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有心机
379900000029

第29章 处世讲点“厚黑”放下面子来做人(2)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当时也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作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中没有麦,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人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舍取,宓子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中国历史上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文,担任楚国的令尹。这个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职,却从不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职,也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心里平静,认为得失和他没有关系了。子文心胸宽广,明白争一时得失毫无用处。该失的,争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对自己毫无益处,不如不去计较这一点点损失。

患得患失的人是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其实人生百年,贪欲再多,官位权势再大,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的?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善,就幸福吗?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一旦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例如:南朝梁人张率,12岁时就能做文章。天监年间,担任司徒的职务,他喜欢喝酒。在亲安的时候,他曾派家中的仆人运3000石米回家,等运到家里,米已经耗去了大半。张率问其原因,仆人们回答说:“米被老鼠和鸟雀损耗掉了。”张率笑着说:“好大的鼠雀!”后来始终不再追究。张率不把财产的损失放在心上,是他的为人有气度,同时也看出来他的作风。粮食不可能被鼠雀吞掉那么多,只能是仆人所为,但追究起来,主仆之间关系僵化,粮食还能收得回来吗?粮食已难收回,又造成主仆关系的恶化,这不是失的更多、更大吗?同样,唐朝柳公权,他家里的东西总是被奴婢们偷走。他曾经收藏了一筐银杯,虽然筐子外面的印封依然如故,可其中的杯子却不见了,那些奴婢反而说不知道。柳公权笑着说:“银杯都化成仙了。”从此不再追问。

《老子》中说:“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得。人不应该为表面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是认识他的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点、问题,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婉惜的呢?

5.夹起尾巴做人

取得点成绩,便不可一世,这样的人多是小人得志。

小人得志便猖狂,那也不见得,枪打出头的鸟,猖狂就得挨打,还是做一只夹着尾巴的鸟安全。

人生大致有两个状态难以把握,一个是失败甚至是惨败的时候,一个是成功得有一点儿张扬的时候,前一种好理解,其实,后一种尤为重要。因为这种“大意”很可能让你转胜为败。所以,任何人都需要夹紧尾巴,这似乎已经承认了某种恶劣的人性,但是,很难有其他的办法让全世界的人都有尊重别人自由的理念。你碰上苏东坡,弄那么一套“茶,上茶,上好茶”的过程,大概就有点傻冒了。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怎样标榜自己,充其量都是个普通人,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过去的奋斗,这里面夹杂着别人的不少心血。因此,名人的尾巴夹得很紧,他们和别人的差距不在于他是一个名人,而在于他们知道人这一辈子不容易,得活自己的,更要尊重别人的。无论怎么样,都不能招人烦,动不动就跟人家吆五喝六的,谁有功夫搭理你呀。学会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魅力,内容千变万变,形式却是经久不变的时尚。

我始终觉得夹紧尾巴是一种道德选择,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你的清醒,还代表着你对以往朋友帮助的感谢。如果你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必然把尾巴翘得高高的,殊不知,一部人类史,正是人在道德目标的引导下不断前进上升的历史。抑制不良的欲望,就要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赶走狂妄的情绪。正如《菜根谭》所说:“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因为“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

趾高气扬的人要获得人生的增长点,就应该向一切尊重人类生命的道德力量鞠躬,包括面对年轻人,不要担心自己表现出愚蠢的样子,人应该全面地发展,就得质朴谨慎求实。按照常理来说,鞠躬的时候是不应该翘尾巴的,因为那样会露出不该暴露的部位,如同是公园里的猴子,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时刻都应该注意到自己尾巴的位置,要不然,想瞻前顾后也找不着方位。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尾巴决不是旗帜。我们衡量一个人有多么成功,从来不看它的尾巴有多么高,要看的是他脚踏实地的能量。而且,以另一个角度考虑,他只要投入,就很难有翘尾巴的时间,翘尾巴是闲人的专利,因为他们“无事”,所以总想表露自我,从而生出些“非”来。而奋斗者恰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更上一层楼,坐在冷板凳上不知疲倦的他们没把屁股露出来,所以,他们一直受到别人的尊重。

6.真面不要真心

如果你把你所有的想法和心思都暴露出来,那别人看来你不过是个透明人,是个傻瓜。可见做人待人不能毫无“心机”,要懂得掩藏自己,尤其是那些容易触犯众怒的地方。

西方有本书上曾这样说:“如果对方无法接受毫无掩饰的我,未尝不是好事。”其实,从对人性的洞察来看,这就是一件好事。因为,现实社会中,除了禽兽和野蛮人,正常人哪里会是毫无掩饰的“玻璃人”呢?

