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运说:“这里是什么地方,说粗说细?”抬手又是一掌。
太岁头上敢动土,这就是临济宗的门风。临济宗被人称为“临天下”,确实是君临天下。佛爷佛祖我都敢骂,你小小沙弥、一个人王岂奈我何?
其本意,不外是我佛下生时的名偈——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宣宗作为人王,可能会受到启发,知道法王的一点“厉害”了。
后来宣宗又挨了希运一掌。宣宗在百丈那里参禅,很有心得,跟希运是师兄弟。一次,两人到外面玩,看见一条瀑布。宣宗一见,诗兴大发,说:“咱俩作首诗吧,你先说。”希运随口念了两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宣宗接着念出下两句——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希运一听,上去又是一掌。他可能不满意宣宗诗中的帝王思想。宣宗后来还俗,作了皇帝,成就一代中兴的伟业。他学佛对帝业还是有帮助的,只是做不了佛,境界还差许多,希运为此给他一掌。而他也受得起这一掌——作皇帝后,虽然记得希运这个沙门粗鲁,自己挨过他的巴掌,但又知道他确实有证悟,在他圆寂后,就封他为“断际禅师”——宣宗气魄也不错。
黄檗希运不讲解经书义理,不标明本宗大意,不教导入门方便,一切凭弟子自悟自修,他本人却随心所欲,想动手就动手,想呵斥就呵斥。这种方法只接引上根之人,中下流人都望尘莫及,流弊自然免不了。《五家宗旨纂要》概括临济宗风说——“临济家风,全机大用,棒喝齐施,虎骤龙奔,星驰电掣。负冲天意气,用格外提持;卷舒纵擒,杀活全在。扫除情见,迥脱廉纤。以无位真人为宗,或棒或喝,或竖拂明之”。
希运草创一宗规范后,他的弟子义玄(?~867)在镇州(河北正定)
建立临济禅院,高扬本家宗风,正式创立临济宗。传承经久不衰,两宋时还分化出杨岐和黄龙两派。而义玄因为临济院的关系,被时人呼为“临济义玄”。
临济义玄俗姓邢,曹州南华人。从小就想出家,落发后最喜欢禅宗。
初到黄檗那里,修行很纯一。
那时睦州和尚是第一座,问道:“上座在这里多少年了?”
义玄说:“3年了。”
睦州问:“参问过吗?”
义玄说:“没有。不知道问个什么?”
睦州说:“何不问问堂头和尚,什么是佛法大意?”
义玄去问黄檗希运,还没问完,黄檗就打。
义玄下来,睦州问:“情况如何?”
义玄说:“我还没有问完,和尚就打,我不明白为何。”
睦州说: “再去问问。”义玄又问,黄檗又打。共问了三次,打了三次。
义玄对睦州说:“承蒙您激励我问法,也承蒙和尚多次赐棒,只是恨自己有障缘,不领会师父的深意。我告辞了。”
睦州劝他去黄檗那里辞行。黄檗说:“你去请教大愚禅师吧。”
到了大愚那里,大愚问:“哪里来?”
答日:“黄檗那里来。”
大愚问:“黄檗说什么来?”
义玄说: “我问佛法大意问了三次,三次被打。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过错。”
大愚说:“黄檗这么老婆心切,是为了你解除困惑。你还来这里问有过无过?”
义玄马上领悟,说:“原来黄檗也没有多少佛法。”
大愚一把抓住义玄,问:“这尿床鬼子,刚才还说有错没错,现在竟说黄檗没什么佛法。你见到个什么道理,快说!快说!”
义玄也朝大愚腋下打三拳,大愚推开他,说:“你老师是黄檗,关我什么事。”
回去后,黄檗一见就问:“这汉子来来去去的,有个完吗?”
义玄说:“只为老婆心切。”于是行礼,站在一旁。
黄檗问:“到哪里去了?”
义玄说:“昨天承蒙和尚慈悲指示,参访大愚和尚去了。”
黄檗问:“大愚说什么了?”
义玄如实相告。黄檗说:“这大愚老汉多嘴,他来了我非痛打他一顿不可。”
义玄说:“说什么来了再打,这下就打。”出手朝黄檗就是一掌。
黄檗说:“这疯癫汉,敢到这里来捋虎须!”
义玄就大喝一声。黄檗马上叫侍者领义玄去参堂。
黄檗一次带大家去干活,义玄跟在后面。黄檗回头见义玄两手空空,就问:“你的镢头呢?”
义玄说:“被有个人拿走了。”
黄檗说:“你过来,跟你商议个事。”
义玄走过去,黄檗竖起镢头说:“就这个东西,天下人都拿不动。”
义玄一手夺过来,说:“为何却在我的手里啊?”
