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历来谈论善本的人,都分别从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两方面论及。一般而言,具有历史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都是善本。从收藏角度看,文物性善本范围稍大。善本下限一般断至清康、乾年间,但道、咸间江南书版毁于战火,绝少流传,所以也被认为是善本。
钞本即抄本,又称写本。显然指非经刊刻而由人工抄写而成的书本。但习惯上将宋以前的称为写本,宋以后的称为抄本。也指刊行后又经传写的本子。写本在装订上以卷轴为主,后来的抄本一般与同时代的印本相似。宋以后,雕版印书虽已兴起,但一些大部头难以刊行,还有一些内容专门,需求很小也不用刊行,一些禁书也往往用抄本形式得以保存,所以古代抄本是很有价值的。现在,宋元抄本极少见,明抄一般不避讳,但字迹潦草,多误字;不及清抄工整、美观。较为着名的有明末毛晋汲古阁抄本等。
景抄本将纸盖在原书之上影写而成的书本。主要有景宋抄本和景元抄本两种。景宋抄本创自明末汲古阁主人毛晋,抄摹非常精工厂后人称之为“毛抄”。清代藏书家也往往有借宋元旧刻景抄的。一些宋元原刻亡失已久,借自景抄本,可以看到原刻面目,所以收藏者对之颇重视,其价值仅次于旧刻本。
刻本即雕板印刷的书籍。根据刻本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形式,人们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类:在时代上有宋、金、元、明、清刻本;在地域上有浙江、福建、四川、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地;从刻书者来看,则有官刻、私刻、坊刻。在刻板形式上,则有大字、小字、景刻等。从宋到清,刻本书一直是历代刊刻书籍的主要形式。
景刻本又称覆刻本、景刊本,即照原本版式景刊,是照原样重刻古籍。珍贵的古籍,为了保持原貌,往往采用景刊的方式加以传播。一般而言,明中叶以前,宋刊本还不太难求,有时采用毁掉一部原书的方法上版雕刻,通常则采用摹写旧刻加以刊印的方法进行。有的景刻本可以精良到乱真,而一些古玩商则以此假冒宋元旧刻。在鉴别景刻本时,应注意其与旧版重印本的区别。
活字本即用活字排版印刷的书。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首创活字印刷术。从宋至清,曾先后使用过泥、磁、铜、锡、木等多种材料的活字。在明弘治、正德年间较兴盛,但比之刻本仍占少数。
聚珍版即活字版。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修成后,曾仿宋人活字版式,抽印《四库全书》中的善本。高宗认为活字版名称不雅,改称聚珍版,共排印书籍138种,即《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但其中四部实为刻本。其后活字版多沿用聚珍版之名。
朱墨本即套印本。用墨色印正文,朱红色印评语、圈点。
元《金刚经注解》为现存最早朱墨套印本。明万历年间常有这种书籍,如万历四十八年闵于忱松筠馆刻《孙子参同》用的即是这种方法,字体方正,版式疏朗。朱墨本往往都是白文,注文省略,成本过高,故传世颇少,价值也较高。
百衲本用各种不同版本的残卷零页汇集起来加以统一刊刻的一部完整的书,形同和尚的百衲衣,故名。如傅增湘曾汇集各种版本残卷印成百衲本《资治通鉴》,商务印书:馆印成百衲本《二十四史》等。
校本根据不同版本或有关资料校对过的书本。藏书家对于自己所有的普通版本的书籍,往往取自藏或别人的善本进行对校,将其勘误批注在底本之上,这就是校本。又称批校本。
同时录下前人批效于同书的称为过录校本。校本的价值要高于未校本,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特别是名家手校的书,无论底本价值如何,都往往被归于善本书之列。
