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效能人士的7个心态
37987800000016

第16章 中庸心态——中和天地、中立人生(3)

在这一半天一半地之间生活着的人类实在应该懂得这“半半”中的道理。应该知道,生活中不是什么事情都值得我们引领前瞻,全力以赴,孜孜以求的。人世间的许多事情,道理也不都是非黑即白那样的纯粹,他们大都落在两极之间的灰蒙地段。人本身其实也是半半的对立统一。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正因为不可能通体发光,完美到连一丝一毫的瑕疵都没有,所以人才会是人。雨果说:“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正因为如此,人类永远不会尽真、尽善、尽美。但人类注定是要进步的,然而人类的进步只有半帆张扇,马放半缰,才能脚踏实地,稳步向前。若急功近利,临末了也只能是欲速不达,甚至还会向后跳跃,历史上这样的故事还少吗?所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半半”的道理,并能身体力行,那么人类是不是会减少许多错误与损失以及感情与生命的浪费呢?像那些诸如嫉恨与倾轧、唯利是图与谋财害命之举是不是也会离开我们越来越远了呢?

“半半哲学”更重要的表现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的艺术,它是以其外表的愚拙朴质而内里的大智大慧为特征的。这首“半半歌”是对中庸哲学的形象阐释,它将天地、人生的种种现象与关系描绘得有声有色,一览无余。其中在对天地万物的悲悯中又有着达观超然的人间情怀。没有对世界人生的本质性理解,如何能深刻、透彻以至于此。作者的描写真是妙笔生花,他将天地人间的冷暖、得失、出入、是非、进退、乐悲等都和盘托出,表现出大智若愚的境界与品位。

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可以老把自己当人物,老拿自己当领导,老把自己当富翁,老以为自己是情圣,老是自我感觉良好,即便真是小有作为,业绩斐然,也要谨慎,要虚怀若谷,要大智若愚,其实人的最终结局都是一样的,只是你把自己看复杂了,说句俗话: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

在一次廉政集体谈话中,一位领导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总把自己当人物、当领导,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即使真的有所作为,成绩斐然,也要谨慎,虚怀若谷。其实,人的最终结局都是一样的,只是你把自己看复杂了。说句俗话,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

别把自己当回事,这句话怎么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的生存价值都差不多,每一个人的最终归宿是一样的。不要用这样那样的标准把你我分隔开,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因为人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不能因为自己手中握有一定权力,就把自己和他人区别看待,高看自己而低估别人。

有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为了给别人以好印象刻意改变自己;有时候,我们太在意对别人的看法,有求别人改变自己;有时候,我们上学不是为了学知识,考研不是为了搞研究,仅仅是为了抬高自己在别人和社会心中的地位,以获得更好的资本;有时候,我们总是想说点什么,却发现自己说的和别人想的完全不一样而受到冷落,因此伤感不已……

有的人之所以把自己当回事,是因为把自己手中的权力看得过重,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哲学,这样的人忘记了党组织的教导,忘记了人民的重托,把自己看成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其实,所谓“人物”者,是因为有身外之“物”起作用,离开了“物”,比如掌权的离开权力,也就仅仅剩下赤裸裸的“人”了,比别人多不了什么。

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太在乎自己,总以为天下之大,该有我表现之地,而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才是自己的成功;总以为世界上除了自己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改变世界还得自己做皇帝;总以为自己登高一呼,会应者云集……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以为没有了自己,单位不能运转了;社会要停滞了;世界也少了一个人才。

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把别人了解清楚了,就知道用什么方式与其打交道;而把自己搞清楚了,就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总是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这样的人能认清事物本质,摆正自己的心态。就会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慎独、慎言、慎行。

多元化的今天,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社会多了你一个不多,少了你一个不少。你不见许多身处高位的人,转眼被炒了鱿鱼;许多富人绅士,转眼破产身价大跌,甚至沦为街头乞丐;许多“能人志士”,转眼身陷牢笼;许多人今天还活蹦乱跳,明朝却阴阳相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就因为我们太渺小,而社会太强大。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我们就是那些花儿、果儿,有被社会发现的一天,也有不被发现的一天。因此,就必须转变心态,抱着自己只是一个小人物,毫不起眼的想法去生活。像花儿、果儿一样,凭着自己的生长规律成长,就算别人闻不到你的清香,食不到你的美味,又有多大关系呢?假如你不甘心长在野外无人识,偏要落下地来去向别人投怀送抱,说不定更早地烂在泥里,连那一点红、一点香都无法保存,更何谈其他!

