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全书
37990100000016

第16章 抵巇之理(2)

下面我们仅以家庭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婆媳关系为例。

一直以来,王晓丽对婆婆的态度都是保持分寸、拿捏尺度,带着敬畏之心的。就是不得已和婆婆上街并肩行走时,王晓丽都尽力避免靠得太近。这不是说王晓丽对婆婆有多么生分和见外,只是觉得婆媳之间固有的那种微妙关系,需要保持小小的距离才会让王晓丽觉得舒服和安全。

王晓丽的婆婆说话很直,有时甚至还有一些刻薄,心眼在某些时刻也显得小。王晓丽能做到的就是回避,回避和她在任何时刻可能会有的正面冲突。

偌大的厅堂里,婆婆一人做着毛线鞋,王晓丽走过她的身边,婆婆看看王晓丽,又低下头去继续做毛线鞋。王晓丽能感觉到婆婆希望自己能主动上去和她说说话、聊聊天,婆婆的眼神里透着落寞。但是,王晓丽却像一阵风一样,掠过她的身边,撂下她一个人,也撂下了满眼的期待。

有时上街,王晓丽时不时就能淘得新衣服回家。婆婆看到王晓丽手里拎的包就说:“又买新衣服啊。”“对啊。”王晓丽眉也不抬,“看着喜欢就买了。”“你上次那件还没有穿呢。”婆婆的语气明显有些责备。“肯定是要穿的呀,你急什么。”王晓丽也有点不高兴。“多少钱啊,贵不贵?”这是婆婆的惯例。“不贵。”但王晓丽报出的数字却往往让婆婆吓一跳。而对婆婆诧异的眼神来说,王晓丽也早已见怪不怪,喜滋滋自顾去房里试换新衣服。

某年冬天的一个午后,王晓丽兴冲冲地买回一条休闲皮裤。皮裤是越小越好的,因为会越穿越松。当王晓丽费尽力气地穿上并奋力拉好拉链,艰难地松出口气,正蹲下身去磨合时,只听“哧”一声响,休闲皮裤的后中缝竟裂开了长长一条裂缝。王晓丽“哎呀”一声,婆婆从厨房里冲出来,不停地唠叨:“裂了啊,找他去,什么货啊,哪个店里的?”“找什么找啊!”王晓丽没好气地白了婆婆一眼,“在市区,远着呢。”王晓丽气冲冲地扔下裤子上班去了,心里一直不痛快。

晚上回到家,皮裤被整整齐齐叠放在桌上,王晓丽没好气地拿在手里,奇怪的是却找不着那条开裂的缝了。明明是裂了的啊,王晓丽很纳闷。“别找了,我帮你缝好了。”婆婆从厨房中端出最后做好的汤放在桌上,“吃饭了。”婆婆的语气淡淡的,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王晓丽拿着裤子不作声响地进了房间。在灯下,看清了婆婆手缝的纹线,一针一针,紧紧密密,和原先的纹线完全吻合,而且不只是裂口处,所有的接口,都被婆婆重新缝上了细密结实的针眼。一阵很强烈的温暖的感觉猛然间溢上了王晓丽的心头!王晓丽在灯下坐了很久,手指在皮裤上反复地摸索。王晓丽深知自己最讨厌的事情就是缝纫,对于针线活她一直避而远之。而婆婆一个冬日下午的清冷时光,就全耗在了她的皮裤上。想到婆婆长满冻疮开裂的手,想到婆婆千沟万壑、疼痛难忍却又哆哆嗦嗦为自己缝补的手,王晓丽的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一滴一滴,全落在这几百针细细密密、结结实实的针眼上。王晓丽知道,婆婆为自己缝补的不仅仅是开裂的皮裤,而是在用爱的丝线,缝补着婆媳二人之间浅浅的隔阂。

第二天,在婆婆每日梳妆的案头,多了两样东西,一样是热水袋、一样是冻疮膏,那是王晓丽悄悄放上去的。看到婆婆手里拿着那两样东西露出幸福笑容的样子,王晓丽的心里也暖融融的。而曾有的隔阂,也就在无声的关爱里默默地消融。

