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的与要求:探求社会良性发展的奥秘以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社会控制从理论到实践的日臻成熟使人类实现这一夙愿成为可能。无数先哲以智慧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借助不同的语言媒介对社会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社会控制思想。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深入理解社会控制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社会控制思想,并以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转型期为背景,对中国社会控制模式的重新选择作出理性的分析与判断。
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人类社会对自身发展的探求就不曾停止,渴望超越传统的羁绊与束缚,谋求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在历史前进的轨迹中不断迸发。古希腊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歌妮》中就曾说道:“世间奇妙多,人类居其首。”人类之所以能够摆脱动物性的特质、赋予社会的属性,原因之一就在于行之有效的自我控制。
第一节社会控制的内涵
一、社会控制的经典解释
1.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
控制一词本意是指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内外部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使自身保持某种特定状态的活动。控制有一定的方向和目标,其作用在于使事物之间、系统之间、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克服随机因素。控制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从控制理论的发展来看,它最初是用来表示一门对人对国家管理的艺术。如法国物理学家安培1834年在研究科学分类时,曾将管理国家的科学称为控制论并把它列入政治科学类。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对控制进行了全新的阐释。社会控制的字眼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学术研究成果中,社会控制的内容、性质及社会控制的模式手段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学者研究探讨的热门话题。社会控制的思想日趋成熟和完整,并逐渐走向理论化和系统化。
社会控制的概念被系统引入社会学领域虽然始于1901年罗斯出版的《社会控制》论文集,但是早期的社会学家也对社会控制问题予以了充分关注。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把社会控制与生物系统进行了类比,认为国家像生物系统一样具有控制和协调各部分的“管理系统”。它在社会进化初期主要处理国家与外部的关系,执行“防御侵略”的任务。后来,当随着各种功能的复杂性阻碍了各部分之间完全自发的调适时,管理系统就担负起内部调节和社会控制的工作,侧重于协调社会内部的关系。斯宾塞将社会控制看作是社会功能复杂化的产物,他认为控制与管理是同义的。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主要研究了社会控制的对象。他提出了“社会事实”的概念,并把它当作自己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范畴。他认为社会事实独立于个人之外并制约着个人行为,“它们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以每个人”。这种社会事实一方面通过司法条例、道德、教规、规章等制度化的信仰和习惯控制着人们的行为和情感,受控的对象是能够感受到“社会事实”作用的个体;另一方面以影响人们情感的“社会潮流”的方式而存在。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特别是道德规范,只有转变为个人内在意识之后才能有效地指导和控制个人的行为。因此他把社会事实定义为:“无论固定与否,只要是由外界的强制力作用于个人而使个人感受的;或者说,一种强制力,普遍存在于团体中,不仅有它独立于个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作用于个人,使个人感受的事实,叫做社会事实。”通过社会事实这一范畴,我们看到迪尔凯姆对社会控制的理解有两个特点,一是社会控制一定是被受控客体所感受到的,二是受控的客体是个人。在社会学层面全面而系统研究社会控制并创立了社会控制论的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斯。1901年罗斯出版了名为《社会控制》的论文集,以其对人性的假设,以当时美国的社会状况为背景,阐述了有关社会控制的问题。罗斯认为,社会秩序的破坏,是由于人们缺乏自我约束和相互约束。要维持社会秩序必须诉诸一种新的机制——社会控制。在他看来,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限制人们发生不利于社会的行为。他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存在一种“自然秩序”,包括同情心、互助性和正义感三个组成部分。人性的这些“自然秩序”成分,使人类社会处于自然秩序的状态,人人互相同情、互相帮助、互相约束,自行调节个人的行为,避免出现因人与人的争夺、战争引起的社会混乱。但是,罗斯为美国社会设想的这种自然状态被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所否定。在现代的美国社会,初级群体和社区迅速解体,人们不得不生活在完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交往的匿名性大为提高,人性中的自然秩序难以再对人的行为起约束作用,离轨、犯罪等社会问题大量出现,所以罗斯认为必须用社会控制这种新的机制来维持社会秩序,即社会对个人或集团的行为进行约束。他还认为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乃至社会评价等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是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必要措施。社会控制不是一成不变的秩序体系,它会随着人的需要、阶级的出现、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迁。从罗斯系统诠释社会控制这一概念以来,社会控制始终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尤其是受到现代控制论的影响,社会控制理论不断丰富完善,逐渐形成既融合了现代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又具有社会学特色的社会控制理论体系。
2.社会控制的社会学界定
在现代社会学中,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其基本目的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整合程度的提高。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
社会控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概念,要想全面理解社会控制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控制既包括对现成社会秩序的维护,也包括社会秩序的建立。社会控制是一个双向的运作过程,一方面社会为调整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使之符合公认的规范而对其施以约束,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实现对社会通行价值规范的认同,为此社会控制的方式和手段也就围绕着“施以约束”而展开;而另一方面社会控制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当社会发生剧烈的振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一系列变迁时,社会控制应显示出积极的建构能力,为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情况,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2)社会控制既包括对越轨行为的惩罚这种消极的控制方式,也包括对遵从社会规范的行为予以奖励这种积极的控制方式。通过外在强制的控制,主要手段是权力控制,包括法律控制、纪律控制和行政控制,控制反社会行为和各种越轨行为,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内在教育疏导的控制,主要是习俗控制、道德控制以及宗教控制和舆论控制等,并借助对社会制度合理化和社会崇尚德行目标的理论论证,以达到惩恶扬善、使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进而控制自己行为的目的。