黄檗说:“今天有人带大家干活了。”说完抬脚就走,回方丈去了。
不久,义玄学法完毕,告别黄檗,行脚天下,到了少林寺达摩塔。
塔主问:“先礼佛还是先礼祖?”
义玄说:“祖师和佛,我都不礼。”
塔主怪问道:“祖师和佛跟长老有什么冤仇?”义玄不答,拂袖而去。
后来在镇州创临济院,声势大振,使临济宗成为流传最广最久的一派。
临济义玄的法门,有三玄三要、四料简、四照用、四宾主。
临济说:一句话必须具备三玄门,一玄门必须具备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但是三玄究竟指什么,临济没说,要大家自己领会。
据后代的荐福古则说,三玄,是体中玄、句中玄、玄中玄。大意和云门三句差不多。云门三句是“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体中玄的意思是,说话要发自真实心体,相当于“函盖乾坤”;句中玄,是指说话巧妙,不为言辞所束缚,相当于“截断众流”;玄中玄,是指说话发自心体而又不住于心体,利用词句而又不为词句框住,极尽玄妙,相当于“随波逐浪”。
三要是什么,临济也没有明说,宋代的汾阳善昭(临济第五代弟子)
有个解释。他说——
第一要根境俱忘,“根境俱忘绝朕兆,山崩海竭洒飘尘,荡尽寒灰始得妙。”
第二要随机应变,“钩锥察辩呈巧妙,纵去夺来掣电机,透匣七星光晃耀。”
第三要返照自性,“不用垂钩并下钓,临机一声楚歌声,闻者尽教来返照。”
三玄三要很难分开,但总归一句话是“得意忘言”。这些解释是否合临济原意,可以研究。
四料简很有味道——“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夺人是破我执,夺境则破法执。这就是说,有时候只破我执,有时候只破法执,有时候两执都破,有时候都不破。要说做法,倒也简单:对我执重的人,只破我执;对法执重的人,只破法执;我执法执都重,就都破;我执法执都没有,见解出格,这种人是上根器,不用去破什么。靠灵活运用,关键是看来人的根器,这就难了,没有法眼慧眼,是模仿不到手的。
四照用和四宾主跟四料简相通。照是夺境,破法执;用是夺人,破我执。如是分先照后用(夺境)、先用后照(夺人)、照用同时(人法俱夺)、照用不同时(人法俱不夺)四种情况。宾主关系倒没有一定之分,不一定禅师就是主、学人就是宾,而是看具体情况。宾主相见,就有言语往来。一种是宾看主,学人是悟了道的,问禅师一个问题,禅师却不明白,在那里装模作样,给人说法,放不下。一种是主看宾,禅师是明白人,不说什么;学人问什么,禅师就破什么,学人不明白,死抓住不放。
第三种是主看主,禅师和学人都是明白人。比如学人说一个清净境界,禅师知道底细,却把它扔到坑里;学人就夸道:“太好了,善知识!”禅师却说:“呸!不识好歹!”学人就礼拜禅师。第四种是宾看宾,禅师和学人都糊涂。学人戴着枷锁,请善知识解开,善知识却乱解,等于再给安上一副新枷锁,学人还挺高兴。
临济的弟子学他喝,临济不高兴他们鹦鹉学舌,就说:“你们总学我喝,我今天问你们,假如有人从东堂出来,有人从西堂出来,两人齐喝一声,这里分得出宾主来吗?要是你们分不出来,以后就别再学我喝。”
别人也有担心的。有一次临济和王常侍到僧堂,王问:“这一堂僧人还看经么?”
临济说:“不看经。”
王问:“还习禅么?”
临济说:“不习禅。”
王常侍问:“也不看经,也不习禅,究竟作些什么?”
临济说:“总教他们成佛作祖去。”
常侍就说:“金屑虽贵,落眼成翳。”
临济却说:“我要说你是个俗汉。”
临济是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戚杀亲戚,真个是天下莫予毒也。而其实王常侍的话也很有道理,临济自己也早就知道这些道理,他们大概是各有所思。
临济坐化之前,对弟子们说:“我灭后,不得灭去我的正法眼藏。”
当时弟子三圣慧然出来说:“怎么敢灭掉和尚的正法眼藏?”
临济就问三圣:“以后有人问你,你对他说些什么?”
三圣听罢,就大喝一声。
临济叹道: “谁知我的正法眼藏,竞让这瞎驴灭掉了!”说完端坐而逝。
三圣慧然是临济的大弟子,临济对他居然如此不满意。佛法流传到现在,都说是末法时代,并且有根有据,说是“佛说”。可是我佛也说过如来不灭,随众生心,循业发现。是我们自己慧眼不开,还是我佛之法到了末时,任凭我们怎么看,都看不见了?再说,佛法何处是头,何处是末?
