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快乐教育学
38187900000023

第23章 进行处世教育,让孩子快乐地保护自己(1)

纵观人的一生,主要应该做好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处世。做不好人,怎去处世呢?所以,人在孩提时代,一定要受教育,学会如何做人,同时还要学习各种处世本领。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能实现美好愿望,享受幸福人生。

相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宝贝平安长大”是父母最大的心愿,而怎样给孩子们尽可能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帮助他们认识危险,学会保护自己呢?这一章要告诉父母如何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处世教育,同时使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不被他人伤害。

让孩子积极处世,过度保护等于伤害

父母生儿育女,自然就有了爱的责任。而爱的唯一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有了这样高远的想法,对孩子一时的得与失不会太过苛求,而是将爱心变成诚心与耐心,陪伴孩子在坎坷的成长道路上一路向前。爱孩子,既要用心去爱,也要用脑去爱。如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把握好爱的尺度,这才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

在一次中日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中,日本孩子的自理能力远远地高于中国的孩子,记者采访一个中国孩子,问道:“为什么野炊时中国的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能干?”这个孩子一针见血地回答道:“遗传呗!爸爸、妈妈为了让我进个好学校,叫我住在姥姥家里。我姥姥有三不准,刀不准动,电不准动,火不准动。我长到13岁,火柴也不会划。我连家炊都不会,哪还会野炊啊?不是我们不想干而是不会干。”

怕摔着,不让孩子爬得太高;怕电着,不让孩子接触电器;怕累着,不让孩子洗衣服;怕被骗,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家里有了孩子,是不是我们就开始有了这样那样的担心和害怕?

其实孩子很反感父母总是像放风筝那样用绳子牵着他们,他们期望爸爸妈妈不要总是过分地表露出那份担心,否则他们会觉得在别的小朋友面前很没面子。甚至看到别的孩子放心大胆地玩,自己却总是被妈妈管着、陪着,反而产生厌烦,认为是妈妈多事。从客观上说,父母过度保护孩子,不仅让孩子失去了在生活中锻炼的机会,使之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更会让孩子失去建立自信、自尊的机会。而缺乏这种能力的人,不仅照顾不好自己,而且在集体生活中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从根本上说,过度保护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看看下面小丹珍不快乐的原因吧。

5岁的丹珍在妈妈的陪伴下到小公园去玩,在旁人看来丹珍非常听话懂事,很安全地玩着各项游乐设施,可是丹珍的脸上始终没有笑容,最后主动提出想回家。原因很简单,妈妈给丹珍的自由太少,荡秋千,妈妈要求牵着丹珍的手,让孩子像娃娃一样坐着,自己在旁边推;丹珍要求玩单杠,妈妈觉得危险就拒绝了;丹珍玩滑梯,妈妈又在一边指挥,什么时候该下来,什么时候不能下来。在妈妈的全权控制下,丹珍失去了游玩的兴趣,觉得索然无味。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天使,是幸福的宝贝,所以总是呵护备至,然而孩子却一脸不高兴,究其根源就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削弱了孩子的勇气,剥夺了他们生活的乐趣。所以还是松开那双紧抓孩子的手,给孩子自由成长、自主发展的空间吧。对于家长来说,远离“过度保护”孩子的方法有如下几个:

方法一:让孩子学会坚强

我们觉得孩子的所有缺点都是可以原谅的,于是过分顺从了孩子的意愿,对孩子的缺点过分牵就,替孩子包办其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过于保护孩子只能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依赖思想,行为上产生软弱性。作为父母,要让孩子明白面对任何困难,勇敢坚强是唯一的办法,哭泣和抱怨并不能克服困难,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孩子才会变得日益坚强。

冬冬是一个胆小的孩子。有一次,他爬一个小山坡的时候,一步一抬头地看着爸爸,很想让爸爸把他抱上去。爸爸有意要锻炼一下他的胆量,自己不停地向上爬。因为爸爸相信冬冬有这个能力爬上去,这是锻炼孩子胆量的一个绝好的机会。爸爸时而回头鼓励冬冬:“儿子,要坚持啊。坚持就是胜利。”最后冬冬依靠自己的努力爬上了山顶。

