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术全书
38011300000028

第28章 纵横捭阖——外交谋略(7)

对症下药,张仪巧言行连横

张仪是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任用张仪做相国,用连横政策对付诸侯的合纵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张仪先后去魏国四次,终于劝说魏哀王尊秦王为帝。接着,张仪以商於之地欺骗楚怀王,引起秦、楚两国在蓝田大战,结果楚军惨败,被迫与秦国结为盟邦。

张仪又趁势去威胁韩王,他说:“韩国地势险恶,百姓都居住在山区,赶上一年粮食歉收,就得吃糠度日。土地方圆不满900里,国库没有积存两年的粮食。大王的军队全国不足30万,而且还包括那些砍柴煮饭的杂役。如果除去防守驿站边防的兵卒,现有的军队只不过20万罢了。然而,秦国的军队却有一百多万,有战车上千辆、战马上万匹。那些勇猛的战士,能弯弓射箭、挥戈上阵的,多得不计其数。那些精良的战马,一跃两丈、奔驰迅速的,也多得数不尽。山东六国的兵士披甲戴盔,会合在一起与秦军作战,秦国的士兵却赤膊上阵,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拿着兵器,结果大败六国的军队。秦国的兵士真像孟贲、乌获那样的古代勇士一样勇敢,他们攻击弱小的国家,就像千钧的力量砸在鸡蛋上面,没有不胜利的。而那些诸侯国们多数不衡量自己国家土地的狭小、军队的怯弱,反而听信结党营私的小人的甜言蜜语,说什么‘听从我的计策,可以称霸天下’。没有比这种不顾及长远利益,而听从短浅的意见的做法更贻误国君您的了。假如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会派军队占领宜阳,断绝韩国通往上党地区的道路,然后再向东取得成皋、荥阳,大王的国家便被分裂了。服从秦国,便能得到安定;不服从秦国,便遭受危险。如果顺从楚国,背叛秦国,就会招来仇怨,要想国家不灭亡,是不可能的。秦国最希望的事,是削弱楚国。如果,大王西面侍奉秦国,而攻打楚国,秦王必定高兴,大王也能从楚国那里得到土地,实在没有比这计策更好的了。”韩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张仪返回,秦惠王封赏给张仪5个都邑,封他为武信君。

接着秦王又派张仪去劝说齐湣王。张仪到了齐国见到齐湣王,对他说:“当今天下论富足没有能够超过齐国的,朝中的大臣都是同姓父兄,人民众多,富足安乐。但是,为大王出计策的人,都是只求暂时的愉快,而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那些主张合纵的人游说大王,必会说齐国西面有强大的赵国,南面有韩国和魏国。齐国是背靠大海的国家,土地广大,人民众多,兵卒强健,战士勇敢,秦国再强大也对齐国毫无办法。大王赞许他们的说法,却不衡量实际情况。我听说,齐国和鲁国打了三次仗,三次都是鲁国胜利,但是鲁国却因此而衰弱,随之而灭亡了。名义上虽战胜,而实际上却亡国,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齐国大而鲁国小啊!如今秦国和赵国相比,就同齐国同鲁国相比一样。秦、赵两国在黄河和漳水边上交战。打了两次,赵国都战胜了秦国。但是等到第四次交战后,赵国损失了几十万军队,最后仅存下都城邯郸。赵国虽然名义上取胜了,但国家却破烂不堪,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秦国强大而赵国衰弱啊!”

“如今,秦、楚两国已经联姻,结为兄弟之邦。韩国向秦国献上宜阳,魏国向秦国献上河外,赵国也在渑池与秦国会盟,割让河间一带地方侍奉秦国。假如大王不臣服秦国,秦国必将让韩、魏两国攻打齐国南边,让赵国的军队全力渡过清河,指向博关。这样一来,齐国的都城临淄将受到威胁,到那时,齐国想臣服也来不及了。望大王考虑一下吧!”齐王感激地回答说:“齐国地处偏僻,远在东海边上,从来就不曾考虑过国家的长远利益,多亏您为我们打算。”于是,他答应了张仪的服从秦国的要求。

张仪离开齐国之后,到赵国去劝赵王:“秦国派遣我这个使臣,来给大王您献上一个计策。大王率领天下诸侯来共同抗拒秦国,使得秦兵15年之久不敢走出函谷关,大王在各国声名远扬,秦国非常畏惧和佩服。这期间,秦国只能修治战车,磨砺兵器,练兵习武,努力种田,积存粮食,防守边境,不敢稍微有所行动,唯恐大王责备我们的过失。如今依靠大王的督促,秦国已经攻下巴蜀,兼并了汉中,占领了东、西二周,得到了传国的九鼎,防守着黄河南岸的白马津。秦国虽处在偏僻荒远的地方,但心怀愤懑的日子已经很久了。”