在装订形式上,我们也可以作一些区分,首先是“卷轴装”,其形制与简帛的保存方式相仿。唐以前书籍多出于抄写,装成卷子,印刷术发明之初也多用这种装订方式,如唐人刻经等。后来出现了卷轴装订的改进形式,即“龙鳞装”。更后产生了向册叶的过渡形式“梵夹装”又称“折叠装”。宋代终于出现了“蝴蝶装”,这种装订形式使书平时可以立放在书架上,而不是像线装那样必须平放。后来又有了蝴蝶装的改进形式“包背装”。到了明代中期终于产生了“线装”。线装书一般只打四个孔,称四针装订,较大的书则在上下加打一孔,成为六个孔的六针装订。这种装订方式自明中叶出现后,逐步取代了其他装订方式,成为中国古籍唯一通行的装订方式,“线装书”也就成为古书籍的代名词。
古书的伪造
大致说来,古书根据其使用材料和装帧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简策、卷轴和线装书三种形式。简策久已失传,真正的简策一般很难见到,所以没有人伪造。卷轴的伪造以唐代人的写经最多。
大概从元代把所有存书改装为线装书以后,以前的卷轴失去了效用,没有人再收藏,到元代以后就完全绝迹了。一般人早已忘记宋代以前的书籍为卷轴形式。既然社会上不存在真的卷轴式书籍,伪造者便无法作假。自从敦煌石室发现唐人写经以后,人们才知道唐代人手抄墨迹还有留存到现在的,因此,伪造唐代写经的人就越来越多。
伪造的方法很困难,纸必须用旧藏经纸或宋麻纸,一般都由各种书画上裁剪下来;墨也要用旧墨,还必须是一个擅长于书法的人,因此,制作起来非常困难。当初制成以后,卖价很高,后来,人们逐渐知道了这是伪书,便无人问津了,伪造者也越来越少。至于伪造宋版线装书则更加困难,一般人很难假造。刻版、排印以及购备纸张都需要很多资本,普通伪造的商人根本没有这样的经济势力。所以,近百年来根本没有人伪造宋元名版书籍。只是洋装还未创兴的时候,各地书店、书铺很多,其中较大的书铺都能刻版印书。这种书铺宋代已有,其中有的就能仿印各种名本书籍,伪书也正来源于此,并非另有一种制造伪书的商人。况且宋版书在元明时已很宝贵,所以,元明两朝已有仿造的,而且以元明时仿制的最好。仿制的方法也很复杂,如将所刻中残缺一两处,或用水浸湿三五张,撕破重补;或者改刻开卷一二序文年号;或贴过今人注刻姓名,留空另刻小印,将宋人姓名扣填两头角处;或作一两个缺痕,用灯火燎去纸毛,仍用草烟薰黄,俨然古人伤残旧迹。这种仿制方法最困难的是找到旧纸。宋代的纸张到元代还可以见到,到明代就很难得到了。所以,仿宋以元本最好。如果以宋代所遗存的版再用宋墨刻印,则真伪很难判定。因此,元代可以仿造宋书,明代可仿造元书,清代可仿造明书。但如果隔世伪造,无论怎样用心制作,终有破绽。
中国古书“第一部”
(第一部)韵书是《切韵》。
(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
(第一部)字书是《字通》。
(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
(第一部)神话集是《山海经》。
(第一部)笔记小说集是《世说新语》。
(第一部)论语体着作是《论语》。
(第一部)兵书是《孙子》。
(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
(第一部)农业生产技术论着是《天工开物》。
(第一部)植物学词典是《全芳备祖》。
(第一部)药典书是《新修本草》。
(第一部)医药书籍是《黄帝内经素问》。
(第一部)地理书是《禹贡》。
(第一部)茶叶制作书是《茶经》。
(第一部)建筑学专着是《营造法式》。
(第一部)珠算介绍书是《盘珠算法》。
(第一部)绘画理论着作是《古画品录》。
(第一部)系统的戏剧理论着作是《闲情偶记》。
(第一部)戏曲史是《宋元戏曲韵史》。
(第一部)图书总目录是《七略》。
一句话评古书
《诗经》——先民的歌唱。
《左传》——诸侯争盟记。
《山海经》——神话的故乡。
《楚辞》——河畔的悲歌。
《孙子兵法》——不朽的战争艺术。
《盐铁论》——汉代财经大辩论。
《天工开物》——科技的百科书。
《老子》——生命的大智慧。
《墨子》——救世的苦行者。
《史记》——历史的长城。
《庄子》——哲学的天籁。
《荀子》——人性的批判。
《战国策》——隽永的说辞。
《资治通鉴》——帝王的镜子。
《颜氏家训》——一位父亲的叮咛。
