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快乐教育学
38187900000009

第9章 进行感官教育,让孩子快乐地活跃身心(1)

为什么画家辨别颜色的能力特别强?为什么音乐家辨别音色的能力很强?因为他们的感官经过训练后变得很灵敏。感官也是需要训练的,如果孩子的感官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一定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如果孩子的各种感官都被训练得很好,一定会有更强的能力,甚至可以培养出孩子的特长。

家长是孩子感官训练的主要引导者。所以,家长要从小多为孩子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使用各种办法使孩子各种感知能力逐步加强,可以更好地领会大自然,更好地领会他人的意思,从而对事物的感受日益丰富、清晰、深刻,为孩子智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感官教育,快乐教育的基础内容

感觉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视觉训练在于帮助孩子提高度量的视知觉,鉴别大小、高低、粗细、长短、形状、颜色及不同的几何形体;触觉练习则是帮助孩子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听觉训练是要使孩子习惯于区分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的训练中不仅能够分辨音色、音高,还能培养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嗅觉和味觉的训练则是注重提高孩子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

有的家长不知道该如何训练孩子的感官,其实训练孩子感官的方法及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例如,在游戏活动中有意增加一些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训练。为训练孩子视觉的敏锐性,可以把环境布置成“森林”,在“树丛”、“山洞”等不显眼的地方,摆些小动物玩具,可以让孩子蒙上眼睛做“猜猜谁在叫”的游戏,或者和幼儿一起玩“听音找东西”

的游戏,幼儿离藏着的东西越近,听到的声音越强;离藏的东西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弱。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机会可以训练孩子的感官。例如吃东西时,可以让孩子描述食物的味道。平日带孩子去公园散步、游玩,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什么在叫?”“哪儿飘来了香味?”

随时启发孩子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周围的一切事物,幼儿感知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发展。

训练孩子的感官还应注意根据具体情况由易到难地进行,要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当然在发展孩子感知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要使他们在充分获取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发展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思维能力,发展用连贯、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和记忆、开展想象的能力,使孩子成为聪明的人。

以下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感官教育的回忆:

童年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玩“瞎子抓人”的游戏,非常有趣。

在只有三口入的现代家庭,参加游戏可没这么多人,但一样可以玩。这不,我和孩子玩起了“盲人摸东西”的游戏。

“我先蒙住你的眼睛。”说着我拿起冬天的围巾给孩子蒙住。之后,我找来小瓶盖,让他猜。

他把盖子拿在手里摸了摸,说:“是盖子!”

接着我从厨房捏了一点儿盐粒,叫他摸。

这可难了,他的几个手指把盐粒捏了又捏,说:“是糖吧?”

“不对,哈哈。”我又把白砂糖放入孩子另一只手中,好让他有个比较。

见他猜不出,我本想提示他尝一下味道,没等我开口,儿子自己把东西放到嘴里尝起来了。

“哈哈,那是盐巴,这是糖!”他乐得合不上嘴。

轮到我蒙上眼睛猜他放入我手心的东西了。这东西绵绵的,细如粉末,猜的泥土、各种调味品都被他否定了,这可惨了。

“哈哈,猜不出了吧。”

我一急,把这粉末样的东西放到嘴里尝了一下:“呀!是什么东西,呸呸呸!”

“是蚊香的灰!”儿子大笑。哇!亏这小子想得到!我摘下围巾,看到儿子一脸的坏笑。

后来,我和他玩“盲人走路”的游戏。

蒙上他的眼睛后,我说:“你往前走,感觉走到门槛时,就停下来。看你是否真的到了门口。注意,你的手和脚不能碰其他的东西。”

儿子开始走了,哈,这家伙竟然走过了头。

于是重来一遍,这回,还没到门槛就停了下来!

于是又重来,走了四五次,渐渐地,他能够准确判断门槛的位置了。

这位母亲用游戏来锻炼孩子感官能力的方式,既好玩又有效,值得我们每位家长学习啊。关于感官学习,有教育专家指出,感官的学习是要帮助孩子对教具有更好的认识,可以让你了解孩子能把握多少吸收多少,才能落实你的训练。学习三阶段的次序和具体做法,是按以下的次序进行:第一阶段:本体的认识——其目的是在建立实物和名称之间的关系(先由物体——名称)。譬如家中用的由小到大,可以装在一起成套的糖果盒,就是很好的教材,父母亲用双手拿起整个盒子向孩子说:“这是红圆形的糖果盒。”反复地说到你觉得你的孩子了解了“物体”和“名称”之间的联系为止。

第二阶段:对照物的认识(由名称到实物)。母亲要确知前一阶段的效果如何,就对幼儿说:“请把那个红色糖果盒拿给我。”一面以期待的眼神盼望幼儿正确地拿给你为止(当然你得有两个以上不同颜色的盒子)。

第三阶段:类似物间的辨别(事物的确认和辨异)——当幼儿已经了解红色糖果盒并记住了这个名称之后,就指着各种类似物问幼儿说:“这叫什么?”他应该答出正确的名称“这叫×××”。假若答不出了,再帮助他反复说到会了为止(这样也同时训练了语言发展)。以上这些原则或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第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来看,虽是极为新鲜但颇困难,因为小头脑中对于红色盒子、糖果,都不一定有深刻的印象。

