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38197400000002

第2章 做事智慧(1)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②。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不自以为有见识,才能见识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才能大功告成。不自高自大,才能得以长进。

正因为与世无争,所以天下没有能与之竞争的。

古人说“委屈反能保全”,怎么能是空话呢!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

①“不自见,故明。”“自见”是自我表现。“明”是显露出来。句谓,不自己显露才能显露。

“不自是,故彰。”“是”是对的、正确的意思。“彰”是明理。句谓,不自以为是才能明理。

“不自伐,故有功。”“伐”是夸耀,“功”是功劳。句谓,自己不吹嘘,人家才会认为你有功劳。

“不自矜,故长。”“矜”是骄傲自大。“长”是大家以你为长。句谓,不自高自大,大家才愿意听你的,让你为长。

②“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句是对“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总括,意思是说,这些例子足以说明,自己去争就都争丢了,自己不争反而都有了。可见,正是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哪个人能与你争。

老子认为“自我”的表现全在“四自”: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一个人只有做到不自夸,也不损人,才会得到别人的赞扬、拥护和爱戴。

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的成绩从不夸耀,心中也就没有功过的概念,自然也就不会骄傲。一切都能做到顺应自然,淡然而宁静。他们不会与人进行残酷的你争我夺,始终和大道合为一体。万物皆源于大道,知大道的人也就拥有了宇宙万物,还有什么要争夺的呢?

得道之人不与人争,不争也就没有得;没有得,也就没有失。

没有得失,也就无所谓患得患失,没有患得患失也就没有痛苦的折磨。没有痛苦是美好的人生,这是不与人争夺的结果。

委曲求全是一条智慧的处世方略,这是解悟大道之人的行为,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德。

萧何是最早支持并参与刘邦起事的亲信,在反秦灭楚兴汉的事业中立有大功,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将他排在功臣之首,并给了他可以佩剑从容人宫朝见的特殊待遇,以示恩宠。

后来韩信被诬为谋反,当时刘邦率兵出征在外,是萧何为吕后设计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心头的一大患,萧何由此从丞相提升为相国,封地增加了五千户,还给了五百名士卒作他的警卫。

朝中大臣无不向他表示祝贺,只有一个叫召平的秦朝遗老独去致哀,对萧何说:“你不日将有大祸临头了,如今主上风餐露宿转战于外,而足下坐镇京师,并未立有战功,主上之所以给你增加封地、设置卫队,是由于韩信刚刚谋反,主上对你心存怀疑,以此加以笼赂,并非是对你的宠信。请足下让出封赏不要接受,并将自己的家产拿出来资助前方军队,主上必然高兴。”

萧何认为他说的十分有理,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又过了一年,英布谋反,刘邦又一次率兵出征,却从前线一再派使臣回京师打听萧何在干什么。萧何以为皇帝出征在外,他便尽心尽责地安抚百姓,筹备粮草,输送前线,如同他多年来所作的那样。又有人对萧何说道:“足下不久将有灭族的大祸了。足下如今位为相国,功列第一,官不可再升,功不可再加,可足下自入关中十几年来,甚得民心。

如今主上派使臣来打听足下的情形,是担心足下名声太大,对他构成威胁。足下何不到处压价买田,高利放债,使民有怨言?只有如此,主上才会对你放心。”

萧何听从了他的意见这样做了,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当刘邦班师回朝时,老百姓纷纷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刘邦一点也不怪罪萧何,反而将老百姓的状纸交给萧何,笑着对他说:“你自己处理去吧!”

一次富兰克林到一位前辈家拜访,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一边看着比正常标准低矮的门。

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刻刻记住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不要忘了。”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看成最大的收获,牢牢记住了前辈的教导,并把谦逊列入他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中。

在厚重坚固的“门框”前面,暂时的低头并不意味着卑屈和降低人格,更不表明失去原则和自尊,而是一种艺术的处世方法和智者的表现。

能屈能伸,刚柔兼济,从来不失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气度和风范。一时的低头是为了长久的抬头,正如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①。大小多少,抱怨以德②。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③。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做那些别人还没觉察就该做的工作,办那些还没发生事故之前就该办的事,体味那些没有散发出气味之前的气味。要把小的征兆当成大事,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用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

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①为无为,以“无为”为“为”。事无事,以“无事”为“事”。味无味,以“无味”为“味。”这三句都是未雨绸缪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能等闹大了才去解决。“无为”是还没有做以前。“无事”是还没有发生事以前。“无味”是还没有散发出气味以前。全章都是在论证这个观点,全章要说明的内容就是这三句的内涵。

②大小多少,大其小,多其少;换言之,即对小者少者,要当作大者多者对待,不能掉以轻心。

“报怨以德”即以德报怨。德指恩德,是用给人恩德的做法去回报别人的怨恨。这也是提前清除大祸的做法。

③图,谋。作,起也,始也。

老子认为:无为的含意,其实是说做任何事都不要掺杂进自身的主观意志在内,不要妄图用自身的主观意志去改变事物的客观属性,而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能够不把自身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行为之中,也就做到了自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讲的自然无为实际是在讲一种自我修养的思想境界——一种抛弃主观而顺从客观的思想境界。

