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及諸傷損第三論方
論曰:凡被打損,血悶搶心,氣絕不能言,可擘開口尿中,令下咽即醒;又墮車落馬,及車輾、木打已死者,以死人安著,以手袖掩其口鼻眼上,一食頃活,眼開,與熱小便二升。
治被打擊頭眼青腫方:
炙肥豬肉令熱囗上。《肘後方》云:治血聚皮膚間不消散者。
又方:
牆上朽骨,唾於石上研磨塗之,乾即易。
又方:
炙豬肝貼之。
又方:
新殺羊肉乘熱封之。
又方:
大豆黃為末,水和塗之。
治被打傷破,腹中有瘀血方:
蒲黃一升當歸桂心各二兩
右三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又方:
劉寄奴延胡索骨碎補各一兩
右三味,囗咀,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復內酒及小便各一合,熱溫頓服。
又方:
囗蟲虻蟲水蛭各三+枚桃仁五十枚桂心二兩大黃五兩
右六味,囗咀,以酒水各五升,煮取三升,分五服。
又方:
生地黃汁三升,酒一升半,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肘後方》治從高墮下,瘀血脹心,面青,短氣欲死者。
又方:
莨菪子為末,傅瘡上。
白馬蹄散,治被打腹中瘀血,并治婦人瘀血,化血為水方:
白馬蹄,燒令煙盡,搗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治被毆擊損傷,聚血腹滿煩悶方:
豉一升,以水三升,煮三沸,分再服,不瘥重作;更取麻子煮如豉法,不瘥,更煮豉如上法。
治有瘀血者,其人喜忘,不欲聞人聲,胸中氣塞短氣方:
甘草一兩茯苓二兩杏仁五十枚
右三味,囗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二服。
治從高墮下傷折,疾痛煩躁,啼叫不得臥方:
取鼠屎燒末,以豬膏和,塗痛上,即急裹之。《肘後方》云裹骨破碎。
治從高墮下,及為木石所迮,或因落馬,凡傷損血瘀凝積,氣絕欲死,無不治之方:
取凈土五升,蒸令溜,分半,以故布數重裹之,以熨病上。勿令大熱,恐破肉,冷則易之,取痛止即己。凡有損傷,皆以此法治之,神效。已死不能言者亦活;三十年者亦瘥。
治墮車馬間,馬鞍及諸物隱體肉斷方:
以酢和麵塗之。
當歸散,治落馬墮車諸傷,腕折臂腳痛不止方:
當歸桂心蜀椒附子各二分澤蘭一分芎藭六分甘草五分
右七味,并熬令香,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凡是傷損皆服之,十日愈。小兒亦同。《救急方》云:治墜馬落車,被打傷腕,折臂,叫喚痛聲不絕。服此散,呼吸之間不復大痛,十三日筋骨相連。
黃耆散,治腕折方:
黃耆芍藥各三兩當歸乾地黃附子續斷桂心乾薑通草各二兩大黃一兩蜀椒一合烏頭半兩
右十二味,治下篩,先食酒服五分匕,日三。《千金翼》無大黃。
治折骨斷筋方:
乾地黃當歸羌活苦參各二分
右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腕折骨損,痛不可忍者方:
以大麻根及葉搗取汁,飲一升。無生麻,煮乾麻汁服。亦主墜墮撾打瘀血,心腹滿,短氣。
治被傷筋絕方:
取蟹頭中腦及足中髓熬之,內瘡中,筋即續生。
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傷蹉跌方:
生地黃不限多少,熟搗,用薄所損傷處。《肘後方》云:《小品方》爛搗熬之,以裹傷處,以竹片夾裹令遍,縛令急,勿令轉動,一日可十易,三日瘥。若血聚在折處,以刀子破去血。
治四肢骨碎,筋傷蹉跌方:
以水二升,漬豉三升,取汁服之。
鹿肉散,治同前方:
右酒服方寸匕,日三。《肘後方》治從高墮下,若為重物所頓連得瘀血者。
又方:
筋骨傷初破時,以熱馬屎傅之,無瘢。
又方:
大豆二升,水五升,煮取二升,以淳酒六七升,合和豆汁服之,一日盡,如湯沃雪。《肘後方》云:治墮迮瘀血。無大豆,用小豆佳。
又方:
羊腦一兩髮灰胡粉胡桃脂各半兩
右四味,搗,和調如膏傅上,生布裹。
治頭破腦出,中風口噤方:
大豆一斗,熬去腥,勿使太熟,搗為末,熟蒸,氣遍合甑,下盆中,以酒一斗淋之。溫服一升,覆取汗,傅杏七膏瘡上。,
紫湯,治被傷,風入四體,角弓反張,口噤不能言,或產婦墮胎,凡得此者,大重不過五劑。方見第八卷中。
治丈夫從高墮下傷五臟,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瘡傷經,崩中,皆主之方:
阿膠艾葉乾薑各二兩芍藥三兩
右四味,囗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分二服,贏人分三服。兼治女人產後崩傷下血過多,虛喘,腹中絞痛,下血不止者,服之悉愈。
大膠艾湯,治男子傷絕,或從高墮下傷五臟,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瘡傷經者方:
阿膠艾葉甘草當歸芎藭各二兩乾薑一兩芍藥乾地黃各三兩
右八味,囗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烊,分再服,羸人分三服。此湯治婦人產後崩傷下血過多,虛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者,神良。
竹皮湯,治為兵杖所加,木石所迮,血在胸背及脅中,痛不得氣息方:
青竹刮取茹亂髮各如鷄子大二枚
右二味,於炭火上炙令焦燥,合搗,下篩,以酒一升,煮三沸止;一服盡之,三服愈。
治墮馬落車及樹間,崩血、腹滿、短氣方:
大豆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豆,一服令盡。劇者不過三作。
治墮落車馬間,心腹積血,唾吐無數方:
乾藕根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如無,取新藕汁服。
桃仁湯,治從高墮下,落大木車馬間,胸腹中有血,不得氣息方:
桃仁十四枚大棗二十枚大黃消石甘草各一兩蒲黃一兩半
右六味,囗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絞去滓,適寒溫,盡服之,當下。下不止,漬麻汁一杯飲之即止。
又方,治腹中瘀血,痛在腹中不出,滿痛短氣,大小便不通方:
桃仁囗蟲各三十枚荊芥半分大黃芎藭各三兩當歸桂心甘草各二兩蒲黃五兩
右九味,囗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治墮落瘀血方:
桃仁五十枚水蛭虻蟲各二十枚甘草桂心當歸各二兩芒硝三兩大黃四兩
右八味,囗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絞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日三服。《深師方》無芒硝。
又方:
桃仁五十枚虻蟲囗蟲水蛭各三十枚大黃五兩桂心二兩
右六味,囗咀,以酒、水各五升合煎,得三升。適寒溫,飲一升,日三服。
又方,治腕折瘀血方:
桃仁四十枚亂髮一握大黃如指節大一枚
右三味,以布方廣四寸,以繞亂髮燒之,囗咀大黃、桃仁。以酒三升,煮取一升,盡服,血盡出。《肘後》云:仲景方用大黃三兩,緋帛子如手大,灰;亂髮如鷄子大,灰;久用炊單布方一尺,灰;桃仁四十九枚;敗蒲蓆一握,長三寸,切;甘草一枚如指大;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湯成,內酒一大盞,次下大黃。分溫為三服。別到敗蒲蓆半領,煎湯以浴,衣被重覆。服藥須通利數行,痛楚立瘥。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
又方:
桃仁六+枚大黃六兩桂心二兩
右三味,囗咀,以酒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當下血瘥。
蒲黃散,治從高墮下有瘀血方:
蒲黃八兩附子一兩
右二味,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增之,以意消息。
又方,治腕折瘀血方:
蒲黃一升當歸二兩
