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零和游戏
38167300000016

第16章 乐观积极的态度(2)

你必须认识到,不能用愤世嫉俗的观点去看待别人,认为人都是贪婪的或邪恶的。在竞争的社会里,建立相互信任是困难的,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这也是可能的。在不断的交往中,你对别人越信任,别人也会给你更多信任。你表现出对他们真诚的信任,也就鼓励对方不辜负你的期望。

如果你一开始就怀疑、不信任,你的所有行为也肯定要尽量证明你的怀疑和不信任的预言是正确的。

因此,防止事态变糟的惟一办法是,首先要抱有最好的期望。

看来,决定合作最后结果的是你的选择。

情况的发展不是偶然的,是由一连串活动造成的,或者更经常的是由开始的行为造成的。在实际合作之前形成态度,建立信心,产生期望。如果在准备阶段已经种下了不和的种子,那么谈判中也将得到不和的收获。

我们的社会许多人总认为自己了不起,是别人恨自己,错待了自己。然而信任是普遍的润滑剂。没有人会告诉你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除非他信任你;没有人愿意跟你达成任何协议,除非他信任你。

信任关系一旦建立,就会相互承认弱点,防止发生破裂性冲突,并会鼓励分享信息。形成这种气氛后,就会改变态度,影响结果,使对抗转化为合作。

过于富有竞争性,也会带来失败

就整个游戏的情况来看,任何参赛者——无论他是怎样精通博弈理论的专家、学者,所显示出来的宽容性也比想像的要小得多。这也充分暴露了人类自私的本性丝毫不能被冠冕所掩盖。

最有意思的是,许多人在游戏中没有受到挑衅就早早地开始背叛,这个特点从长远来看是要付出大代价的。参赛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过于富有竞争性,也会带来失败的结果。

由于我国经历过长期的封建制度,社会动荡、群雄争霸、军阀割据的史实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宋太祖赵匡胤在公元975年就曾说过:“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封建社会一直是靠消灭对手来实现集权统治和社会安定的。

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中,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合作、共生及其竞争能力。囚犯困境游戏的结果已经深刻地表明,老是想要“压倒对方,惟我独尊”的行为模式是如何害人、害己,贻误全局的。

用真诚来维系

由于许多原因,现在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他人难以信任,在有些人眼中,社会复杂得就像个大黑洞,你无法看清它的真面目;他人都是心怀叵测,不可相信的。因此,在与人交往中,疑虑重重,惟恐上当受骗。其实上,有些居心不良的人固然是要防备的,但毕竟是少数,不能因此连朋友也拒之千里。过分的狐疑、猜忌、不信任,会使人难于交友,无法形成相应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氛围中工作学习都会受到影响,个人心理压力也会很大。

在朋友交往中,诚实是相互信赖和友好交往的基础。古人说:“腹心相照,谓之知心。”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情是通过真诚相处而获得的。只有诚实对待对方,才能赢得对方的信赖,才会使友谊长存。

英国专门研究社会关系的卡斯利博士说:大多数人选择朋友是以对方是否真诚而决定的。他说有一个富翁为了测验别人对他是否真诚,就伪装患病而住进医院。测试的结果,却令富翁非常沮丧。

“很多人来看我,但我看出其中许多人都是希望分享我的遗产而来探病的。经常和我有来往的朋友都来了,但我知道他们不过把这当做是一种例行的应酬而已。

“有一个从前欠我许多钱的人也来了,但在来看我之前,他已把所欠的钱还给我了,所以他在病床前很自负地说:‘先生,我是还清了债才来看你的。’所以我认为,这人是为了争一口气而来的。

“还有几个平素与我不和的人也来了,但我知道他们只是乐于听到我病重,所以幸灾乐祸地来看我。

“有一个和我素不相识的人也来了,他说久仰大名,得悉阁下有病,特来探问,谨祝早日健康。这人不外是为了好奇,所以就来看我了。”

照富翁的说法,他的测验是完全失败的。卡斯利博士就告诉他说:“我们为什么苦于测验他人对自己的真诚?测验一下自己对别人是否真诚,岂不更可靠?”

猜疑是心灵的毒药

人与人之问猜疑心的产生,有它的诸多条件。

首先,是对环境对他人缺乏信任。恋人因故不能赴约,就猜疑对方可能“变心”;某件事情出乎自己的意外,就认为有谁在其中“捣鬼”,这都是彼此缺乏信任的表现。正因为信任不足,在心理上才会对对方产生不放心感,才会把对方的行为往坏的方面去想。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对方是自己完全信得过的人,即使很多人说他的坏话,你也未必会相信,至少不会马上相信,更不要说一次失约,一次意外就弄得你草木皆兵了。古人所说的“长相知,不相疑”是有道理的。

此外,“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

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自信心不足。看到领导对你的态度有些冷淡,就猜疑领导对你有看法;看到几个同事背着你讲话,就猜疑是讲你的坏话;这种猜疑既说明了你对同事的不信任,同时不正说明了你对自己也缺乏信心吗?如果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足够的信心,那又怎么会怀疑别人对你有看法或讲你的坏话呢?事情就是这样,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猜疑心理的发生也就越困难。当然,这种自信应该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的。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郑人疑邻”了。

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的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了。

其实,数日之隔,邻居儿子还是老样子,并没有什么变化,可是在这个农夫的眼里,变化却是如此之大,原因就在于他的封闭性思考随着斧头的找到、假想目标的失去而随之消失,于是邻人之子越看越不像贼了。

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维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猜疑心得到的证据以及毫无根据的判断,竟然在自我感觉中成了“铁证”。猜疑是我们与他人合作中最大的问题。

对合作者的诚信持有乐观的态度并不能保证你一定会成功,但悲观的态度肯定会是你失败的直接原因。

最可怕的敌人就藏在自己心中

有一次摩拉在一条小道上走着,那是条偏僻的小道,太阳下山,黑夜降临了。

忽然他感到害怕,因为对面来了一群人。他想:这些人一定是暴徒、盗贼,周围没人,就我自己。怎么办?于是他翻过附近的一道墙,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墓地。他躲了进去,让自己冷静下来,闭上眼睛,等着那批人过去,然后他可以回家。但那批人也看到他在那里。摩拉突然越过墙头,不禁使他们害怕。这是怎么回事?有人躲在那里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吗?

于是他们全都越过墙头。

现在摩拉肯定了:我是对的,我的推测是对的,他们是危险人物,现在毫无办法,只好看运气了。于是他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但那群人看见有人翻墙,他们十分担心。

他们围在坟墓四周,发现了摩拉后,问他:“什么意思?你在于什么?你为什么呆在这里?”摩拉看看他们,然后他肯定自己不会有什么危险,他笑了,说:“看,你们问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还想问你们为什么在这里呢,我在这里是因为你们,你们在这里又是因为我!”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你害怕别人,别人害怕你,你的整个生活乱成一团,放下这种胡思乱想,摆脱这种恶性循环,不要在意别人。你自然去生活就可以了,不要顾虑别人。如果你无牵无挂地生活,你的生命就会开花,别人也会分享你的生命。你乐意分享,你也乐意给予,但首先你必须停止顾虑到其他人,以及他们对于你的想法。

这种顾虑是很危险的,谁都不自在,谁都不放松。因为其他人也顾虑别人,每个人都跟在另一个人后面——生活成为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