我们知道“劳其筋骨”是磨炼意志的重要方法。拒绝给孩子过度的保护,给孩子提供一些适合孩子的艰难,才能使孩子坚强起来。

方法二:让孩子学会说“我自己来”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眼中的世界与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

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能力也许不合乎我们的观念,但当孩子说出“我自己来”,我们一定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他。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能给孩子无穷的力量。孩子会在这些眼神和微笑中更积极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邦楠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可是每当吃饭的时候,他都坐在那里看别的小朋友吃饭,等着老师过去喂他。刚开始时老师以为他不舒服,可一连几天都这样。

后来,幼儿园老师把这一事情告诉了他的妈妈,并了解到近来邦楠都是吃面条,而且每次都是奶奶追在后面一口一口喂给他吃。虽然他在一岁半的时候就能自己拿勺子吃饭了,但是因为吃得到处都是,还经常洒饭,所以父母为了防止他把衣服弄脏了,不允许他自己吃,而一直喂他吃饭,结果养成了“饭来张口”的习惯。

后来邦楠的父母和奶奶商量:再也不给他喂饭了,看他有什么反应。

一天早餐,大人都没管一边的邦楠,自己吃自己的,邦楠忽然说:“妈妈,我想吃饭,让我自己来。”一家人很是高兴,都表扬邦楠长大了,懂事了。

几天下来,邦楠每天都高高兴兴地拿起勺子,一口一口自己吃饭,现在他的坏毛病已经改正过来了。

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问题。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如果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养成独立品格的机会。毕竟,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

方法三: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孩子喜欢疯跑打闹,在许多成人眼里,似乎是个缺点,经常被“勒令禁止”。然而,了解了孩子的特点后,父母就应该对孩子的行为给予理解。

欢欢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每天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他总是与班上的几个男孩子一起追逐打闹。大街上正在修路,马路上车多人挤,父母非常担心他会出事故,经常提醒他注意安全。回家后,欢欢经常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疯跑打闹,父母又因此担心孩子会磕着碰着。

对孩子来说,这是件好事,只要我们帮助孩子增强安全意识,让孩子学会在游戏中保护自己,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大胆参加各种游戏运动,大胆和其他孩子玩耍嬉戏。只要家长教孩子逐步学会与他人共同游戏,并在运动中保护好自己,同时不伤害别人,就没必要给孩子太多的限制。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我们不做“母鸡”,我们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那么,就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改变我们爱的方式,松开紧箍的双手,把独立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

告诉孩子,阳光之下还有阴影

一些家长爱子心切,生怕孩子受一丁点委屈,有意无意替孩子去承担某些本应由孩子自己面对的困难和挫折,他们这样做,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在挫折中成长的机会,失去了早期人生中一种珍贵的体验,而且对孩子个性、心理起着不利的影响。挫折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孩子要健康成长,应学会面对挫折,接受挫折。

当周女士在温州出差时,女儿打来电话哭兮兮地说:“妈妈我要你现在就回来。”“妈妈首先得把事情赶快处理完就回去,好吗?顺便给你买一套很漂亮的芭芘娃娃”。但这时的糖衣炮弹完全就不起作用了,而且也无道理可通,小家伙一直拿着电话说除非妈妈马上回来否则不挂电话。最后还是周女士说了句“妈妈手机没电了,马上要充电”,然后就挂掉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做妈妈的真是两头为难,但周女士明白,坚定的态度虽然会让女儿很伤心失望,但可以让她从中看到,不是任何事可以以她的意愿为转移的,受一点挫折对她的将来成长是有极大的好处。这些好处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1.挫折有助于自信心的养成