《老残游记》——帝国的最后一瞥。
《聊斋志异》——瓜棚下的怪谈。
《三国演义》——龙争虎斗。
《红楼梦》——失去的大观园。
《儒林外史》——书生现形记。
常见古书的合称
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三公奇案:《包公案》、《施公案》、《鹿洲公案》。
四梦:《南柯记》、《还魂记》(即《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大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唐文》。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石头记》。
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清文献考》。
十才子书:《三国演义》、《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白圭志》、《斩鬼传》、《驻春园小史》。
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
除《新元史》称“二十四史”,亦叫正史。因为二十四史是根据编写体例决定为正史的,纪传体在中国古代史上被认为是着史的“正体”,以君主的传记为纲领,到清乾隆皇帝时,正式确定以纪传体史书为正史。
“诸子百家”知多少
所谓“子”,原是春秋战国时师弟之间的通称。“诸子”包括各家学派,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中提到诸子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隋书·经籍志》中提到诸子有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十四家。
先秦诸子的着述,西汉末刘向、刘歆曾经整理过一次。着有《别录》、《七略》,以介绍其内容,但二书早已亡失,现在可考的只有《汉书·艺文志》,其中《诸子略》列有189家,4300多篇。这些着述,有的是战国时人假托的,有的是门下弟子记述的,有的失去作者姓名,有的仅存目录而无原书,因此给后人以伪造、增添、窜改的机会,虽经明清以来许多学者的辨伪、考证,仍有一部分辨不清真伪。现今流传的先秦诸子书,亦不过二十几种:
①《管子》(管仲)②《邓析子》(邓析)③《墨子》(墨翟)④《老子》
(李耳)⑤《文子》(老子弟子)⑥《关尹子》(关尹喜)⑦《列子》(列御寇)⑧《杨子》(杨朱)⑨《商君书》(商鞅)⑩《申子》(申不害)《尸子》(尸佼)《公孙龙子》(公孙龙)《庄子》(庄周)《慎子》(慎到)《尹文子》(尹文)《荀子》(荀卿)《曷鸟冠子》(楚人)《鬼谷子》(纵横家)《亢仓子》(庚桑楚)《韩非子》(韩非)《吕氏春秋》(吕不韦)这21种,亦有真伪,伪的又有部分伪作或全部伪作的,所以,运用诸子史料,一定要有相当的识别能力。
中国古代的“语录”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语录,它是孔子弟子搜集整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每叙述一事仅用数十字,语句简朴,是语录体散文。汉武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在思想意识领域建立儒家的统治地位,开始把孔子语录定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准则。
《论语》被封建王朝尊崇为法定的《四书》之一,是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90年)开始的。当时的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以及《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并撰有《四书集注》,成为封建知识分子必读的教科书。后人又把朱熹的语录编辑为《朱子语录》,此后,孔孟语录与朱熹语录被封建王朝利用,作为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工具,具有法定的垄断地位。从它问世之日起,千百年来,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桎梏。
