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术全书
38011300000004

第4章 谋夺天下——王霸谋略(3)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这只大鸟依然故我,既不“鸣”,也不“飞”,照旧打猎、喝酒、欣赏歌舞,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反而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实在无法再继续忍耐下去,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盯着苏从许久,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事无巨细都非常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不禁激动万分。

原来,这是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所向,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了自己的庐山真面目。

于是,楚庄王开始着手整理朝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国人欢悦,楚国大治。庄王任命了苏从、伍举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诛杀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奸臣以安定人心。

从此,这只一鸣惊人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也当上了霸主。

智谋点评:

当天将降大任于楚庄王时,也注定一个大国从此崛起。在历代楚王中,庄王极富个性:既有刚烈勇猛一面,又有深谋远虑的一面,在他治国的23年中,展示出一代霸主风采。从即位之初的“无为”到“三年不鸣,一鸣则惊人”的“有为”,无不显出其智谋与胆识。因为楚庄王的韬光养晦并非在受到失败与挫折时才被迫进行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未来而主动地进行的,这尤其需要耐心、修养、智谋和胆识。

卧薪尝胆,勾践忍屈含辱为复国

春秋后期,诸侯争霸的重点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下游和浙江流域。这里的吴国和越国互不相容,互相攻伐,吴王阖闾当政期间,得到大臣伍子胥和著名军事家孙武的辅佐,国势日益强盛。公元前496年,勾践刚刚继位为越王,国内局势相当不稳定,吴王阖闾认为有机可乘,大举进攻越国。当时越王新立,部署未定,按照实力和当时的形势分析,吴胜越败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谁料战争的结果竟是吴军一败涂地。

战争中,勾践挑选一批死士,赤裸上身,手执利刃,列成整齐的队伍,一边高喊口号一边挺胸阔步地向吴军阵前推进。吴军被这种气势完全给镇住了,呆立在那里不知所措,等他们缓过神来,越国的死士们已来到吴军阵前,不是与他们开战,而是一个接一个当着吴军的面刎颈而死。吴军将士被吓得目瞪口呆、胆战心寒,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越军趁势排山倒海冲杀过来,吴军招架不住,一路败退下去,吴王阖闾的右脚,也被越军大将灵姑浮的长矛刺中,回国后不久就因伤重而死。

临终前,吴王阖闾嘱托他的儿子夫差,一定要剿灭越国,为父报仇。夫差继位后便积极地在太湖训练水军,并在姑苏灵岩山下建立“射棚”,以娴熟战技,又在自己的寝宫门前,设立专人,随时厉声向自己提醒;“夫差!你忘记越人杀死你父王的仇恨吗?”每次夫差都敬谨庄肃地回答:“不敢忘记!”

公元前494年,率兵北上的勾践与吴国在今天江苏太湖决战。结果越国大败,勾践率残部逃到了越国。吴王夫差率大军追到越国都城(今绍兴)。勾践被迫求和,向吴国称臣纳贡。

公元前492年5月,勾践采纳大臣范蠡的意见,率妻子和范蠡亲去吴国做人质,伺候夫差。抵达吴都后,夫差有意羞辱他,把他囚禁在一个石室里,要他住在阖闾坟前的一个小石屋里守坟喂马,有时骑马出门还故意要他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这让夫差大起怜惜之念,以为勾践真正臣服了自己,慢慢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有一次,夫差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感染寒疾三个月未愈,拉出的粪便臭不可闻,就连伺候他的人都不愿意待在跟前。这时勾践前来求见,毛遂自荐道:“臣在东海,曾习医理,观人粪便,可知病情。”说完取过夫差的粪便就尝,在嘴里品味了一会儿,然后向夫差恭喜道:“大王的病已大为减轻,七天后就会好转!”到期果然痊愈。吴王夫差大为感动,认为勾践已经彻底臣服于吴国,不会与吴国为敌了,于是摆下酒宴招待勾践,并准备把勾践放回越国,伍子胥劝谏道:“勾践下尝大王之粪,他日一定上食大王之心,大王现在放他回去,无疑于放虎归山,将来一定会给吴国带来致命祸患,大王一定要警惕呀。”夫差哪里听得进去忠臣的劝告?不久就将勾践亲自送出城,赦他回国。

