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的智慧
3811600000007

第7章 求才篇(1)

【曾国藩语录】

获取人才须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收罗人才,二是用人必须谨慎,三是要经常加以教育,四是对他们的过错要严加责罚。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那些慧眼识人,重贤爱才的人也很多。先说商朝末年,渭水流域兴起了一个国名叫周的强国。周的祖先姓姬,历史很悠久,最初的根据地是邰(今陕西武功),据说他们的远祖后稷在尧的时候担任农师,以后世世代代承袭这个职务,管理农业方面的事情。夏朝末年,社会动荡,农业衰落,周的祖先就西迁到现在的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一带,渐渐发展形成了部落。商朝后期,周族的首领古公亶父因周族遭受西北方的戎族和狄族的侵扰,率领族人从岐山北边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上居住,并且在那里建筑城邑房屋,开垦荒地,设置官吏。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迅速增加了周部族的实力,周族逐渐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古公宣父的儿子季历在位时,周的势力强大起来,统治着黄河流域,并且逐渐东扩,成为威胁殷商的强大力量。

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位,就是后来有名的周文王。因为祖先做过农师,周文王十分重视农业。他待人宽厚,敬老爱幼,对国人也很爱护,所以老百姓都很拥护他。周文王特别敬重有本领的人,他选贤任能,请他们帮助他治理国家。许多有本领的人纷纷来投奔他,因此他手下聚集了许多博学之士和勇敢的战将,控制了黄河西岸一带的部落。

殷纣王看到周的势力越来越强,十分害怕,就找个理由把周文王找来,囚禁在美里前前(今河南汤阴西北)。传说周文王在被囚禁期间,并没有意志消沉。他潜心研究了伏羲氏的占卜之学,并对它做了深入的探讨,写成了《易经》。《易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周文王的臣子为了搭救文王,搜罗了美女、好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并收买商朝的奸臣,请他在纣王面前求情。纣王很贪财,又喜欢美女。他得了礼物,听了奸臣的话,释放了周文王。

周文王获得自由以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决心要报仇雪耻,推翻商朝。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运筹帷幄、掌控全局的人,协助他实现灭商大计。因此,他求贤如渴,处处留意这件事。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了。只见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念叨:“快上钩,快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怪了!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上面也没有钓饵,而他的钓钩是直的,并不像一般的鱼钩。文王看了很奇怪,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汤阴)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他不会做买卖,亏了本,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了,其实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周文王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姜尚是一个志向高远、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商朝的君主昏庸,臣子中真正为国的没有几个。而且纣王荒淫无道,只顾自己享乐,不管国人死活,更用酷刑杀害忠良,其统治不会长久了;只要有一位英明的君主,振臂高呼,天下一定云集响应,推翻商纣不会费什么事。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由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

文王觉得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自己心里。他本来就是为了推翻商朝,到处去寻找得力的助手,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人吗?文王恳切地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现在天下大乱,君主昏庸,民不聊生,请您来帮助我安定天下吧!”说完,文王邀请姜尚一同上车,把姜尚接回了都城。

文王很快重用姜尚,先被立为国师,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后来又任国相,总管全国政治和军事。

姜太公果然不负文王的期望,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辅佐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在国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各部族,开拓疆土,并联合友邦,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先后打败了犬戎、密须等部族,征服了耆、阁等小国家,并吞并了与商朝结盟的崇国,在崇国的地域上营建了一个丰城,把都城从岐山南边的周原迁到了丰城,迁都以后向东发展。到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周的国力已十分强盛,疆土大大扩充,西边收复了周族的老家(今陕西、甘肃一带),东北拓展到现在山西的黎城附近,东边到达今河南沁阳一带,逼近了殷纣王的都城朝歌,南边把势力扩张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据说,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已经控制在周文王的手里,为灭商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周公,乃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名旦。他最早被封在周地(今陕西岐山东北),因此,就称他为周公。他不但为人忠诚,且很有才能。周武王即位后,始终重用周公为辅佐。周公跟随着周武王,历经多年征战,灭亡殷商,建立周朝。

武王伐纣成功,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得到加强,周武王实行了封侯制,即把自己的王室成员、有功之臣封为诸侯来分管各部地区。诸侯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候天子的调遣,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允许诸侯世代相袭,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

武王把在东征灭殷之战中功勋卓着的军师姜太公封在营丘(今山东临淄),称齐国;封弟弟周公旦在曲阜(今山东曲阜),称鲁国;封弟弟召公于燕国(今北京一带),称燕国。周武王把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安排在商朝的旧地,也就是一个诸侯国,让武庚去治理他们。武王想用这种办法,化解商朝旧奴隶主贵族的敌对情绪,保持天下的安定。可是把一块地方交给武庚去统治,也不是很稳妥,于是周武王又把商朝的旧地划分出两块来,让自己的两个弟弟鲜、度去管理,以便就近监视武庚,防止他作乱。鲜的封地被定名为管国,所以历史上就把鲜叫作管叔鲜;度的封地被定名为蔡国,历史上就把度叫作蔡叔度。

