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梦从水里游来
37528400000036

第36章 借条

尹全生

幽谷拾光

悠悠岁月之中,融进了多少滚烫情怀。鱼水之谊,烙印在时间的脉络之中,尽管风云叵测,却永远无法侵染这块心灵绿地。

人间自有真情在,化作春泥待燕归。

蛟龙出海

1946年的夏秋之交,解放军中原军区某部从宣化店突围。几十名伤员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断粮数日。一天深夜到了后山村,护送伤员的连长周大成向大庚借粮食。大庚只有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夏季遭灾,收的麦子就要吃完了,而当时离秋收还早,哪有粮食?

再说,新婚不久的媳妇已怀了孩子,自己还在为缺粮发愁呢!不满二十岁的大庚天生心肠软,经不住求,心一横拿出了自己仅有的50斤麦种。连长给大庚打了张借条,说等全国解放了,让他凭借条到县政府换麦子,一年翻一番!

三年后全县解放了;大庚就带着借条进城兑换麦子。走上村前的山头,大庚面对村子坐下休息。坐在这里,大庚看到刚刚属于自己的两间瓦房和两亩地。连长向他借粮时,他的那两间破草房不久就倒塌了;那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第二年春就卖了。贪婪地看着那房子那地,大庚突然问自己:这房子这地是哪儿来的?——解放了,政府分给我的!想到这里,大庚就又想到了揣在怀里的借条:我分得的房子分得的地,难道还不值50斤麦子?

大庚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往自己脑袋上擂了一拳,拔腿往回走。

转眼十年过去,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大庚实在揭不开锅了,就又带着借条去找政府。走到县城外面的烈士陵园旁边时,他问路旁挖野菜的两个人,到县城怎么走。挖野菜的是一老一少,老的有五十多岁,脸浮肿着。大庚一眼就看得出来,那也是个被饥饿折磨了多时的人。没料到这人正是县委书记,问大庚有什么事。大庚知道对方的身份后,惊得接连倒退了几步,看着县委书记浮肿的脸,咯在地上的血,他如同做贼被人当场发现了一般,拔腿就逃。大庚边逃边问自己:县委书记都饿成那个样子,都在挖野菜,还找谁要粮食?他又一次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发誓再不拿借条找政府了。

年轻的大庚,渐渐变成老态龙钟的大庚了。人老了,心事也就多了。大庚打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买口上好的棺材,重新安葬媳妇。他觉得只有这样,当自己下世的时候才有脸去见九泉之下的媳妇,也才能获得安慰他灵魂、温暖他身心的宽容,消除那种朝朝暮暮煎熬人心的愧疚感。当年,解放军的伤兵离开后,遇到一秋大旱,庄稼歉收,来年春天,大庚家断粮了!更糟的是,他把所有的麦种都给了解放军,秋播没种子用,这就决定了他夏季的颗粒无收,决定了他没胆量向别人借粮食。女人怀孕最需要营养,而大庚媳妇却只能吃野菜树皮。媳妇身子太虚弱,分娩时孩子怎么也产不下来,母子俩就这样去了,大庚用一张草席卷着媳妇埋了……

大庚是村里的“五保户”,自己的后事会有人操心的,棺材都已经准备好了。而重新安葬媳妇的事,则必须由自己来料理,要花几千块钱。而大庚连一千块钱都凑不出来。他听说:村主任的存款有十几万,县里有的干部比村主任还富。

大庚心里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他第一次觉得自己一辈子太吃亏了。因此,他一改初衷,决定再一次带借条去找政府:村主任还有县里的干部们,钱是从哪儿来的?不贪赃枉法,他们哪有那么多钱?他们能发不义之财,我为什么不能找政府,讨回自己应该得的麦子?大庚算不好账,50斤麦子一年翻一番,50年弄不清翻成了多少。给多少都成,安葬媳妇怕是足足够了。

走到县城外的烈士陵园旁边时下起雨来,大庚只好进烈士陵园躲雨,与看护陵园的老头聊起天来。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他无意间讲到了进城的目的和解放前的那段往事。

看护陵园的老头听了很吃惊,也讲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1949年解放军攻打县城,请他当向导。有个团长对他说:曾向后山村一个老乡借过50斤麦种,等打完了仗,一定要到后山村去看看,归还麦子……

大庚听着听着眼睛瞪大了,迫不及待地追问:“那后来呢?”

“那团长在攻打县城时牺牲了,就埋在陵园里。我在想,那团长同你说的连长,是不是同一个人?”

大庚一骨碌站起来去看团长的坟。那是一个普通的土坟,墓碑上赫然刻着“周大成之墓”几个字!看护陵园的老头还告诉大庚:这个烈士是孤儿,死时还没成家,所以这些年从没亲人来看望过他。老泪从大庚眼角爬出来,他嘴唇哆嗦着喃喃道:“你这兄弟呀……我比你还多活了50年哪!”

大庚离开烈士陵园后,直接踏上了回家的路。看护陵园的老头问他为什么不进城了,他红着眼圈说:“为解放咱这个县,人家连命都搭上了。人家找谁付账?”

如何重新安葬媳妇,大庚有了新主意:用自己现有的棺材。至于自己三天或者五天后死了怎么办,大庚却没有想。

诗文并茂

谁在风中独立

他走的时候风从远方醒来

一句无法兑现的诺言

始终连着那柔软的呼吸

丝丝缕缕的凉意无法吹散故人的消息

天堂的路多么遥远呵

此刻可曾听见无声的潮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