勾践回国以后,以文种治理国政,以范蠡整顿军旅,为了牢记战败的耻辱,将国都迁到会稽,筑城立廓,作为复兴堡垒。他一面奖励农桑,厚植经济基础;一面整军经武,加强雪耻复仇力量。为了时刻牢记在吴国所受的耻辱,勾践一改帝王生活习惯,每日粗茶淡饭,穿粗布衣服,与农民一起劳作,除了自己亲自耕作外,夫人也自己纺纱织布。勾践还睡在用柴草铺成的床上,并在床头挂了一个猪苦胆,每天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尝尝苦胆,并告诫自己:“勾践,你忘掉亡国的耻辱了吗?”以此刻苦自励、发愤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向文种询问对付吴国的办法,文种提出对内积草屯粮、操练兵马,对外使用贿赂、美人计、离间计等七条建议,勾践依计而行。

越国的雪耻计划在七年后已经卓有成效,但是表面上仍然低声下气地讨好吴国。在吴国当人质期间,勾践亲眼目睹了胜利者的堕落。夫差再也没有了进取之心,只顾贪图享乐,整日与女人嬉戏。于是,勾践就利用夫差这个弱点。除了春秋两季照例进贡以外,还把大批的建材源源不断地从越地运往姑苏,协助吴国建造华丽的宫殿,还命令手下在全国搜罗珠宝美女,送到吴宫,促使吴王夫差在声色犬马中自溺其志。吴王夫差得到西施,立刻被她天仙般的容貌迷住了,对她宠爱备至,言听计从。

伍子胥明白西施是越国的美人计,劝吴王远离西施,并举出夏桀之于妹喜、殷纣之于妲己的例子。夫差心里很不痛快。西施也暗暗吃惊,觉得此人不除,对越国不利,伯嚭为了当上相国也有恨他不死的意思。

一天,越国向吴国借粮,这也是文种的计策之一,目的是弄空吴国粮库。关于借与不借的问题,伍子胥与伯嚭又起了争执。吴王心烦便离朝回到后宫向西施说了此事。西施举出当年秦穆公、齐桓公向敌国难民借粮受到好评终成霸业的例子,劝说吴王同意。吴王当即决定借粮给越国。

由于伯嚭所做的事大多遭到伍子胥的反对,除掉伍子胥的想法更加强烈,于是造出谣言:伍子胥要投降齐国。

吴王得到消息很生气,也不调查,只派人送给伍子胥一把“属镂”宝剑,辛苦一生、帮助吴王奠定基业的伍子胥含泪自刎而死。伯嚭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相国。

为了消耗吴国实力,西施劝吴王争夺中原霸主之位。吴王决定进攻齐国。太子友知道,吴国伐齐,越国必会乘机攻吴,便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借喻的方式劝阻吴王。吴王此时哪里肯听,还劳师动众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挖掘了中国第一条大运河——邗沟。公元前485年,吴、鲁联军通过运河讨伐齐国,这也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海军作战。

公元前482年,吴、鲁、齐、晋在黄池会盟,尊吴王夫差为霸主。回国的路上,听说越王率军攻吴,太子友已阵亡。吴王再想调兵遣将,已是有心乏力了。此时他才想起伍子胥、太子友平时所说的话,但后悔已来不及了。

万般无奈,吴王夫差派伯嚭备足厚礼向越王求和。

又过了四年,越国大规模进攻吴国,吴国大败。吴王夫差请求讲和,一如当年勾践臣事吴国的故事,勾践想答应吴王。

范蠡说:“会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了,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命吗?再说君王早上朝晚罢朝,还不是因为吴国吗?谋划伐吴已22年了,怎么能放弃呢?难道您忘记会稽的苦难了吗?”