老子在这里主张的是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事变少,少事变无,以德报怨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妥协和调和的世界观,老子的哲学实际就是一种调和的哲学,老子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对抗与斗争的。但老子也看到世间之事客观上永远无法逃避矛盾与斗争的存在,因此他希望把矛盾与斗争从激烈的对抗拉回到相对平和,希望矛盾与斗争在其刚刚萌生就予以消除,并通过谨慎小心的做事而不产生新的矛盾与斗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说的是处世的一种境界。每当有事发生的时候,你只要找到客观规律,不需要你在主观上强加什么,你只需要去“发现”和“明白”,然后找出恰当的解决方法。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困难的事情要从易处着手,实现事业要从细微人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人手,所以善于做事的人从来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事。轻易的允诺是不足信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会遭到更多的困难。所以聪明人遇见事情总是把它看得很艰难,因此最后反而没困难。

老子这种处理困难要从易处人手,实现远大目标要着眼于细微的方法对我们有很大启示。如果我们一味地抱怨问题太多困难太大,那么,不仅解决不了存在的问题,还会丧失很多发展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细微着手,这样大事慢慢就会变成小事。

秦始皇将要进攻楚国,先询问年少气盛的将军李信:“我想要攻取楚国,你看需要多少人?”

李信问答:“最多不过二十万人。”

秦始皇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说:“王将军,你真的老了,怎么这么胆怯?李将军果然年轻勇敢,他的话很有道理。”

秦始皇任命李信为统帅,派给他十万军队;王翦因不被信任,称病辞职,退休于频阳。

不料李信勇而无谋,导致秦军全军覆没。秦始皇万般无奈,亲自骑马来到频阳,向王翦道歉说:“寡人由于没有采用将军的意见,李信果然辱没了秦军。听说现在楚军日渐向我国进逼,将军虽然有病,难道忍心置寡人于不顾吗?”

王翦推辞道:“老臣既衰且病,请大王另择贤将。”

秦始皇说:“你别推脱,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王翦说:“大王如果迫不得已而一定要使用老臣,臣还是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这一回答应得十分痛快:“一定按将军的意见办。”

于是,王翦统率了六十万大军,秦始皇亲自送至咸阳郊外。王翦在出发前,向秦始皇请求大量田园房宅的赏赐。秦始皇说:“将军快出发吧,你还怕会受穷吗?”

王翦说:“为大王统兵打仗,有再大的功劳也不会封侯,因此趁着现在大王还用得着臣,臣也好及时求得田园等赏赐以传给子孙。”

秦始皇大笑。王翦出发已走到了潼关,还先后五次派使臣回来请求赏赐。有人不解地问道:“将军求赏也未免太急了点!”

王翦说:“你们哪里明白,秦王心地狭窄而又多疑,如今他倾全国的兵力交付于我,我若不为子孙请求田宅,岂不令秦王怀疑我吗?”

有两个大学生前往同一个公司应聘同样的业务经理职位,老板看了两人的简历,他们都非常优秀,名牌大学毕业,专业也对口,因此一时难以取舍。转念之间,老板问了个问题:假如你被录用,一年可为公司带来多少销售额?有多少利润?”

第一个人拍着胸脯回答:“我有信心每年为公司带来1000万元的销售,利润率在50%以上。”

第二个人则回答:“本人估计能给公司创造200万元的销售,至于盈利嘛,大概在20%左右吧,但也不可能亏本,亏本确保不超过5%。”

结果第二个人被录用了。老板这样解释:两人都算得上是高才生,笔试的成绩也差不多,但是第二个求职者的回答简单明确,数据相对比较实在,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前者明显在自我炫耀,夸大其辞,几千万的销售额难以达到不说,现在这市场行情哪能保证50%利润空间,而没有亏本的风险呢?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②。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局面安全的时候容易控制,事变还没有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在脆弱时容易消解,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消散。在没有发生之前预先做好处理,在没有形成****之前加以治理。

①安,稳定,指末乱之时。持,维持。兆,始,萌发。谋,筹划,指对付而言。脆,柔脆,指细微之时。泮,散,消除的意思。这四甸均指灾殃****而言,当社会还稳定之时容易维持,当灾殃尚未萌发之际容易对付,当它还脆弱之时容易消除,当它还微小之时容易解决。

②“为之于未有”二句,意思是当灾殃还没有出现就把事情办好,当****还没有发生即进行治理。《战国策·楚策》苏秦说楚威王曰:“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苏秦似用老子之方,后二句是很好的补充。

老子告诉人们如何透过事物的现象而捕捉其本质。他认为,所有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事物都有它的萌发时期,萌发时期的事物正处于柔弱阶段,如果人们善于把握事物的这种规律,就能够防患于未然,把不利的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做事就会注意把握“提前量”,就会避免出现“事后诸葛亮”的局面。

起初,当霍氏家族日益奢侈骄纵之时,茂陵徐生就说:“霍氏家族一定会灭亡。须知骄侈就会不谦逊,不谦逊就会欺骗主上,欺骗主上,就是走向叛逆的道路。而且,高居众人之上的,众人就会寻机谋害他。霍家独览朝政的时间太久,寻机谋害他的自然比比皆是。天下人本来就想谋害他,而他们自己又倒行逆施,不遭灭亡,还会怎样?”

于是,徐生就给皇帝奏书说:“霍氏家族的权势太隆盛了,皇上既然钟爱厚待他们,就该随时对他们有所节制,不要使他们走向毁灭。”

三次上书,他都是只报与皇帝,而没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