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编社会学大纲
37518500000009

第9章 社会结构(5)

根据对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的比较分析,斯宾塞发展了必要条件功能主义的思想,即为了适应环境,有机体和超有机体必须具备某些必要条件。比如,生物有机体为了生长发育,必须有一套营养摄取系统。社会为实现整合,就必须有权力机构,通过权力的运用,社会秩序得以维持。这种必要条件功能主义可以综合成四个方面:结构功能必须满足某种基本需要,比如获取和传输资源等;群体、社区、地区或整个社会都显示出同样的需求;满足这些基本需要是各层次系统的重要动因;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则社会越能适应环境。

必要条件功能主义使得对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的分析变得简单。人们只需考察四种需要就能很好地分析有机体:不同部分整合的需要、维持系统各部分的需要、生产和支配信息及物质的需要、政治调整和控制的需要。当系统很简单时,这些需要由系统中的要素就能满足;当系统变得复杂时,这些需要就必须由一定的结构满足。

迪尔凯姆继承了孔德的社会有机体功能理论。迪尔凯姆认为社会自身可被看做是一个实体,社会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但各个组成部分又不能被简单地还原。各个组成部分是完成整体基本功能和需要的必要条件。迪尔凯姆提出了社会“常态”和“病态”的概念,认为社会的病态与常态是和整体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关的,整体需要得到满足社会就是常态,否则就为病态。所以,社会系统存在着一个均衡点,围绕着这个均衡点的功能得到了满足则社会就会正常运行。迪尔凯姆注意到了有机体功能理论中潜在的目的论的危险,即事件的功能就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对于这一点,迪尔凯姆虽然力图极力避免,但还是陷入了目的论的旋涡。

布朗与马林诺斯基都受到了迪尔凯姆的影响,但是他们也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不同观点。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功能主义的主要弊端就是其目的论的倾向。为了避免迪尔凯姆功能理论中的目的论,拉德克利夫布朗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去替代“需要”一词。拉德克利夫布朗这样做的理由是无须假定存在着普遍的人类或社会的需要,而什么是生存所必须的条件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于是结构分析与功能分析的基本逻辑就变成:社会组成部分最低程度的整合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功能是维持最低限度整合的过程;因此,可以用对社会整合的作用来说明社会具有的结构性。根据这种逻辑,布朗认为可以用社会结构对团结和整合的需求来解释文化要素,如宗族准则和宗教仪式对整合的作用。但拉德克利夫布朗没有详细指出如何评估使社会系统存在下去的功能统一的必要程度以及检验这种假设所必须的操作步骤,所以其功能理论陷入一个同义反复:因为社会存在,所以它必定存在着最低限度的整合。

马林诺斯基的功能理论为了消除功能理论的目的论缺陷,重新引入了斯宾塞的研究方法,实现了功能理论的回归。马林诺斯基引入两个概念:一是系统层次,二是在各个层次上,需求复杂多样。系统有三个层次:生物的、社会结构的和符号的。生物系统处于底层,社会结构处于中层,符号系统处于上层。结构和符号系统对社会学的分析是重要的。每个层次上都有基本的需要和生存的条件,这些需要和条件得到满足是社会结构整体和文化一致的前提。某一层次系统需要的满足必然制约着靠近它的系统层次需要的满足方式。马林诺斯基强调制度分析对于分析结构系统层次的必要性。在他看来,制度是满足必要条件的行动被组织成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模式。

2.默顿的功能理论

默顿的功能理论被称为经验主义分析的功能理论。默顿认为,宏大理论的建设必须以经验为基础。功能主义理论最大的缺陷是太过于宏观却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默顿认为功能主义应建立中层理论。中层理论既包含了定义清晰的操作化概念,又能对有限社会现象的关系进行论述。默顿的操作方法是用功能主义的特定范式来阐述中层理论。默顿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功能主义假设。默顿认为功能主义理论有三个问题的假定,即功能一致性假定、功能普遍性假定、功能不可或缺性假定。功能一致性假定忽略了社会整合的类型、方式、程度、范围以及社会系统各部分中既存事件的各种影响。功能普遍性假定忽视了社会事件不单单具有正功能,而且还具有负功能、显功能、潜功能。功能的不可或缺性假定忽视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种类型的“功能替代物”的存在。

从经验分析出发,默顿提出了自己的功能分析方法。默顿的功能分析坚持从“纯粹描述”个体和群体行动开始,通过研究行动意图、顺从倾向和越轨动机来说明行动模式所发挥的功能情况,通过研究一些潜在模式的作用来了解行动模式的潜功能。这样,功能分析就能解决行动模式所发挥功能的均衡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对行动模式所发挥的功能做了全面考虑,解决了早期功能主义理论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1.社会是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的网络,是以一定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具有相应历史特征的、无限丰富的人类共生方式。社会的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构成方式,因而社会是一种变化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2.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以人群为主体,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社会以人与社会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

3.人只有在社会里并通过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从社会对人的关系层面分析,社会的基本功能集中表现为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和文化继承与发展功能。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揭示了社会及其变化的自然历史属性,克服了传统社会历史观的主要缺点,成为科学社会观。

5.社会学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作了分类。社会的类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6.社会的基本结构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上层建筑、阶级和阶层结构、人口结构、民族结构和家庭结构等。

7.社会关系及其系统都是由要素构成的。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环境、人口和文化。自然环境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可以划分为地理位置、气候和资源三个部分。人口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以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结合起来的人,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个方面。

8.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战略应运而生。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威胁的发展。

9.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社会结构、结构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所有这些理论中,人们所着重探讨的是个人与社会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社会运行如何成为可能、社会运行及社会结构的功能等方面。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社会有哪些特征?社会的功能是什么?

2.社会有哪些构成要素?分别有哪些功能?

3.人口、资源与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5.社会学提出了哪些经典的社会类型范畴?

6.社会观有哪些派别?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

7.什么是社会结构?有哪些主要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结构的出发点有哪些?

8.社会结构的理论有哪些?这些理论分别从哪些视角对社会结构进行了研究?

9.什么是功能?结构与功能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10.社会学家提出了哪些功能理论?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