(3)社会控制既包括社会的领导机关和管理者对一般社会成员的控制,也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控制以及一般社会成员对领导机关和管理者的监督。社会控制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不存在绝对的等级之分,这与社会控制的手段和方式多样性密切相关。社会权力的操控者借助法律和政权赋予的特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予以监督和约束,惩戒犯罪分子的社会越轨行为,引导树立符合价值规范的社会行为模式;而社会成员借助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社会暗示等社会控制手段实现对当权者和社会管理阶层的行为约束,同时又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彼此之间相互约束,在社会生活中遵照“心照不宣”的社会规则行为处事。
(4)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关系:社会控制是与社会化同时开始的,社会化过程要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将社会规范内化到人格结构当中,成为个体自觉接受的社会信仰和价值观念,以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而社会控制就是保证社会化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社会控制不但可以通过道德、风俗、习惯、伦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实施控制,而且可以通过法律、政权、纪律等硬性控制实现对社会成员社会化过程的强制性影响。
二、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
1.从社会控制的本质来看,它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和超个人性。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社会协调有序运行的前提,而社会秩序的产生与维持有赖于高效的社会控制体系。社会控制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特定社会组织的利益和意志,不管它具有什么具体内容和采取什么具体手段,都服务于社会组织的总体利益和最高意志。超个人性,是指社会控制总是以某种社会名义,代表某个社会组织施行控制。正是这种凌驾于个人之上的超个人性,使它更有力地控制个体,使个体遵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
2.从社会控制的作用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和互动性。依赖性指社会控制只有依赖于社会实体才能起作用。这些实体包括社会组织、社会个人和传递社会规范内容的信息媒介。互动性是指社会控制通过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起作用。
3.从社会控制发挥作用的过程来看,它具有多向性和交叉性。多向性指控制主体多方面地将各种信息发射出去,而作为中间环节的多种信息传递媒介,又把各种社会精神因素和众多的社会个体相互联系起来,从而使社会控制成为一个多向交叉和多层连结的复杂过程。
三、社会控制的基本功能
社会控制,本质上是指社会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是对社会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各种关系的疏导、协调与管理,其目的是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全方位的社会控制既包括对人们的心理、生理方面的疏导、咨询、解惑,也包括对人际关系、新的群体关系、新的利益集团关系的协调,还包括对社会的动态管理(诸如流动人口、社会问题、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的预测等,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社会控制可以通过重建社会公平,平衡人们的社会心理。社会控制通过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重建合理的社会利益格局,形成公平的社会环境,以平衡人们的社会心理。社会控制还可以通过对人们的心理进行咨询、疏导,向人们提供应有的社会服务等方式,实现疏导与平衡人们心理的目标。
2.社会控制可以通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以实现利益的新平衡。在当今日益分化的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由于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社会地位,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利益纷争和矛盾困扰,严重时甚至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良好的社会控制体系的存在有利于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修正他们的社会运行轨道,促使社会稳定发展。
3.社会控制可以通过道德评价与舆论监督,强化道德控制机制,形成稳定的道德秩序。一个社会要形成稳定的道德秩序,保证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高能有效的道德控制机制。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导致双重的或多元的价值标准的存在,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道德理论,使社会道德控制系统难以发挥其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控制就要善于辅之以文学、艺术和法律的手段,以此来弘扬新的道德精神,谴责不良行为。
4.社会控制可以通过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扬弃世俗的文化消费及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对诸如搞特权、谋私利、讲排场、比阔气、令不行、禁不止的旧官场习气;赌博风、吃喝风、请客送礼风;贪污受贿、不讲信誉、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的旧社会诈骗投机习气等,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政策法令,严肃政纪法纪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又要通过社会舆论,教育、示范、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破除陈规陋习,提倡移风易俗,促使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成为民风民俗建设的主旋律,形成新习惯、新风尚。
5.社会控制可以通过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保持社会的积极稳定。稳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诸多社会关系和行为主体正是通过稳定的社会规则作用和关系调节而获得了规范性约束。社会的理想状态是积极的稳定状态。积极稳定是根本性、长期性的,它建立在社会矛盾比较缓和、社会关系比较融洽的基础上;消极稳定是应急性、短期性的,它主要靠高压的、欺骗性的手段来维持。保持社会的积极稳定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在发展中摸索,也需要在社会控制中完善。社会控制以适度为宜。适度的社会控制,既保证了社会成员有相当的活动空间,又有效地规范了社会越轨行为,是社会控制的最佳状态,有利于积极稳定局面的形成。