右二味,治下篩,先食,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虻蟲二十枚牡丹一兩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血化為水。《備急方》云:治久宿血在諸骨節及外不去者,二味等分。
又方:
取菴草汁飲之;子亦可服。
又方:
凡被打及產後惡血,及一切血,皆煮續骨木汁三升飲之。
治從高墮下崩中方:
當歸大黃各二分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杖瘡方:
石灰七斤新豬血一升
右二味,和為丸,熟燒之破,更丸,燒三遍止,為末傅上。
又方:
釜月下土為細末,以油和塗訖,臥羊皮上。
又方:
服小便良。
治竹木刺在皮中不出方:
羊屎燥者燒作灰,和豬脂塗刺上;若不出,重塗,乃言不覺刺出時。一云用乾羊屎末。
又方:
薔薇灰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十日刺出。
又方:
酸棗核燒末服之。
又方:
鑿柄燒灰,酒服二寸匕。
又方:
頭垢塗之即出。
治刺在肉中不出方:
煮山瞿麥汁飲之,日三,瘥止。
又方:
用牛膝根莖生者併搗以薄之,即出。瘡已合,猶出也。
又方:
白茅根燒末,以膏和塗之。亦治瘡因風致腫者。
又方:
鹿角燒末,以水和塗之,立出。久者不過一夕。
又方:
嚼白梅以塗之。《肘後方》用烏梅。
又方:
嚼豉塗之。
又方:
溫小便漬之。
治久刺不出方:
服王不留行即出,兼取根為末貼之。
治惡刺方:
苦瓠開口,內小兒尿,煮兩三沸,浸病上。
又方:
莨菪根水煮浸之,冷復易,神方也。
又方:
李葉、棗葉,搗絞取汁,點上即效。
又方:
濃煮大豆汁,漬取瘥。
治惡刺并狐尿刺方:
以烏父驢尿漬之。
又方:
溫白馬尿漬之。
治因瘡腫痛,劇者數日死;或中風寒,或中水,或中狐尿刺,主之方:
燒黍穰,若牛馬屎,若生桑條,取得多煙之物燒熏,汁出愈。
又方:
熱蠟內瘡中。新瘡亦善。
又方:
以鳧公英草摘取根莖,白汁塗之,惟多塗為佳,瘥止。余以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左手中指背觸著庭樹,至曉遂患痛不可忍。經十日,痛日深,瘡日高大,色如熟小豆色。嘗聞長者之論,有此治方,試復為之,手下即愈,痛亦即除,瘡亦即瘥。不過十日,尋得平復。此大神效,故疏之。蜀人名耳瘢菜,關中名苟乳。乳,奴苟切。
治瘡中水腫方:
白灰胡粉炭各等分
右三味,脂和塗瘡孔上,水出則痛止。
治手足卒中刺中水毒方:
搗韭及藍青置上,以火炙,熱徹即愈。
治瘡因風致腫方:
櫟木根皮一斤,濃煮,內盥一把,漬之。
治破傷風腫方:
厚塗杳仁膏,燃麻燭遙灸之。
治因瘡腫痛者,皆中水及中風寒所作,腫入腹則殺人方:
溫桑灰汁漬,冷復溫之,當令熱。神秘。
治刺傷中風水方:
服黑牛熱尿,一服二升,三服即止。
又方:
蠟一兩,熱炙,熨薄裹上,令水出愈。
又方:
魚目燒灰傅之。
又方:
熟煮韭搨之。
又方:
刮箭羽下漆塗之。
治瘡犯露腫方:凡八月九月中,刺手足犯惡露腫,殺人不可輕。
生桑枝三枚,內塘灰中,推引令極熱,斫斷,正以枝頭拄瘡口上,熱盡即易之。盡三枚則瘡自爛,仍取薤白搗,綿裹著熱灰中,使極熱,去綿,取薤白薄瘡上,以布帛急裹之。若有腫者便作,用薤白最佳。
治漆瘡方:
生柳葉三斤,細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適寒溫洗之,日三。《肘後方》云:老柳皮尤妙。
又方:
以磨石下滓泥塗之,取瘥止,大驗。
又方:
濃煮鼠查葉以洗漆上;亦可搗葉取汁塗之。
又方:
爛搗七姑草封之。《救急方》云:七姑草和芒硝塗之。
又方:
貫眾為末以塗上,乾以油和之,即愈。
又方:
蓮葉燥者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洗瘡上,日再。
又方:
羊乳汁塗之。
又方:
芒硝五兩,湯浸以洗之。
又方:
取豬膏塗之。
又方:
礬石著湯中令消,洗之。
又方:
宜啖豬肉嚼穄穀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