“现在,秦国有一支不算精良的军队,驻扎在渑池,正准备渡过黄河,越过漳水,进占番吾,聚集到邯郸城下,并准备效法武王伐纣的做法,在甲子这一天,与赵国交战。秦王因而慎重地派遣我为使臣,来敬告大王。”

“算来大王最相信的,而且依靠他来推行合纵政策的人,就是苏秦。苏秦蛊惑诸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他想暗中颠覆齐国,却使自己被车裂在刑场上,现在各国诸侯无法再联合为一体,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了。如今,秦、楚结为兄弟之邦,韩、魏都已经向秦国称臣成了秦国东边的藩属国。齐国也献上生产鱼盐的地方给秦国,这就等于斩断了赵国的右臂。断去右臂而和人争斗,失去同党而孤立,赵国的危险是迫在眉睫啊!”

“现在假设秦国联合四国军队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将不得不将土地分成四份给参战的四国。我私下里为大王着想,最好的办法是和秦王在渑池会谈,互相见面,在口头上作个约定,请求军队不要进攻。希望大王早作决定。”

赵王听了,急忙解释说:“先王在世的时候,奉阳君专权,蒙蔽欺压先王,那时我还身居在宫内,跟随师傅读书,不参与国事。等先王去世后,我年纪还小,继承王位的时间还不长。后来,我也暗自揣摩,诸侯联合而不服从秦国,不是国家的长远之计。所以,我将改以往的做法,准备割让土地给秦国,以赎回以前的过错。我正在预备车辆,前去请罪,正好接到使者您明智的劝告。”赵王答应了张仪的建议。于是张仪又动身北去燕国,去劝燕王,成功地说服燕王献上5座城池,亲秦弃赵,实现了连横策略。

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在他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是已无法持久。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谋略点评:

张仪实现连横策略的原因在于审时度势、鞭辟入里地分析各国自身的优劣及周边形式,抓住各国君王内心所想,各个击破达到了连横的目的。用秦国的强大与韩国的弱小相比来说服韩国归顺,而对于实力相对强一些的国家如齐国、赵国来说则抓住对方顾虑重重、不敢轻易作战的心理说服其友好联盟,所以想让自己的建议让对方采纳,需要从对方的角度和全局的眼光来分析,充分了解对方心理,找到症结才能够对症下药,达到预想的目的。

抓住弱点,范雎赠金破六国合纵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兼并战之后,只留下了七个强国。其中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民风剽悍。特别是在商鞅变法以后,更是国势日强。秦军铁骑常常杀出函谷关,令关东六国胆寒。后来在苏秦的极力游说下,关东六国采取合纵之策,建立了以赵国为首的军事联盟,借此来抵御秦国的侵扰和劫掠。这样一来,秦国的确不似先前那样横行无忌了,秦昭襄王对此也不禁大为犯愁。

这时,在秦昭襄王身边出谋划策的是魏国人范雎。他本是魏国的显官,因招人陷害,就逃到了秦国。秦昭襄王很赏识他的才学,对他也十分倚重,就拜他为首辅。面对被六国联合封杀的局面,昭襄王对范雎抱怨说:“现今天下的英雄豪杰都四处鼓吹,响应合纵,还聚集在赵国,不仅把我们的军队压制在函谷关难以东进,更要谋划如何攻打秦国,我们不能这样坐以待毙,可是又该如何是好呢?”范雎胸有成竹地说:“大王大可不必如此忧愁,我自有良谋来破解他们的谋划。秦国与天下的豪杰并没有什么怨仇,他们之所以会协助赵国谋划攻打秦,不过是为了求得一己的功名富贵。这就好比是一群狗,如果关在一处,卧的卧,立的立,走的走,停的停,各安本分,自然不会互相争斗。但是倘若投一块肉骨头过去呢,每一只狗都会起来抢夺,并且互相撕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了那块骨头,互相就会起争夺之意。”秦王一听顿时恍然大悟。

于是,昭襄王就派范雎带了5000斤黄金,在武安大摆筵宴,要送给那些主张合纵的英雄豪杰们。消息传出后,那些豪杰们多认为不可受秦国恩惠,但也有少数几个前往武安去了。范雎就厚待他们,所来的人都得到了十分丰厚的礼金和相当尊敬的礼遇。