勾践说:“我想听从您的建议,但我不忍心杀他的使者。”

范蠡就鸣鼓进军,说:“君王已经把政务委托给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去,否则将要对不起你了。”

吴王夫差只好自杀了。自尽时,他遮住自己的面孔说:“我没脸面见到子胥!”

勾践卧薪尝胆22年,终于灭亡吴国,成为中原霸主。

智谋点评:

勾践在失败之后能够时时刻刻牢记自己受过的屈辱,把复仇的强烈欲望深深地埋藏心底。即使沦为吴王夫差的马夫,也做到不动声色,低眉顺眼来曲意讨得夫差的欢心,甚至不惜用为夫差尝粪便的方式来麻痹夫差,最终使夫差放松了对自己的警惕而放虎归山,其隐忍的程度何其艰辛。回国之后,卧薪尝胆,一心复仇,茅屋的薪床何其简陋,床前的苦胆何其苦涩!这是勾践在忍辱负重地等待。他休养生息,励精图治,这是他在等待中积蓄力量。“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复国的愿望终实现,这是他用三年的等待所创造的神话!勾践从一个弱小君王,成为吴国的囚徒,又从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变成了灭吴的大王,其中的艰辛、其中的毅力、心中那生生不息的信念着实令人叹服,那种忍辱负重的精神更令人无限敬仰!

奇货可居,吕不韦豪赌助成王霸之业

在春秋战国时期,争宠嫉才、玩弄权术的阴谋家可谓不少,但是像商人吕不韦那样用经商手段攫取权势,并最终成就王霸之业的,在中国历史上,却是唯一的一个。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卫国濮阳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在赵都邯郸遇到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游说华阳夫人,得立为太子,即庄襄王。秦王嬴政时吕不韦被尊称为“仲父”。他召集门客为他写的《吕氏春秋》,集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兵家、墨家为一体,使他成为杂家的代表人物。秦王亲政后他被迁往蜀都,自杀而死。他既有商人的追逐利润的本性,也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把自己的商贾巨利押在了一个人身上,结果造就了一个一统天下的伟大帝王。

吕不韦长期在阳翟做生意,并在各诸侯国之间穿梭往来,因为经营有道,赚了不少钱。但那时商人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连耕地的农民都不如,手里钱再多,也经常受人冷遇,被人瞧不起。而吕不韦恰恰又是一个不愿甘居人下的、有野心、有抱负的人,于是他用金钱开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攀附豪门权贵,极力想走入上层社会。不懈的努力使他多少混出了一些名气,但他还不太满足于自己的现状——虽然有了名气,但并不代表身份和地位就改变了,他照样还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商人,而这恰恰是他最想改变的。后来,一个大好的机会终于被他捕捉到了,在赵国都城邯郸,他发现了“奇货可居”的秦异人。

异人又名子楚,是当时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秦昭王的孙子。安国君姬妾成群,共生有20多个儿子,但他却偏偏宠爱没有儿子的华阳夫人,把华阳夫人立为正夫人。子楚的母亲叫夏姬,虽然给安国君生了一个儿子,却始终得不到安国君的宠爱,连带着子楚也不被父亲喜爱。当时各国有互换人质的传统,安国君于是把子楚派到赵国做人质。但秦昭王和安国君显然没有把子楚的安危放在心上,屡屡派兵攻打赵国。赵国看子楚这个人质一点儿用处没有,也就根本不把他当回事。因此,子楚的处境非常困窘,连出行的车马都没有,经济上更是捉襟见肘。虽然贵为皇子,但日子过得却连一个平民百姓都不如。

邯郸是座当时北方人口密集、最为繁华的大城市,也是赵国的都城。吕不韦正是在这一次邯郸之行中邂逅子楚的。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见到子楚并了解清楚他的身份之后,吕不韦曾与自己的父亲有过这么一番对话。

吕不韦问父亲:“种地能赚多少钱?”

父亲估算了一下,回答道:“10倍。”

吕不韦又问:“贩卖珠宝又能赚多少钱呢?”

父亲又估算了一番,回答道:“100倍。”

吕不韦又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一国之君,掌管天下的钱财,又能获利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