所以父母要有百分的耐心,十分用心来做这件事才行。

此外,家长必须注意孩子的年龄和他心智发展的程度,应该依照年龄层次的感官发展的敏感状况,以及孩子的实际情况,谨慎地思考策划,干万别着急!同时也要记住,现行的每一步骤,都关系到下一个步骤的进行,所以必须按照进展程度的模式去进行。

总之,训练孩子感官的方法有很多,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和每个家庭各自的条件,家长应该为孩子选出最适合的培养感官的方法,并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训练,孩子的感知能力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进行细节教育,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观察是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细致是培养观察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发现特点是观察的目的。

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没有把观察力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最大的弊病就是抑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

巴甫洛夫说过,在你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并非一日养成。比如,艺术家有一种艺术家特有的眼睛,人们认为是白色的墙壁,画家的眼里却认为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博物学家能一眼认出动物、植物的种类,检测员则能从建筑物的外形上识别其不同的结构。当你沾沾自喜地买到一件“十分满意”的商品时,商品质检员一眼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

要让孩子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如果一个孩子不会用眼睛观察世界,那么他就失去了很多自主探究和学习的机会。在直接观察活动中,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和思维会获得深刻的直接经验,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还能够获得求真求实的态度和精神,甚至可以使孩子的人生态度得到健全的发展。对于孩子来说,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窗户,是思维的触角。孩子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对于开发智力也非常重要。

牛顿的孩提时代,对各种事物都喜欢仔细地观察,而且都力图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不懂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夜晚,牛顿仰望天空神往那眨着眼睛的大大小小的星星。心里想,这星星月亮为什么能挂在天空上呢?星星、月亮都在天空转动着,那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刮大风了,狂风旋卷着沙石,人们都躲进了屋子里。牛顿却冲出屋子,独自在街上行走。一会儿,随风前进;一会儿,逆风行走。他要实地观察顺风与逆风的速度差,到底有着何种本质的差别。

像牛顿那样,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观察问题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如,有的孩子写作文“我的妈妈”,他不仅注意到了妈妈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这些现象,还能通过这些现象,发掘出妈妈的内心世界来。有的孩子观察大自然的景色,不仅注意到花草树木、气温云彩以及鸟类的活动、土壤的变化,还能从这些变化中找出哪些景色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哪些景色是寒冬来临的预兆……

父母在鼓励孩子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能力。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父母怎样培养孩子观察能力呢?我们的建议是:

明确观察目的。孩子对观察的任务的了解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越深入,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孩子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转半天,回到家里,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的小鸟,那么,孩子一定会仔细地说出小鸟的形状,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声音的高低等。这样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从中获得更多的观察收获。

激发孩子观察前的准备,特别是有关知识的准备,以便让孩子看得懂;同时要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孩子就会主动去认识事物。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他最熟悉的、最喜爱的、特征比较明显的、容易辨认的事物,激发孩子积极观察的强烈愿望。

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提问:“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孩子们回答:“冬天!”“天气冷了就是冬天了!”孩子们不知道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当他们看到画满金色树叶的大树挂图时,他们才会知道是秋天,但实际的秋天并不像挂图上画得那样夸张,树叶是逐渐变黄的,还有些常绿树也不掉树叶,所以孩子们感受不到像挂图上那样的秋天。如果遇到认识秋天的课程,还是建议大家带着孩子们去实地考察,在野外散步、活动、收集各种树叶的同时,孩子们才会真切地感受到秋天的美。

在培养孩子观察力时,父母应注意多提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观察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使孩子的观察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孩子的观察力主要是靠后天的培养和训练逐渐萌发的,故根据孩子的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生动有趣的观察活动,是发展观察力的有效途径。为了促使孩子不断扩大观察事物的范围和深度,首先要培养孩子观察的浓厚兴趣,即应为孩子寻找能使之好奇的事物进行观察,或孩子对某一件事迷惑不解的时候,给予耐心解释,深入引导,细心观察。从好奇开始,引导孩子观察他们最喜欢的东西,这样孩子会自然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发生兴趣。

让孩子学会倾听,改掉他的“抢话”习惯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起来,光盘、电视、游乐场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在家庭中我们的父母时刻在注意倾听着孩子的表达,可我们的孩子可曾认真地倾听过我们叙事?是我们的教育模式跟不上时代了还是我们的孩子不会倾听了?

老师的问题还没落音,小手举得老高,眼睛发亮,身子直往上窜,嘴里不停地喊着:老师,我、我……一个学生在一片喊声中被叫起,其他的学生不是继续在喊,就是一声叹息。这是低年级课堂中最常见的场面。看上去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参与兴趣很浓。但是细想,不难体会出:这些孩子的目的只为先抢到问题,至于应该怎样回答,别的学生回答了什么,答的正确与否,有价值与否,孩子们都不关注!

这一现象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们没有学会倾听。让孩子们学会倾听是培养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无论是好的学习习惯抑或是行为习惯,都源于最初的倾听。但低年级的孩子由于不随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时间短;直观思维占主导,凭兴趣做事,很难认真地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很难认真地独立思考课本中出现的问题;很难认真地去聆听别人的发言。如果家长长期忽视,很容易造成孩子不会听课,不会思考,不会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杰出人物往往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松下幸之助经营的诀窍之一,就、是“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说:“态度、信仰、感情以及直觉——都或多或少地投入到听的活动中去,从而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