分封完毕,诸侯们就分别前往封地了。周公正准备行装,要到鲁地就封,辞行时发现武王神情沮丧,闷闷不乐,急忙问候,才知道武王不愿让几个心腹重臣离开。他想了一下,也觉得周朝初建,战乱之后百废待兴,确实需要留在武王身边辅佐,于是就留在武王身边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前往鲁国就封。

封侯后,各诸侯国定期朝拜,如数纳贡。西周王朝繁荣昌盛,奴隶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周武王在完成了灭商建国的大业后,积劳成疾。临终前,他把年幼的儿子姬诵和军国大事托付了周公。

周公为武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把他安葬了,然后又把诵扶为天子,就是周成王。因为成王还没有成年,一切军国大事均由周公代理。

周公天资聪明,才华出众,从小又是在先王周文王身边长大,接受了文王的言传身教;另外,武王生前与他关系密切,感情极深,所以如今周公管理起国家大事来,不仅得心应手,而且尽心竭力。为了治理好国家,他想尽一切办法招贤纳士。为了接待贤能的人,他经常忙得不可开交。有一次,周公正在洗头发(古人不剪发,头发留得很长,所以洗的时候很费事)。他刚把头发浸湿,外面来人有急事要报告。周公连忙握着湿淋淋的头发,出去接待,办完事再回来接着洗;洗到一半儿,又有人来报告,他还是握住湿头发出去。忙着办完这些后,他才有空把头发洗完。

周公正在吃饭,刚把一块肉放进嘴里,外边有客人来访。他马上把肉吐出来,起身去接客人。一顿饭的工夫,来了三次客人,周公就连吐了三次饭菜。成语“握发吐哺”就是这样来的。家人在一旁见了心痛地说:“您不能吃完饭再会客吗?”周公摇摇头说:“这些宾客来访,不是有紧急事务,就是有好的建议。我恨不能马上听听,怎么能怠慢了人家呢?”就这样,周公为了周朝的大业,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谁料他这么鞠躬尽瘁地办事,可还有流言蜚语攻击他。

有一天,周公得到手下的报告:“周公啊,现在外面流言很多,说您独掌大权在握,要把您的侄子赶走,自己称王。”

周公听了,又惊又气,问道:“这是谁说的?”

原来,这是管叔鲜和蔡叔度散布的。他们怕周公这样下去会成为国君,对他们有所不利,所以造谣来攻击他。

周公遭到了诽谤,处理国家大事时更加勤勉,一面恳切地对人解释。他对姜太公、召公等人说:“先王灭纣之后,就希望国家能长久太平。现在刚刚立国,武王英年早逝,成王年纪还小,倘若有个什么闪失,我怎么对得起祖宗呢?我的作为,完全可以摆在天日之下,没有一点儿私心呀,希望你们相信我。”

周公的一片诚心感动了太公、召公等人,不再对他有所怀疑了。人们见太公、召公都相信周公,又见他为国家办事确实尽心尽力,也都不管叔鲜和蔡叔度的谣言。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却认为有机可乘,便来串通管叔鲜和蔡叔度,叫他们和自己一起发动叛乱,企图夺取天下恢复商朝,原来的一些诸侯国也乘机起兵反周。周公临危不乱,果断地下令出兵平叛。经过三年艰苦的战争,平叛终于取得胜利。武庚在战斗中被打死,管叔鲜兵败自杀,蔡叔度做了俘虏,被流放到远方去了,他们都得到应有的惩处。周公又攻取了那些原诸侯国,使周朝的疆土大大扩展了,周的势力到了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这场战争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使得周朝初年的经济迅速繁荣起来。

东征胜利后,周公认为发生这次叛乱的主要原因是镐京的位置太偏于西部,远离商殷那里得来的土地太远,不利于对那里进行管理,所以决定在东边建立一个新的都城。经过占卜,周公认为洛邑(今河南洛阳)是个好地方,于是决定在洛邑建造一个新的都城--“东都”。

周公严格恪守文王、武王的遗训,节俭办事,不搞铺张,所以东都的规模虽然很宏伟,但是其中绝没有为追求享乐而建造的场所。它的内城是九里见方,外城是二十七里见方,光是内城的面积就有八十一平方里,一共花了九年多时间才建成。周朝从此有了东西两个都城,原来的都城镐京称为宗周,表示那是周朝的根基所在;新建成的东都,定名叫成周,表示那是周朝建成以后修建的。成王依旧在镐京居住,作为控制东方的政治、军事重镇的东都由周公坐镇。从此,周朝长期稳定的局面开始形成。