李宗吾在《厚黑丛话》中说:“我把厚黑学讲完了,特别告诉读者一个秘诀,大凡行使厚黑之时,表面上,一定要糊一层仁义道德,不能把它赤裸裸的表现出来,王莽之失败,就由于后来把它显露出来的缘故。如果终身不露,恐怕至今孔庙中,还会有一个‘先儒王莽之位’大吃冷猪肉。韩非《说难篇》有曰:“阴称其言而显弃其身。”这个法子,诸君不可不知。假如有人问你:‘认得李宗吾否?’你须放出最庄严的面孔说道:‘这个人坏极了,他是讲厚黑学的,我认他不得。’口虽如此说,而心中则恭恭敬敬地供一个“大成至圣先师李宗吾之位”。果能这样做,包管你生前的事业惊天动地,死后还要在孔庙中吃冷猪肉。所以我每听见有人骂我,‘李宗吾坏极了!’就非常高兴地说道:‘吾道大行矣!’还有一层,我说:‘厚黑上面,要糊一层仁义道德。’这是指遇着道学先生而言,假如遇着讲性学的朋友,你也同他讲仁义道德,岂非自讨没趣?这个时候,则应当糊上“恋爱神圣”四字。总之,厚黑二字是万变不离其宗,至于表面上到底该糊什么,则须因时因地,神而明之。”

这段话要告诉我们的是:现代人的一大特色就是虚伪与口是心非,尽管对《厚黑学》爱之入骨,表面上也必要在口头上对之咬牙切齿,为了讨好道学先生也。所以,做人一定要戴上面具,以“心机”适当掩盖自己。此面具的功用,好比机械运转所需要的润滑油,可以使机器运转得更加顺畅。至于什么场合应该戴什么面具,就像戏台上唱什么角色该穿什么戏服一样,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具体到上班族,以下三条金科玉律,相信会帮你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

1.在单位里不可随便与人交心。在现实中,任何一个单位都不是真空般一尘不染,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亦有之;既有坦途,也有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方式和对象,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祸从口出。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只有先求安身立命,适应环境,然后才能设法改造环境,顺利地走上成功之道。因此,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对避开生活的误区,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人生的主动权,无疑是有益的。

况且,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的人,会显得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

做一个在社会上混的场面人,社交活动不免与自己所在的单位有关。下班之后,与同事一起喝杯酒,聊聊天,不但有助于日常工作,还可能知道与单位有关的消息。因此,单位举办的各种聚会,自然要积极参加,就是与同事及上司打上一两场“社交麻将”也很有必要,但有一点要时刻切记:不可随便与任何人交心。

2.随时注意保护自己。蓝领与白领不同的地方之一,是蓝领向上流动性不大,升迁的机会不多。因此,蓝领工人打的是正规战术,集体讨价还价,争取共同的利益。而白领阶层则大多都有个别拼搏的机会,获得升迁是单打独斗的结果,甚至是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的结果。因此白领之间不但没有蓝领的那种同志感情,往往还互相猜忌,尔虞我诈。这种生存竞争环境,犹如深入敌后、孤军作战的游击队。

是游击队,就得打游击战!游击战的最高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许多力争上游的白领,很注意将对手打倒,却往往不善于保护自己,这是不足取的。《厚黑学》认为:一方面要友好竞争,另一方面更要在众人的竞争中保存自己,在势孤力弱的情况下,就要夹紧尾巴,千万不要露出自己全力拼搏、一心往上爬的野心,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俗语说,“不招人忌是庸才”,但在一个小圈子里,招人忌者是蠢才。精明而有“心机”的人,往往在积极争取往上前进的同时,还能很自然地摆出一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超然态度。

3.别替人背黑锅。在任何一个单位里,做事好坏对错,很多时候是由上司主观决定的。如果上司意志强,下属多少都要努力工作;上司若自以为是,下属便会唯唯诺诺。但有一些上司只是向他的上司交功课而已,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出事,一切如常,就不会勾起上司的雷霆之怒。但如果出现差错,上司为了向他的上司交代,就会抓住一个人做替罪羊。这种情况,俗话叫做“背黑锅”。虽然说有的时候替上司背黑锅,能够换来更大的回报,但大多数情况下,替别人背黑锅是非常划不来的蠢事。

要不背黑锅就是不要冒险,不马虎,事事有根据,白纸黑字,即使错了也有充分的理由解释。另一方面,一件事的对错,错的大小,应否追究,以及应该如何处罚,往往都是上司决定。大事化小或小题大作,都在主管上司的一念之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缘好,特别是与上司的关系不错,就会较少获罪。

7.软硬兼施,以牙还牙

人还是具有动物性的,互相欺诈、压迫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着。你要不被别人欺负,就要有点锋芒,如何抗拒别人还不得罪人,就要看你做人的本事和“心机”了。

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吃柿子专捡软的捏。生活中一些蛮横霸道的恶人之所以能够得意一时,就是因为社会上有些人忍气吞声惯了。他们作威作福、发火撒气往往找那些软弱善良者,因为他们清楚,这样做并不会招致什么值得忧虑的后果。在我们身边的环境里到处都有这样的受气者,他们看起来软弱可欺,最终也必然为人所欺。因为一个人表面上的软弱事实上也助长和纵容了别人侵犯你的欲望。

人是应该有一点锋芒的,虽然在待人处世中没必要像刺猬那样全副武装,浑身带刺,至少也要像那些凶猛的动物一样,让人觉得你不好惹才是。特别是对于那些没事找事的恶人,你只能是“腰里别冲牌,谁来跟谁玩”。

树立一个不好惹的形象,是确保自己不受欺侮的一条很重要的做人“心机”。这一形象在时刻提醒别人,招惹你是要承担后果并付出更大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