一个自信的人往往表现出勇敢、坚韧、乐观、果断等行为特点,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父母应用“你能行”、“试一试”等话语鼓励他去战胜挫折,并帮助他分析受挫的原因,使之在一次次的较量中形成“我能行”的思维定式,充满信心地迎接挫折,战胜挫折,慢慢养成自信的个性特点。

2.挫折有助于坚强意志力的养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为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可以利用自然挫折或人为设置的挫折来磨练孩子,培养其勇于竞争、勇于拼搏的顽强性格。

3.挫折有利于独立意识的养成

在现实生活中,当问及孩子遭遇困难怎么办时,孩子们的答案是惊人地相似——找爸爸妈妈,找老师。究其原因,一是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过少,二是家长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注意积极引导,孩子自然就没有独立面对挫折的勇气,也没有自己独立战胜挫折的意识。

4.挫折有利于增强心理承受力

遭遇挫折,有的人沮丧,焦虑,退缩;有的人积极、勇敢地面对。家长应教育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它,战胜它。对于一些无法短时间或通过个人努力克服的挫折,应让孩子学会运用自我安慰法、角色互换法等方法缓解心理压力与不快,以此培养孩子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能力,培养其自信与乐观的品质。

对孩子不应该隐瞒生活中的阴暗面,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和成熟程度慢慢给孩子解释。无论事情如何严重,父母都应该主动将真相告诉孩子。否则孩子会通过同学或朋友得到某些信息,而道听途说的东西往往不那么真实可信,更会令孩子迷惘。

贝贝已经7岁了,他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一天,他看到了街头广告就问妈妈:“扁平疣是什么?”“什么是阳萎?”又有一次,他无意间从电视里看到一则《在歌厅包间抓获三陪女》的新闻后,就问爸爸:“三陪女都陪什么?”而当广播、电视里播放某某市副市长涉嫌受贿、贪污被停职检查时,贝贝听后又会问父母:“这个副市长是中国的官吗?为什么要贪污呀?”

每遇到这类问题,贝贝的父母总是很茫然,不知该如何回答。

诸如此类的问题,孩子通过看广告、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会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印痕和疑问。有的孩子会直接向家长提问;有的会在同学之间嘀咕讨论;内向的孩子还会自己胡思乱想。作为成年人,有一定的认识和识别能力,能正确看待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阴暗面。而十几岁的孩子则需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上述的问题。

作为家长,该怎样向孩子解释并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的阴暗面呢?

该如何让孩子在一个美好而又真实的环境中成长呢?

首先,不能回避现实,要给予正确浅显的解释。遇到孩子问到此类问题时,绝对不能不理睬,也不能回避,更不能斥责孩子的提问,应该直接解释。如有关“性病”的广告词,应直接告诉孩子:“这些都是病,是生长在生殖器官上的病,得这种病的人绝大多数是生活不正常、不健康的人。

当然,也有的人是在公共浴室里、公厕座便器上不小心被传染上的。”同时应告诉孩子,不要相信街头小广告上写的话,那些是庸医或者江湖骗子以此骗钱的一个诱饵。还应该告诉孩子在街头的墙壁或电线杆上乱贴、乱写都是不文明的恶习,是精神污染,孩子应从小养成不在墙上乱写乱画的文明习惯。

其次,迂回引导,正面诱导。有的社会阴暗面孩子知晓后,可能因为孩子年龄还小,一时不好讲得很明白。比如孩子问:“当官的怎么还犯错误呢?为什么当官的会以权谋私呢?”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会有先进与落后。”我们的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可以给孩子举出很多党的好干部的典型,以此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同时还应该鼓励孩子:“从小应该立志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在学校里应该热心为同学服务,做好小干部。”

总之,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作用。在家里,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十几岁的孩子的是非识别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应该“说正确话、做正确事”,以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孩子。家长还要以身作则,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托人、送礼的事情发生,家长对这些社会的阴暗面也很不满意,也会议论、发牢骚,甚至会“骂大街”,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应注意回避孩子,尽量在孩子面前做一个“正人君子”,用正确的行为为孩子树立一个模仿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