使其更加彪炳灿烂,辉映千秋,使得它如同胁下生出双翼一般,飞翔得更高更远,上下四方,古今中外,几千年来没有什么比它更为广为流传的了。不但是在中国,几乎世界各地都在研究《周易》之学,并把它应用到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之中。
无论是在战场、商场、文场、戏场、工场、农场,无论是在什么场合之中,人们都能听到《易经》中所讲的话,都能看到《易经》所阐发的事理。
正像伏羲和神农对于创造八卦和六十四卦有着无法估量的大功大德一样,孔子对于《易经》的创建与传播也同样有着无法估量的大功大德。正是由于孔子的阐发诠释,并把它作为六经之首,凭着儒家在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崇高威望和绝对的垄断地位,《易经》才得以千古流传,成为朝野上下人人必读和争读的经书,才得以不断地弘扬光大,传播于五洲四海,变成为世界上人人尽知的一部奥妙精奇的文化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