后来,前来武安的人越来越多,范雎就开始因人而异,有时还故意或是厚此或是薄彼,于是不满和争吵在这些豪杰中逐渐出现。最后,当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武安的时候,很多争吵开始演化成了争斗。范雎带来的5000斤黄金,实际上也只用了3000斤,曾经齐聚赵国的各路豪杰就已经互相攻击、争斗不止。最后,他们相约要谋划攻打秦国的事情早就被拋到九霄云外,最终不了了之。而后,秦军铁骑再次杀出函谷关,各自为政的关东六国,只能再次疲于应付,最后又不得已割地求和。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军进军赵国。老将廉颇率赵兵迎敌,筑营垒待时机,与秦军相持于长平近两年,仍旧难分胜负。秦国君臣将士个个焦躁万分,却又束手无策。秦昭王问计于范雎,说:“廉颇多智,知道秦军强大而不轻易出战,但秦军是远征而来,不能久拖不决,时日一长很容易深陷泥淖,无力自拔,到那时该怎么办?”范雎对赵国文臣武将的优劣了如指掌,深知秦军若想速战速决,必须设计除掉廉颇。于是,他沉吟片刻,想出了一条反间计。

范雎遣一心腹门客,从便道进入赵国都城邯郸,用千金贿赂赵王左右亲近之人,散布流言道:“秦军最惧怕的是赵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有为且精通兵法,如果担任将领一定可以胜任。廉颇因为老变得胆怯,屡战屡败,现已不敢出战,又为秦兵所迫,没过多久一定会投降的。”赵王听了将信将疑便派人催战,廉颇仍行“坚壁”之谋,不肯出战。赵王对廉颇先前损兵折将本已不满,今派人催战,却又固守不战,又不能驱敌于国门之外,于是轻信流言,顿时疑心大起,竟不辨真伪,匆忙拜赵括为上将,赐以黄金彩帛,增调20万精兵,持节前往以代廉颇。

赵括虽精通兵法,但死读经文书传,不知变通,只会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且骄傲自大,刚被任命为将军便变得不可一世、盛气凌人起来,使各将领都怕他。他还把赵王所赐黄金、财物悉数藏于家中,日日寻思购买便利田宅。

赵括来到长平前线,一改廉颇往日固守之策,更换将领,掉换防位,一时弄得全军上下人心浮动、紊乱不堪。范雎探知赵国已入圈套,建议昭王白起为将军火速出战,最后赵军惨败,赵括本人也被乱箭射死。长平一战,大大挫伤了雄踞北方的赵国的元气,使其从此一蹶不振。战后,秦军乘胜进围赵都邯郸。即使有赵国名士毛遂自荐,赴楚征援,又有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也只是大势已去,赵国难逃灭亡的厄运。

谋略点评:

范雎之所以能破六国合纵是因为他成功地抓住了人性中的弱点,利用金钱诱惑使看似坚不可摧的六国联盟内部出现内讧。挑拨离间,引发敌方内部矛盾,可以说是行之有效而又事半功倍的方法,内部矛盾一旦被激化,外部即使有再大再坚硬的外壳都会变得不堪一击。

以少胜多,班超振士气夜袭敌营

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节,但品德很好,在家中每每从事辛勤劳苦的粗活,一点不感到难为情。班超很有口才,广泛阅览了许多书籍。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他便和母亲一起随从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

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匈奴屡次入侵汉境,汉明帝派奉车都尉窦固带兵去与匈奴作战,任命班超为假司马,让他率领一支军队去攻打伊吾,双方交战于蒲类海,班超杀死了很多敌人回来。窦固认为他很有才干,便派遣他随幕僚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和文官郭恂带领36人来到西域的鄯善国。鄯善王想归附汉朝,但又害怕得罪匈奴,正在举棋不定之间,班超一行人来到后,鄯善王恭敬异常,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可是过了一段时间,鄯善王对他们就不如先前热情了,供给的酒食也不如从前丰盛了。

班超马上跟随从人员议论:“你们难道没觉察鄯善王广的态度变得淡漠了吗?这一定是北匈奴有使者来到这里,使他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服从谁好的缘故。头脑清醒的人能够预见到还未发生的事情,何况现在已明摆着呢!”班超说:“我猜,是匈奴使者到了。鄯善王怕得罪匈奴,特意冷淡咱们了!”正在这时,鄯善王的手下人送酒食来。班超眼珠一转,说:“我知道北匈奴的使者来了好些天了,现在住在哪里?”那侍从禁不起班超这么一诈,忙如实相告:“不瞒班大人,匈奴人来了三天了。他们住的地方离这儿有30里地。”班超又问了些情况,之后怕走漏风声,马上把这个侍从关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