周公为了周朝的事业,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还制定了许多法令,礼法是维系统治者内部等级制度的,而刑法主要是用来镇压人民和奴隶的。周朝实行了这些法令,比以前更加稳定了。周公死后,周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礼节,把他葬在文王陵和武王陵附近,以此彰显周公辅佐三代天子,强盛周朝的丰功。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与贞观时代一批出类拔萃的朝臣们缔造的“贞观之治”一直被后人所讴歌。

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之一,就是广开才路,任用贤能,而在用人上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计较恩仇亲疏。在贞观的朝臣中,有隋炀帝的旧臣,也有起义军的首领,有王世充的部将,也有先太子建成的谋臣。只要有贤能他都予以重用。

开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勤奋地治理国政。一次,他和大臣魏徵说话,问道:君王怎么做才能“明”,什么样才是“暗”?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非常赞同这个见解,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封建时代,把君主听取不同意见,评价正误,然后实行正确的意见,叫作“纳谏”。唐太宗很注意纳谏。在这方面是个做得好的君主。有一次他对大臣说:“我少年的时候就喜爱射箭,收集到几十张好弓,认为再也不会有比这些更好的弓了。前些日子,拿去让制弓的师傅看,可他们说全不是好弓。我问为什么这么说。他们说,制弓的木心不直,材料的脉理都邪,弓确实硬,但射出的发箭却不能直。让我知道了自己以前鉴别的不精。我以弓箭夺天下,却还不能真正分辨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那么大,我怎么能把所有事都弄懂呢?”

真正的人才都是有一定的脾气的,他们大多清高,不乐为庸主所用,更不屑与轻视他们的人为伍,这就需要伯乐们有诚心与耐心。而历史上的成汤求伊尹、魏文侯求段干木、刘备三顾茅庐,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夏朝势力日渐衰落的时候,商国开始强大起来。商国是夏朝的属国,领地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据说其始祖是帝喾的小儿子,名字叫作契。契因协助大禹治水出了很大的力,舜为了表彰契的功绩,赐他姓“子”,并将“商”这个地方作为契的封地。后来,子契就在封地建立了一个小国家,叫商国。当夏桀做夏王的时候,一个叫作汤的人在商国掌管国事。商汤看到夏桀荒淫无度,凶狠残暴,人民都生活在苦难当中,就暗暗下决心要推翻腐败的夏朝。商汤观察形势,见夏朝已经被桀折腾得国力虚弱,国民离心,就想乘此良机,联合对夏桀有仇恨的小国攻打夏国。为了将来进军方便,他把王都迁到了亳(今河南郑州附近)。当时,商国不仅畜牧业发达,农业也发展起来了,国库中储藏着不少粮食。如果有邻国发生灾难,商汤就主动救济,因此商国和各友邻的小国关系都很好。商汤听说伊尹是贤能之士,伊尹每日耕作桑田,细心养蚕,还潜心读书,研究尧、舜、禹等英明先王的治国之道。成汤派使者带着重礼前去聘请伊尹,伊尹婉言谢绝了。商汤对伊尹的一请不就并不灰心,派使者带更多的礼品,再次去请伊尹。伊尹对于商汤的再次聘请虽有些惶恐,但还是推托了。

有一次,商汤和几个大臣们到城外去玩。走到一个小树林里,看到一个老人正在林中布设捕鸟的网。老人在四面支好网,拜了几拜,嘴里喃喃祷告道:“无论是空中落下来的,还是四面八方飞过来的,但愿都能落入我的网里。”商汤在一旁看到这种情景,忙走上前去说“唉,不行啊!你把鸟儿都捕尽,哪不是会灭绝它们吗?太残忍了!”说完,他把老人布下的朝南、北、西方向的网收起,只留下朝东一个方向的,然后学着老人的样子,也拜了三拜,祷告道:“林中的鸟啊,你们自由地飞翔吧,朝哪里飞都可以,可千万不要朝东,钻到我的网里。”商汤的这一举动和这番话很快就流传到国人那里,人们都说商汤对天上的飞鸟尚且如此仁慈,更何况对国民百姓呢?这“网开三面”就是“网开一面”这个成语的由来,用来比喻要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物。

伊尹听说了商汤的仁慈大德,礼贤下士。现在看到商汤能够屈尊来聘请他这个农夫,决定助他一臂之力,便欣然从命,随使者来到商都亳。商汤非常高兴,亲自出迎,并留下伊尹帮助自己治理国政,把他聘为右相。伊尹帮成汤发展农业,屯集粮草,铸造兵器,加紧操练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