生活就是这样,如果有了隔阂和“缝隙”不及时“缝补”,缝隙就会越来越大,隔阂就会越来越深,矛盾就会越积越重,最终难以弥补、无法挽救,倘若及时弥补,把矛盾和隔阂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但可以和好如初,还能拉近心理距离、增进彼此感情。

家庭关系如此,朋友关系、同事关系都是如此,有了缝隙,一定要及时“抵而塞之”。当然,我们更不能人为制造矛盾、破坏团结,因为利益而争得头破血流,否则不但无法获得应得的利益,还会失去应有的和谐与幸福,成为他人的笑柄。

从前,在苏州某山下有一户人家姓田。父母已亡,只剩下三个兄弟,老大叫家福,老二叫家禄,老三叫家寿。一家人靠种花采茶过日子。

然而,三兄弟经常斗嘴吵架,甚至动手相打,有时相互打得头破血流,一家人难以相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三兄弟中,老大贪利,老二贪财,老三贪钱,三个人都自私贪婪。

有一年,弟兄三人在北山背阴面种了茶树,在南山朝阳面栽了花。栽的是一种据说是从印度传来的花,叫摩尼花。摩尼本是印度国王给公主的帽冠上镶嵌的一颗宝珠,洁白光亮,珍贵无比。这花儿的形状就很像那颗宝珠,洁白圆润,芬芳四溢,因此就叫它“摩尼花”。

这年的春末夏初,摩尼花开了,茶树也长大可以采摘了。南山的花香被风吹到北山的茶树林。老大头一个发现今年的茶叶上有一股甜香味儿。甜得沁人心脾,香得使人陶醉。老大高兴极了,瞒着老二、老三,偷偷把茶叶抢先摘下来,拿到市场上去卖了。这充满花香的茶叶果然人人喜欢,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买,因此价钱也比往年高了许多,并且一会儿就卖完了。

后来这件事被老二、老三知道了。老二说:“北山的茶树是我种的,南山的摩尼花是我栽的,卖茶叶的钱应该全归我。”老三说:“种茶我出了力,栽花我吃了苦,卖的钱应该全归我。”老大却说:“摩尼是大家栽的,茶叶是大家采的,但是发现茶叶有香味的却是我一个人,所以卖的钱理应只归我。”三兄弟吵得不可开交,于是就动手打了起来。俗话说:“相骂无好言,相打无好拳”。这一打就打了个三败俱伤,头破血流,兄弟三人还不肯罢休,你揪着我,我揪着你就闹到戴逵那儿去了。

戴逵是何许人呢?原来他是当时有名的雕塑家兼琴师。据说他弹出的琴声可以把凤凰引来,可以使鸟儿跳舞。当朝宰相知道了,就派人去找他来宰相府弹琴。他却不愿为权贵弯腰,把琴砸了,就隐居到苏州的深山中来了。因此,苏州一带的百姓,人人都知道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都尊重他,有事都愿找他帮个忙,评个理。

这一天,田家三兄弟就找到戴逵这儿来了。三人争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述说了一番。戴逵听了,笑笑说:“摩尼花香茶叶贵,本是好事。但是,摩尼、摩尼,不要变成谋利,要认作末利。人不能过分求利,而更不能因利忘义。为谋利而伤了兄弟的手足情,太不值得。若是你们兄弟三人一条心,门前的黄土也会变成金。我看以后把‘摩尼’改成‘末利’吧。只要你们三人都牢记住这两个字:末利,就再也不会吵闹打架了。”兄弟三人听从了戴逵的劝导,从此,团结一心,共创幸福生活。后来,这件事也教育了四方百姓。从此这一带民风淳朴,百姓和睦相处。人们都把“摩尼花”改叫做“末利花”。后人认为“末利”既是花草,就都加了个草字头,叫做“茉莉花”。

这个传说虽然无证可考,但却教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抵巇”之理,切勿因为小利而失大道。茉莉花那清纯自然、超凡脱俗的高雅气质正是它不追名逐利的象征,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在有矛盾和裂痕时,我们一定要及时“抵而塞之”,在没有矛盾和裂痕时,我们要加强和巩固内部团结,这才是真正的“抵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