何法是正,何法是像,何法是末?慧然喝得不对,就要怪临济喝错了吗?
假如一切都在师父,那么师父成佛,我们为何就不成佛?
临济有大弟子20多人:比如兴化存奖、宝寿沼、三圣慧然、魏府大觉、灌谿志闲、涿州纸衣、定州善崔、镇州万寿等人。兴化存奖影响最大,后世传播临济法脉的许多人都出于兴化存奖门下。
5.和风洒细雨(曹洞宗)
“临天下,曹一角”,“临济将军,曹洞士民”,都是禅宗史上对临济宗和曹洞宗的描绘。天下和一角,指影响范围的广狭,也有个气势大小;将军和士民,主要指宗风,一个像将军一样大刀阔斧,一个像老农一样精耕细作。宋代智昭所集的《人天眼目》称:“曹洞宗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
六祖慧能下面主要分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系。前头的沩仰宗和临济宗属南岳怀让一系的二叶。行思一系有三叶: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曹洞宗的开创者是良价(807~869)。
良价的师父是云岩昙晟(782~841),昙晟的师父是药山惟俨,惟俨的师父是湖南衡山的石头希迁(770~790),希迁的师父就是青原行思。
所以良价是行思的第五代传人。
曹洞宗的名字来自于说法的洞山和曹山。良价在昙晟那里得心印后,开头住在江西新丰山,后来转到高安洞山(在江西),世称洞山良价,徒众500,得法弟子26人,有大弟子云居道膺和曹山本寂等。本寂(840—901)得法后,在抚州(江西临川县)的曹山弘法,人称曹山本寂,参学者300,得法者14人,后世就有曹洞宗之名。但是本寂一脉再传四代后就后继无人,曹洞宗的继续传承还是靠道膺一脉。
昙晟先在百丈那里学习20年,没有悟道。转到药山惟俨门下后很快就悟了。
后来药山考问他:“听说你会耍狮子?”
昙晟说:“是的。”
“能耍几出?”
昙晟说:“六出。”
药山说:“我也会。”
昙晟问:“大师能耍几出?”
药山说:“一出。”
昙晟马上说道:“一就是六,六就是一。”
药山惟俨很高兴,就传法给他。
昙晟后来在云岩山授徒,传法给良价。
良价是会稽(浙江绍兴)人,俗姓俞。从小出家,读《心经》读到“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懂,就用手摸着脸面上的眼耳鼻舌,去问院主。院主也答不出来,说:“我不能做你师傅,你去参拜灵默禅师吧。”于是往五泄山(浙江诸暨)参拜灵默禅师,可惜灵默不久迁化了。良价21岁,往嵩山受具足戒,开始游学四方,首参南泉普愿禅师。
南泉正在准备设斋祭马祖道一,对大众说:“明天就是马祖忌日,不知道马祖来不来?”
大家都不说话,良价开口了:“等有伴就来。”
南泉就夸奖他:“这个人虽然是后生,却很值得雕琢。”
良价听了并不领情,说:“和尚莫压良为贱。”心想:我良价可不是贱货,天生宝物,何须雕琢?要卖个好价钱才行。
“六根全无”的困惑,后来转成“无情说法”,良价很纳闷:无情之物,草木瓦石,怎么能说法?他离开南泉后,去参拜沩山,见面就问:“不久前听说南阳慧忠国师主张‘无情说法’,不知奥妙在哪里?”沩山给他多方启发,良价总是不懂,沩山劝他去参云岩昙晟。
良价问云岩:“无情说法,谁能听到?”
云岩说:“无情能听到。”
“那,和尚能听到?”
云岩说:“我要是能听到,你就不能在这里听我说法了。”
“我为什么听不到呢?”
云岩把手中的拂子竖起来,说:“能听到吗?”
“听不到。”
云岩说:“我说法你都听不到,又何况无情说法呢?”
以前问沩山的时候,沩山也竖起拂子,良价不懂,这回懂了。
“那,无情说法,出自何典?”良价还要问。
“出自《弥陀经》,经上说: ‘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你没见过吗?”
良价一时大悟,作了一首偈子一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方得知
可以用眼睛听,的确稀奇。原先不懂六根全无,现在悟得六根互用,悟得遍身是眼、遍身是耳、遍身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悟得六根在身上任何一处都是金有。快入华严全息境界了。法藏给武则天讲过金狮子,佛陀在《楞严经》里也讲过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如来藏,不但遍身都是,而且宇宙十方任何一处都是。无情说法,无情听法,就不稀奇了。一个全有,一个全无,“好像”电子计算机的逻辑电路开关一样。
后来良价告别云岩,过一条河,在水中看见自己的影子,忽然大悟,又作了一首偈子——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契得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