古籍版本的鉴别
鉴定古籍版本和鉴别古器物、古书画一样,是很困难的事情。
要有丰富的经验,敏锐的眼力,很细的心,很强的记忆力,才能应付自如。
古籍版本的鉴别,从大的方面讲,不外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即从内容上掌握资料依据,从形式考究时代风格。我们这里主要谈形式上的鉴别,即如何从书籍的字体、纸张、版式、刀法、墨色、刻印源流、题跋、批校、印章等方面来研究图书版本。
一般来说,在鉴定一部比较完整的古籍——即全文、序跋、牌记……等等都具备的情况下,审阅、考察和判断的依据充足,确定版本比较容易,也比较确切;但对残卷、零页或者从文字中查不到有关刻书时代任何依据的图书,只能从字体、纸张、墨色、刀法、版式以及各家着录等方面去判断。因此,在古籍版本的鉴定方法上,应以考察字体、刀法、纸张、墨色、版式、行款、字数、讳字、刻工姓名、封面、牌记、序跋、批校题记、书名冠词、藏章印记、书目着录,加上工作实践中的记录和脑子里所记图书各自特征和规律为主,而字体、刀法、纸张、墨色、版式、行款是时代性很强的特征,是鉴定古籍版本不容忽视的依据。
由于各种古籍版本的不同,在运用上述诸方法鉴别时各有侧重。下面分别叙述:
雕印本的鉴定
(1)牌记、封面和序跋历代刻本多在序目后边、或卷尾书末刻牌记(书牌子)。牌记内容有详有略,形式不一,有的予以艺术加工。明清两代有的书还刻有封面。无论牌记或封面,大都刻有雕牌年月、刻家姓名、室名、书坊字号,据此判定牌刻时代,一般是可靠的。不过例外的情况也不少。出现例外,一般是后人翻刻时将原牌记或封面照样刻入造成的。也有后人在用某书原版重印时换刻了封面,而正文并未改动,封面雕镌年月与原版刊刻时间不同,貌似另外的刻本。这种情况在清刻本小说中较多。古籍在正文前后,常刻有着者、刻书者,或与作者有关的师友、长辈、后学撰写的序、跋。一般序文刻在正文前面,跋文刻在正文后面。
序跋内容多是叙述书中内容、编着意图或刊刻经过。文末署撰写序跋人姓名、朝代、年月,序跋的撰写时间,一般和刻印时间相差无几。因此,参照序跋所署年月、结合字体、纸张,判定其刻版年代是比较可靠的。但也有后人翻刻时将原序照样刻入,所以,切忌单纯地凭序断年。
(2)题跋、识语和名家藏章印记历代学者或藏书家,对自己得到或收藏的书籍,往往要加以考证;对版刻源流和个人研究所得,常在卷首或卷尾,或前后扉页上书写题跋、识语,叙述其内容正误、版刻时代、流传情况、收藏源流及个人得书经过等等。
学者或收藏家于题识外,还常钤盖自家图章印记,世称“藏章”,诸如楼、阁、斋、堂、姓名、别号、收藏、鉴赏、珍秘、审定……等印。通过名家收藏的钤印,帮助识别版刻年代,并可看出书籍流传情况。由此可见,题跋、识语和各家藏章印记,在鉴定版本时代、真伪上,也是一项可靠的依据。
(3)书名冠词有些刻本,在书名上常冠以“国朝”、“皇朝”、“圣宋”、“皇元”、“大明”等字样,以示对当代的尊崇。凡书名上冠以这一类字样的,多指刊刻人所生活的朝代。同一书,如果后一朝代再刻,就不用上述字样,而改为“某朝”。如《英烈传》冠“皇明”者是明代刻本,清代刻本就改称为“明朝”二字了。
(4)讳字周秦以来,凡是遇到所尊者,或是当代君主的名字时,常常要用其他方法避开,这就是“避讳”。“避讳”的方法主要表现在文字书写上。
讳字的方法各朝不同。常用的办法有改字、空字和缺笔。秦始皇名嬴政,讳“正”字,遇“正”字就改用“端”。除上述避讳方法外,还有因避讳改音的,因避讳改姓的和改名的。这种习俗,给我们阅读古籍确实增添了不少麻烦,但另一方面它给我们考察古籍的时代和真伪也提供了便利条件。因为各朝的讳字不同,这一点恰恰可以作为某一时代的标志。过去有不少历史学家,正是通过讳字的研究,断定了书籍刻本的时代早晚和版刻的刊刻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