把自己当回事的人,别人敬畏你,是因为受制于你,是被迫的、无奈的。被人敬畏的人,不管你有过多少风光,你一旦离去,昔日的一切便会时过境迁,甚至被人唾骂。难怪有的人离开权力岗位后感叹,有权时门庭若市,没权时门可罗雀。而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人,人们却敬仰他,这源于他的德才,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即使未曾指点江山,呼风唤雨,但人去楼空之后,同样还会让人们念念不忘,深情缅怀。

所以,别把自己当回事。以平常的心态,顺其自然,做自己该做的,想自己可以想的,说自己该说的,只是别把自己做的、想的、说的当回事。是非总有评定,公道自在人心。就算人心取不得,还有历史,历史如果太短,还有漫漫宇宙。只要自己活得舒坦不憋闷,活得开心不压抑,活得自在不委屈,你管他谁去采那花儿、果儿呢?

夹着尾巴好做人

夹着尾巴做人,就是要低调做人,就是要少说多做,就是要淡泊名利。

有电视节目人物专访,访问******的女儿李敏。其中说到了做人态度方面,******对女儿的教导是“夹起尾巴做人”。没有读过******作品的人,乍听到“夹起尾巴做人”,可能会感到疑惑。“夹起尾巴”本是猴子王国的法则,猴子为王时,尾巴总是翘着的,但是被新猴王打败后,只能像其他猴子一样,夹起尾巴来。******把它引申为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共产党进城后,他以此来教导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中正和平,不要张狂,任何情况下都要不丢本色,也就是务必不骄不躁,务必谦虚谨慎。如果理解成像丧家犬那样,垂头丧气、把尾巴藏在屁股底下做人,可就大错特错了。

夹着尾巴做人,就是要低调做人。能夹着尾巴低调做人的人,大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却从不用人生阅历招摇过市。他们最懂得“满招损,谦受益”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高于众,众必诽之”的道理,从而保持“大巧若拙、大辩若纳、大勇若藏、大智若愚”的美德,凡事不张扬、不放肆,对人讲谦恭、讲宽容。可见,夹着尾巴做人,不是懦弱,不是颓废,更不是悲观,而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强者最好的外衣。

夹着尾巴做人,就是要少说多做。有那么一些人,喜欢唱高调,八字还没一撇,就吹得天花乱坠,甚至肆意“炒作”,拿来吸引人的目光,引起人的注意,把“急切”变成了“急躁”,结果一事无成,弄得“蛤蟆进门槛——又墩媾子又蹭脸”。而夹着尾巴做人的人,做事,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人,谦虚谨慎、默默奉献。他们大都是某一领域的精英,有着深厚的资本和功底,能把事做得十分漂亮,却最具“温、良、恭、谦、让”的美德,从不支哩哇啦地卖弄自己。看来,只有那些“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人,才会唱高调、翘尾巴。

夹着尾巴做人,就是要淡泊名利。他们有一种优雅的人生态度,其理想是高昂的,生存却是低调的。他们深深懂得“《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哲理,时时遵循“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的准则做人做事。做对了,总认为是本分、是题中应有之义,从不去想得什么奖赏和荣誉;即使获得了很大的荣誉,也从不欣喜若狂、大喜大悲,而是把它当作继续前进的平台。他们视金钱如粪土,往往仗义疏财,两袖清风。由此看来,高昂的理想是一股气质,低调做人同样是一股气质,而且是一股难能可贵的气质。

做人难,夹起尾巴做人更难。夹起尾巴做人的人,却永远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还是夹起尾巴做人为好!

做人不妨“傻”一点儿

明朝的学者陈继在他著的《安得长者言》中说:“留七分正经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

有个机构做了一个试验,在德国的街头两个并排的电话亭门上,分别贴上了“男”、“女”两个字。之后,来打电话的男士都进了贴有“男”字的电话亭,而女士则进了“女”电话亭。一会儿,“男”电话亭外排起了长队,一些男士眼巴巴地望着空着的“女”电话亭。有位法国男士,见“男”电话亭人多,便毫不犹豫地进了“女”电话亭。试验者上前问排队的男士时,他们都说自己是德国人。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深夜,某德国先生驱车赶路。在一个十字路口,自动信号灯是红灯。尽管四周已无人影,但那位先生还是刹车停住了。但红灯好半天都不变。这位先生下车去摇信号灯时才知灯坏了。于是他回到车里,一直等到第二天清晨有人修好了才走。

这两则故事也许有些夸张,但德国人那种近乎冒傻气的做人行事的性格,却是许多接触过德国人的人士都有所感受的。这种“傻气”,或曰“呆”,会被许多“精明”的人当成笑话,但我想,做人太精明,未必就好,有点儿“呆”,反倒能保持住纯真的天性,于己于社会都有许多好处。

明朝的学者陈继在他著的《安得长者言》中说:“留七分正经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

这是说,做人有十分,其中七分应是“正经”——头脑清楚地活着,还有三分应该是“痴呆”——冒点儿“傻气”,不那么“精明”,这可以“防死”,就是说能健康长寿。

人当然应该聪明,不然就不会有科技发明,就不会提高工作效率了。其实,在与人交往时,不妨被人说作“呆”,不要总是留个心眼,生怕自己吃亏别人占便宜;在为公家办事时,也不妨被人说作“傻”点,而不要自作聪明去乘机捞一把;对于遵守公共道德、公共规则这类事,也不妨像德国人那样“迂”一些,而不要为了个人私利耍小聪明,去钻个什么空子。

有些人为了抄近道,“聪明”地从公共绿地踏步穿过——“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嘛。这时如果有人是绕道而行,或许就会被“聪明人”嘲笑;还有的人,借着给公家谈生意的机会捎带着吃点回扣……这都是眼下“聪明人”的“聪明”做法,就像他们用公款吃喝,心里想的是“不吃白不吃”一样;还有的卖菜人把发了黄的老黄瓜用颜料涂绿了当嫩黄瓜卖……

其实,像上述那些所谓的“聪明”人,实在是最愚蠢的人。贪污腐败的人,自以为得计,结果总是使自己身败名裂,悔之莫及。那些占人便宜的人,还会使自己失去朋友,失去别人的信任。所谓“占小便宜吃大亏”的,往往是那些“聪明”过头的人。这样为人处世,工于心计者总会是:一劳神,二亏德,三折寿的。

某些事情上,我们没有必要表现得太聪明,或者说,不妨“傻”一些。比如,在与人交往时,不妨被人称为“呆”,不可总动心眼,生怕自己吃亏别人占便宜。为公家办事时,也不妨被人称为“傻”,而不要总是自作聪明,总想乘机捞一把。对于遵守公共道德,公共规则这类事,也不可为了个人私利耍小聪明,钻空子。

报纸上刊登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些银行为了方便顾客,设置了饮水机,顾客口渴时,可以喝一杯。于是有些“精明”的人便带上大型塑料瓶来灌免费的饮用水回家使用。这种“精明”人是为了自家省了些水费,却在德行上被人指责。还有些人为了抄近道,“聪明”地从公共绿地上穿过。这时,如果有人宁可绕道而行,准会被“聪明”人嘲笑为“傻冒”。假如我们要真正做一个正直、诚实、高尚的人,我们宁可“傻”一些、“呆”一些,也不能学那些人所谓的“聪明”。

其实,像上述的那些所谓的“聪明”人,实在是愚蠢的,那些占人便宜的人,会使自己失去朋友,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所谓“占小便宜吃大亏”者,往往是那些“聪明”过头的人。而为人处事,工于心计者,一劳神、二亏德、三折寿,其下场也往往不妙。《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诡计使尽,结果还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